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之后,得了封地就能當王?看這個時代,得了封地很可能被秒殺?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周武王打敗了殷紂王,周替代殷成為了天下共主。他將原來諸侯國安頓下來以后,就開始分封功臣謀士了。這些受封的人也就是諸侯,他們受封后要建立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封建”。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quán)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不過,這些諸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并不是說,到了地方,再辦一個上位儀式,然后就成了一方之主那么簡單。受封的土地要想真正屬于自己,還得靠自己再去奪取。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協(xié)助周武王打敗殷紂王的那些個老諸侯們,原本屬于他們的封地依然歸屬于他們。總沒有人家?guī)湍愦蛄颂煜拢乇P還被你收去了的道理,所以,屬于周朝自己的就只有新奪來的殷商的土地。
而中原地區(qū)這里土地好,人杰地靈,生產(chǎn)力比較發(fā)達,周武王就為自己的子孫后代留下了。如此一來,老功臣的地方不能動,周武王又自己占了最好的地方,所以,新分封給功臣的土地,大多都就在中原的邊兒上了:和戎狄蠻夷臨界。就是這種封給諸侯們的窮鄉(xiāng)僻壤,也不能說是給了你就是你的了,各位諸侯們還得自己去和蠻夷們開戰(zhàn),最終,奪來屬于自己的封地。
要不,為什么說,這“封建”就是把諸侯當做“藩籬”以“屏蔽周室”呢?這就是,把諸侯封了一圈,讓他們的領(lǐng)地圍繞在周王室領(lǐng)地的外部,好幫周王室擋住蠻夷的進攻啊!
周朝第一個受封的功臣,便是姜子牙。姜子牙封地營丘,國號“齊”,被稱齊太公,又因其先祖被封在呂,所以又叫呂尚。他最初輔佐的是西周伯或者說是周文王,后來又去輔佐周武王,被武王稱為“師尚父”。也就是說,武王認他為老師的同時,也在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姜子牙在西周,治國和滅殷商這兩項事情上都算是功臣,自然,他的封爵也是一等的——公。
他的封地營丘,臨近東夷地區(qū),而恰巧,在齊國的旁邊便有一個蔡國屬于夷族。姜子牙在前往自己封地的途中走走停停,走得很慢。某次,客舍中有人說:“我聽說時機難以得到,卻容易失去。這個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前去就任的吧!”姜子牙聽到了這番話后,便立刻起床,連夜趕路,在黎明時機趕到了齊國。
這時候,正趕上蔡國軍隊前來攻打。蔡侯這時候趕來,就是想趁著周和殷剛交戰(zhàn)結(jié)束,還沒有能力平定遠方的時候,爭奪營丘。齊太公到了齊國之后,修明政事,順其風(fēng)俗,簡化禮儀,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發(fā)揮地區(qū)優(yōu)勢,使得當時的齊過壯大了不少,最終,成了東方大國,周邊的許多部落都紛紛歸附。直到周成王執(zhí)政時期,管蔡之亂發(fā)生,淮河流域的夷族也發(fā)生了叛亂。
此時,周成王便命令齊太公征伐:“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棱,北至無棣,此間五等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币恢钡胶髞恚笫赖凝R桓公討伐楚國,也在用這個理由。這足以說明,在這個命令下發(fā)的同時,這一地區(qū)根本就沒有安定。周朝天子分給諸侯的封地,能不能屬于該諸侯還很難拿說。
周公旦,魯國國君,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他也是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的重要功臣。武王即位后,他輔佐武王處理政務(wù),到了成王時期他又代替成王行使王權(quán)。那么,這樣一個能和天子如此親密的大臣,他的封地會怎么樣?結(jié)果是:武王把他封在了古代東夷族部落首領(lǐng)少昊氏的古國曲阜。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塊有過文化滲透的地方,也有著同樣的問題:不能立國。
當時的周公旦,由于有要務(wù)需要在朝廷處理,沒有前去上任,所以,派了他的兒子伯禽前去接受封國。伯禽即位之后,淮夷、徐戎趁著管蔡之亂湊熱鬧興兵造反。于是,伯禽便下了命令:讓人民備好戰(zhàn)事,前往討伐徐戎。最終,才安定下魯國。
楚國的開國諸侯叫熊繹,周成王的時候,他要舉用文王武王的后代,熊繹的祖上曾侍奉過周文王,便把熊繹封在了楚。楚最早的都城是丹陽,現(xiàn)在,一般認為當初的丹陽,就是現(xiàn)在河南的淅川縣。這個地區(qū)靠近南蠻,大致屬于所謂的開化發(fā)達地區(qū)的邊緣,純屬于周南部的“藩屏”。也就是說,從周成王時期開始到周夷王時期,楚國就進入了熊渠執(zhí)政時期。
這個時期,熊渠不但自己稱了王,同時還給自己的兒子們封了王,并擴大了自己的地域范圍。不用多說,我們肯定能想到,這些土地完完全全是楚國自己爭奪來的。時間再次推移,到了周厲王時期,熊渠擔心這位暴躁的周厲王來攻打楚,于是,就取消了自己的王號。這些種種事情正說明了諸侯們擴大自己的封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那所謂的爵位封號不能擅自抬高。
秦國先祖西遷之后,長年居住在和西戎,和戎族部落進行著長期不斷的爭斗,可謂是歷經(jīng)磨難。在周孝王時期,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有功,周孝王便封給他秦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并讓他接管嬴氏的祭祀,稱為秦贏。
從那開始,秦人便開始了一邊給周養(yǎng)馬一邊對抗西戎的日子。
秦非子的曾孫叫秦仲,秦仲即位三年之時,周厲王無道,諸侯背叛。西戎部落也趁機進攻周王朝,滅了另一只支秦人大駱的全族。周宣王即位之后,任用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結(jié)果,被反殺。于是,秦仲的兒子們被召見,周宣王將七千兵卒交給他們命他們討伐西戎,最終,取得了勝利。
周宣王十分高興,便再一次賞賜秦仲的子孫,任命他們?yōu)槲鞔勾蠓?,并把包括大駱的封地都賞給了他們。
周王朝分封了許多國家,直到后來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之間互相征伐,許多國家逐漸被吞并了,從而,形成了“戰(zhàn)國七雄”的場面。而在這七個國家中,后來,逐漸強盛的反而是最開始地理位置不夠優(yōu)越,環(huán)境也不好的四個老牌的國家:齊、楚、燕、秦。
這四個國家,最初,處于和蠻夷的接壤地區(qū),而且,地理環(huán)境條件并不是很好,那么,為什么最后反而是他們得以強盛呢?或許,齊太公和秦國的歷代國君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
姜太公曾在受封五個月后,向周公匯報自己當?shù)氐那闆r。周公十分詫異,問道:“你的治理如此迅速,你是怎么做到的?”太公回答說:“我簡化當?shù)囟Y儀,入鄉(xiāng)隨俗,為政親民,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同時,外敵的存在,使人民團結(jié)一致且擅于作戰(zhàn)?!?/p>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詩經(jīng)》中看到這種協(xié)作戰(zhàn)斗的場面: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如此場面能出自秦國,自然,絕非偶然。
秦王政后來統(tǒng)一六國,自稱始皇帝,廢棄分封諸侯制度,而把天下分為郡、縣,由朝廷任官治理。
王朝爭霸,最終的勝利者往往會煞費苦心地制定一套政治制度,來維持自己所建立的王朝的統(tǒng)治。中國的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朝”便是如此,秦始皇嬴政在統(tǒng)一了六國之后,為了讓王朝的權(quán)力,在自己的子孫后世中,永遠的延續(xù)下去,便結(jié)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名為 “郡縣制” 的制度??たh制的建立一改戰(zhàn)國時期的亂象。戰(zhàn)國時期,諸侯并起,各自為戰(zhàn)。試問各路諸侯,誰不想做天下的王,于是便有了各諸侯國間戰(zhàn)火不斷。秦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為了讓權(quán)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便在全國范圍推廣起了郡縣制。
不過好景不長,因為國家法律的嚴峻,致使全國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壓迫,自然就有反抗。天下間的有志之士紛紛揭竿而起,要推翻秦朝的暴政。在起義的軍隊中,要數(shù)項羽和劉邦的軍隊聲勢最是浩大,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爭斗,終于是起于微末的劉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
一代王朝的建立,自然也是要確立一套國家治理制度。劉邦以為,秦朝之所以會滅亡,就是因為沒有了諸侯國的存在,在天下人揭竿而起的時候,沒有其他軍隊前往鎮(zhèn)壓,以至于秦軍獨木難支,最終走向了滅亡的下場。新的王朝建立,自然會吸取其他王朝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不過,由于漢朝建立之前只有秦朝這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經(jīng)驗也是少得可憐,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更何況劉邦身邊的人,大都是為了博取功名才跟著他,若是打下來天下之后未能封侯拜相,那底下人還不是要鬧翻了天。所以在漢朝初期,國家疆土上的諸侯國也不在少數(shù),這也為后來漢朝亂象埋下了伏筆。
當年劉邦打敗項羽軍隊,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天下只是初步安定。要知道,打敗項羽可不是靠著劉邦自己的人馬,而是借助于當時的各路諸侯與自己一道,共同滅了項羽。漢朝建立后分封諸王,當年出兵的各路諸侯都在其中。同時為了拉攏人心,劉邦也不得不封了一些朝中有功大臣為異姓王。起初還好,天下共尊劉邦為主,以臣子自居。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路諸侯都是手握重兵,即使沒有謀反之心,也始終讓宮中的劉邦心里壓著一塊石頭。為了解除壓在大漢王朝上的巨石,也為了后世不會出現(xiàn)諸侯并起的局面,劉邦還是決定除去異姓王侯,為劉氏王朝的長治久安鋪路。
在高祖劉邦的親自征討下,各路異姓王侯一個接一個被拔除。一些王侯本就有造反之心,被除去了也是名正言順。可有一些,卻是面對著王侯一個接一個被除,心生不安,在無奈之下才造起反來。平定了各路異姓王之后,劉邦是又重新封了一大批自家姓劉的王侯。在劉邦看來,自家人肯定要比外人靠得住。第一代人比較親這可以理解,隨著后世子孫的到來,這批親信們,還會像他們的父輩那般效忠皇帝嗎。
其實啊,在劉家自己一家子內(nèi)斗之前,還有一個插曲,就是呂后把持朝政的那段時期。要知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在劉邦去世后的那段時期,呂后是將自己家的親戚給封了個遍。完全破壞了劉邦與大臣們的約定,非劉氏者不得為王。好在呂后去世之后,各路諸侯和朝中大臣反亂撥正,使國家又回到了劉氏一族手中。
在漢景帝劉啟繼承皇位之后,各路的劉姓諸侯的勢力是越來越大,為了保障皇權(quán)不旁落,景帝劉啟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下,進行削藩。在漢景帝削藩政策的推行之中,諸侯也漸漸開始有了危機感,害怕自己的封地減少甚至直接罷免自己這個王侯。在削藩削到吳王劉濞的時候,諸王開始坐不住了,于是由吳王劉濞牽頭發(fā)起的一場清君側(cè)開始了。
劉濞先是聯(lián)絡(luò)了各路諸侯,而后相約一起發(fā)兵,七國之亂就此爆發(fā)。由于各路諸侯是打著清君側(cè)的名義出兵的,漢景帝希望通過自己殺掉御史大夫晁錯,來結(jié)束掉這場叛亂。只是沒想到,腰斬晁錯之后依然不能熄滅各路諸侯的怒火,只得派出大將周亞夫出兵鎮(zhèn)壓。在周亞夫的率領(lǐng)下,各路諸侯是接連潰敗,七國之主全部被殺,就連七國也亡了六個。
七國之亂過去之后,諸侯國的勢力被大大削減。漢景帝也是趁著這次機會,大改法令,讓剩余的諸侯國以后只得收租,不得進行管理,所有的管理權(quán),都被景帝給收到了朝堂之上?;实鄣臋?quán)利,又一次得到了加強。
要說真正解決掉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問題,還要從漢武帝劉徹說起。雖說在漢景帝時期,鎮(zhèn)壓了七國之亂,使各路諸侯的勢力被大大削減了,可這個問題依然存在著。再加上當時,內(nèi)有諸侯擁兵自重,外有匈奴虎視眈眈。漢武帝不得不開始著手解決諸侯國的問題,好騰出手來對付匈奴。
在主父偃的上書下,漢武帝劉徹采納了他的建議,對諸侯國開始采取“推恩令”。在往日里,諸侯國的王位也都是世襲的,一般是由長子來繼承。而王國之主的其他孩子,是分不到任何土地的。在推恩令頒布之后,這一現(xiàn)象就大為改觀。以前的國家由長子繼承,改為了由長子、二子和三子共同繼承,這樣國家就被分成了三份。而且這個政策并非是一代就完了,是世世代代都要如此。如此一來,各王國的土地是越分越少,甚至在后期,一個王國的土地只有幾個縣那么大。
時代總是在不斷發(fā)展的,有些東西,在當下看著是很好的,卻并不能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比如說漢朝當年的分封制。起初劉邦為了安定天下而定下此等策略。甚至在后來不放心異姓王的存在,都改為了同姓王。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應(yīng)該怎么也不會想到,當年他親自定下的國策,竟釀成了七國之亂。甚至在后世之中,也一直影響著自己子孫后世的統(tǒng)治。
不止古人,我們?nèi)缃褚惨獜闹袑W(xué)習(xí)經(jīng)驗教訓(xùn),看待事物要有發(fā)展的眼光,一成不變的東西注定要被時代所淘汰。我們國家的日新月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部分原因不正是源于國家科學(xué)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所以一些問題,我們不要輕易去給他下結(jié)論,時間總會去證明它到底是對是錯的。
參考文獻:
·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 《史記·吳王濞列傳》
我覺得在封地這一點上,大家可能對項羽有所誤解,我覺得項羽給自己的封地不是當時最差的,甚至有可能是最好的。因為任誰想也覺得不可能,項羽功勞最大,而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給自己留一塊最小最貧瘠的封地,這是不可能的。
當時在亂世的時候,項羽一舉擊敗秦軍的主力,而成為擊敗秦軍中最主要的將領(lǐng),當時他想的竟然不是統(tǒng)一這個國家,而是將這個國家分發(fā)十八個諸侯進行管理。若不是當時項羽年齡小,沒有經(jīng)驗,那就是項羽本人目光短淺,只會從軍打仗,不會治理國家。秦朝統(tǒng)一了這個國家,而項羽又將這個國家分封,再次出現(xiàn)秦朝統(tǒng)一之前各諸侯國掌權(quán)的時代,由此看來時代又后退了。
當時項羽給自己的封地看似比其他人的要差,實則不然。項羽留給了自己有10個軍的土地,在當時這塊封地不僅不是最差的,而且是當時最好的,面積最大的。相比當時的劉邦,他得到的封地在我看來是所有人中最差的。當時劉邦的封地在巴蜀之地我們都學(xué)過,李白的《蜀道難》說的就是巴蜀地帶的環(huán)境及路況。在當時巴蜀地區(qū)的路不僅是最差的,而且當時的經(jīng)濟也是很不發(fā)達的。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項羽不那么痛恨秦朝,也不全盤否定秦朝制度的話,沒有進行十八諸侯的封賞,而是實行秦朝的郡縣制度,說不定天下歷史又得改寫了。
皇帝的嫡長子被封為太子(能不能當皇帝另說),其他的兒子會被封為王爺,通常都是一字王,如太祖分封了秦王、晉王、燕王(后來造反當了皇帝),他們被稱為皇子。一般成年后受封后,去封地,無故不得離開。
這些這些王爺?shù)牡臻L子繼承父親的爵位,王爺其他的兒子被封為郡王,也就是二字王,封地在其父親封地里或附近。當然其中也有例外,不過大多如此。
將軍因功受封后,嫡長子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在襲爵之前,被稱為小侯爺,其父親過世后,可以繼承爵位。還有一種爵位,只限于受封者,不能夠留給兒孫,不過他的兒子能夠獲得其他的官職,可能是軍隊里的某個職位。
以上如果嫡長子過世了,由該嫡長子的嫡長子或他的嫡親的弟弟,代替他繼承爵位。不過如果得罪皇帝了,你什么都木有了,不論是王爺還是什么爵位。
擴展資料:
行輩
明太祖二十六子,八子趙王早夭未封。為其余二十五子及侄孫各擬二十字。宗室命名以上一字為據(jù),而下一字起五行偏旁,以五行相生之火、土、金、水、木為序(明太祖各子已取木字旁名)。
這是說,明太祖給每個兒子二十個排輩字(實際是一首五絕),然后按照五行相生的規(guī)則起名。這個世系從明太祖的孫輩開始排起,而五行從兒子輩就開始算。
明太祖兒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單名,孫輩則按字輩和五行取雙名。比如明成祖世系為:高瞻祁見_,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按規(guī)定,明成祖的兒子必須是高字輩,木又生火,第三字便是火字旁,明成祖因此給兒子取名為高熾,朱高熾的兒子屬“瞻”字輩,火又生土,需用土字旁的字,所以宣德皇帝叫瞻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宗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2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