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開挖運河之謎,修大運河為社稷還是私欲?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隋煬帝楊廣于仁壽四年(604)弒父自立。第二年,他便下令開鑿運河。整個工程前后共分四段進行:大業(yè)元年(605),在北方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蘇淮安;同年,又疏通擴大了山陽邗溝,這條寬四十步的運河的修成,僅用了半年時間;大業(yè)四年(608),開鑿了永濟渠,這條河流是通濟渠向北的延伸,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黃河,北通涿郡;大業(yè)六年(610)又在長江以南開了一條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引江水穿過太湖流域,直達錢塘江邊的余杭(今浙江杭州)。整條大運河的開通,前后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它溝通了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長達千里。這樣巨大的工程,在古代科學技術并不很發(fā)達的情況下,是很難想像能夠快速完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隋煬帝要開鑿這條大運河?多數(shù)人認為,隋煬帝開通運河的直接目的是想去巡游他向往已久的江都風光,附帶的目的是加強對不久前征服的東南地區(qū)的控制和轉輸該地富庶的物資以增強中央政權的力量。運河開通以后,首先就是供煬帝荒淫奢靡的巡游。持這種看法的人指出煬帝不但喜歡揚州這個雄藩大郡,而且嗜好揚州的春江花月。他的《春江花月夜》詩說:“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睂懗隽藫P州臨江的秀麗風光。有人認為唐代詩人張若虛著名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受了他的影響。煬帝另有《江都宮樂歌》、《泛龍舟》、《幸江都作》、《迷樓歌》等詩篇,都是他留戀江都、欣羨江都的作品。
持這種觀點者都比較強調隋煬帝一貫奢侈的生活作風。因為開鑿這條大運河動用了全國大量的勞動力,是當時隋朝徭役繁重的主要因素,其間甚至出現(xiàn)男丁不夠,以婦女充數(shù)的現(xiàn)象。史書上也用“力竭轉輸,身填溝壑”這樣嚴重的詞語來形容當時勞動人民的苦難。而且,運河開通之后,隋煬帝先后三次巡幸江都,每一次都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一路上的窮奢極欲為許多民間小說和戲劇所津津樂道。
但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煬帝開河并不見得只是為了游幸江都。根據(jù)《隋書》記載,煬帝并不僅僅巡游過江都,還曾巡游過西北各地,到過突厥與吐谷渾邊境。這種巡游有玩的成分,但主要應是出于政治與軍事的考慮。難道他為了好玩就愿意到沙漠地里去走一遭?隋煬帝曾三下江都,但絕不是單純的去看瓊花,而是著眼于揚州所具有的重要經(jīng)濟政治地位。認為煬帝開河僅是為了玩,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一些人認為隋煬帝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出于當時政治和經(jīng)濟兩方面的需要,與楊廣個人貪圖享樂無關。他們指出,隋代開運河,煬帝并非首創(chuàng)。早在開皇四年(584),國家倉廩空虛,隋文帝希望在水旱之年,國家能有充足的糧食儲備。為了方便漕運,他在下令建造大量倉庫的同時,從潼關到長安,引渭水,開鑿了廣通渠。開皇七年(587),為了進一步擴大漕運,隋文帝又開鑿了山陽瀆。由此可見,國家當時的確需要開鑿運河,而隋煬帝開運河僅僅是隋文帝開運河的繼續(xù)。開通運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京師洛陽與江淮的交通,便利漕運。
江淮以南地區(qū)經(jīng)過三國以來幾百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逐漸在全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荊州和揚州均富甲一方,整個南方也成為全國魚鹽杞梓以及絲麻布帛的主要供應地,但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卻在洛陽。所以,運河一旦開通,就能把全國的政治重心與經(jīng)濟重心聯(lián)系起來,把富庶的江南財富以田賦的方式加以征集,并通過運河轉輸?shù)铰尻?。另外,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國長期處于南北朝分裂的階段。江南從東晉開始就形成了門閥士族的特殊勢力。隋朝建立以后,陳朝的殘余勢力一度與中央對抗。開鑿大運河有助于中央對南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
也有人認為隋煬帝鄙夷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終至亡國,因此自己反其道而行,“東行西幸,靡有定居”。在運河開通后,他的確曾經(jīng)三次巡游江都,但是這三次都有其軍事和政治上的動機。
第一次巡游江都,隋煬帝是想要通過文化的聯(lián)絡鞏固政治的統(tǒng)一,有一定的文化性質。這次巡幸,他的船隊前后二百余里,挽船的士兵有八萬人。自己御乘龍舟高45尺,長200丈,上下4層。如此不惜巨資造船,其目的是在向尚有離心意志的南方宣揚中原王朝的“皇威”。他的隨從中有大批僧尼、道士、蕃客等政界、宗教界人士和宿學鴻儒。第二次巡幸則是楊廣追求軍事征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軍事意義。當時隋朝打算興兵遼東,煬帝想從南方補充軍事人才,征調南方的經(jīng)濟為遼東戰(zhàn)爭服務。而他第三次巡幸江都究其原因實屬于政治逃難。這一次的巡幸沒有了以往巡幸的顯赫和狂熱,其時隋朝政治動亂即將到來,煬帝征高麗失敗,政治意志消沉,在江都他的確十分荒淫。史書說:“煬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宮中百余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后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余人也常醉?!钡糇屑毜胤喪窌?,就不能說煬帝的巡幸純粹是為了尋歡作樂的,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應該也不在此。
隋煬帝開鑿運河的目的,到底是為了個人一己之欲,還是為了國家的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三言兩語是很難爭辯清楚的。不過,如果我們看到運河在歷史上的貢獻,看到運河直到今天仍在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那么我們對煬帝開河目的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京杭大運河全長約2000公里,最北到達涿郡,最南連接余杭,東到洛陽并通過黃河水道與開皇四年(584)修建的廣通渠相連,直達長安。共分為四段:通濟渠(大業(yè)元年605)、邗溝(大業(yè)元年605)、廣通渠(大業(yè)四年608)、江南河(大業(yè)六年610),總共六年多時間修成,可謂人間奇跡。
那么,楊廣為什么要修建大運河呢?真的像傳說的那樣是為了方便游玩?我想以楊廣的雄心壯志與才華是不會那么無聊的。真實的原因應該是很簡單三條:
第一,為了運輸。楊廣二十歲時擔任了平陳元帥,之后南方反叛,楊廣、楊素等任平定叛亂后,楊廣擔任揚州總管、揚州刺史長達十年,十年中楊廣對江南的農業(yè)、經(jīng)濟、文化等形式可謂了然于胸,對江南的發(fā)展也有成熟的見解與方案,對歷史上在南方開發(fā)過運河做了詳細的分析,可以肯定他對通濟渠的開鑿早就有了成熟的規(guī)劃與方案!
大運河
因為全長約650公里的通濟渠從大業(yè)元年三月開挖,六月就全線貫通,即便是現(xiàn)在的科技,三個月拿出方案,弄出設計圖紙也算是很復雜的工程了,何況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呢。所以楊廣在沒有即位之前就已經(jīng)做出了方案。
無論現(xiàn)在還是古代,船運的費用要比陸運便宜很多,拿糧食比例:《孫子兵法》說:“食敵一鐘,當吾二十?!币簿褪钦f吃敵人一鐘糧食,我方就可以少運二十鐘。因為大部分糧食都被運送糧食的人員和馬匹吃掉了。剩下的百分之五送到前線,這時的糧食真和黃金一樣貴了。
而運河就不同了萬斤糧食只需一個船夫,篙桿一撐船就走了。所以運河在溝通南北經(jīng)濟,方便運輸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楊廣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的意義,所以運河的修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二,為了灌溉。
這個作用自古有之,秦王嬴政開鄭國渠,魏惠王開鴻溝,西漢時期的汴渠等等除了運輸方便外,另一大作用就是灌溉農田,以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生產更多的糧食。當然這是所有運河的開鑿所帶來的附帶好處。
第三,為了戰(zhàn)爭。
如果說通濟渠、江南河、邗溝的開鑿主要作用是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溝通南北的話,那么永濟渠的開鑿主要作用則是為了戰(zhàn)爭。而且目標很明確,征討遼東的高句麗。
楊廣劇照
三征高句麗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但中原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不是隋煬帝楊廣挑起的,從慕容北燕、后趙石勒開始都對高句麗進行了武裝征討,包括隋文帝楊堅也發(fā)大軍三十萬征討高句麗,經(jīng)過楊廣三次征討,一直到唐朝李世民還不停的打。這必然有其重要原因,當時的高句麗已經(jīng)成為聯(lián)系游牧民族與中原對抗的紐帶,其目的就是一步步侵吞中原土地,從朝鮮半島一直蠶食到了遼東。所以,為了國家安全征討高句麗勢在必行。
而運河的開通可以節(jié)約大量人力與糧食,與陸路相比運河就是那個時代的高速公路與高鐵。方便高效。
那么,有這么多的好處后人卻要指責楊廣呢?
后人對因大運河對楊廣的之責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濫用民力;二是巡幸無度。
楊廣劇照
第一,濫用民力主要是工程大而完成的又太快,約2000公里的大運河不到七年的時間就全部挖通。不可否認楊堅有些操之過急,但史書只是說了楊廣濫用民力,到底死了多少人并沒有確切的記載,也沒有任何民工暴動的記錄。所以急雖然是急了點,但以他的父皇隋文帝給楊廣留下的家底是可以承受這一工程的。
第二,巡幸無度。之所以遭到后世史學家潑臟水與唾罵,主要是這一點。后世史學家、史官只承認大運河的作用與偉大,而運河的開鑿只是楊廣巡行享樂的副產品。這是由楊廣一貫的浮夸與自負決定的。
楊廣一下江南太過于招搖,整個部隊三十萬人,光一個儀仗隊就有三萬六千人,船只五千余艘,可謂“舳艫相接,二百余里?!焙喼鄙萑A至極。不光這樣,還讓所經(jīng)州縣,方圓五百里內,俱來獻食,多的吃不完剩下的都埋了起來。沿途還建造了許多奢華的行宮。這一切讓后世貶抑楊廣的人便大有文章可做。
楊廣與蕭妃劇照
反觀后世的康熙帝,也曾下江南,但大家的評價都是為了工作,沿途相當節(jié)儉,二次南巡,扈從只有三百余人。
其實楊廣下江南的目的沒有錯,他剛剛登基,急需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這時南下去自己守衛(wèi)了十年的大本營江南,是穩(wěn)定人心之舉,并且下詔免除江南人民三年賦稅。證明皇帝沒有忘記江南人民,挖通了運河正是為了方便江南人民與中原的溝通,為了國家的大一統(tǒng)。
我們對待一個歷史事件要客觀公正的看待,不能因為楊廣做了一些錯事就對他全盤否定。功是功,過是過。京杭大運河千年來一直水光瀲滟,一直流淌不息,就足以說明楊廣這項事業(yè)的偉大意義。
其實在我看來隋煬帝修大運河并非只是單純的為了自己享受,他修大運河還有想要加強南北方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實現(xiàn)中央政府對江南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轄。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很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南北方都常年處于戰(zhàn)亂,但是南方相對而言要比北方穩(wěn)定,這也就導致了南方的經(jīng)濟超越北方,成為全國最富有的地區(qū)。隋煬帝為了能將南方的物質運送到北方,于是修建了大運河。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大河流像長江、黃河、淮河等等,基本上都是自西向東流的,沒有一條河流能將這幾大河流連通起來。古時候水路運輸相對而言要比陸路運輸劃算得多,但是南北方?jīng)]有河流連通,這也就導致了南方的貨物想要到達北方只能走陸路或者是出海。陸路成本太高,而出海風險太大。這時候修建一條貫通中國南北方的大運河很有必要。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不僅能使南方的貨物運送到北方,而且大運河還起到了連接南北方的重任給,南方有叛亂,中央政府能直接派兵沿大運河迅速到達江南地區(qū),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
當然隋煬帝其實自己也有一點私心的,江南盛產美女,而隋煬帝又是一個好色之徒,沿著大運河隋煬帝下江南也就方便了很多。雖然如此,但是我覺得隋煬帝并不完全是出于私心修建大運河的。這只不過是后來的李唐王朝為了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故意抹黑隋煬帝而已。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和秦始皇修建長城,在當時而言都是很大的工程。他們都是“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當然不是單純的殘暴,也不是為了一己私欲而修建了大運河,楊廣修建了大運河還是給后人帶來了很多的好處,比如說讓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商業(yè)貿易和經(jīng)濟往來變得更加便捷頻繁,南北方也形成了統(tǒng)一管理的局面,只不過在當時,他最初的目的確實是為了更方便的南下來到揚州,所以被很多老百姓認為楊廣這一個工程完全就是勞民傷財。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除了長江和黃河以外,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流叫做京杭大運河,這一條運河聯(lián)通了首都北京和天堂杭州,也給我國的水路運輸帶來了很大的便捷,而這一項工程也是隋朝時期的隋煬帝楊廣修建的,但是在當時,不少老百姓都認為楊廣這個做法是勞民傷財,完全就是為了自己的欲望而壓迫老百姓去修建大運河,那么楊廣真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嗎,其實也并非如此。
雖然說很多人認為楊廣修建如此宏大的工程,就如同當年秦始皇修建長城一樣,動用了大量的人力,楊廣一開始也是為了可以順利的到達揚州,所以才讓大家開鑿了大運河,這樣子他坐船前往目的地就會非常的方便,但是這一條水路打通了以后,也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優(yōu)勢,比如說以前我國南方和北方無法相通,南北一直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
而運河開通了以后,南北方的交流和商業(yè)往來也是越來越近緊密,慢慢的就把全國的經(jīng)濟中心從中原地區(qū)轉移到了江南地區(qū),江南的財富也源源不斷的來到洛陽,可以說是有利有弊,大運河的開鑿同樣可以解決部隊軍餉的運輸問題,這樣子在對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時候,物資運輸將會效率更高,所以說這一方面楊廣還是有功勞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5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