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唐朝帝王家女婿為什么不好當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自古以來,國人最能夠熟知的一個朝代,當屬唐朝了,這個朝代當時各種繁榮,真讓人羨慕不已。當然了,在古代封建社會好像男女生長大了就是結婚生子,傳宗接代最為重要了,畢竟那個時代女子基本上是不工作,丈夫在外,妻子主內。當時唐朝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名門望族不是很愿意娶帝王家的公主。這個是為何呢?實在讓人想不通用,一般來說相迎娶公主就是象征著飛黃騰達了。
其實出現這個原因是由于唐朝當時皇宮內的風氣有關,當時唐朝據不完全數據的統計,至少有26位公主改嫁,其中有最為人熟悉的安定公主,齊國公主更是三嫁。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高宗和武則天,還有就是唐玄宗和楊玉環(huán),這些事跡是人盡皆知。
安樂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在唐代也算是第一美人了,嫁給了梁王武崇訓,這位安樂公主也算是當時的時候打破了封建王朝一貫的作風,還沒有嫁給夫家已經就暗渡陳倉,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還和這位武崇訓的弟弟有私通。這種行為其實在當時那個唐朝來說是非常不可取會被他人唾棄的一種行為,可是這位安樂公主好像不以為然,還與武崇訓的弟弟在宮中調情尋歡,所以一些王公貴族看到皇宮里的風氣那么污濁,也并沒有想與皇宮里的公主結為連理的想法。
由于唐代的女性社會地位比較高,當時審美觀念是以胖為美,唐朝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導致助長了一些“胡化風氣”,一些周邊的少數民族對待女性這一塊還是比較開明,后期周邊少數民族的習俗不斷涌進中原,更加加劇了這一現象,給當時的唐朝帶來了很多影響,這也為后期在社會舞臺上女性的地位發(fā)揮了重要轉變。
當時的公主沒有婦德,情人太多了,可想而知一些達豪門人家的兒子都不愿意做駙馬。有的公主在還沒有開始結婚之前,早就已經養(yǎng)了很多的男寵,還有一些是婚后不守婦道,公然給駙馬難堪。突然覺得要進去豪門,是極其考驗駙馬忍耐力的,畢竟是入贅,什么事情都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即可悲又可憐。
縱觀整個大唐朝,公主總共有200多位,結婚的有130多,但是作為駙馬最后能夠有一番作為的只有2人。其他的那些就是一個傀儡,說的好聽是駙馬,其實身份可能就是和一個男寵的地位是一樣的。那個時代畢竟公主在主,有的時候駙馬想和公主發(fā)生點什么關系還要別人通傳,這種生活比平民還要不如,這也難怪很多人不愿意做駙馬了。所以要是做了唐朝的駙馬,基本和你自己的仕途已經告別了,當然在那個朝代如果你是想混吃等死是可以去做駙馬,但是一般來說這種生活太壓抑而且很受控制,男生但凡有點雄心壯志的都是不太會愿意去做,反而會對唐朝時期的駙馬敬而遠之。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隋文帝楊堅是“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代表。在西方學者眼中,開創(chuàng)了科舉制、推動選才方式邁入新時代的他,是能與秦始皇比肩的千古一帝。
但與“奮六世之余烈”、依靠家族數百年奮斗而獲取成功的嬴政不同,楊堅皇帝身份的獲取,是通過謀朝篡位。然而,與其他因此而名聲不佳同行相比,楊堅在后世的口碑整體較為正面,這既有結果導向的原因——他結束了近300的年分裂、開皇之治創(chuàng)造了封建 社會 的新頂峰;也有過程導向的因素——他邁向帝位的過程,雖不符合傳統道德,但在個人生存層面,卻是個十足的儒家勵志典范。
從一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求生者,到執(zhí)掌天下的帝王,楊堅靠的不是陰謀詭計,而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智慧。這一生存之道,時至今日仍有值得借鑒汲取之處。
在封建政治生態(tài)中,斗爭是永恒的主題,而身處關隴集團的楊堅,就曾長期位于北周政壇博弈的漩渦中心。
關隴集團,是一個近代名詞。依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這個融合了“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的集體,是由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核心組成;以這二十個家族為代表的團體,長期處于西魏/北周的政壇頂端,維持了政權的穩(wěn)定,左右了南北朝乃至隋唐的發(fā)展。
不過這只是后世的總結,在當時而言,這些家族誠然是政治盟友,但也是競爭對手,八柱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柱國,顧名思義,是國家的支柱。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宇文泰創(chuàng)立府兵制后,為了統帥軍隊,共給八人授予“柱國”頭銜,他們分別是宇文泰本人、元欣、李弼(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淵祖父)、獨孤信、趙貴、于謹、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掌控大權、元欣以皇室身份湊數,其他六人則分別領導全國府兵。這六人的麾下又各統帥兩個大將軍,一共12位,這就是“十二大將軍”的由來。
在當時三足鼎立的局面下,西魏/北周一度處于最貧弱的地位,但依托這一體系,它不僅抗住了東邊的巨大壓力,甚至還后來居上,成了笑到最后的一方。然而,雖然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但這些家族在合作的同時,殘酷的博弈也貫穿始終。
宇文泰死后,侄子宇文護掌握了大權。他執(zhí)政期間,逼迫西魏皇帝退位,把宇文泰的三兒子、世子宇文覺扶上帝位,北周正式建立。
但這也引起了柱國獨孤信的不滿,畢竟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是他的女婿之一;同時,另一位柱國趙貴也對宇文護的囂張跋扈深感憤怒。公元557年,他倆策劃襲殺宇文護,卻反被對方先下手為強,趙貴被處死,聲望頗高的獨孤信則被逼在家自盡。到了公元563年,另一位“八柱國”之一侯莫陳崇由于開罪了宇文護,也被迫自殺于家中。
宇文護由此越發(fā)霸道,后來他甚至殺掉了宇文覺、宇文毓兩位皇帝,咱們戲稱其為“弒君者”(另外還有西魏末代皇帝)。
同族間尚且如此,其他勛貴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與獨孤信家族關系密切、身居十二大將軍之列的楊堅也難以獨善其身。
為了鞏固地位、尋求盟友,關隴集團內部經常結為兒女親家,德高望重、條件過硬(家族顏值高)的獨孤信尤其受歡迎。除了長女嫁給周明帝宇文毓外,他的四女嫁給了李虎之子李昞;至于七女兒,則成了楊堅的妻子。
楊堅的父親楊忠,位居十二大將軍之一,與獨孤信家族向來交好,在子女還年幼時,雙方就已經相約結為親家。鑒于此,楊氏父子也成了宇文護的眼中釘。
由于家族的關系,楊堅在16歲時就官封驃騎大將軍。他為人“沈深嚴重”,沉默寡言、不怒自威,在圈子里挺受人尊敬。連一代梟雄宇文泰都感嘆:“看這娃娃的風骨,不像是俗世之人?。 ?br>
周明帝宇文毓、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間,楊堅青云直上,逐漸官至大將軍。這也引起了宇文護的忌憚,多次想找理由置其于死地;甚至宇文毓本人,也對楊堅疑慮重重,還專門找來相面大師替自己判斷楊堅的前景。
而宇文邕的太子妃,則是楊堅的長女,兩人的關系較為親密。但所謂伴君如伴虎,兄弟間尚且同室操戈,姻親關系當然更不靠譜。宇文護被除掉后,楊堅身上的壓力并沒有減輕,宇文邕的堂弟宇文憲在當時位高權重,他認為楊堅絕非甘愿久居人下之輩,建議早日除之而后快;內史王軌也說楊堅“貌有反相”,不可久留......
公元578年,宇文邕駕崩、太子宇文赟即位。自己的親女婿當了皇帝,楊堅的日子會不會好過一點?反而越來越危急。
周宣帝宇文赟對勛貴重臣及其忌憚,他繼位沒多久,就殺掉了功名卓著的齊王宇文憲,甚至還連帶除掉了與其關系密切的大將軍王興、獨孤熊、豆盧紹等人。由于后面三位幾乎沒有任何罪名,人們私下戲稱他們是“伴死”,即純粹陪宇文憲而死。后來,王軌、宇文孝伯、宇文神舉也紛紛被處死,打擊面壓根不估計血緣的親疏遠近。
宇文赟還以荒唐好色聞名,他同時擁有五位皇后,除了楊堅之女外,還有朱、元、陳、司馬四位,打破了前趙皇帝劉聰“三后并立”的記錄。楊皇后性格溫婉,但也不刻意奉承,多次遭到日益暴虐的宇文赟的責備;楊皇后對此不卑不亢,卻讓對方越發(fā)憤怒,甚至聲稱要逼她自殺。楊母獨孤氏聞訊趕到宮里,在宇文赟面前磕頭求情,以至于血流滿面,才讓他改變了主意。
而對于自己的老丈人(之一)楊堅,宇文赟也許是貫徹了家族遺傳的猜忌。有一天,他怒罵楊皇后:“我一定要將你家滅族?!逼浜笳贄顖赃M宮,并且對左右侍從說:“待會兒假如他臉色有變,你們就動手殺了他?!?br>
那么,面對歷任權臣、帝王的猜疑,楊堅是怎么逃過劫難、并最終執(zhí)掌大權的呢?最關鍵的一招,看起來貌似很簡單。
掌權者對自己已經如此忌憚,如果再有其他同僚添油加醋,自己必定兇多吉少。為此,楊堅自從進入官場后,一直刻意結交朋友。他的好友圈,來自各個渠道,涵蓋各個范圍。
首先,借用家族多年來形成的龐大關系網交友,父親楊忠的同僚、好友、下屬,都成了他結交的對象;
其次,在妻子獨孤氏的幫助下,結交獨孤信留下的人脈圈子。比如后來對他篡權、創(chuàng)業(yè)立下汗馬功勞的名相高颎,就是獨孤信的老部下;獨孤信的另一個姻親李淵家族,私下也是楊堅的支持者;
再次,充分利用求學時的同窗關系。宇文赟的親信、時任內史上大夫的鄭譯,就是楊堅的老同學,倆人關系一直非常要好,甚至是無話不談的密友。
除了渠道多樣外,楊堅的交友對象不分圈子、不看身份,任何人他都加以善待。
當時朝野的名門望族,如隴西李氏、安定梁氏、京兆韋氏、安定皇甫氏、河東柳氏等大姓中,都有楊堅的好友;
朝廷勛貴,柱國大將軍竇熾、八柱國于謹、大將軍賀樓子干、大將軍長孫平都跟楊堅關系密切;
皇族宇文氏中也有他的密友,比如宇文神舉的弟弟宇文慶,倆人親密到可以在私下議論宇文赟命不久矣;
一些在那時被人鄙視的奸臣、小人,同樣在楊堅的朋友圈之內,比如上文提到的鄭譯,還有“性輕狡,有奸數”的劉昉,他們都是宇文赟身前的紅人,也是替其打壓忠良的“佞臣”;
出身貧寒的草根人才,比如善于看相的來和,性格忠直、才華出眾的陳茂等。
在《隋書》等史料中的不同章節(jié),我們時常能看到諸如“高祖微時,深自納結”的字眼,即楊堅沒當皇帝時,主動與某某結交。常言道,少一個朋友,就少一層保護;多一個敵人,就多一份危險。盡量減少敵人、增加朋友的楊堅,得以多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比如在當初,面對宇文護的不滿,多虧大將軍侯萬壽等人的開脫,楊堅才得以幸免;
相面大師來和(《北史》中的記載,《隋書》稱是趙昭)受周明帝宇文毓之托,專門查看楊堅的為人??催^之后,他一邊對宇文毓打哈哈:“楊堅頂多只能當個上柱國”;私下里卻對楊堅說:“你以后定能成為人君,屆時一定要大行殺戮才能穩(wěn)定局面,切記?!备矣诿爸劬锵嘀瑐z人的交情可見一斑;
后來當宇文憲、王軌先后建議除掉楊堅時,周武帝宇文邕一方面珍惜楊堅的才華,另一方面也許是受了來和結論的影響,堅信他“止可為將而已”,即只能當個將領;
在宇文赟的猜忌下,楊堅倍感煎熬,于是請鄭譯幫忙把自己調出朝廷;這位老同學一口答應,很快在宇文赟面前極力推薦他作為討伐南陳的統帥。
而在宇文赟死后,備受猜疑的楊堅之所以能入朝輔政,正是得益于鄭譯、劉昉等“小人”。
公元580年,由于過度沉迷酒色,年僅22歲的宇文赟暴斃,留下了8歲的宇文闡。臨終前,待在身邊的是“素以狡諂得幸”的親信劉昉、顏之儀。在鄭譯的推動下,劉昉自作主張,決定引入德高望重的楊堅輔政。
一開始,楊堅還裝作推辭,但劉昉單刀直入、但卻推心置腹的一句話,讓他立即沒有絲毫猶豫:“您如果愿意干,那就別磨蹭;如果真的不想干,那我可就自己上了?!?br>
見對方如此“坦誠”,楊堅也不好意思再裝模作樣。隨后,劉昉、鄭譯以雷厲風行之勢,草擬圣旨,宣布任命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即掌握朝廷內外的軍權;不久后,這些人進一步以周靜帝宇文闡的名義,加封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并且“百官總己以聽于左丞相?!?br>
從這一天開始,北周的大權已經逐漸落入楊堅的鼓掌之中。隨后,他果然如當初來和(趙昭)建議的那樣,對宇文氏皇族大行屠戮,迅速除掉了朝廷內的威脅。在這個過程中,楊堅一度險些被藩王暗殺,好在他平時交好的都督李圓通竭力保護,最終才化險為夷。
而當周皇室的利益相關者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勢力反叛時,一眾北周名將、勛貴都堅定地站在楊堅一邊,并積極為其出謀劃策、出師平叛,比如韋孝寬、梁士彥、元諧、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楊素、李詢、賀樓子干、王誼、梁睿等。其中,武鄉(xiāng)公崔弘度甚至是尉遲迥的親家;然而,最后親手割掉尉遲迥腦袋的,正是這位親家的弟弟崔弘升。
而其他的望族、世家,對楊堅赤裸裸的篡權舉動基本默不作聲。這其中固然有不愿意激發(fā)動亂的因素,也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考慮;但在他們眼里,楊堅平日里與人為善、極少樹敵,而且為人極有才能,即使他真的稱帝,也不會向當初宇文赟那樣胡作非為,何不樂見其成呢?更何況,在過去200多年的亂世中,謀朝篡位早已屢見不鮮。
在平定尉遲迥等勢力后的下一年,楊堅正式建立隋朝。其后他對內勤政愛民、厲行節(jié)約、推動改革、休 養(yǎng)生 息,并開創(chuàng)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的雛形;對外恩威并施,北定突厥、南平陳朝,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這一期間,中原王朝一掃十六國及南北朝以來的混亂局面,政治穩(wěn)固、官場清明、 社會 安定、民生富庶、人口暴增、文化繁榮,達到了中國封建 社會 的一個新頂峰,史稱“開皇之治”。
楊堅之所以能在險象環(huán)生的政治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固然有他能力出眾、善于韜光養(yǎng)晦的因素,但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務實態(tài)度,客觀上為自己提供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正是這種迫不得已的生存方式,為他提供了強大的朋友圈,也造就了扎實的應對能力、雄厚的政治勢力。
對于我們現代人而言,這種處事方式仍有可取之處。當然,這不是鼓勵人腹黑,更不是教人生事,只是鑒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是 社會 性的生物,形形色色的利害糾葛不可能杜絕;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對紛繁的利益紛爭、復雜人際關系,如果過于鋒芒畢露、愛憎分明,心頭的一時之氣或許可以發(fā)泄,但帶來的慘痛后果必定深遠。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都理應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不違背法規(guī)、道德準則的前提下,盡量與人為善、少樹敵。
唐肅宗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軍攻陷兩京之后;而當他的生命走上終點病死長安之時,安史之亂仍未蕩平。他迎還了避亂出逃的父親玄宗,又和玄宗在13天內先后永訣人寰,為大唐帝國的盛衰榮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和耐人尋味的一幕。
唐肅宗一生頗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險遭不測;幼年、少年時代,又耳聞目睹了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成年之后,他眼見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在他個人的政治歷程中,平靜的皇子生活與動蕩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太平之世的皇子與紛亂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了強烈反差。安史之亂的混亂政局,給他個人提供了施展拳腳的舞臺。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組織平叛,收復兩京、消滅叛軍;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處理先在成都后來迎歸的太上皇玄宗的關系。他最后壯志難酬,平叛沒有取得最終勝利。
唐肅宗李亨總的來說,唐肅宗是位亂世天子,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并為身后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當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后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后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這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九月三日,肅宗李亨出生在東宮之別殿,初名嗣升,后來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寶三載(744)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沒有改動,因此習慣上把他稱為李亨。他的母親楊氏出身于弘農華陰(今屬陜西)楊家,為關隴地區(qū)名門望族。楊氏曾祖父楊士達在隋代任門下省納言(宰相),父親楊知慶以祖蔭為官。值得一提者,武則天的生母就是楊士達的女兒。若從武則天的母親這里算起來,楊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輩,這種不同班輩之間的婚姻關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景云元年(710)八月與楊氏成婚前幾天,李隆基剛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楊氏懷孕,生兒育女本來是人之常情,天之大倫??墒怯捎诖藭r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系緊張,他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fā)揮。歷史上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時太子楊勇因寵愛貌美的昭訓云氏,被母親獨孤皇后認為難以隆興基業(yè),結果被廢;太宗時太子李承乾喜好聲色,因特別寵愛一位太常樂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終被廢黜。正由于這種原因,李隆基內心焦慮,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這一小生命扼殺于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沒有能夠與生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因為楊氏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則是后來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優(yōu)越得多。此時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沒有生養(yǎng),楊氏自覺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獨享為人母的喜悅。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邊,對他百倍呵護,極為疼愛,慈甚所生。
開元三年(715)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謙(即李瑛)被冊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李亨被拜為安西大都護,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各設副使,他所任職事只系遙領,并不出閣就職,從此,唐朝始開諸王遙領節(jié)度使之例。這一年,李亨才6歲。李亨初明世事,就已顯得與眾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是英姿卓然。史書上說他:聰明強記,屬辭典麗,耳目之所聽覽,不復遺忘。更難能可貴者,李亨仁愛英悟,得之天然,他沒有放縱過人的天賦,也沒有鋒芒畢露,從不讓人感到他有什么威脅。開元初的十幾年,李亨只是很安靜地在宮中讀書。玄宗特意為諸王子選派了師傅教其學業(yè),李亨有幸以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名士為侍讀,他的文化知識與素養(yǎng)提高很快。
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于泰山行封禪大典。歸來后,他在安國寺東附苑城修建了一處巨大的宅院,號稱十王宅,玄宗把業(yè)已長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擔任監(jiān)院使,負責管理諸王的日?;顒印@詈嘣谝灾彝跎矸菥佑谑跽袝r,已是英姿翩翩的15歲少年。
肅宗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13年,直到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被立為皇太子。這是太子瑛被廢以后,玄宗經過斟酌做出的決定。立李亨為皇太子的制書是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三日頒布的,舉行冊禮是在七月二日。韋氏也在七月十二日被冊為太子妃。
從被推上政治前臺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顯而易見的政治威脅所包圍。威脅首先來自宰相李林甫,在開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來的楊國忠等宰相成員成為對太子威脅最大的政治勢力。在李林甫與太子之間的較量與斗爭中,玄宗的內心世界是頗值得探秘的。玄宗幾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攔宰相李林甫對太子李亨的輪番沖擊,這說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豐滿、勢力擴張。對于李亨來說,成長在一個太平盛世,充當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繼承人,很難說是什么幸事。也許,在李亨的心里,會不時泛起幾絲淡淡的悲哀。不過,在開元天寶之交的七八個年頭,身為皇太子的李亨盡管心情會有些抑郁,這卻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為安定的一個時期。這期間,來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種種打擊還沒有能嚴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對冊立皇太子之事也暫時減少了議論與猜測。玄宗對于在十王宅中成長起來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資本頗為知悉,因此對他也沒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當年一日廢棄三子那樣剝奪李亨的繼承權。至少在天寶四載(745)年底之前,李亨伴著大唐帝國的輝煌度過了一段頗為難得的好時光。
天寶五載(746),對于太子李亨來說,真可謂多災多難的年頭。這一年,太子亨相對安寧的生活被打破,從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靜與安謐已是不可復求了。初次離婚天寶五載(746)正月,嘗任忠王友的隴右節(jié)度使皇甫惟明兼領河西節(jié)度使,從駐地來到京師長安,向玄宗進胡騰舞銅像獻對吐蕃作戰(zhàn)中的戰(zhàn)利品,并與太子亨之間互有往來?;矢ξ┟飨蛐诿鞔_表達了應當將李林甫撤職的態(tài)度,又大加贊譽韋堅的才干。邊將皇甫惟明的介入,使雙方暗中的較量一下子成為公開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開始布置反擊并加快了行動的步驟。這時候,楊慎矜成為李林甫對付太子集團的一員干將。
楊慎矜,乃隋皇族一脈,隋煬帝楊廣的玄孫,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納,頗以政能知名。李林甫覺得此人可用,破格將他擢升,并有意讓他取代太子集團中的韋堅。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他有個姐姐是睿宗第五子也就是玄宗五弟薛王李隆業(yè)(后贈惠宣太子)的妃子。就是說,韋堅的姐妹分別嫁給了肅宗李亨和他的叔叔為妻。
天寶五載(746)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風清月朗,太子亨出游,在市井之中與韋堅相見。之后韋堅又匆匆與皇甫惟明相約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內崇仁坊中的景龍道觀。以二人太子妃兄與邊鎮(zhèn)節(jié)帥的身份,夜間相約,私相往來,勢必會給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機。果然,這一次極秘密的行動沒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監(jiān)視。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楊慎矜寫成報告,以韋堅乃皇親國戚,不應與邊將狎昵為由對韋堅提出彈劾。李林甫則向玄宗奏稱他們結謀,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猶豫地下詔進行審訊。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羅織罪狀,想把太子牽扯進來。玄宗雖然也懷疑韋堅與皇甫惟明有構謀之心,卻不想輕易涉及太子,三庶之禍的教訓太深刻了。玄宗不想把韋堅案擴大化,要求立即結案,遂給韋堅定了干進不已的罪名,將他由刑部尚書貶為縉云郡(今屬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則以離間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的職務,貶為播川郡(治今貴州遵義)太守,并籍沒其家。這一處理,只是限于懲治韋堅、皇甫惟明的個人過失,并未有任何針對太子亨之處?;矢ξ┟鞯谋鴻鄤t移交給朔方、河東兩道節(jié)度使王忠嗣。王忠嗣與太子亨關系親密,朝廷上人人皆知。這一結果,太子亨有驚無險,李林甫也無奈何。
三彩胡人俑然而,事態(tài)逆轉,平地驚雷,一下子把太子亨推到了危險的境地。原來,韋堅被貶之后,他的弟弟將作少匠韋蘭、兵部員外郎韋芝上疏替他鳴冤叫屈,二人為了達到目的,還引太子亨作證,誰知這樣一來,招致玄宗龍顏震怒。事情一下變得復雜起來。太子亨見狀,極感恐懼,為了逃脫自己與韋堅兄弟之間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辯解,并以與韋妃情義不睦為由,請求父皇準許他們離婚,以表明不以親廢法。玄宗著意對太子亨加以慰撫,聽任他與韋氏離婚,斷絕了關系。太子亨的謹慎確實使他度過了這場政治危機,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韋妃不得不從此削發(fā)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李林甫對韋堅一案大加株連,不依不饒,牢獄為滿,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寶十一載(752)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再次離婚太子亨驚魂未定,又一場政治風暴驟然而至。天寶五載(746)年底,太子之杜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親杜有鄰惹上了官司,這又是一起政治案件。杜有鄰時任贊善大夫,是太子東宮官屬。告發(fā)杜有鄰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驍衛(wèi)兵曹柳蕖A拗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奚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結豪杰。自淄川(今屬山東)太守裴敦復薦之于北海(治所在今山東濰坊)太守李邕,柳蘧陀肜鉉嘰虺梢黃,成為至交。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節(jié),任職期間縱求財貨,馳獵自恣,多次因貪污被人告發(fā),屢遭貶斥,但才藝出眾,人人望其風采,尤其他擅作碑頌、精于書法,人們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書法和文章。
柳拮錘娑龐辛詰淖錈是亡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負責委派人員審訊。柳薷娣⒃欄付龐辛冢緣由是他與妻族不協,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誰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將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牽扯進去。最后太子也被牽連進來,玄宗立即令京兆府會同御史臺官員審問。案情很快明朗,原來都是柳薷愎懟5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尬芨媯先將案情擴大,又引李邕作證,使案情一下子擴大到地方官員,大有廢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勢。但玄宗仍舊態(tài)度謹慎,他對下級官員的告密未加寬貸,因柳蕖⒍龐辛詰扔牖適矣星灼莨叵擔特予免死,判杖決,貶往嶺南。但杖刑在執(zhí)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鄰、柳蘧在重杖之下喪命,積尸大理寺,妻兒家小流徙遠方。由于牽連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將其決殺,李邕時年已70多歲。
杜有鄰一案使李亨十分不安,他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無私,再次將杜良娣拋出來,宣布與她離婚,杜良娣被遷出東宮,廢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慘。兩次大案,兩次婚變,接踵而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都與自身個人安危直接相關,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創(chuàng)傷,精神受到極大 *** 。有一次,他入宮覲見,玄宗在他行禮時,發(fā)現這位尚未到中年的兒子,頭發(fā)已有幾分脫落,間或有幾絲的花白,有些進入暮年的感覺。
久歷政治風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幾絲惻隱,他對近來發(fā)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內情他還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時地在他問詢時傳遞一些朝廷上的真實情形,還經常贊譽太子亨的仁孝與謹慎,說太子很識大體。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沖擊時,很能忍辱負重,他在上表中從沒有向皇帝尋求保護,而是按自己的方式來應付。玄宗心中有幾絲的安慰,因為他覺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過,正是太子這種表現,又讓他心中有了幾分的苦澀與躊躇。或許,太子亨應付事變的能力與忍受困頓的耐力超出了玄宗的想像,他心情有些復雜,也有些態(tài)度暖昧。續(xù)娶張氏李亨的孝謹并沒有得到玄宗給他任何的政治許諾。不過,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兩次離婚之后,再一次成婚,似乎說明玄宗還沒有動過廢他的念頭。因為,這次續(xù)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來成為李亨皇后的張氏。
張氏的祖母竇氏與玄宗的母親昭成太后是親姊妹。玄宗小時候,母親竇氏被武則天處死,是這位姨母親自將他鞠養(yǎng)成人。因此,玄宗一直對姨母懷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后,封她為鄧國夫人。姨母的5個兒子也都封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張去盈的兒子還娶了玄宗的女兒常芬公主。當玄宗見太子憂思勞形、鬢發(fā)斑白時,就想到用婚嫁之事給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夠放松一些。為此,玄宗想到了姨母這位待嫁的孫女張氏。不久,張氏即被選立為太子良娣。李亨并未因為娶了張良娣就感覺太平無事了,他依舊謹慎,處處小心,就連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也從不敢大意。有一次,宮中專門負責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讓太子李亨割來吃。李亨奉命割罷羊腿,手上全是油漬,他就順勢用旁邊的餅子把手揩凈,這一動作,玄宗看到很不高興,但忍著沒有發(fā)作。李亨裝作沒有看見,待慢慢將手揩拭之后,又不緊不慢地把擦過油漬的餅子拿起來,大口地吃起來。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對李亨道:福當如是愛惜。李亨借此進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但是,李林甫并沒有因為這一態(tài)勢而改變初衷,他對太子的態(tài)度依然如故。這就是說,太子李亨并沒有因為續(xù)娶張良娣而使自己的處境根本改觀。天寶十載(751),張良娣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李——后封為興王。轉過年來,李林甫一命歸西,李亨少了一個政敵,但是繼任宰相的楊國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時,仍舊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此后,李亨與楊國忠明爭暗斗,度過了幾年貌似平靜實則險象環(huán)生的時光。直到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亨才找到反擊的良機。
站叛軍史思明得壹元寶、順天元寶銅錢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在玄宗逃亡途經馬嵬時,發(fā)生了兵變。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馬嵬之變。按照舊史的說法,兵變的首倡者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出身于飛龍軍系統的太子貼身宦官李輔國乃是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動的角色。其實,這樣的記載是為尊者諱,掩蓋了歷史真相。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太子李亨同親信密定之后,派李輔國去拉攏陳玄禮,密謀策劃以非常手段對付楊國忠,這一行動或許在長安城內就已開始。玄宗避亂出逃,離開京師時的全部隊伍約有3000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隊人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軍中的精銳部隊——飛龍禁軍。他的兒子廣平王和建寧王在出逃的隊伍中典親兵扈從,這給李亨發(fā)動政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說唐前期歷次宮廷政變都要煞費苦心地攻占玄武門才能取得成功的話,此番君臣已離宮禁,僻處野外荒郊,利用手中掌握的禁軍發(fā)動一場政變,已可穩(wěn)操勝券。
“醉打金枝”是戲曲中的經典曲目,同時這個歷史故事也被屢次搬上熒屏。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的駙馬爺郭暖娶了升平公主為妻,有一次他們夫妻二人爭吵,一氣之下這位駙馬爺竟然出手打了金枝玉葉的大唐公主。公主出生于帝王之家,雖說封建時代公主的地位遠不如皇子尊貴,而且很多時候公主的婚姻,都是以政治聯姻為目的,基本上都是下嫁。公主出嫁以后仍然代表的是皇室尊嚴,駙馬出手打公主,完全就是犯了殺頭抄家之罪。駙馬郭暖既然知道得罪公主后的罪行,那么他究竟為何要打生平公主呢?
郭子儀畫像
郭暖乃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兒子,郭子儀曾有“中興唐室”之功績,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郭子儀兵權在握、戰(zhàn)功赫赫,為唐朝建立了不朽功勛。雖說郭子儀曾遭小人嫉妒算計,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可是他仍然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命,最終得到唐代宗的認可。所謂‘富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唐代宗也曾聽信宦官讒言,一怒之下奪去郭子儀的兵權,甚至將他貶為看守唐玄宗陵墓的山陵使;后郭子儀再一次被朝廷征召為統兵大元帥之時,唐代宗意識到,穩(wěn)固江山絕不該對一個忠心耿耿的護國元帥橫加猜忌。
郭暖劇照
幡然悔悟的唐代宗,賜給郭子儀“丹書鐵券”,此后無論他犯下任何大罪皆可免于一死;除此之外,唐代宗還將自己的掌上明珠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之子郭暖為妻,郭家一躍成為皇親貴族。這位公主在宮中被皇帝多加嬌慣,全然不知天高地厚,以前住在皇宮中總是對下人撒嬌發(fā)狠,嚴重“公主病”。只可惜皇命難違,再加上古時候兒女的婚姻皆由父母做主,所以生平公主最終不情不愿的嫁給了郭暖。
升平公主劇照
兩人結婚以后,礙于升平公主金枝玉葉的身份,郭暖對于公主可謂是多次忍讓,大小事皆順從公主之意。然而就在他的父親郭子儀70大壽這一天,郭暖本來與公主早已經商量好,在父親壽辰這天早早去到郭府為父親賀壽。誰知道了這天清晨,郭暖將一切打點妥當、準備出門之時,升平公主卻以自己受風頭痛為由,不愿隨郭暖一同前往郭府祝壽。這天本是他父親大壽吉日,公主不厭其煩的態(tài)度徹底激怒了郭暖,他對公主昔日本就頗有怨氣,今天這事讓郭暖積攢的所有怨氣徹底爆發(fā)。
郭暖與升平公主
他對著公主說道,公主就是仗著自己的父親是皇帝才如此目中無人,他的父親也有做皇帝的本事,只可惜不愿意坐那皇帝罷了。郭暖的一番話,氣得公主臉色發(fā)白,張嘴還擊到:“欺君罔上,罪當誅殺九族!”聽了這番說辭,郭暖越發(fā)生氣,這次他對公主絕不相讓,一怒之下竟然上前將公主猛推了一下。從未受過這番侮辱的公主,哭哭啼啼回到宮中告訴父皇自己在駙馬府中挨打之事。
當郭暖一人前往郭府拜壽之時由于孤身一人前來,郭子儀也察覺到事態(tài)不對;一再追問之下,才知道兒子打了生平公主,他立馬將兒子綁到了金鑾殿上,到皇帝面前親自請罪。好在唐代宗也是一個明理大度之人,帝王也知這是小兩口的家務事,更何況郭子儀的這番做法別讓他不好再繼續(xù)追究責任,這便是郭暖為何要“打金枝”的緣由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0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