張良兩次帶兵之后終于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社會上立足,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你在某份工作、某個職業(yè)上表現(xiàn)不佳,也萬萬不要因此否定自己。
可能,是這份工作、或這個職業(yè)不適合你,換份工作、換種生活方式,可能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嶄新的你。
甚至,你會在新的領(lǐng)域耀眼生輝,大放光芒。
即一個人成功與否,與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準確與否,非常重要。
“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是一個對自己定位比較準確的人。
他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想要的是什么。
他在貧寒時,深知自己沒有經(jīng)商謀生之道,就干脆什么都不干,依靠別人糊口度日,到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家蹭飯,大大方方地接受漂母的施飯。
就在這樣的窮困潦倒中,他卻懂得給自己死去的母親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在遭受淮陰屠戶挑釁時,他沒有拔劍而起,他知道會有更重要的事等著他去完成,甘受胯下之辱。
在項羽手下效力時,項羽給他做郎中——官也不算小了,但這不是他想要的,走了。
跳槽跟了劉邦,負責管理糧餉,這也不是他想要的,同樣,義無反顧地走了。
而當蕭何月下相追,登壇拜將,他的心才算安頓下來。他的才能因此脫穎而出,戰(zhàn)必勝,攻必克,被后人奉為“兵仙”、“神帥”。
韓信和劉邦談?wù)搸Пf:“陛下不過能統(tǒng)率十萬兵。”
劉邦問他:“你呢?”
他響亮地回答說:“我是多多益善?!?/p>
劉邦挖苦他說:“你是多多益善。,為什么還被我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于統(tǒng)領(lǐng)士卒而善于領(lǐng)導(dǎo)將領(lǐng),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p>
看,韓信對自己、對劉邦的定位,真準。
這也是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死掐時,韓信斷然拒絕蒯通勸他自立的原因。
像韓信這樣富于自知之明,后來說他和陳豨勾結(jié)造反,絕對是呂雉妖婦的誣陷。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死磕之時不反,到了自己已經(jīng)被軟禁于京城的時候才反,這種鬼話,騙誰呢?
相對而言,同為“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剛開始的時候,對自己的定位是不準的。
張良有智勇,但他并不是相貌魁梧奇?zhèn)ブ耍胺慈魦D人女子”,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娘炮”。
長得“娘炮”,行的卻是大丈夫的豪杰之舉。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是韓國的宰相。因為韓國被秦國滅了,張良仇恨秦國,不共戴天。
聽說秦始皇東巡,張良散盡家資,出錢買兇,雇請了一個大力士,為大力士量身定做了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后,勘測秦始皇的巡游路線,提前踩點,進行了多次演習,準備實施行刺,一擊致命。
但是,千算萬算,張良算少了一著。
當時,按照君臣車輦規(guī)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張良把刺殺目標鎖定在六駕馬車車內(nèi)。
但是,當秦始皇的巡游車隊經(jīng)過古博浪沙時,所有的車輦都是四駕。
張良傻眼了。
他無法判斷出哪一輛才是秦始皇的座駕。
原來秦始皇曾多次遇刺,學乖了,把所有車輦都改為四駕,并且,充分運用“狡兔三窟”的小伎倆,時不時地換乘座駕。
所以,張良成功的機會并不大。
這種情況下,應(yīng)該取消行動。
但張良豁出去了,他決定放手一搏。
擊打哪一輛車呢?
臨時抓瞎,打車隊最中間那輛!
在他的示意下,說時遲,那時快,大力士猶如現(xiàn)代的擲鐵餅運動員,原地旋轉(zhuǎn)了兩轉(zhuǎn),呼的一聲, 120斤的大鐵錘離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不偏不倚,準確無誤地命中了張良指定的目標。
不得不說,這個大力士太厲害了!
命中目標,車內(nèi)傳來一聲慘厲的尖叫聲,因為大鐵錘太重,車被轟塌,現(xiàn)場一片混亂。
張良和大力士趁亂鉆入蘆葦叢中,迅速逃離現(xiàn)場。
前面說了,車輛太多,張良他們擊中秦始皇的機會很小。事實證明,他們擊斃的的確是秦始皇的一個替身。
但秦始皇卻被嚇得不輕,下令全國緝捕刺客。
古博浪沙也因此聞名遐邇。
刺秦失敗,張良仍不死心,滅秦的火焰仍在胸中熊熊燃燒。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發(fā)難,舉兵反秦。
張良因時而動,憑借著自己的家財,糾合了一百多鄉(xiāng)間少年,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這是張良的第一次帶兵,雖然斗志昂揚,四處攻伐,卻處處碰壁,無一勝績。
張良省悟:自己根本就不是當造反頭頭的料。
于是,他率眾前往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景駒。
途中,張良遇上了他的真命天子劉邦。
劉邦這時的勢力也很弱,不過眾多反秦義軍中的一粒小蝦米。
勢力最大的,是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lǐng)的隊伍,已有六七萬人之眾。
這對叔侄不但能打,還很有腦子,懂得打政治牌,他們擁立了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大肆招攬故楚豪杰義士。
這還不算,他們還于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大發(fā)英雄帖,遍邀各路義軍首領(lǐng)于共商大事。
張良和劉邦躬逢其盛,參加了此次大會。
在諸路義軍首領(lǐng)的商討大會上,本來是沒有張良說話機會的,但他不肯妄自菲薄,不甘沉默,大膽發(fā)言,高談闊論,大抒己見。
張良的志愿就是滅秦興韓,他向項梁建議,要項梁遍復(fù)六國,多樹黨羽。
項梁鼓掌稱妙。
因此韓王成得立為韓王。
張良如愿出任司徒(相當于丞相)。
這時候的張良,意氣風發(fā),與劉邦握手道別,約定不相忘于江湖。
張良以為,自己雖然不是當首領(lǐng)的料,但在首領(lǐng)手下帶兵打仗,那是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是張良的第二次帶兵打仗。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
張良揮師前往收復(fù)韓地(指戰(zhàn)國時韓國地盤),營營役役,游兵于潁川附近,遲遲未能開創(chuàng)大局面。
張良再一次認清了自己:不但不是當領(lǐng)導(dǎo)的料,也不是帶兵打仗的料。
這時的劉邦,已經(jīng)鳥槍換炮,氣象大不同了。
因楚懷王與劉邦、項羽有約:誰先入關(guān)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
劉邦帶兵攻略潁川、南陽,準備從武關(guān)進入關(guān)中。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當劉邦攻占潁川的時候,張良和劉邦,這對約定不想忘于江湖的老友,第二次見面了。
張良決定不再領(lǐng)兵,而以謀士的身份佐策助劉邦入關(guān)。
劉邦屢攻宛城(河南南陽)不下,欲繞宛城西進。
張良含笑搖頭,略施小計,勸劉邦易旗急進,然后恩威并施,善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則宛城可下。
劉邦依計而行,果然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
堅城宛城既降,南陽郡的其它城池紛紛效仿,望風而降。
劉邦得以輕松抵達峣關(guān)(今陜西商州西北)。
峣關(guān)是拱衛(wèi)咸陽的最后一道關(guān)隘,秦駐有重兵。
劉邦拉開架勢,準備猛攻。
張良再獻智計。
他說:“峣關(guān)守將為屠戶之子,此等市儈小人,可以動之以利。同時,我軍再在周圍山嶺上益張旗幟,廣置疑兵,城可不戰(zhàn)而定。”
劉邦言聽計同,果得峣關(guān)守將獻關(guān)投降。
峣關(guān)降將為表誠意,承諾率軍跟隨劉邦聯(lián)合攻咸陽。
劉邦歡欣鼓舞喜不自勝。
張良當頭潑冷水,說:“合兵攻秦,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能代替得了手下的士兵?”
“此話何意?”劉邦滿臉不解,愣愣地看著張良。
張良只好把問題點透,說:“一旦他手下的士兵不肯配合我們攻秦,突然向我攻擊,后果不堪設(shè)想。我必須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p>
劉邦如夢如醒,先發(fā)制人,消除了后患,于公元前207年十月(秦以十月為歲首漢初未改)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里),迫降了秦王子嬰。
劉邦進入了咸陽的豪華宮殿,心理防線瞬間崩塌,淪陷在宮中美婦的胸脯上,任憑親信樊噲怒吼吆喝,都懶洋洋地不想再動。
張良出馬,悠然相勸,說:“沛公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如果安于享樂,那便是‘助桀為虐’也。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愿沛公聽樊噲言,還軍霸上。”
劉邦如當頭棒喝,趕緊棄婦離宮,并按張良建議,與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還軍霸上,靜候項羽。
項羽與劉邦賭賽入關(guān)已經(jīng)輸紅了眼,發(fā)現(xiàn)劉邦緊閉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東北)不放通行,怒火中燒,縱兵大破函谷關(guān),進駐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zhàn)。 [32]
這一次的劉邦真是險過剃頭!
幸好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而在張良的巧妙周旋下,在鴻門宴上化解了項羽一腔怒氣。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后,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計功割地,分封諸侯,把劉邦踢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
又是張良,積極活動,為劉邦再求得漢中地區(qū),據(jù)有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劉邦入漢中,張良依依不舍,相送到褒中(今陜西漢中市褒城鎮(zhèn)),獻計燒毀棧道,麻痹項羽,以爭取到養(yǎng)精蓄銳的時機。
改年,劉邦兵出漢中,張良重回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
彭城之戰(zhàn),劉邦幾乎輸光老本,逃命之際,甚至丟下了老父、妻子、兒女,異常狼狽。
關(guān)鍵時刻,張良在下邑出奇謀——即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謀”,讓劉邦充分調(diào)度英布、彭越、韓信,扭轉(zhuǎn)了楚漢戰(zhàn)爭的局勢。
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冬,楚漢相持于滎陽,久戰(zhàn)不決。
劉邦為解決糧草之困,欲聽謀士酈食其之議,復(fù)立六國。
張良外出歸來,聽說此議,如遭雷擊,借箸諫阻分封,幫助劉邦免去一次重大失誤。
同時,張良又上虛撫韓彭之計,讓劉邦再得彭越和韓信死力相助,終于對楚形成合圍之勢。
但是,漢軍也已兵疲糧竭。
至此,楚漢雙方達成協(xié)議,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各自解甲歸國,互不相犯。
條約簽訂,項羽拔營東歸。
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張良與陳平迅速諫阻,說:“放楚東歸不亞于放虎歸山,遺患無窮。”
劉邦的確是個好領(lǐng)導(dǎo),深納良策,率軍追擊項羽,最終擊殺項羽,結(jié)束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前202年(漢高祖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
在慶功宴上,劉邦情深款款地盛贊張良說:“夫運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p>
這之后,張良勸都關(guān)中、先封雍齒、激流身退、義薦四皓……事事無不彰顯其深謀遠慮、見識超凡。
與張良同效力于劉邦的陳平心悅誠服地稱贊張良,說他“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沖御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勛之首冠也?!?/p>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shè)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祭。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被尊為武成王,以歷代良將十人配享,張良赫然位列其中——此十人,世稱“武廟十哲”。這之后,歷朝歷代所供奉的古代名將,張良都必不可少。
張良位列“武廟十哲”,自古至今,無可爭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5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