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潘季馴如何治理黃河的?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潘季馴(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烏程槐溪村(今湖州常溪村)人。明朝最為著名的水利專家。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這位偉大的水利專家的生平沒有多少了解,下文我們就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交待。
潘季馴雕像
潘季馴出身自具有官宦背景的家庭。父親名為潘夔,母親是刑部尚書閔珪之女。潘季馴排行老四,之前還有三個兄長。據(jù)說潘季馴幼年聰穎,六七歲就能能寫作詩文,在當?shù)匦∮忻麣?。嘉靖二十九?1550年)中進士,自此走入仕途。最初在江西、廣東做官,頗有政績。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開始了漫長的治黃生涯。
潘季訓一生四次治理黃河。1566年,潘季訓以接浚留城舊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不久因丁憂去職。隆慶四年(1570年)河決邳州、睢寧,再任總河,次年報河工成。但不久因為有運輸船只發(fā)生事故,遭到彈劾被罷官。萬歷四年(1577年)夏再起官,巡撫江西。次年召為刑部右侍郎。萬歷六年(1579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總理河漕,九月興兩河大工,次年工竣,黃河下游得數(shù)年無恙。萬歷八年(1581年)春,加太子太保,進工部尚書,九月遷南京兵部尚書。萬歷十一年(1584年)正月,改刑部尚書。
潘季訓巡河
張居正身后被抄家,長子張敬修自縊死,全家餓死十余口。潘季馴為張居正家人求情,卻惹怒萬歷帝,因此落職為民。朝廷中有官員為他感到惋惜。萬歷十六年(1589年)黃河大患,在朝中官員的保薦下,潘季訓復官右都御史,總督河道,萬歷十九年(1592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次年,以病辭休。歸后三年卒,葬于今湖州八里店鎮(zhèn)三墩村曹家墩。潘季訓著作有《宸斷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等,是我們研究古代治河及水利史的珍貴材料,其中不少經驗與技術至今仍有利用和借鑒意義。
明萬歷18年河防一覽
潘季馴多次治河,絕非一時僥幸。這多賴他對此多年的經驗與研究。潘季訓主張綜合治理黃河下游,他利用相互聯(lián)動的思維,認為黃河運河相通,治理黃河等于保護運河。另外,黃河又與淮河相匯,治淮、治黃密不可分。潘季訓深知黃河挾帶大量泥沙,有“急則沙隨水流,緩則水漫沙?!钡奶攸c,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須“束水攻沙”。他主持修筑具有縷堤、遙堤、格堤的堤防,構筑了完整的防洪治河體系。正是由于潘季訓正確的理論認識與實踐指導,黃、淮、運河保持了多年的穩(wěn)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9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