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眼光太差?朱允炆為什么能成為唯一的皇儲?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朱允炆新政,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要說這朱允炆,也實在有點不爭氣,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仗打了三年,活活把王位打沒了!這事實在讓人沒想到,朱允炆自己沒想到,朱棣也沒想到,朱元璋更沒想到!
朱允炆為什么能越過一眾叔叔兄弟被朱元璋一眼相中立為皇儲?這和朱允炆的演技有關。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心痛萬分,沒有了自己一手栽培的繼承人,但有高仿啊,還是以假亂真的那種。朱允炆此人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會拍馬屁,最常說的就是“我爺爺說的都是對的”,此外還是父親朱標忠實的模仿者。
種種假象讓朱元璋信以為真,直覺朱允炆是天定的皇位繼承人,就是這一次看走眼,險些給大明王朝釀下大禍!朱允炆此人除了演技頗高,但他沒有真正的學會政治、軍事、心術等方面的知識,皇帝做的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軍事上的戰(zhàn)敗,掩蓋了他政治上的失敗
靖難之役的失敗將朱允炆釘在了失敗者的恥辱柱上,但他的無能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指揮不當。自登基開始朱允炆就奉行重文輕武的方針,除了耿秉文,滿朝武官只有李景隆之流。文官倒是比武官強些,重臣諸如齊泰、黃子澄以及方孝孺,幾位老臣忠心沒的說,但治國能力呢?差的可能不是一星半點。
三人之中如果非要說誰比較有宰輔之相,那只能是齊泰了,相比黃子澄、方孝孺只會每天喊口號、寫文章外,齊泰至少還有一些斗爭意識。齊泰曾言“擒賊先擒王,先收拾朱棣”,朱允炆沒聽。又曾經(jīng)極力反對李景隆掛帥,朱允炆又沒聽。甚至在朱元璋忌日,朱棣遣子入京拜祭,齊泰要求扣留為人質,朱允炆還是沒聽。
事后證明齊泰的建議是無比正確的,朱允炆為什么不聽?除了他自己沒腦子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黃子澄的勸諫……
至于方孝孺更不必說,負責制定口號而無實際策略,小動作頻頻卻是自取其辱,比如他曾書信朱棣之子朱高熾,意圖挑撥其父子關系,一邊贏了是正經(jīng)太子,一邊投降是叛臣之子,但凡朱高熾有點腦子就知道該怎么選,結果朱高熾果真信都沒拆就交給朱棣了……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誤國誤民是文人啊!
國家層面的政治策略一塌糊涂,核心大臣不堪重任,此時的朱允炆在干啥?他把全國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內大量改成了古地名,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還要改第二次。改名后大家經(jīng)常反應不過來地名說的究竟是哪里,不僅是百姓,就連官員也一時無法適應,寫奏折經(jīng)常在旁邊注釋標明這地方以前叫什么,否則沒人看得懂……
政治上的失敗,又遮掩了經(jīng)濟上的混亂
朱允炆是第一個被儒家思想全面侵蝕的皇帝,在奉行精英教育的明清皇族,大多數(shù)皇帝都會把太子交給儒家教學,但是儲君學的是經(jīng)史子集、玩的是琴棋書畫,干的卻是政治、軍事、經(jīng)濟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活兒,試想培養(yǎng)一個廚子然后讓他去做IT,這廚子可能會瘋,朱允炆心態(tài)還不錯,人沒瘋,但明朝官員和老百姓八成要瘋了。
大力推行恢復井田制。你沒聽錯,就是周禮提到的井田制,你沒記錯,就是孔孟時代宣告徹底破產(chǎn)后已經(jīng)兩千多年沒人執(zhí)行過了的井田制,王莽除外……通俗的說,井田制就是要求先種提供賦稅以及村有的公田,然后再種農(nóng)作物歸自家所有的私田。這種制度在周朝就已經(jīng)顯得不合時宜,隔了這么久朱允炆又來這么一出?
全面減免江南地區(qū)稅收。朱允炆執(zhí)政時期減稅力度之大,甚至部分地區(qū)的賦稅竟然減到了僅有朱元璋時期的15%。一般來說減稅是好事,可朱允炆這家伙也忒不會選時間。剛好那個時候前線與朱棣燕軍作戰(zhàn)正處于膠著狀態(tài),幾場大的戰(zhàn)役均告失敗,而朝廷國庫空虛,拿不出錢來組織軍隊對朱棣軍隊發(fā)動反擊……
地名復古也就罷了,經(jīng)濟也要復古,大概真是過度崇信儒家學說,才會做出一堆這么不切實際的事情。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時間雖然不長,但短短四年時間就折騰出這么多花樣,也實在是難為他了。相比而言,朱棣要靠譜很多,永樂大典、七下西洋、平定安南、遠征蒙古,開拓了后世明朝的繁榮昌盛。難以想象如果朱棣沒有被逼急了起兵造反,明王朝難保不會像秦朝和隋朝一樣二世而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8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