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馮道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唐朝末年五代初期出現(xiàn)這樣一位人物,讓人們對他毀譽參半。有人認(rèn)為他朝秦暮楚,為臣不忠,一輩子竟然服務(wù)過四個王朝十個皇帝。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說他:“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闭f他不知廉恥。近代著名小說家史學(xué)家蔡東藩罵他:“最號老成,實最無恥?!闭f他無恥之尤。但也有人認(rèn)為他清廉節(jié)儉,擅為人臣。石敬瑭贊嘆他是:“可謂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倍钯椧舶龘P他:“使百姓卒免鋒鏑之苦者,道務(wù)安養(yǎng)之力也?!闭J(rèn)為他保護百姓有功。
一、朝唐暮晉
這位被后世稱為官場不倒翁的傳奇人物就是自號長樂老人的馮道。馮道從小質(zhì)樸純良,酷愛讀書擅長寫文章。雖家庭不富裕,但從不厭惡粗衣薄食。馮道快三十歲時開始仕途,先跟隨自稱大燕皇帝的劉守光,在他手下當(dāng)官吏??墒莿⑹毓饴牪坏脤嵲?,馮道因為自己“事事曉以利害”的勸諫風(fēng)格而被投入大獄。
好不容易被人解救出獄的馮道轉(zhuǎn)身投奔到了前晉門下。一次前晉與后梁的戰(zhàn)爭中,大將郭崇韜看不慣有些軍官尸位素餐,吃了飯不賣力打仗。便請求當(dāng)時是統(tǒng)帥的李存勖減少這些兵油子的伙食。李存勖聽了很生氣,尋思你讓我減少大家伙食,那他們對我這個主帥怎么看?越想越氣,就讓馮道替自己寫文書宣布辭職,讓太原朝廷另請高明。馮道靈機一動,說道:“現(xiàn)在大王屢建大功,正平定南方賊寇,郭崇韜所進諫的,如果不妥當(dāng),不聽就是,不能因為剛才他的話,就讓大家議論紛紛,敵人如果知道了,會認(rèn)為大王君臣不和了。請仔細(xì)地考慮,就是天下的大幸啊。”他的話巧妙地給了雙方臺階下。不久,郭崇韜也很知趣的道了歉。一場將帥糾紛被馮道巧妙地化解。
因為馮道的膽量與機智他很快被重用。而他賢能清廉的名聲也越傳越廣,就連契丹人都知道馮道的賢名想把他抓回去做官?!皶r契丹方盛,素聞道名,欲掠而取之,會邊人有備,獲免。”
隨著朝堂和民間對馮道的肯定與認(rèn)可,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終于在公元926年被任命為后唐的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成為國朝重臣。
好景不長,石敬瑭攻破洛陽,篡奪政權(quán)。從這開始馮道開始發(fā)揮出官場不倒翁的獨特能力。石敬瑭上位后竟然對馮道愈發(fā)重用,甚至“以道為首相”。晉少帝即位后也對其青睞有加,“加守太尉,進封燕國公?!钡蒙洗蟪紓儗︸T道的品性和為政都有不小的意見,面對同僚們的不信任,馮道沒有氣憤,他坦然地說人們對指責(zé)和他們意見不和的人,這很正常。指責(zé)我的人十個人里可能有九個,可是“昔仲尼圣人也,猶為叔孫武叔所毀,況道之虛薄者乎!”這種寬闊的胸懷為當(dāng)時的人們所敬佩。
二、保民有功,晚年失意
公元947年契丹南下滅晉,攻破汴京后,耶律德光放縱手下士兵四處劫掠?!翱v胡騎四出,以牧馬為名,分番剽掠,謂之“打草谷”。丁壯斃于鋒刃,老弱委以溝壑,自東、西南畿及鄭、滑、曹、濮,數(shù)百里間,財畜殆盡。”就在中原人民水深火熱的時候,馮道應(yīng)契丹召喚前往覲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從容的說就算佛在世也救不了百姓,只有皇帝您可以。耶律德光聽聞很開心,此后開始約束部下的野蠻行為。人們都說是馮道庇護的結(jié)果。
馮道自契丹歸來后,又歸附于后漢,被授太師。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叛亂,取代了后漢,立國后周,對馮道頗為敬重??晒芸烊ナ?,養(yǎng)子柴榮即位。他瞧不起馮道的氣節(jié),在一次馮道直言進諫后將他打發(fā)到太祖皇帝皇陵當(dāng)守陵使。不久,馮道因為疾病走到了人生盡頭。“一夕薨于其第,時顯德元年四月 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彼篮笞贩忮?,謚曰文懿。
三、為官清廉,為臣有道
馮道身為大臣雖然身事多主,不得謚為文貞、文忠。但這一小小的瑕疵難以掩蓋他政治上的清廉和為官的智慧。
軍隊中他與仆役一同吃飯,概不接受其他將領(lǐng)搶來的無辜女子。家鄉(xiāng)饑荒,他將自己的俸祿分給眾人,還大晚上跑出來替別人耕地。就算是宋朝那些鄙視他毫無氣節(jié)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認(rèn)馮道一輩子:“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平生甚廉儉?!?/p>
馮道做官也很有心得,對待下屬他能待人寬容。有個叫胡饒的軍吏,因為對馮道處理事情的結(jié)果不滿意到衙門辱罵馮道。馮道身邊的人多次給這人解釋,可他絲毫不理會。馮道并不生氣,反而把他叫進來一邊喝酒一邊解釋。
對待君主馮道可以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身份不去做讓皇帝猜忌的事情。他深知如此亂世兵權(quán)為重,自己雖為重臣但絕不能插手軍事,引起猜忌。晉高祖問馮道用兵打仗的事,馮道說:“臣本是讀書人出身,為陛下在中書任職,恪守歷代的成規(guī),不敢有絲毫的過失。臣在后唐明宗朝時,明宗也曾以戰(zhàn)事問臣,臣也用這話回答。”晉高祖因此對他十分的欣賞。馮道這種謹(jǐn)慎理智的的政治品質(zhì)是他能多年不倒的重要因素。
如今我們再看馮道這個人物的經(jīng)歷就會多些理解和寬容,就像清人王鳴盛說的那樣:“五代之際,國如傳舍,君如弈棋,如道之所為者甚多。”在那樣紛亂的時代里能保持住氣節(jié)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遼兵撤出開封的時候,后晉大將劉知遠(yuǎn)在太原稱帝,率領(lǐng)大軍南下。一路上軍紀(jì)嚴(yán)明,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各地遼將聽到風(fēng)聲,慌忙逃走。劉知遠(yuǎn)很快收復(fù)了洛陽、汴京。這年六月,劉知遠(yuǎn)定都汴京,改國號為漢。這就是后漢高祖。
劉知遠(yuǎn)只做了十個月皇帝就死去。他的兒子后漢隱帝劉承_即位以后,后漢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漢隱帝嫌手下將領(lǐng)權(quán)力太大,秘密派人到鄴都?xì)⒑Υ髮⒐?。激起郭威發(fā)動兵變。公元950年,郭威推翻了后漢,被將士擁戴為皇帝。
第二年,郭威在汴京即位,國號周,就是后周太祖。周太祖出身貧苦,懂得民間疾苦;也讀過一點書,注意重用人才,改革政治。在他的治理下,五代時期的混亂局面開始好轉(zhuǎn)。
后周建國的時候,劉知遠(yuǎn)的弟弟劉崇不服后周統(tǒng)治,占據(jù)太原,成為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歷史上稱為北漢。劉崇為了跟后周對抗,投靠遼朝,拜遼主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多次在遼兵幫助下進犯周朝,都被周太祖打敗。
公元954年,周太祖死去。他沒有兒子,柴皇后有個侄兒柴榮,從小聰明能干,練得一身武藝。周太祖把他收作自己的兒子。到周太祖一死,柴榮繼承皇位,這就是周世宗。
周世宗新即位,北漢國主劉崇認(rèn)為周朝局勢不穩(wěn),進占中原的時機到來,就集中三萬人馬,又請求遼主派出一萬騎兵,向潞州進攻。
消息傳到汴京,周世宗立刻召集大臣商量。他提出要親自帶兵抵抗。大臣們說:陛下剛剛即位,人心容易動搖,不宜親自出征,還是派個將軍去吧!
周世宗說:劉崇趁我剛遭到喪事,又欺侮我年紀(jì)輕新即位,想吞并中原。這次他親自來,我不能不自己去對付他。
大臣們看周世宗的態(tài)度挺堅決,也就不作聲了。只有一個老臣站出來反對,他就是太師馮道。
馮道從后唐明宗那時候起,就當(dāng)了宰相。以后,換了四個朝代,他在每個朝代的主子面前,都能隨機應(yīng)變,討得新主子的歡心;遼兵占領(lǐng)汴京的時候,他主動朝見遼主。一些新王朝的皇帝,也樂得利用他。所以,他一直保持著宰相、太師、太傅等重要職位。
這一回,馮道看周世宗年輕,就以老資格的身份來勸阻周世宗親自帶兵出征。
周世宗對馮道說:過去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自己帶兵。
我怎么能茍且偷安呢?
馮道冷冷地笑了一聲說:陛下能夠比得上唐太宗嗎?
周世宗看出馮道瞧不起他,激動地說:我們有強大的兵力,要消滅劉崇,還不是像大山壓雞蛋一樣容易。
馮道說:不知道陛下能像一座山嗎?
周世宗聽了十分氣憤,一甩袖子,就起身離開朝堂。后來,別的大臣也出來支持他,周世宗就把親征的事決定下來。
為了這件事,周世宗對馮道十分不滿。不久,派去管修造周太祖墳?zāi)沟氖隆qT道碰了釘子后,悶悶不樂地死去。
周世宗率領(lǐng)大軍到了高平,跟北漢兵碰上了。雙方擺開了陣勢。北漢劉崇看到周軍人少,驕傲起來,說:早知道這樣,我何必借契丹兵呢。這一次,我不但要打敗周軍,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的厲害呢。
劉崇指揮北漢軍猛攻周軍,周軍右軍的將領(lǐng)頂不住,帶領(lǐng)騎兵敗了下來,步兵也紛紛投降。眼看情況十分危急,周世宗親自上陣,冒著亂箭督戰(zhàn)。他的兩名將領(lǐng)趙匡胤和張永德各帶領(lǐng)兩千親兵沖進敵陣。周軍兵士看到周世宗沉著應(yīng)戰(zhàn),也奮勇沖殺,一個抵上一百個,爭先恐后地沖向敵陣。北漢兵就像山崩一樣敗了下來。
后面的遼軍看到北漢軍失敗,不敢跟周軍交鋒,悄悄地把兵撤走。北漢劉崇節(jié)節(jié)敗退,前有追軍,后無救兵,最后,只剩下一百多騎兵,狼狽不堪地逃回晉陽。
經(jīng)過高平大戰(zhàn),周世宗的聲望大大提高:他回到汴京后著手整頓軍隊,減輕百姓負(fù)擔(dān),準(zhǔn)備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過了兩年,他親自征討南唐,攻下了長江以北十四個州。接著,他又下令北伐,帶領(lǐng)水陸兩路進軍,收復(fù)北方大片失地。可惜正當(dāng)他要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國的愿望的時候,卻病倒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即位六年后死去,由年才七歲的兒子柴世訓(xùn)接替皇位,就是周恭帝。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比五胡亂華,戰(zhàn)國七雄還要亂的多,因為這是一個大分裂時期,各地軍閥混戰(zhàn),政權(quán)更迭頻繁,亂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埋沒了多少位英雄。馮道,便是五代史中的一大奇人。后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十朝元老”,官場上的不倒翁;有人說他墻頭草,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有人說他參透了“無為”之道,懂得官場上的宦海浮沉;有人說他歷經(jīng)數(shù)朝,毫無建樹;還有人說他超越自我,堪比大至大圣之人;更有人說他仁人君子,造福了一方百姓……,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五代史中的奇人。
馮道,字可道,自號“長樂老人”,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人,他一生歷經(jīng)6個朝代,三入中書,擔(dān)任宰相、三公、三師等職近30年,前后事四姓、相六帝。
一、歷經(jīng)五代十帝,唯一“十朝元老”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某人資歷很老,都稱他為“三朝元老”,而馮道歷經(jīng)五代十帝,是三朝元老的三倍還多,他歷經(jīng)桀燕皇帝劉守光、后唐莊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閔帝李從原、后唐末帝李從珂、后晉高祖石敬瑭、后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在十朝為官,還沒有人把他當(dāng)“漢奸”,尤其是投奔契丹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時,馮道說:“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為臣,豈有分別哉!”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贝笙鄰酵?,讓一眾看官大跌眼鏡。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后周太祖郭威更是封他為太師。無論在哪個老板底下都能被重用,真可謂:“五代十帝常青樹,宦海浮沉不倒翁”。
二、飽讀四書五經(jīng)、堪稱“滿腹經(jīng)綸”
馮道雖然無所謂大丈夫氣節(jié),但卻是飽讀圣賢書,是五代時期的第一名人,甚至在五代時期,各位霸主都以能聘請到馮道為官引以為自豪。他在南朝為官時,北朝契丹素聞馮道大名,想偷襲將他搶走,南朝為防止此類事情發(fā)生,在邊境駐扎軍隊,嚴(yán)防死守,才沒有被北朝得逞。馮道曾主持國子監(jiān)對《九經(jīng)》進行刻板印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guī)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馮道奏請?zhí)泼髯?,以唐代開成石經(jīng)為底本,雕印儒家《九經(jīng)》,后周廣順三年(953年),《九經(jīng)》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歷時二十二年。
三、位居高官厚位、一副菩薩心腸
馮道雖然官位極高,卻能體察民間疾苦,造福一方百姓,有一年他的家鄉(xiāng)鬧饑荒,馮道慷慨解囊,拿出自己家里的全部財物接濟百姓,自己卻住在茅草屋里勤儉節(jié)約。在戰(zhàn)亂中,馮道看見被劫掠的婦女兒童,心中不忍,就變賣家產(chǎn)將她們贖回,然后派人將她們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薩心腸。在對后唐明宗李嗣源進諫時,馮道說:“谷貴則餓農(nóng),谷賤則傷農(nóng),這是常理。”勸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顯德元年(954年)馮道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聞,廢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謚文懿。馮道一生自稱“無才無德癡頑老子”,但世人能有幾人懂得他處在亂世中的兇險與無奈,悲歡與心聲。
“莫為危時便悵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
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
虎狼叢中也立身?!?/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