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為什么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的打仗完全不一樣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我們有時候看歷史,覺得春秋的時候和戰(zhàn)國的時候確實不一樣,就拿名字來說,春秋就顯得很浪漫,是四季的變化,讓人可以感受到了時間,畢竟是幾百年的變化,然而到了戰(zhàn)國,似乎一下就快進了,好像是春秋一直在打鬧著玩的仗,而戰(zhàn)國好像一下就開始要把人家消滅掉了。
其實在這個記錄史書上說,在這個春秋結束,在戰(zhàn)國要開始的中間,100多年時間的歷史缺失了很多,歷史的這種事件發(fā)生的密度變得很稀疏。如果把這個時間做一個年表,這是非常明顯的。我感覺就是是在這一段時間里,才開始了吞并的時代,在這個階段很多的小國都沒有了,要不然后來也不會一到戰(zhàn)國,就那幾個國家了,就像是在快進。
其實春秋滅國也是很多的,就像是楚國這樣的,不能沒有它這個大魔王呀,人家從春秋一開始就瘋狂滅國,亡國無數(shù),還率先搞起了這個郡縣制,這就改變了以前的規(guī)矩,這只是舉一個例子,除此之外,別的大國干的也不少,不然怎么原來有的都沒有了。為什么春秋的滅國活動不如后來頻繁。我認為這個可能是因為大國之間其實互相誰也打不過誰,所以大家不約而同的背靠中原向外發(fā)展,去找那些弱小的國家的麻煩。
要是把一些很蠻荒的部族也算在滅國行列,恐怕春秋時法滅國數(shù)量要超過戰(zhàn)國了,最后剩下的大國,到了戰(zhàn)國的時候,這些都成了外向型的,他們的主要擴張的這個方向就是在北方吞并各種部落,他們吃的胖胖的。所以說不是不玩命,而是說被干掉的這些人連姓名都沒有,就被干掉了,這才叫慘。
當然了,可能人們感覺的所謂滅國就像是秦國一樣,一個個的都給干掉,而春秋的時候卻沒有,因為春秋時候的大部分的大國都留了下來,這可是幾百年的事啊。這是什么原因呢,說起來,就是因為發(fā)展了,各個方面都發(fā)展了。
主要是這個生產力是不同的啊。他們的土地仍然很少,所以說,一樣的土地,以前只能養(yǎng)活幾百萬人,而現(xiàn)在卻能養(yǎng)幾億人,這就是可以用來種地的土地不一樣,以前是真的少,可能只有圍繞著城郭的一圈可以種而已,他們的部隊肯定是脫產的,是只吃飯不種地的,這也難怪,畢竟人家要拼命的,那么就需要有更多人耕地來養(yǎng)活著這些人。如果百畝地都養(yǎng)不活幾個人,更別提軍隊了。
這個時候鐵器、牛耕的出現(xiàn)就改變了原來的這一部分。在這之前,土地的這部分產出都很低下,國家之間兼并速度并不快。但有了鐵器和這個牛耕,導致大量新開墾的土地不受制于原來的土地,一批新地主出現(xiàn)了,逐漸替代了以前的當權人,然后隨著來的就是人口的快速增加。這個時候大國都能感覺到,如果有更多的土地就能得到更多的好處,最終導致了吞并的收益上漲。
到了戰(zhàn)國,不僅僅是吞并的愿望變得瘋狂,諸侯國之間兼并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形式有哪些具體差異?
春秋與戰(zhàn)國,最重要的區(qū)別不是趙魏韓瓜分晉國,而是道德與戰(zhàn)爭的改變。春秋時期,由于諸侯國之間都有濃厚的血緣連接,周朝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的聯(lián)姻,使周王朝保持相當?shù)哪哿Γ柟唐涮煜鹿仓鞯臋嗤?/p>
戰(zhàn)國時代開始,除去燕國早已摒棄姬姓,因為魏國始于姬姓,所以法理上僭越稱王,漠視周王朝的權威,所謂冊封更多是周王朝向趙魏韓三家示好。春秋時期講究“出師有名”,齊桓公與宋襄公都要求周王冊封方伯,以便抵御楚國的威脅,而大合諸侯,楚國就是因為擅自吞并諸侯國,而被視為蠻夷之國。
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皆以利益為重,只要時機成熟,便出兵征伐,且攻城略地霸占人口,并對敗軍實行殘酷的絞殺戰(zhàn)略,以便增強國力向著統(tǒng)一努力。所以,晉國滅亡時趙魏韓三家早已建立,卻依然以冊立諸侯,能夠自行決斷戰(zhàn)爭開始作為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
春秋與戰(zhàn)國是如何定義劃分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棄鎬京,遷往東都洛邑,即現(xiàn)在的河南洛陽。至此開啟了東周時代。東周在歷史上又劃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不過這個劃分都是后世史家對東周的再次劃分,在當時并沒有使用這兩個稱呼來對應時人所處的時代。
春秋作為東周時期列國國史的通稱也是有著歷史淵源的,由于秦朝“焚書坑儒”,將各國的史籍都焚毀了,到了漢代其他各國的國史基本上都已經散佚失傳,唯獨剩下魯國的國史《春秋》流傳下來。
其中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將近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其中不僅包括了魯國本國的國史,還包括了當時其它諸侯國的編年史。據(jù)傳孔子也曾修訂過《春秋》,因此也被儒家學派奉為經典。到了漢朝時期,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將《春秋》列入五經之一,成為了重要的典籍。
至此,一方面由于書籍本身的重要性,一方面由于所記載的內容,與歷史上具體的歷史階段大致吻合,所以后人便將這一歷史階段稱作為“春秋”。
“戰(zhàn)國”這個名稱具體來源于西漢劉向編注的《戰(zhàn)國策》,公元前453年,晉國的貴族韓、趙、魏三家卿大夫聯(lián)合滅掉了另一個大族知氏,之后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這三家貴族又逼迫當時的東周周威烈王承認他們的諸侯地位,至此,戰(zhàn)國時代開啟。公元前386年,姜氏齊國又被田氏齊國所取代。
“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逐漸確定,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戰(zhàn)國策中所記載的這些史實又被后世史官所采用以及認可,并且在多方考證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最終使用了“戰(zhàn)國”這個名稱、其中,戰(zhàn)國時期的結束在秦朝統(tǒng)一中國那一年,即公元前221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1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