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的方法有多奇葩?令人膽戰(zhàn)心驚!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有人說,如果明初最大的謀臣是李善長、劉基的話,那么首要武將就當(dāng)推徐達。在朱元璋戰(zhàn)勝群雄,推翻元朝,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徐達“廓江漢,清楚淮,電掃西浙,席卷中原,聲威所振,直連塞外,期間降王縛將,不可勝數(shù)”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
徐達出身貧寒,22歲時投奔朱元璋,從此開始了南征北戰(zhàn)的戎馬生涯,他這一生戰(zhàn)功顯赫,為人寬厚卻始終謹(jǐn)小慎微。
徐達剛做鎮(zhèn)府沒多長時間,起義軍中發(fā)生了一起非常事件:孫德崖因其部隊缺糧,來到和州請朱元漳資助他,朱元璋顧及大局,不計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隊。郭子興則因過去與孫德崖有矛盾,親白從滁州趕來和州,把朱元璋訓(xùn)斥了頓。孫德崖聽說后很擔(dān)心, 想悄悄地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為其送行。朱元璋與部分孫德崖屬下官兵走在前面,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時,城中有人來向他報告,說郭子興和仍在城里沒走的孫德崖部隊打了起來,郭子興捉住了孫德崖,并把他扣押在城里。朱元璋聽到后,大吃驚,想勸說郭子興放走孫德崖。孫德崖部下誤以為這是朱元璋策劃的陰謀,便扣押了他并揚言要殺他以為孫德崖報仇。徐達在城里聽說朱元璋被孫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請求替代朱元璋作為人質(zhì),來平息這件事。后經(jīng)多方調(diào)解,孫、朱都被對方釋放,才算平定了這場危機。然而,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舍身相救,使朱元璋深受感動,因而他們的關(guān)系比原來更近了。
通過這件事情可見徐達真的有超過常人的膽識,畢竟那時起義軍的實際領(lǐng)袖是郭子興而不是朱元璋,可徐達仍舊愿意以自己的命來換朱元璋的命,其心意足夠打動人了,
徐達在攻取張士誠老巢平江城池的那天。他嚴(yán)格約束部下,立下軍令:”驚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率軍入城,紀(jì)律嚴(yán)明,老百姓絲毫未損,因此深得民心。
盡管朱元障厚待他,但徐達非常耿直,謙虛謹(jǐn)慎, 位居顯位而不驕不躁。 他常年征戰(zhàn)在外, 成守邊疆,在京城里竟連一 處像樣的的住所都沒有,這又促使朱元璋格外地親近和喜愛他。為此,朱元璋曾打算賞給他原吳王府宅。然而,徐達毅然不肯接受。朱元璋灌醉了徐達,把他拍入邸中安寢。次日酒醒,徐達惶悉萬分,連稱死罪。由此可看出徐達做人謹(jǐn)小慎微不敢稍有逾越,他對名利的淡薄是他深得朱元璋喜愛的重要原因。
當(dāng)明朝已經(jīng)建制時,昔日功臣未免恃功跋扈,朱元璋對此十分厭惡。徐達開國功臣第一,當(dāng)然最遭猜忌,徐達追隨朱元璋數(shù)十年,早已摸清朱元璋的心思。他力求免禍,處處小心謹(jǐn)慎。洪武十七年,星相學(xué)家聲稱:“太陰數(shù)犯上將”,應(yīng)在徐達功高震主,由此,朱元璋明顯地疏遠(yuǎn)了他。
一年徐達在燕京居住,背上生了個大癤子,名叫背痕,俗稱“搭背”。俗話說:“病怕無名,瘡怕有名?!毙爝_得的正是有名的癤子,可以說無藥可救。朱元璋很掛記他,便下詔讓徐達到京師養(yǎng)治。洪武十八年,徐達回到南京。在醫(yī)生的精心調(diào)治下,徐達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
朱元璋聽說徐達的病情好轉(zhuǎn),心里也很高興,他親自來到徐達住的地方探望他。見皇帝來了,徐達欲起身跪拜,朱元璋連忙制止,并在徐達床邊坐了下來,和徐達閑談起來。朱元璋猛然發(fā)現(xiàn)徐達身邊有一本兵書,心里非常不高興,臉色立即陰沉下來,-會兒便起身告辭了。朱元璋回到宮中,便有些心神不寧,懷疑起徐達來,他決心要除掉這個可疑之人,以免后患。于是派人給徐達送去盤蒸鵝,其用意十分明顯,因生背疽之人最忌吃蒸鵝,會引發(fā)死癥,徐達吃了蒸熟,病情果然加重,沒多久就死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朱元璋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幾乎殺盡了所有的開國功臣,但在正史中徐達卻是的重病而死,甚至徐達死后,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可野史中徐達似乎也沒有逃離其和他功臣相似的不幸命運,被“賜蒸鵝”后死去。
徐達之死各方爭論不休,而真相究竟是什么,我斷斷是給不出一個確切的結(jié)論的。但在其他功臣慘遭滅門的時候,他的兒子卻深受朱元璋任用,三個女兒皆成王妃。所以不管徐達是不是善終,朱元璋對徐達總歸是有很深的情誼在的。而他一生對明朝的貢獻也足以使他名留青史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8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朱棣為何被后世稱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