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后一位皇太后是誰?中國在她手上沒有為什么她卻得到了全天下贊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隆裕太后是中國最后一位皇太后,一生命運多舛,生前被慈禧當作棋子埋在光緒身邊,充當慈禧的耳目,極不受光緒待見。終于等到了慈禧和光緒先后去世,她成為了大清的最高決策者之后,清朝又在她的手中丟了,她也就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太后。
但是,這位一生都在任人擺布的皇太后,去世后的葬禮卻異常隆重,盛大空前。她的死引發(fā)了國民的強烈反響,清室、民國政府、社會各界均惋惜哀悼,甚至出現(xiàn)了舉國哀悼的情景。
(隆裕太后劇照)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大總統(tǒng)袁世凱聞訊立即派人前往宮內(nèi)料理治喪事務,并下令以君主的最高禮儀舉行,將靈堂設在太和殿內(nèi),扎素彩,褂挽聯(lián)、孝慢、花圈等。靈堂中央懸掛著隆裕太后的遣容,素彩上有“女中堯舜”的巨幅橫匾,幾筵前放置鮮花和供桌,王公大臣們送來的果桌、餑餑桌、祭筵等供品高達2米多。
在殿內(nèi)蟠龍金柱、紅柱及殿壁四周皆掛滿白布孝幔和挽聯(lián),這在明清兩代是絕無僅有的。在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和中華門前都扎素彩、搭牌坊,紅墻上掛滿挽聯(lián)、孝幔、以及中華民國五色旗和萬國旗。
袁世凱派出的特使和清朝遺老共同守靈,專設了民國的儀仗隊和軍樂隊。民國政府同時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穿孝服27天,當時的參議院還為此專門休會一天。
同時,民國各界都對隆裕太后給予了高度評價。民國政府副總統(tǒng)黎元洪不吝贊美之詞:“德至功高,女中堯舜?!鄙轿魍粱实坶愬a山送來挽聯(lián):“皇太后賢明淑慎,洞察時機?!?/p>
2月24日,民國政府在太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士達數(shù)萬人,并請僧眾在太和殿內(nèi)靈堂奉經(jīng)。穿戴清式喪服的王公大臣和現(xiàn)代軍服的民國大臣在殿前間雜相列,共悼舉哀,紫禁城內(nèi)出現(xiàn)了空前絕后的特殊哀悼場面。
盡管當時的民國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但仍然承擔了隆裕太后大約100萬銀兩的喪葬費用,同時向溥儀撥付了3萬元的慰問金。各大報紙紛紛刊發(fā)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各國公使都派出吊唁人員前去太和殿致祭,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袁世凱劇照)
由于光緒帝的陵寢一直沒能修繕完成,隆裕太后的梓宮就只能被“恭奉暫安”。4月3日,由民國政府的儀仗隊、軍樂隊前引,傳統(tǒng)的滿族送葬隨后,將隆裕梓宮抬至前門火車站,用慈禧太后曾經(jīng)使用的專列運至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內(nèi)暫安,等候崇陵竣工后與光緒一起入陵。
同年11月,這對“生不同衾”的夫妻被隆重地安排為“死后同穴”了。
那么,這位懦弱一生,丟掉大清江山的皇太后,為何會在死后榮寵至極,得到社會“女中堯舜”這樣的盛贊?以至于贏得國民的如此尊重呢?
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她順應了歷史潮流,接受《優(yōu)待清室條例》,簽發(fā)了《退位詔書》,贏得了民心。
在她死后,當時的《中國日報》曾有過這樣一段精辟的評價:“隆裕太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郁深宮二十余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p>
在辛亥革命洪流激蕩,如火如荼之際,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為當時的隆裕試想一下,她和溥儀的出路能有幾條?
(溥儀劇照)
一是頑抗到底,跟革命黨人和北洋軍拼命。
當時的清廷,并非毫無招架之功,最起碼手中還掌握著裝備精良,有一定戰(zhàn)力的八旗禁衛(wèi)軍。如果隆裕采取魚死網(wǎng)破的策略,在涉及到清廷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即便八旗兵早已不可一戰(zhàn),但仍然會拼死一搏。其后果不但會讓雙方死傷嚴重,還會將京城的百姓至于戰(zhàn)火紛飛的環(huán)境中,不得不承受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苦果。
當然,具有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北京城,也會在隆隆炮火中瓦礫遍地,殘垣斷壁。這樣的結局,雖然氣節(jié)可嘉,但于國于民都是一場災難。
二是效仿當年的慈禧,舉朝外逃。
如果隆裕認為,日薄西山的清軍實力打不過革命黨人或北洋軍,那還有另一條路,就是退守關外,去到滿族的“龍興之地”。因為當時的東北有日俄兩大勢力,正對中國虎視眈眈,巴不得看到中國四分五裂,從中攫取利益。
尤其是狼子野心的日本,正好借著清廷北竄的機會,扶植溥儀的傀儡政權,以實現(xiàn)其用心險惡的“滿蒙獨立”的目的。
隆裕太后的一紙《退位詔書》,正好擊碎了日本人的這一陰謀。
如果說隆裕此舉完全是在為國為民考慮,做到了“大公無我之心,堯舜禪讓之德”,其實也不準確。
她更多地是在為溥儀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考慮,她不想讓年幼的溥儀為大清殉葬,也不想讓自己身陷絕境,永遠回不了頭。她為了孤兒寡母的生命計,也只能接受優(yōu)待條件,宣布退位,從而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清廷皇室成員。
不管隆裕太后簽署《退位詔書》的目的如何,她的這一壯舉,客觀上起到了“化干戈為壇坫,合五族為一家”的作用,也讓她從此得以青史留名,受人尊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8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五十四歲的朱元璋因為什么事情痛哭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