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韓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被合稱為漢初三杰,這是漢高祖劉邦說的,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p>
劉邦對于這三個人的評價很中肯,這三人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成為西漢的開國元勛,也成了后世的榜樣,張良、蕭何、韓信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庫、吏才、將才。只不過三個人雖然都是智慧超群之人,卻還是因為處世之道不同,結局也各自不同。
一、張良的結局
張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張良是韓國的貴族出身,韓國被秦始皇滅掉之后,張良弟死不葬、舍財求刺客,張良此時已是一介布衣,謀刺的對象是已經(jīng)稱帝的秦始皇,這格局說起來要大過燕太子丹了,在刺殺失敗后,張良全身而退,秦始皇大搞通緝,張良能逃得性命,還順便救了項伯這種殺人犯。
張良和劉邦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因為張良說的很多東西跟別人說不通,跟劉邦卻一點就通,所以說劉邦是天授,而張良對劉邦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系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并做出正確選擇。
在劉邦攻取峣關之時,張良向劉邦獻上智取的妙計,因為對方守將是屠夫的兒子,這種人以利可以誘之,劉邦依計行事,峣關守將果然愿意獻關投降,張良又分析了一下,說守將肯降士兵不一定跟從,不如趁他松懈的時候打他。劉邦因為采納了張良的計謀,得以順利進入關中,比項羽搶先一步入關。
在后來勸劉邦放棄秦宮還軍霸上,勸劉邦向項羽謝罪,和項伯一起搞定鴻門宴的危局,既巧妙的讓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nèi)部埋下君臣嫌隙的禍根。
楚漢相爭時勸劉邦搞定韓信、英布、彭越三大將,當時漢軍危在旦夕混亂不堪,張良卻迅速看出形勢的轉機之處,劉邦手下韓信國士無雙可以獨當一面;彭越盜賊出身沒有得到項羽的分封,對項羽不滿,可收買;英布是項羽手下猛將,不過與項羽有隙,害怕被報復,可離間;后來果然靠這三張牌打敗項羽。
鴻溝劃界后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急擊勿失,不要讓項羽有喘息之機。這些種種都是張良能夠洞察時局,讓劉邦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終于成就帝業(yè)。
張良能夠被稱為“謀圣”,不僅僅是他的謀略,還有他了解凡人的陰暗心理,深得黃老之道的精髓,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wěn)固,張良也逐漸淡化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影響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劉邦封賞功臣時,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辭讓,只要了“留”地一個小地方,故張良被稱為留侯,此時已形同隱居。
張良深明“飛鳥盡,良弓藏”的哲理,在巔峰之時急流勇退,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那個位置上能夠說退就退,實屬難能可貴,這些也使得劉邦一直都很尊重張良,公元前186年病逝,得以善終。
二、蕭何的結局
蕭何年輕時任沛縣縣吏,和劉邦是老相識,劉邦斬白蛇起義后就跟著,蕭何開國功績主要是幫忙劉邦管理后勤,跟隨劉邦攻克咸陽后,接收了秦國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這為以后漢朝制定政策和在楚漢相爭中取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漢相爭的時候,蕭何作鎮(zhèn)關中,不斷的輸送士卒糧草給劉邦,成為劉邦堅強的后盾,所以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
蕭何的慧眼識才也是一流,早期劉邦在沛縣可以說就是個市井無賴,可蕭何認準劉邦是成大事的人,對他格外照顧,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還有就是看好韓信,韓信投奔劉邦后得不到重用,一氣之下不辭而別,蕭何得知消息后,不顧年老體弱,連夜騎馬去追韓信,這也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不過在后來蕭何又和呂稚一起下圈套謀害韓信,又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蕭何對劉邦忠心耿耿,治理國家也是卓有成效,不過蕭何不懂得帝王之心,蕭何功高位顯又深得人心,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而不自知,直到一個叫召平的門客提醒蕭何才恍然大悟,于是開始做些強買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自毀名節(jié)的事,雖然受了幾天牢獄之災總算是性命得保,也算是化險為夷。
經(jīng)過這件事之后,蕭何對劉邦更加誠惶誠恐,對國事也保持沉默,公元前193年,在劉邦死后兩年,蕭何也離開了人世,得到了善終。只不過和張良相比,蕭何的身影沉重了許多。
三、韓信的結局
韓信的結局無疑是最慘的,韓信是個用兵如神的軍事統(tǒng)帥,“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后人奉他為“兵仙”、“戰(zhàn)神”,然而有著超人軍事天賦的韓信在政治上卻顯得智慧不足。
韓信中途投奔劉邦,本來劉邦就不相信他,而韓信又是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奇才,任何一位帝王對這種人都不會掉以輕心,在打下齊魯之地后以功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當時劉邦就暴走了,還好張良和陳平在桌子下踢了劉邦一腳,劉邦轉而大方說封什么假齊王,要封就封真的,可以說韓信在劉邦心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在滅掉項羽之后,劉邦就將韓信改封為楚王,使韓信遠離根基深厚的齊地,其后又用陳平的計謀,偽游云夢澤設計擒住韓信,帶回京都軟禁起來,貶為淮陰侯,在劉邦帶兵去征討陳豨的時候,韓信托病沒有隨從前往,誰知韓信的手下上書告發(fā)說陳豨造反是韓信的主意,還說韓信準備襲擊呂后和太子,于是呂后找來蕭何密謀,蕭何將韓信騙到長樂殿,刀斧手一擁而上將韓信綁起來,呂后在長樂殿盡數(shù)韓信與陳豨謀反,欲加害她和太子等罪,不容韓信申辯,令刀斧手將韓信推到殿旁鐘室殺死,并夷滅韓信父、母、妻三族。
韓信真正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鐵律,因其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本來就是帝王所忌憚的,又不懂得處理復雜的政治局面,犯一些低級錯誤給劉邦抓住了借口,最終使自己走上了絕地,從漢初三杰的各自結局來看,當推張良最為瀟灑飄逸,堪稱智、仁、勇三者皆備的完人!
很多人都聽說過“漢初三杰”的名號,指的就是秦朝末年跟隨劉邦出謀劃策、領兵打仗的人中的三位最杰出的人,張良、蕭何和韓信。然而,這三人雖然同為漢初三杰,可是各自的結局卻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三個人有三種不同的結局。那么,他們?nèi)齻€人的結局分別是什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卻能夠建立存在400多年的兩漢王朝,其實是多虧了漢初三杰,而劉邦只做到了一點,那就是會用人;項羽卻恰恰相反,他自己的軍事才能太強,而且剛愎自用,導致人才流失,要知道,漢初三杰中的張良和韓信,可都是從項羽的陣營投靠到劉邦那里的。
漢初三杰中,除了張良和韓信,另外一個人就是蕭何。漢初三杰都有很多典故,我隨便說幾個,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張良拾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胯下之辱,蕭規(guī)曹隨、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這么多典故足見這三個人的能力有多么的過硬,簡直就是劉邦的三駕馬車。而劉邦對他們的任用也恰到好處,張良足智多謀,是劉邦的總參謀;韓信用兵如神,是劉邦橫掃千軍的大將;蕭何思想機敏,對歷代律令頗有研究,是劉邦的大管家;就這樣劉邦雖然好幾次被打的很狼狽,但是有了這三駕馬車,無論是內(nèi)政還是外事都井然有序,即使有打擊也很快能夠恢復,最終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漢初三杰雖然很有名,結局卻不盡相同,張良的結局最好,功成名就后跟隨赤松子云游世界,最后去世,獲得劉邦及家人很高的評價。第二呢就是蕭何,蕭何當然也是自然死亡,不過在劉邦晚年卻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差點死去。而韓信則是最差的,不僅身首異處,還留下一個叛亂的名聲,那么同是漢初三杰,貢獻都那么大,為什么結局差距那么大呢?
韓信之死,蕭何和張良反應不同
我們從韓信之死說起,韓信用兵如神,劉邦一直很忌憚。當韓信在北線破魏平趙,收燕伐齊后,劉邦安撫韓信,封他為齊王;待韓信率領漢軍兵圍楚軍于垓下、最后消滅項羽后,劉邦旋即改封韓信為楚王,使其遠離根基深厚的齊地;其后劉邦又借巡游云夢澤之機,設計抓住韓信,并以謀殺罪將其押回京都,軟禁起來,同時削去了韓信的兵權,最后將其降為只有虛名的淮陰侯。這一切都是因為韓信的軍事才能實在太強了,而且雖然韓信是劉邦的屬下,但一直存有成為諸侯王的念頭。
陽夏侯陳豨舉兵謀反,劉邦前往平叛,蕭何留守。有人向呂后告密說陳豨的謀反是和韓信商量好的,兩個人會里應外合,推翻劉邦的統(tǒng)治,呂后就把蕭何找來,商量對策,最后決定由蕭何發(fā)布劉邦凱旋的喜報,騙韓信入宮。由于韓信是蕭何舉薦的,所以對蕭何還是相信的,就入宮了,入宮后就被埋伏的刀斧手給抓住了,此時的韓信還大喊:蕭丞相救我!哪里還找得著蕭何?坐在殿上的呂后盡數(shù)韓信的謀反行為,將韓信殺死,隨后將韓信的父、母、妻三族一股腦捕殺凈盡。
這件事情大概發(fā)生在公元前197年,而劉邦建立漢朝是公元前202年。讀下《史記》就會發(fā)現(xiàn),張良的主要成就都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前,建立漢朝之后的張良的事跡非常少,只有定都長安和擁立太子這兩件是大事。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劉邦翦除異姓王這件事,張良很少出謀劃策,要知道張良可是劉邦的總參謀。
反觀蕭何,則是不余遺力,劉邦外出平叛,蕭何管理內(nèi)政,井井有條。劉邦對蕭何非常不放心,經(jīng)常詢問蕭何在長安的所作所為,當聽說蕭何愛民如子時,劉邦總是不高興,蕭何卻全然不知,辛虧有人勸蕭何,蕭何拿出了自己的錢財充當國庫,劉邦這才高興起來。后來蕭何還多買地,侵吞老百姓的田產(chǎn),劉邦看到也很高興,不過當劉邦象征的問罪時,蕭何卻乘機向劉邦請求把上林苑的空地給老百姓,劉邦非常不高興,認為蕭何這是在收買人心,便把蕭何關起來,經(jīng)過大臣們的勸說才放出來。
漢初三杰結局不同,主要是因為出身
張良閉門不出,蕭何盡心盡力,韓信被誅殺,這是漢初三杰在漢朝建立之初的處境,他們?nèi)说那闆r,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出身不同。張良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張良家擔任過五代韓王之相;而蕭何則是劉邦的老鄉(xiāng),可以說跟劉邦最親近;韓信則家境貧寒,先投身于項羽,后來才投奔劉邦的。
劉邦對三人的任用也不一樣,劉邦和張良是一見如故;蕭何不用說,那是心腹。韓信則是個外來戶,可以說劉邦自始至終沒有信任過韓信,只是在用韓信的才能。張良祖上世代為韓國相,對于鳥盡弓藏看的非常清楚,所以張良在漢朝建立之后就托病不出,出行沒有規(guī)律,遠離權力中心,但又是在劉邦的眼皮子底下。
而蕭何自認為是劉邦的老鄉(xiāng),又擁立劉邦,并且屢次搭救劉邦,他認為自己應該盡心的輔佐劉邦,再就是認為劉邦不會懷疑他的。殊不知劉邦已經(jīng)不是當初那個亭長了,已經(jīng)是大漢的皇帝了,蕭何沒有認清這一點,才被關進牢房的。
而韓信則是軍事天才政治低能,呂后殺韓信的理由那是欲加之罪,如果韓信真的參與謀反的話,是堅決不會去朝賀的,他去了,說明他沒有參與,再就是政治敏感太差了,韓信是一個自負的人,他由于家里窮,曾經(jīng)有過胯下之辱,所以他自尊心很強,韓信離開項羽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重用。
出身不能代表什么,卻能決定眼界和格局,我們不能決定出身,卻能改變自己。多讀書卻是是一個改變自己很好的途徑。
蕭何、韓信和張良被稱為?漢初三杰?,三人追隨劉邦多年,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功勞之大,已經(jīng)蓋過劉邦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光輝。一個臣子功勞比皇帝還要大,能賞賜給他什么?只有兩樣東西,一個是皇位,另外一個就是棺材。
蕭何之死
蕭何擔當漢初丞相之職,在戰(zhàn)時負責后勤工作,主要負責出謀劃策和糧草的供應等。劉邦稱帝后,蕭何參照秦朝律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編寫成為《九章令》,為漢朝的法律奠定了基礎,功不可沒。
蕭何一生竭盡全力,即使在自己死前那一刻,還在為大漢的江山社稷著想,想著自己死后該由誰來代替自己輔佐漢惠帝。蕭何是累死的,也可以說是老死的,但絕對不是電影中那樣被活活打死的。
韓信之死
韓信在統(tǒng)兵作戰(zhàn)方面絕對是萬中無一的天才,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被后人稱為?兵仙?、?兵神?,后世亦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說法。在劉邦拜韓信為將之前,可以說劉邦完全沒有能力與項羽抗衡,拜韓信為將之后,雙方幾乎完全反轉。
雖然在軍事方面韓信的才能無可挑剔,可惜的是韓信太過桀驁不馴,打仗只想著勝利而未能照顧到劉邦的感受。韓信由蕭何舉薦為將,最后也是蕭何騙韓信入長樂宮,由呂后派人殺死。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張良之死
張良在漢初時與劉邦結實,覺得劉邦有雄才大略,雖未拜劉邦為主公,但卻一直為劉邦出謀劃策,為劉邦一統(tǒng)江山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漢朝江山初定的時候,張良便預感到劉邦會對功勞巨大的臣子進行誅殺,于是稱病不出。隨著大漢江山日益鞏固,張良開始逐漸將自己從政壇中抽身,從不參與政治斗爭。為了不落到韓信的下場,張良主動辭官,歸隱山林。其晚年生活鮮為人知,但可以推斷的是他沒有像韓信一樣死于非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慈禧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