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為什么會成為法家的代表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我國古代的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孔子作為儒家的代表,現(xiàn)在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譽。而有兩大派一直在爭誰對中國思想影響最大,那就是儒家和法家。但是這兩家的思想很奇怪,是在對立面的。儒家覺得性善,法家就認為性惡。可是這二者又有一些關(guān)系。像法家很著名的人物韓非子,他是儒家的學(xué)生,而韓非子在法家中的地位的確很高。所以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他學(xué)習儒家的思想,最后卻成為了法家的著名人物呢?
其實到了荀子這兒,他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他寫過一篇文章,說人性中有惡的東西,這一點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所以在韓非子學(xué)習的時候,一定接受了老師的一部分思想,最后自己能提出來,也是很正常得了。荀子的一些思想與法家也是很吻合的,所以荀子其實聯(lián)系了法家和儒家的關(guān)系。
他確實同意“禮”的重要性,這也是人性中善的一部分。但是“禮”有時候又促進了惡的發(fā)生,所以法就顯得很重要了。法可以平衡這些弊端。他的這些思想,有一部分已經(jīng)屬于法學(xué)了。韓非子在他的影響下,將自己的思想融合進去,自然成為了法學(xué)的代表了。而且法學(xué)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學(xué)法學(xué)的人幾乎故鄉(xiāng)都是挨著的,例如商鞅這個著名人物,他在沒有去秦國的時候就是在魏國附近活動的,這一片地帶有很多法家的代表人物。這個現(xiàn)象確實是很有趣,那么這是碰巧的現(xiàn)象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從他們國家的地理位置上看的話,他們處于幾個強盛國家的中間地帶,而他們的實力還有所欠缺,所以軍隊一直都很緊張,時刻要提防戰(zhàn)爭。人民百姓也是很擔心他們的安危,他們覺得有公正的法律,才能保護好他們。只有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所以這些思想影響到了那些法學(xué)的代表,為法學(xu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chǔ)。
有一本書中記載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那個地帶對法學(xué)的尊重與肯定。有一個國家派人去出使趙國,哪個國家的皇后出來見面。見到使者之后就問了三個人的情況。這三個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可是皇后并沒有夸獎這三個人,反而問使者,為什么你們的君王知道有這三個人的存在,不讓他們做官呢?她認為,一個人有才能卻不為自己的國家效勞,那么有什么用呢。
緊接著,她又問了另一個人,這個人早就隱居了,但是他有才能,不愿意跟隨君王,皇后認為,如果自己有用卻拒絕幫助國家,還不如殺掉他。法家的思想中就有這么一條,入過個體對國家沒有存在的價值,殺掉也無妨。自秦以降,歷朝歷代都采用“外儒內(nèi)法”、“儒法并用”的思想治理國家。雖然兩者在許多觀點上都截然相反,但也并非毫無聯(lián)系。這一點在荀子和韓非身上可以找到一些淵源,而這也是我們學(xué)習古代先賢思想的一個很好的啟發(fā)。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上,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為何韓非被稱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透過幾千年的時光看向韓非時,他卻用驕傲地回答道:因為我站在了前人的肩上。
本篇筆者就從韓非的生平說起,聊聊在法家思想上走在韓非之前的?前人?,繼而說說韓非的?法?。
亂世中的韓非。
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妒酚?老子韓非列傳》
常言道:上帝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雖然這不符合唯物主義,但也說明了命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有多么不順,只要努力,總能見到屬于自己的陽光,韓非正是如此。
正如上述《史記》中的記載,是說韓非口吃,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與人溝通也是有障礙的,但是他很擅長寫,韓非文章出眾,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連李斯都?自以為不如非?。
韓非
如果韓非只擅長寫書,那他充其量是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但韓非身為韓國公子,他看著韓國日漸衰落而整日憂心忡忡,心中有強韓之策,于是?數(shù)以書諫韓王?,但結(jié)果?韓王不能用?,如果是布衣士子,國君不采納自己的主張,換個國家效命就是,從山東六國投秦而受到重用的士子,比比皆是,這也是一條出路。
但韓非不能,因為他的身份不是布衣,他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存韓?,即使韓國面臨秦國的進攻,韓非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被韓王派往秦國,想憑借秦王嬴政對韓非的?欣賞?,來換取韓國的茍活,這對韓非來說,是一條不歸路。
以口吃之人做游說他國之君,想想也有些可笑,最終?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脫?,意思是說韓非最終還是死在秦國,不能逃脫游說的禍難。
《韓非子》
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韓非就是這樣的人,因為他的著作是一只不會燃盡的蠟燭,即使過了幾千年,依然在歷史中閃閃發(fā)光,他作為法家無可爭議的集大成者,筆者下文就來具體分析分析韓非的?法?為何可以影響千余年,不過我們還得要先說說韓非的?前人?。
走在韓非之前的?前人?。
先秦法家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管仲和子產(chǎn)的治國思想,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三個代表人物,分別是商鞅、申不害的和慎到,韓非的法治思想就是整合了這三位?前人?的思想中?法?、?術(shù)?、?勢?。
商鞅的?法?。
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書?賞刑》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他的主張就是?法治?,商鞅勸諫秦孝公時,就明確地提出了?霸道治國?,深得秦孝公認可,他認為要強秦,必須變法,這就需要確立法的重要地位,制定法令,以此來讓全民遵守。
正如上述引用,則是說明了商鞅主張?刑無等級?,這就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刑不上大夫?的治國思想,商鞅是這樣提的,也是這樣做的,后來秦太子嬴駟觸犯了新法,但太子又不能處罰,但是為了樹立法的權(quán)威性,就刑罰了嬴駟兩位位高權(quán)重的老師。
商鞅雕像(右)
正如《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於是太子犯法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對于商鞅的這種主張,韓非也是極為贊同,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思想,并且亦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出自《韓非子?有度》)?,由此可見,兩人都主張?一斷于法?,只不過韓非相比較商鞅來說,又增加了?賞善?的內(nèi)容。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是圍繞?耕戰(zhàn)?進行的,所以獎勵耕戰(zhàn)而重農(nóng)抑商,《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記載: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意思是想要國家不衰弱,就不能?勞民?,韓非主張的?盡其地力,以多其積(出自《韓非子?五蠹》)?,也就和商鞅重視農(nóng)戰(zhàn)的思想不謀而合。
此外,商鞅還主張連坐和輕罪重罰,認為只要刑罰夠重,?則民不敢試?,韓非對于商鞅的這個主張那是大為贊賞,認為?小過不生,大罪不至?。
《韓非子》
由此可見,韓非充分肯定了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且對商鞅變法后取得的成效,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強(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不過韓非對于商鞅的思想并不是一股的全盤接受,還提出了商鞅變法思想中的不足,即:徒法而無術(shù)和法未盡善。
既然說到了法家思想中的術(shù),申不害則是繞不過去的存在。
申不害的?術(shù)?。
(申不害為韓相)內(nèi)脩政教,外應(yīng)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彊,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申不害,原本只是鄭國的賤吏,后來鄭國被韓國滅掉,申不害也就成為了韓國人,在韓昭侯時期,任申不害為相,開啟了申不害在韓國?內(nèi)脩政教,外應(yīng)諸侯?的變法圖強之路,而最終的結(jié)果是?國治兵彊,無侵韓者?。
申不害畫像
申不害的法家思想主張治國行法,以術(shù)馭臣,所以申不害又被稱為法家中的術(shù)治派,那么什么是術(shù)呢,申不害并未給出我們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透過韓非的思想,卻能品略出一二。
1.陽術(shù)。
《韓非子?定法》有云:術(shù)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意思是所謂術(shù),就是依據(jù)才能授予官職,按照名位責求實際功效,掌握生殺大權(quán),考核群臣的能力,這是擺在明面上的,所以又被稱為陽術(shù)。
2.陰術(shù)。
《韓非子?難三》記載:術(shù)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意思是術(shù)是藏在君主胸中,用來對付各種各樣事情,并且在暗中駕馭群臣,這是君主深藏在心中的,而不能說出來的,所以又被稱為陰術(shù)。
由此可見,無論是陽術(shù)還是陰術(shù),其實都是更注重馭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大臣成為了威脅君主的隱患,所以申不害認為君主不能過于相信手下的大臣,要善于用?術(shù)?來控制他們,只有如此,才能抑制臣下獨斷專行,從而達到穩(wěn)固君權(quán)的目的。
動漫中的韓非
而韓非對于申不害的術(shù)治也給予了肯定,并且認為?主無術(shù)于上之患?、?主無術(shù)以知奸?,而韓非法家思想中的?術(shù)?理論也是直接來源于申不害,不過申不害單單只強調(diào)術(shù),而忽視了法,所以韓非評判商鞅和申不害的思想是?二子之于法術(shù),皆未盡善也?,所以這就又要講講法家思想中的?勢?。
慎到的?勢?。
河下龍門,其流,駛?cè)缰窦?,駟馬追之不及?!渡髯印?/p>
慎到,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后來長期在齊國稷下學(xué)宮講學(xué),對于齊國法家思想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慎到主張君權(quán)至上,被稱為法家學(xué)說中的勢治派,那么什么是?勢?呢,其實就是權(quán)勢。
當然這并不是主張臣子掌權(quán),而是主張君主掌握絕對權(quán)勢,他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令行禁止,繼而實現(xiàn)?法治?,正如上述引用則是慎到對于?勢?的理解而做出的比喻。
慎到主張?勢治?,而反對儒家的?德治?,認為律法就是要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以此來保障順利的實施,此外,慎到認為,君主不可能獨自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比如《慎子?知忠》記載: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此外,慎到還主張君主要充分調(diào)動臣子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臣子的才智,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不過慎到相比較商鞅和申不害而言,其實他并不是勢治思想的踐行者,只是一個理論者,不過盡管如此,也影響了韓非法家思想的形成。
韓非的老師荀子。
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可以說他是第一個將儒法合流的思想家,而主張法家思想的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徒弟,所以說韓非法家思想的形成也是深受荀子的影響。
正如上述對《荀子》的引用,則是說明荀子主張的?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本惡,否認民眾天生就有道德觀念,強調(diào)只有通過后天的教化,才能改造人性,這是荀子?隆禮重法?的理論前提。
荀子認為,禮和法都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是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作為儒家的荀子,他提倡嚴刑重罰,但又強調(diào)賞罰必須嚴明,與此同時,他又提倡要慎刑,堅決發(fā)對連坐。
正如《荀子?君子》記載:刑罰怒罪,爵賞逾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
意思是如果刑罰超過了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超過了德行,按照親屬關(guān)系來判罪,根據(jù)世系來舉用賢人,一人有罪就誅滅父、母、妻三族,即使德行像舜一樣,也不免受到同樣的刑罰,這樣又如何能較好的治理國家呢?
而韓非也繼承了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并且把這一思想發(fā)揮到極致,此外荀子的重禮、重法、重霸等思想也被韓非所繼承并且發(fā)展完善,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讓韓非的法家思想更趨于完善。
結(jié)束語:
韓非為何被稱為法家的集大成者?這是因為韓非站在前人的肩上,而形成和完善了一套屬于自己獨有的理論,他總結(jié)了商鞅的尚法、申不害的用術(shù)、慎到的重勢,并且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治思想,提出了一套?以法為本,法、術(shù)、勢相統(tǒng)一?的獨樹一幟的全新法家理論。
百家爭鳴
韓非認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為處世,二為抱法,三為用術(shù),法、術(shù)、勢三者相輔相成,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其中法是根本,勢是前提,術(shù)是手段,三者各司其職,相互依存,只有如此,才能使君主控制臣民,從而保障君主的利益和行之有效的治理國家。
說到這,就有些人認為,韓非的法家思想只是對于這三者簡單的糅合,其實不然。
韓非不僅指出了商鞅和申不害思想中?徒術(shù)而無法,徒法而無術(shù)?的不足,而且超越了慎到主張的君主與生俱來?血緣之勢?,強調(diào)法與勢相結(jié)合的?君主之勢?,并且緊密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最終使得韓非的法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運用的基礎(chǔ)。
每一個繼承儒家的集大成者,都有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進行自己的發(fā)展。到了荀子他主張“性惡論”與原本“性善論”相悖。韓非與李斯作為他的學(xué)生,更加入了自己為政的觀點?!俄n非子》也是開創(chuàng)法家的主導(dǎo)著作。其中的優(yōu)與列并無定論,只不過是不同的兩個思想,更無延伸之說。
同樣作為法家的學(xué)者。能被稱為代表人物的只能是韓非,韓非的學(xué)識高于李斯這是毋庸置疑的。
做為先秦時期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儒家的一些觀點已經(jīng)在荀子這里發(fā)生了“變異”,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性惡”論的提出。
與孟子只是在與他人的辯論中提到“性善”不同,荀子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性惡“。他在里面直接提出了“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性惡》)的觀點。而且他認為,世界所有的丑惡和亂象都是由“性惡”導(dǎo)致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之欲,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性惡”論可謂是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韓非所說的“法、術(shù)、勢”的基本假設(shè)都是“人性本惡”。基于這個觀點,法家認為,人是“需要管的”;而且由于“人性本惡”,所以用道德教化去使人向善也是徒勞的。再退一步講,就算人變得善良了,也不是道德提升的結(jié)果,而是人為的(即主觀上努力的結(jié)果,“偽也”)。
同樣的,對于“性惡”之人,不能使用“好言相勸”的方法,因為他的本性是惡的,道德感化起不了作用,所以必須用“刑名法術(shù)”。這就為法家的治國理論提供了思想基礎(chǔ)?!俄n非子·心度》篇中說到,“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而這么做的原因在于“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就是說,“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要想克服這個問題,必須依靠嚴刑峻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1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