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洪承疇:名節(jié)不保為貳臣,宣力東南有勛績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乾隆皇帝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強調忠君思想,命令國史館把明清之際投降清朝的大臣們,編成了一部《貳臣傳》。乾隆本意是要鞭撻明朝降官降將的變節(jié)行徑,讓后人吸取教訓,保持名節(jié)。但需要注意的,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專門提出對洪承疇應該給予原諒,不必深究。原話是:
“洪承疇身為明代高官,李永芳曾乘障守邊,一旦力屈俘降,歷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然其后洪承疇宣力東南,頗樹勞伐,李永芳亦屢立戰(zhàn)功,勛績并為昭著,雖不克終于剩國,實能效忠于本朝。昔戰(zhàn)國豫讓,后事智伯,卒伸國士之報,后之人無不諒其心而稱其義,于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
既是貳臣又深得乾隆認可,看來對于洪承疇降這樣一個名節(jié)不保,但又有功于國家的人,確實需要仔細地品味了!
洪承疇,字彥演,號亭九,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生,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天啟時,升任浙江提學道,遷布政使參議,擢陜西督糧參政。崇禎初,陜西農民起義蜂起,洪承疇的軍事才能得以顯露。
崇禎二年(1629年)初,時任督糧道參政的洪承疇,與撫院中軍李滿、倉屯都司艾穆等共同擊敗農民軍。當年四月,王左桂等部又攻打衢州,洪承疇會合官軍鄉(xiāng)勇,再次擊潰農民軍。此兩戰(zhàn)下來,崇禎認為洪承疇能打仗,升其為延綏巡撫。
洪承疇靠鎮(zhèn)壓農民軍起家,崇禎四年(1631年)取代楊鶴任陜西三邊總督,成為農民軍的勁敵。此后數年,洪屢立戰(zhàn)功,于崇禎七年(1634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河南、山西、陜西、四川、湖北、湖南軍務,為當時戰(zhàn)場最高指揮官。
崇禎九年(1636年),洪承疇于渭南、臨潼連敗李自成,闖王高迎祥為明將孫傳庭俘虜殺害。李自成被推為闖王,與明軍連戰(zhàn)不勝,率眾由陜西入四川堅持戰(zhàn)斗。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從四川轉戰(zhàn)陜西,洪承疇令總兵曹變蛟于潼關南原設伏,大敗李自成,義軍損失慘重,李自成以18騎避走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進入低潮時期。
崇禎十二年(1639年),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以抵御關外清軍的進攻。這年冬天,皇太極派兵攻打錦州和寧遠,后來集中兵力圍困錦州,勢在必得。
錦州守將祖大壽連章告急,洪承疇出山海關駐寧遠考察戰(zhàn)況后,上疏請求調宣府、大同諸鎮(zhèn)兵,保證供應15萬軍隊一年的糧食,方可出關作戰(zhàn)。崇禎十四年三月,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云總兵唐通所轄明軍,與玉田總兵曹變蛟、薊州總兵白廣恩、前屯衛(wèi)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等軍隊會合,共計兵13萬、馬4萬,統歸洪承疇指揮,以解錦州之圍,確保明構筑的寧、錦防線。
洪承疇出關后,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的策略,屢獲勝利。然而明朝因兵多籌餉困難,加上農民軍造成的威脅,崇禎便令洪承疇速戰(zhàn)速決。結果中了清軍的埋伏,死亡五萬多人,洪承疇等人坐困松山城中,于次年二月被俘。
洪承疇是明朝在戰(zhàn)場上被俘的最高級官員,且富有政治軍事才能,皇太極不惜手段采取招降措施。關于招降洪承疇這一歷史細節(jié),野史中有著形形色色的描寫,又是范文程苦苦勸說,又是莊妃(即后來的孝莊皇后)施展美人計等等。
至于種種故事編排是否翔實可信,這里不多作說明,結局就是洪承疇降清了。歸順后,皇太極將洪承疇編入漢軍鑲黃旗,暫時沒有給他任命官職,但凡是有大祭祀、宴會,必會親隨,還賜給房屋、莊田、美女、男女有差,經常設宴賞賜衣物給他。
清軍入關前,洪承疇沒有擔當具體職務,這恰恰說明他是至關重要的帥才,所以才遲遲沒有任命。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爾袞采納范文程的提議,統率清軍逐鹿中原,洪承疇乘時而起,清朝為需而用。他從此愈來愈發(fā)揮重要作用。
四月十三日,清軍行至遼河,獲悉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吊死煤山的消息。多爾袞當即向隨軍的洪承疇征詢下一步行動方略。他首先為多爾袞鼓勵說:“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zhàn)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矣?!?/p>
然后指出,加強紀律是清軍取得勝利的保障:“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掃除亂逆,期于滅賊,有抗拒者必加誅戮,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縣,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p>
接著,洪承疇又分析對手李自成農民軍的弱點: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zhàn),遇強則遁,起義軍現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根據這種情況,他提出了清軍應采取的戰(zhàn)術:“今宜計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從薊州、密云近京處,疾行而前?!?/p>
最后,洪承疇告誡多爾袞:“流寇十余年來,用兵已久,雖不能與大軍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漢兵輕視之也?!?/p>
洪承疇原為明朝統治集團的干將,與農民軍打過多許多仗,他的意見可謂舉足輕重。多爾袞為首的滿族貴族集團受到鼓舞,更加堅定了他們入關奪取全國政權的信心。其后的山海關戰(zhàn)役,李自成果如洪承疇預料的那樣,放棄北京西撤。
多爾袞入北京,即命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他與原明大學士馮銓建議恢復明朝的內閣制度,為多爾袞采納。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渡過長江占領南京,消滅了弘光政權,清朝天下大定,向全國各地強制推行剃發(fā)令,引起江南地區(qū)廣大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閏六月,洪承疇被派駐江寧,命以內院大學士總督軍務,招撫江南各省地方,并以順治帝的名義給洪承疇發(fā)了一道敕諭,他的主要任務有三項:一約束滿漢官兵,二安集歸順百姓,三消滅各地義兵。
洪承疇到江寧后,采取恩威并用、剿撫兼施的手段來穩(wěn)定清朝的統治。至順治四年(1647年)底,洪承疇因請假回鄉(xiāng)料理喪事時,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已大為減弱。次年四月,洪承疇回京,仍以內院大學士處理政務。可以看出,清廷對他是極度信任的。
順治四年,大西軍余部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軍率領下,占領云南,貴州及其周圍的四川、廣西部分地區(qū),以云貴為中心重建農民軍政權,四將軍同時稱王,而尊孫可望為“國主”。
順治九年(1652年),大西軍領導人在實現與南明永歷政權的聯合抗清后,決定出師北伐。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定國率領,共八萬多人,取道貴州,經湖南攻打廣東、廣西;另一路由劉文秀率領,共六萬多人,由云南東部出四川、下重慶、取成都,目的是拿下關中。主帥孫可望由云南赴貴州,居中策應指揮。
這兩路大軍進展順利,大西軍于九月占領廣西全境,并攻入湖南,連下衡州、連州、長沙、常德、岳州等城,出兵七個月,復州郡十六,辟地三千里。是年底,清朝派敬謹親王尼堪率兵十余萬攻打長沙,大西軍主動后撤,在衡州設伏,陣斬尼堪,天下震動。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廷起用洪承疇主持南方戰(zhàn)事,委以全權。順治帝在召見洪承疇時說:“朕遍察廷臣,惟你堪當此任,茲特命卿經略湖廣、云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巡撫、提督、總兵以下,聽你節(jié)制,兵馬糧餉聽你調發(fā),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將以下,有違命者,聽從軍法從事?!?/p>
洪承疇出師,正值大西軍孫可望與李定國內訌,時機極為有利。順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國率軍奔至貴州安隆,迎永歷帝赴昆明。孫可望在貴州,以“清君側”為名,于第二年發(fā)兵十幾萬攻打昆明。由于孫可望的部將陣前倒戈,李定國軍大勝,孫可望到長沙投降了洪承疇。
不久,洪承疇調吳三桂自從四川,卓布泰自廣西攻取貴州。清軍占領之后,順治帝令信郡王多尼為安遠大將軍,率八旗勁旅至貴州,與四川、廣西的清軍分三路進攻云南,李定國大敗,永歷帝則逃到緬甸。
順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十六日,洪承疇抵達云南,認為云南險遠,上疏建議以王公鎮(zhèn)守,清廷于是命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洪承疇又以云南氣候惡劣,主張暫停進兵,也被采納。
同年十月,洪承疇以眼疾請求退休,順治帝在批準他的諭旨中稱:“卿久任巖疆,勞績茂著,今滇黔初辟,正資彈壓料理。覽奏目昏衰老,特準解任,回京條理?!焙槌挟牭诌_北京不久,順治帝病逝,年僅八歲的康熙帝即位。
洪承疇再次懇請退休,清廷同意。經部議,予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死于北京家中,享年73歲。
洪承疇的一生,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前半生在明朝,鎮(zhèn)壓農民起義,后與清軍作戰(zhàn)失敗被俘,皆不應肯定。后半生投降清朝,為清朝征服東南和西南出謀劃策,效力行間,其中鎮(zhèn)壓人民抗清和農民軍余部,確實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破壞。
但從清朝勢力日趨強盛,實際成為全中國新的統治者,并迅速完成對全國的統一來看,洪承疇審時度勢,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于社會進步有利,這一點應該予以積極評價。
洪承疇是順治帝的老師,在濟府為奴的二十六個漢人逃跑,濟度決定不留活口追殺逃走的漢奴,幸存的兩個漢奴,而洪承疇好生照顧了兩個漢奴。之后濟度得知漢奴在洪府,就帶入闖入洪府找到了兩個漢奴,洪承疇為了保護兩個漢奴行為觸犯了大清法律,最后順治帝革職了洪承疇議政官職。
洪承疇的爭議: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復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敗后降清,淪為貳臣。若為中國古代忠君思想標定,確非忠臣。
貳臣
作為投降清朝、為清朝充當馬前卒的前明大學士,洪承疇在南方關系盤根錯節(jié),聲望猶存,應該是招撫東南的理想人選。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認洪承疇的存在。他們更希望“洪承疇”已經死了,是一個停留在史冊上的光輝名字。人們習慣于用“忠與奸”、“好與壞”的兩極化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在這種標準下,歷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賊,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賣國。洪承疇曾為感激崇禎皇帝的寵信,寫了副對聯帖在廳堂上:“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彼登搴?,有人將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jié)重如山乎?”
保天下說
明朝忠臣的產生,正如黃宗羲所說,最大沖動產生于東林黨運動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義。但是同時,東林黨運動也引發(fā)激烈黨爭,一直持續(xù)到南明也沒有停止,導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隨者的分裂。朋黨蔑視“漢奸”,鄙夷這樣的叛國行為。但清初之后的相對穩(wěn)定,國家得到了發(fā)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清政權越來越穩(wěn)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3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