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朝的丞相結(jié)局都很慘嗎?有一個無軍功卻被封侯得以善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漢武帝一朝的丞相幾乎都不得好死。
三個被殺,兩個自殺,其中田蚡被免職驚嚇的精神分裂而死。
公孫賀聽說武帝要他做丞相時,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綬”。
相比之下,始終被漢武帝青睞的公孫弘不僅得了善終,而且無軍功仍封侯,算得上是漢武帝時期的第一丞相。
公孫弘的一生,三起三落,養(yǎng)過豬,做過牢頭,六十歲參加高考,最后官至丞相,堪稱傳奇。
但同時期被漢武帝評價為社稷之臣的汲黯,卻痛罵其是老戲精,其中是非曲直,恐怕難以一文詳述。
所以,今天我們只講關(guān)于他的五個小故事。
公孫弘
01
第一個故事,記錄在《西京雜記》。
發(fā)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孫宏76歲的時候。
公孫弘年輕時一直過窮日子,起初當過獄卒--薛縣監(jiān)獄民警,還算是公職人員。
后來不知為何被炒了魷魚,只好到海濱給人家放豬。
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實在太窮了,一直熬到四十歲才開始讀書。
后來歷經(jīng)兩次高考,被漢武帝賞識,從此青云直上,終于在70多歲時當上了丞相。
當時薛縣有一小吏名叫高賀,和公孫弘曾是好哥們。
此時看到公孫弘飛黃騰達,便從家鄉(xiāng)薛縣趕去投靠。
公孫弘當丞相后,廣招天下門客,對待自己這位老鄉(xiāng)自然也是熱情接待,吃住都安排好了。
但是沒幾天,這位老鄉(xiāng)就憤怒告辭,出了大門也不急著走,而是在大街上四處敗壞公孫弘。
高賀說:“我這位丞相老鄉(xiāng),太會裝了。里面穿著綾羅綢緞奢侈名牌,外面卻故意披著粗布麻衣。自己偷偷吃蒸魚煎熊掌,對外卻只做個辣椒炒肉接待客人。不知道的,還真以為他有多勤儉呢!”
“內(nèi)服貂蟬,外衣麻枲,內(nèi)廚五鼎,外膳一肴,云何示天下!”
高賀由于太氣憤,一直敗壞到天黑才起身返程,一時間,京城無人不知公孫弘人品有問題,是個沽名釣譽的老戲精。
公孫弘下班回家,聽說了此事。
貴為丞相的公孫弘并沒有去追究老鄉(xiāng)高賀的責任,他一聲嘆息,留下千古名句:寧逢惡賓,不逢故人!
不怕操蛋的客人,就怕老家的熟人啊。
那么公孫弘真的如老鄉(xiāng)所說,是個人品低下,好東西藏著的隱形富豪嗎?
還真不是,公孫弘雖然位極人臣,但日常生活居然很儉樸,公孫弘睡覺蓋粗布被子,每頓飯只有一個葷菜,主食都是粗糧,薪水奉獻給親人門客,從來沒有私人存款。
“弘為布被,食不重肉”;
“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俸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
這樣的窮日子,連鄉(xiāng)下人高賀都過不下去,以為丞相公孫弘藏著一手,但卻是丞相公孫弘生活的真實寫照。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公孫弘的“儉”。
雖然這種生活水平連老鄉(xiāng)都看不起。
02
第二個故事,記錄在《史記》里。
發(fā)生在公元前126年,公孫弘74歲的時候。
那時候,公孫弘還不是丞相,剛剛被漢武帝任命為御史大夫。
還是因為公孫弘節(jié)儉的名聲太大,同朝為官的汲黯忍不住吐槽公孫弘,他對皇帝說:
“公孫大人太能作秀了,身居高位,年薪豐厚,手握實權(quán),卻故意過的如貧民,還廣為傳播,弄的天下人人皆知,太奸詐了?!?/p>
漢武帝一想,平時上朝,大家都西裝革履,唯獨公孫弘粗衣粗布,一身擦玻璃工人打扮,確實有些奇怪。
漢武帝便主動叫來公孫弘問話:汲黯說你平時節(jié)儉,是故意耍詐,對不對?
這是一句十分嚴厲的問話,說明皇帝生氣了,后果很嚴重。
可公孫弘?yún)s出乎意料,他不但沒有絲毫惶恐,反而欣然承認。
公孫弘答道:汲黯說的沒錯,朝廷之中,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還是他了解我,我之所以節(jié)儉,確實是在作秀。
這一下子把漢武帝弄糊涂了,作秀還敢這么囂張?
公孫弘接著解釋道:
“臣聽說歷史上,管仲作齊國丞相,極其奢靡,但仍使國家稱霸諸侯;
后來晏嬰作丞相,極其儉樸,國家治理的照樣很好。
既然作丞相的不管奢華與樸素,都能治理好國家,我為什么不能效仿晏子呢?
我儉樸,并努力宣傳,正好引領(lǐng)下級官員效仿,一起省錢,這對于國家絕對是好事情啊。”
漢武帝一聽,頻頻點頭,覺得這種作秀確實是一件好事。
如果事情就此結(jié)束,那也只能說明公孫大人艱苦樸素、應(yīng)變一流。
但公孫大人的政治水平絕對不限于此,他接下來的一番話,直接鎮(zhèn)住了漢武帝,讓皇帝認識到,眼前的這個人,就是丞相的最佳人選。
公孫弘說道:“而且,我為陛下感到高興,陛下有忠誠正直的臣子,我才有機會和陛下有此番交流,汲黯,是個大忠臣啊?!?/p>
高,實在是高!
公孫弘這是告訴漢武帝,我不僅艱苦樸素,而且忠心耿耿,更會團結(jié)同事,從不記仇。
從此,漢武帝便知道公孫弘謙讓,不久,破例提升其任漢丞相。
“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p>
第二個故事,與其說展現(xiàn)了公孫弘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寬容,倒不如說,暴露出公孫弘的一個“深”字。
具體原因,要從第三個故事說起。
03
第三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孫弘76歲的時候。
這一年,右內(nèi)史(首都市長)的位置空缺,公孫弘奏請皇帝,隆重的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上面他所說的老鐵——汲黯。
他對漢武帝說:“首都皇親國戚多,一般人惹不起,非德高望重敢作敢為者不能勝任,所以,我推薦汲黯。”
汲黯多次當眾羞辱、背后告發(fā)自己,公孫弘還能不計前嫌的推薦老鐵升官,似乎是以德報怨的榜樣。
但,汲黯卻不這么想,就連朝廷中的文武百官,聽到這個推薦時,也要驚呼一聲:這是把汲黯往火坑里推啊。
要知道,右內(nèi)史這個職位雖然風光,皇親國戚、達官貴胄都在管理之下,但是放到汲黯身上可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汲黯的性格太倨傲,連漢武帝都受不了,更別說這些皇親國戚了,久而久之,得罪人一多,隨時有被黑掉的危險。
《史記》記載: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
其實在得知汲黯詆毀自己的時候,公孫弘就已經(jīng)將其恨之入骨。
不久,公孫弘又向漢武帝隆重推薦董仲舒任膠西國國相。
他說出了理由:滿朝之中,唯有董仲舒學高品優(yōu),德高望重,只有他才能擔此大任。
漢武帝欣然同意。
滿朝文武獲知此事之后,都驚訝不已:董博士命不久矣。
董仲舒將要去服務(wù)的領(lǐng)導(dǎo),是漢武帝的哥哥膠西王劉瑞,董仲舒的幾位前輩國相,都被此人無端殺害。
董仲舒是漢代首屈一指的儒學大師,早在景帝朝就被拜為博士,名滿天下。但這似乎并不是公孫弘推薦他的全部理由。
據(jù)《史記·儒者列傳》記載,董仲舒對公孫弘善于拍皇帝馬屁非常不屑,遭到了公孫弘的記恨。
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
公孫弘對得罪過自己的人,從來都是笑臉相迎,隱而不發(fā),其實他一直在等,等時機來了就突然出手。
所以,第三個故事,是關(guān)于公孫弘的“陰”。
04
第四個故事,記錄在《漢書》里,發(fā)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孫弘73歲。
主父偃與公孫弘同朝為官,是內(nèi)朝的首席智囊。
這位主父偃曾和公孫弘在是否設(shè)立朔方郡問題上發(fā)生矛盾,曾將公孫弘懟的體無完膚。
公孫弘不得已低頭認錯:我是山東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這些好處,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滄??さ氖?,集中力量經(jīng)營朔方郡城。
漢武帝接受了丞相公孫弘的認慫,開始按照主父偃的提議辦事。
后來主父偃上疏武帝實行推恩令,深得武帝歡心,一年四遷,一時風頭無兩。
不久,主父偃奉旨查辦齊王,犯下大錯,導(dǎo)致齊王自殺,激起了諸侯貴戚們的強烈不滿,武帝也非常生氣,下令將主父偃抓進監(jiān)獄。
不過,漢武帝舍不得殺自己這位心腹干將,畢竟主父偃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集權(quán)而賣力。
而此時,一個落井下石的聲音出現(xiàn)了:“主父偃不死,天下不安!”
說這句話的,正是平時從不忤逆上意的丞相公孫弘。
這次,他一反常態(tài),無比堅決的要求對主父偃處以極刑,并說出了殺人的理由:
“齊王自殺無后,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薄稘h書·主父偃傳》
漢武帝被驚醒了,前朝的諸侯叛亂還歷歷在目,他突然意識到,公孫弘是對的。
結(jié)果,主父偃被處死滅族。
漢武帝本來不想殺的人,不僅死了,而且還被滅族。
所以第四個故事,是關(guān)于公孫弘的“狠”。
但凡被公孫弘惦記上的,關(guān)鍵時刻,一定要你命。
05
到了第五個,也是最后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記錄在《資治通鑒》里,發(fā)生在公元前123年,公孫弘已經(jīng)77歲了。
這位丞相,已經(jīng)快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就在這一年,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淮南王劉安意欲謀反,暗中聯(lián)系軍隊,并悄悄布局刺殺衛(wèi)青。
不僅如此,這位仁兄就連日后當皇帝的玉璽、手下大臣的印章、漢使的信節(jié)都準備好了,看來皇帝夢做了不是一天兩天了。
當然,自信滿滿的劉安,也經(jīng)常意氣風發(fā)、揮斥方遒,對造反成功后的場景展開暢想。
他對自己手下說,我要造反成功了,汲黯肯定是硬骨頭,公孫弘肯定做漢奸。
“漢廷大臣,獨汲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 至如說丞相公孫弘等,如發(fā)蒙振落耳!”
雖然劉安還沒有來的及造反就畏罪自殺了,可是他留下的這句評價,可害苦了公孫弘。
這種看法,后來一傳十,十傳百,逐漸成了當朝同事們的共同評價。
而且,“發(fā)蒙振落”四個字,戴在公孫弘的頭上,一千年一千年的流傳了下去,印在成語詞典里深入人心。
似乎這個故事,要體現(xiàn)公孫弘的一個“奸”字。
實際上,故事并沒有完。
即使朝中大臣都因此取笑公孫弘,但有一個人完全不在乎這件事,他就是漢武帝,他將淮南王的案子交到了公孫弘的手里。
哪怕,當時公孫弘病重無法處理政事,害怕耽誤國家大事,主動上書請辭丞相之職。
但漢武帝也堅決不同意,并表示,這件事只有你能辦,他大手一揮,準假養(yǎng)病。
過了幾個月,公孫弘身體康復(fù),漢武帝才開始舉行會議,公孫弘與廷尉張湯等把眾人的議論上奏武帝,淮南王的末日才正式來臨。
諷刺的是,看不起公孫弘的淮南王,正好就死在公孫弘這里。
盡管公孫弘的評價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漢武帝對這位丞相絕對信任。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孫弘薨于任上,到死也沒能退休。
史書里,公孫弘勤儉節(jié)約、有大局觀,但也愛記仇、愛挖坑。
他似乎算不上是一個好人,但也不能說是一個壞人。
他確實很難定義,但毫無疑問,在漢武帝眼里,公孫弘是一個有用的人。
他節(jié)衣縮食,不管動機如何,他堅持清貧了一輩子。
他推薦汲黯任右內(nèi)史,不管初心如何,汲黯后來果然將首都管理的很好。
他建議殺主父偃,不管目的如何,橫行無忌的主父偃死后諸侯王果然沒反。
他推薦董仲舒,不管用心好壞,膠西王劉瑞果然被董仲舒鎮(zhèn)住。
對人的評價,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特別是在職場之上,人臣的好壞,多看點工作成效,少說點誅心之論,挺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3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