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沓酵醯墓适拢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楚平王在位十二年,初期采用休養(yǎng)生息的策略,頗有功績。遺憾的是,他執(zhí)政后期費無極亂政、伍子胥奔逃。楚平王在位時期,正是楚國逐漸衰弱的時期,直到楚昭王時期潰敗才又重振。
楚平王名棄疾,是楚靈王的弟弟,他身為公子的時候,能力和風評都是不錯的。他被封為蔡公之后,深受蔡國人民的愛戴。換言之,棄疾身為楚國公子時期,頗有王者之風。
《左傳》云:“楚公子棄疾如晉,報韓子也。過鄭,鄭罕虎、公孫僑、游吉從鄭伯以勞諸柤。辭不敢見,固請見之,見,如見王,以其乘馬八匹私面……往來如是。鄭三卿皆知其將為王也?!?/p>
楚國公子棄疾深受楚靈王的信任,楚靈王派他到晉國行致謝禮——答謝晉、楚兩國的聯(lián)姻。在當時人們眼中,棄疾行為表現(xiàn)的方式和楚靈王大不相同。
棄疾經(jīng)過鄭國,使用了相當合宜的外交禮儀——見鄭伯用駕車的馬八匹作為私人覲見的禮物;見子皮以“上卿之禮”用馬六匹;見子產(chǎn)用馬四匹;見子大叔用馬兩匹。
不僅如此,他還下令禁止楚國士兵在當?shù)馗畈?、放牧、采摘、砍柴,不進農(nóng)田、不砍樹木、不摘菜蔬、不拆房屋,不強行討取,并且命令將士們發(fā)誓,如果有觸犯命令的人,直接撤職、降級。
楚國軍隊一反常態(tài),他們不再張狂兇暴,讓其他諸侯國的主人不用擔心客人有威脅,前來和歸去都是這樣。此時,鄭國的三卿都看得出來,棄疾將要做楚王了。
由此可知,棄疾的表現(xiàn)恭謙有禮,不像楚靈王在“申之會”上那般驕傲自大。不僅如此,棄疾也是一個以退為進、大智若愚的領(lǐng)導者。
實際上,棄疾能夠成為君王,是托了蔡國觀從的福。我們都知道,觀從原本是擁立子干的,他勸子干先殺棄疾不成,棄疾反而逼死了自己的兄弟,即位成為楚平王。
《左傳》云:“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隱大子之子廬歸于蔡,禮也。悼大子之子吳歸于陳,禮也?!?/p>
楚平王即位后寬待人民,不計較觀從曾經(jīng)要滅亡自己,讓觀從得其所愿地當上了“卜尹”。與此同時,他還讓陳、蔡兩國復國??梢杂纱送茰y,楚靈王被滅,和棄疾的暗中部署——與陳、蔡兩國達成某種協(xié)議有關(guān)。楚平王召回了陳國和蔡國的太子,協(xié)助他們即位,此舉拉攏了諸侯們的心。
但是,在“致群賂”這一點上,楚平王對鄭國言而無信。他并未將答應給鄭國的“犨”、“櫟”之田歸還。雖然這是枝如子躬的所作所為,但楚平王仍然默許并原諒??梢姵酵跻舱J為不需要將這些土地歸還給鄭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楚平王未見得是一位真正開明的君王。
枝如子躬乃是投其所好,楚平王也舍不得歸還,他甚至不希望鄭國做大。在清朝高士奇看來,楚平王復陳國、蔡國,只是小恩小惠而已——“以其小仁曲惠,足以要結(jié)陳、蔡之人心耶?”看來楚平王“偽君子”的形象維持不了多久。也正是楚平王的私心顯露,才讓奸人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引發(fā)了我們都很熟悉的“費無極之亂”。
《史記》云:“平王詐弒兩王而立”。棄疾在楚靈王身邊做事時備受肯定,正因如此他才被重用封為蔡公,而后舉陳、蔡之師,攻入楚國國都,逼死了楚靈王,又恐嚇公子子比,使其自盡,造成“詐弒兩王”的事實,受人非議并不冤枉。
《左傳》中棄疾能夠成功上位的原因,有兩點:
一、得民心。棄疾為蔡公時,受到人民百姓的擁戴。猶記得當時蔡國人發(fā)現(xiàn)棄疾不見了,就要抓住觀從,而且經(jīng)過好一番安撫,蔡國人才愿意以棄疾之名攻楚。
二、處事果斷、心狠。昭公十三年棄疾攻楚時,不主張建城,他提議架起籬笆,爭取寶貴的時間入楚,以求速戰(zhàn)速決。入楚之后還殺掉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解決了自己的后顧之憂。
晉國聽說楚國國君新立,鑒于之前楚靈王對晉國的無禮態(tài)度,晉國想要借機報復楚國。由此可見,新君即位通常是外交形勢改變的開始。
《左傳》云:“韓宣子之適楚也,楚人弗逆。公子棄疾及晉竟,晉侯將亦弗逆?!?/p>
早先,晉國原本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韓宣子到楚國的時候,楚國人不出來迎接,這是輕視、無禮的行為。等待棄疾到晉國國境,晉侯也打算不派人迎接。叔向則認為上行下效,應該根據(jù)正道而行,以德報怨,何必去學別人的惡呢?人民都以善為準則,更何況是國君呢?晉侯聽了之后,就派人迎接了棄疾。
楚平王執(zhí)政時期,重用了子革,實施了一系列安頓內(nèi)政的舉措,讓楚國人民有了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這五年之中,楚平王救濟窮人、選賢任能,與諸侯國結(jié)好,使得楚國老有所終、幼有所養(yǎng)。此時,晉、楚兩國難得地維持了一段和平的時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4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