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大荒經(jīng)》里的“西周”“北齊”是什么?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山海經(jīng)》里有個“西周之國”和“北齊之國”,分別見于《大荒西經(jīng)》和《大荒北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說: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p>
《大荒北經(jīng)》說:
“有北齊之國,姜姓,使虎、豹、熊、羆?!?/p>
很多人看到“西周”和“北齊”,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周代的西周和齊國,因為周人是姬姓,呂望封的齊是姜姓,這個都對茬,但是仔細考慮一下,這個看法很可能有問題。
《山海經(jīng)》這個書,古代認為是禹、益所作,當然這不可信,因為《山海經(jīng)》這本書本身在先秦就沒有,何幼琦先生在《〈海經(jīng)〉新探》一文中認為是漢代的劉向、劉秀(即劉歆)父子把《五藏山經(jīng)》和《禹本紀》這兩種書合在一起題名《山海經(jīng)》,“山海經(jīng)”這個名稱出現(xiàn)就很晚了。
徐顯之先生在《山海經(jīng)探源》一書中堅持認為《山海經(jīng)》成書于夏代,并認為《海經(jīng)》的海內(nèi)部分就是夏勢力所及的地區(qū),海外是人跡所至的地區(qū),我覺得他的看法基本上是可靠的,說“基本上”是因為這些觀點只適合于《海經(jīng)》部分,《山經(jīng)》部分則不適合。《海經(jīng)》應該是夏朝遺民的作品,是以圖畫+口頭解說的形式一直流傳到戰(zhàn)國,戰(zhàn)國時代人們把這些口傳解說詞記錄下來,就形成了諸多《海經(jīng)》的版本,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山海經(jīng)》的《海經(jīng)》部分就是兩個版本的合編,前面《海外》四經(jīng)、《海內(nèi)》四經(jīng)是一個版本,后面的《大荒經(jīng)》四篇和《海內(nèi)經(jīng)》一篇是另一個版本。
《海經(jīng)》就是針對一張虞夏地圖的說明,我這里說“虞夏”,是因為它是緊接著的兩個朝代,夏代人甚至認為自己是虞朝的延續(xù),所以古代有“虞夏同科”之說,編《尚書》的人也把虞書、夏書合編在一起稱為《虞夏書》,就是這個意思。
這張地圖上繪制了虞夏時期的一些重要方國、氏族和山川、道里和物產(chǎn)地,夏代沒有文字可以記載,只能靠口頭解說來流傳,也就是說,《禹本紀》(《海經(jīng)》)就是一種沒有文字的“圖書”,全是圖畫,要看懂它記錄的內(nèi)容,必須配合口頭解說。在解說時就得按照圖畫上的方位來一一說明,所以我們就會看到“海外自西南陬(zōu),至東南陬者”、“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這樣的話,它說的某“陬”就是根據(jù)地圖來說實際位置。
那么我們就可以知道,《海經(jīng)》中有些帶有方位的國名,也是在這個地圖的某個方位上或某種事物的某個方位上,比如西周國在《大荒西經(jīng)》,顯然就是在地圖的西方;北齊國在《大荒北經(jīng)》,說明是在地圖的北方。
但是也有一些和地圖的方位不合,比如《大荒西經(jīng)》有“北狄之國”,稱“北狄”卻在《西經(jīng)》,當然如果是在西北,可以看做是西,也可以看做是北,這個還好理解一點;而“東胡”卻在《海內(nèi)西經(jīng)》說:“東胡在大澤東”;“西胡”卻在《海內(nèi)東經(jīng)》說“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東胡、西胡的位置在地圖上正倒了個兒,這事兒終究弄不十分明白。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夏人后裔的作品里所說的“西周”不可能是周朝的西周。周朝的西周是相對于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的周而言的,這還是漢代人的歷史觀念;戰(zhàn)國時代文獻中的“西周”、“東周”則多是指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也是相對而言的。后來的朝代大多也是如此,如西漢、東漢,西晉、東晉,直到北宋、南宋,既有地理位置上的分別,也有時代先后上的分別,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東周就無所謂西周,沒有東漢也無所謂西漢了,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們在《山海經(jīng)》只見到“西周”,絕對沒有“東周”這樣的說法,有“北齊”,也沒有“南齊”這樣的國名,很明顯,它這個西、北,只是在地圖上的位置。
《山海經(jīng)》關(guān)于后稷和西周的記載本身也能說明問題: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槐江之山……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p>
《海內(nèi)西經(jīng)》:“后稷之葬,山水環(huán)之,在氐國西?!?/p>
《海內(nèi)經(jīng)》:“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p>
后稷所潛、所葬的地方,都是在《西經(jīng)》。
它記載的西周世系只到叔均,后面的就沒有了。為什么呢?《國語·周語上》載祭公謀父對周穆王說: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p>
也就是說,周人自身傳說的歷史里,周本是虞夏的屬國,直到夏朝末年的時候,不窋才跑到了戎狄之地。《史記·周本紀》里記載: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間?!?/p>
說的是相同的情況。祭公謀父沒說不窋是后稷的兒子,《世本》《史記》說不窋是后稷之子,但是《世本》《史記》里記載的周人世系是有很大問題的,這個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里質(zhì)疑說:
“《帝王世紀》云‘后稷納姞氏,生不窋’,而譙周按《國語》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數(shù)也。若以不窋親棄之子,至文王千馀歲唯十四代,實亦不合事情?!?/p>
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毛詩疏》也強烈質(zhì)疑:
“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數(shù)耳。命之短長,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將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實難據(jù)信也?!?/p>
這些質(zhì)疑是很對的,不窋相當于夏朝末年,在他前面和后面的周人先王也不知道失去了多少代王,現(xiàn)在《史記》中所記載譜系的那些先王,許多未必就是父子關(guān)系。周人真正可信的譜系,大概就是古公亶父以下的那幾位,以上的都很可疑。因為周人本來就是戎狄部族的野蠻人,他們沒什么文化可言,對于自己的先王世系原也不怎么在意,后來得了天下要修家譜了,才發(fā)現(xiàn)許多先王的名字記不得了,只是把一些還能記得的先王串起來,湊合成那么個世系,所以少了好多代。
根據(jù)《海經(jīng)》的記載可以知道,實際上周人開始兩代是兄終弟及,后稷的子嗣并沒有繼承西周國,而是由他弟弟臺璽繼承,而后臺璽又傳給兒子叔均,在后稷之后是臺璽、叔均兩位先王,而周人自己不記得了,卻還有夏人的后裔幫著記載著,可戰(zhàn)國時代又重編周人的世系時,史官竟然不知道還有這個記載,就沒寫進譜系里。
張國安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大荒經(jīng)〉內(nèi)容商代說》,他認為《大荒經(jīng)》是記述的時期是商代,在討論“西周之國”是他說:
“該姬姓西周國必是指周文武一系周國……周滅商前,他稱多被目為‘西’,周人自稱也多有‘西土’等語,高明說‘在周原甲骨文中凡問周族之事皆稱西’,亦符合此‘西周’所指。若無偏見就應承認此西周是指商代的姬姓周國?!?/p>
我們認為,《海經(jīng)》的“西周之國”是建立周朝的周國這個沒問題,但是說這是商代的周國就有問題了。根據(jù)《尚書》《竹書紀年》等書記載,后稷和大禹、丹朱是同時代的人,相當于虞朝末年,而《大荒經(jīng)》記載周人的世系只記錄了兩代三王,即后稷、臺璽、叔均,從虞朝末年開始算,三代人絕對不能達到商朝,最多只能到夏朝,因此《大荒經(jīng)》記述的時代,絕對不會到商朝,它里面沒有一點商代的內(nèi)容。
這里要再強調(diào)說明的是,這個“西周”與周朝以后所說的“西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了。虞夏時期稱他們“西周”,只是因為他們的國家處在虞夏疆域的西部。商代只稱他們是“周”或“周方”,沒有“西周”這個名稱,這時候周人自稱“西土”或“西土”之人;戰(zhàn)國時代的“西周”、“東周”是指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直到漢代,才用“西周”指自武王到幽王之滅時期的周。
再說說“北齊”。這個北齊國是姜姓,和周朝時呂尚所封的齊國的情況相合,劉宗迪先生在《四海之內(nèi):〈大荒經(jīng)〉地域考》一文中指出《大荒經(jīng)》記述的地域北部有個“海灣”,認為:
“這個海灣的東南有北齊之國,這個姜姓的北齊之國,當然就是位于魯北的齊國。這個在齊國之北的海灣,只能是位于渤海南岸,綿延整個魯北海岸的萊州灣。”
但是我們認為這個“北齊”絕不能是指齊太公呂尚封的齊國,因為無論是呂齊還是田齊,都沒有被稱為“北齊”的,只能說這個北齊國的確有可能就是在周朝齊國的地方。張國安先生對此也做了研究,他說:
“在東夷區(qū)域,齊居北無疑,春秋戰(zhàn)國時北海常與齊聯(lián)系,楚王謂齊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所謂風馬牛不相及也’之典盡人皆知。古天學中有一脈以齊為北而不為東的傳統(tǒng),都是此觀念的證據(jù)?!?/p>
因為周朝的齊國在渤海邊上,而渤海在先期時期一直被稱為“北海”,《山海經(jīng)》中的北海也是指渤海,說明在《海經(jīng)》地圖上,渤海之地已經(jīng)屬于北方了,齊居渤海之濱,所以稱“北齊”,太公呂尚的封國是沿用了這個古老的地名。
齊國的這個地方,是最古老的姜姓氏族的居住地,《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
“(齊景公)飲酒樂,公曰:‘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對曰:‘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者無死,爽鳩氏之樂,非君所愿也?!?/p>
這個故事又見于《晏子春秋·外篇上》。說齊景公喝酒喝得很開心,說:“如果從古代就沒有死這事兒,得多么快樂呀?”晏子回答說:“如果從古代就沒有死亡,就只有古人在快樂了,您能得到嗎?過去爽鳩氏開始居住在此地(指齊國),接著是季萴,接著是有逢伯陵,接著是蒲姑氏,之后是大公(呂尚)接手。如果自古無死,爽鳩氏開心的時候,不是您所想要的吧?!?/p>
我們不知道其它那些氏族是什么姓,有逢(或作逄)伯陵則的確是姜姓的,而且非常有名。他的名字也見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
“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quán)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p>
炎帝之后的多是姜姓,《國語·周語下》在伶州鳩說:
“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憑神也?!?/p>
韋昭注說:
“大姜,大王之妃,王季之母,姜女也。女子謂昆弟之子,男女皆曰侄。伯陵,大姜之祖有逄伯陵也。逄公,伯陵之后,大姜之侄,殷之諸侯,封于齊地?!?/p>
逄公是大姜的侄子、伯陵之后,是姜姓,他們的封地就在齊地。但韋昭說他是殷之諸侯恐怕就不對,從《海經(jīng)》的記述看,他是“炎帝之孫”,和吳權(quán)之妻阿女緣婦私通,生了鼓、延、殳三個兒子,其中殳是帝舜朝的人,《尚書·舜典》里說帝舜要任命垂當共工,垂謙遜辭讓,“讓于殳、斨暨伯與”,他應該是虞朝人,最多到達夏朝,不可能到商代,漢代人普遍認為伯陵是“殷諸侯”,也都是推測,恐怕不那么可靠,大概后人也覺得說伯陵是殷商人不可靠,就變換一種說法,比如《元和姓纂》就說他是“夏、殷時人”,有可能是夏人,也有可能是殷人了;蒲姑氏才相當于商朝,因為周公東征的時候有伐蒲姑氏的記載。據(jù)李學勤先生根據(jù)出土的文獻資料考證,在殷商時期齊國的地方的確還有個逢國,因為受到薄姑(即蒲姑氏)的壓迫,后來遷到了濟陽。
其實一看《左傳》的記載就知道,晏子說的爽鳩氏、季荝、有逢伯陵、蒲姑氏分別是代表不同的時代:《左傳·昭公十七年》說爽鳩氏是少皞時期的司空,他是少昊時期的人;季荝介于伯陵之間,伯陵之子殳是虞朝人,那么季荝應該是顓頊到帝堯時期的人,伯陵是虞朝或夏朝人,蒲姑氏則是商朝人。
張國安先生說“頗疑當時伯陵之國即以齊為號,只是傳統(tǒng)文獻失載?!钡遣甑姆鈬小胺?逄)”,所以也稱“逢公”,不是北齊,他只可以說明,當時在齊地一帶,的確有姜姓的部族在生活,《海經(jīng)》里記述的姜姓北齊國,應該就是姜姓氏族建立的一個國家,并由此傳下來這么個叫“齊”的地名。在殷墟卜辭中有逢國,也有“齊”地,商王征伐東夷的人方的時候,在這里有駐扎的軍隊,稱為“齊次”,如《甲骨文合集》36493片說:
“癸巳卜,貞:王旬無咎。在二月。在齊次,惟王來征人方?!?/p>
所以“逢”、“齊”不能是一個國。而這個時候的“齊”顯然和周朝的太公呂尚的封國不是一回事,只能說是在相同的地方。
到了周初,太公呂尚封齊,可能也是因為他是姜姓的原因,李學勤先生就指出“太公封齊,就和熊繹封楚一樣,是有著背景和原因的”,大概周人知道這里本來就是姜姓的古老居住地,再封個姜姓貴族在這里,更便于統(tǒng)治吧。太公呂尚封在這個地方,沿用了古老的地名,這和其他的封國的情況是一樣的。
“齊”這個地名的由來,據(jù)《史記·封禪書》說:
“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淄南郊山下者?!?/p>
也就是說臨淄南郊山下有個“天齊淵”,當?shù)厝嗽谶@里祭祀“八神將”之一的天主(大概就是上帝),“齊”這個地方的得名就是因為這個天齊淵。唐代《括地志》里說:
“天齊池在青州臨淄縣東南十五里?!斗舛U書》云:‘齊之所以為齊者,以天齊也?!?/p>
認為周朝齊國的得名是因為“天齊池”,也就是《史記》里說的“天齊淵”。司馬遷記載是“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就是祭祀八神將是齊太公呂尚開始設立的。這個說法可能有問題,因為至少殷墟卜辭里已經(jīng)稱這里是“齊”,如果齊地真是因為天齊淵得名的話,這種祭祀應該非常古老了,不能是太公時才作的,所以《史記》說“自古而有之”、“其祀絕莫知起時”應該是對的。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繁體古文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丘鳥】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瑯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瑰、瑤碧,皆出衛(wèi)於山。丘方員三百裏,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有胡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蜚蛭,四翼。有蟲,獸身蛇身,名曰琴蟲。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黃頭,食麈。
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盤木千裏。
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有北齊之國,姜姓,使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有陽山者。有順山者,順水出焉。有始州之國,有丹山。
有大澤方千裏,群鳥所解。
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役采生修【革臺】,修【革臺】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北海之諸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又有神銜蛇銜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壹。有人,珥二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土生信③,信生夸父??涓覆涣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四。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伍。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又有無腸國,是任姓。無繼子,食魚。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演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演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
有岳之山。尋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盼姓,食魚。
有鐘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
有山名曰齊州之山、君山、【上兩先下鬲】山、鮮野山、魚山。
有人壹目,當面中生。壹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
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
有國名曰賴丘。有犬戎國。有神,人面獸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
有牛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山海經(jīng)》與《大荒經(jīng)》形成的時代不同。
中間相差了至少近千年。
《山海經(jīng)》是神農(nóng)時期的作品,
《大荒經(jīng)》是進入夏代以后的作品。
《山海經(jīng)》與《大荒經(jīng)》兩部經(jīng)典的文化背景不同。
我們說,《山海經(jīng)》是《連山易》,連山的意思,是山山相連,連綿不斷。神農(nóng)氏又稱列山氏,列山的意思與連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脈成列的意思。
《山海經(jīng)》中關(guān)于山的描寫,關(guān)于山的分布呈列的狀寫,關(guān)于山的位置、物產(chǎn)、神靈狀態(tài)的詳細講述等,都屬于列山行為。列山,做動詞講,就是指神農(nóng)氏有過的社會行動。因此說《山海經(jīng)》是神農(nóng)氏時期的作品,首先從《山海經(jīng)》名稱上就可以得到印證。神農(nóng)時期屬于山林文化時期。伏羲、女媧經(jīng)歷洪荒,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們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對于山體林木鳥獸有了更多的接觸和更深的認識。相傳神農(nóng)氏發(fā)明醫(yī)藥,與神農(nóng)氏時期人們?nèi)杖找挂沟纳搅稚?,有著直接關(guān)系。神農(nóng)氏的神,在《山海經(jīng)》中得到充分的認定。在《山海經(jīng)》中,神無處不在。在《山海經(jīng)》中,神有兩種表述,神與尸。神與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神像,神與像。神是指活著的人,是指山林統(tǒng)帥者、占有者;尸是指神靈的偶像。今天的地名偃師,古稱尸鄉(xiāng),就是上古神農(nóng)文化的遺存。
今天,一些人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不產(chǎn)生宗教的民族,佛教產(chǎn)生與印度,基督教長生與西方,儒教雖然也稱為教,是人文性的,不屬于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脫變而成,是模仿佛教而成立的后期宗教。這些認識是錯誤的。中國不是不誕生宗教,是誕生的過于早了,早在我們今天所說的原始社會的神農(nóng)時期。神農(nóng)時期,社會政治結(jié)構(gòu),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結(jié)構(gòu),一切權(quán)力屬于神,一切地域?qū)儆谏?,社會等級森嚴,差別巨大。社會等級模范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構(gòu)建,至高者無上,如高山如云;至微者卑賤,如山中低谷。神在則敬神,神不在則敬尸,這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規(guī)則,也是中國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禮文化的肇始。最高的統(tǒng)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皇神農(nóng)氏。這是神農(nóng)氏時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經(jīng)》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經(jīng)》經(jīng)典的名稱,由此而來。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處的洪水。海不是指今天人們概念中的海洋?!渡胶=?jīng)》之古老,從稱名上,還有另一重意義?!渡胶=?jīng)》被稱作經(jīng),是哪一家的經(jīng)典呢?《山海經(jīng)》從來不屬于儒家經(jīng)典,不會受到儒家的這種尊稱?!渡胶=?jīng)》也不屬于道家和道教的經(jīng)典,盡管道教神仙譜系中抄襲了《山海經(jīng)》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從來沒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經(jīng)》列為自己的典籍。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也幾乎沒有哪一家把《山海經(jīng)》列為自己家的經(jīng)典的。哪么,《山海經(jīng)》為什么被稱為經(jīng),什么時候被稱為經(jīng)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經(jīng)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2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