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敗的間諜,被秦始皇發(fā)現(xiàn)卻全身而退,還留下一大奇跡工程?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在陜西省涇陽縣西北方?jīng)芎颖卑?,有一座關中地區(qū)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西引涇水東注洛水,全長300多里,灌溉面積超過4萬頃,這便是赫赫有名的鄭國渠。
從秦朝到清朝兩千多年,關中一直被看成天下糧倉,但在此之前,這塊地區(qū)只是看老天吃飯普通平原,甚至會出現(xiàn)糧食欠收的局面。
出現(xiàn)這種變化,鄭國渠的貢獻至關重要,而它的設計者鄭國更是傳奇。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已是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國土面積可媲美楚國,軍事能力強于趙國,經(jīng)濟實力比肩齊國。
尤其是長平之戰(zhàn)后,天下形成一超六弱的格局,秦國滅六國的大勢已形成。
從地理位置來看,韓國不僅是秦國近鄰,而且控制了崤函通道,這可是秦國東進中原的必經(jīng)之道,所以韓國必然是秦國第一個攻打的對象。
對于這種情況,韓國君臣都心知肚明,雖然實力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家,但也不會坐以待斃,這時候鄭國出馬了。
在實力相差很大的情況下,韓國沒有太多主意,只能想出一個笨拙的辦法,那就是“疲秦”計劃。
所謂的“疲秦”,就是派鄭國出使秦國,以修渠為理由,讓秦國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放在地方建設,沒有精力對外用兵。
這個方法雖然笨拙,但是效果卻很不錯,從主觀上來說,鄭國是潛入秦國的韓國間諜,但從客觀效果來說,修建的這條渠卻對秦國相當有利,所以鄭國沒有花太多心思便說服了秦始皇。
然而,鄭國雖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專家,卻不是稱職的間諜,在秦國沒多長時間就被發(fā)現(xiàn)了真正身份。
《史記》記載: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
在很多人眼中,這是一件大過天的事情,但在戰(zhàn)國這段特殊的時期,間諜活動相當頻繁,秦始皇也談不上多么生氣。
可是這件事卻在秦國掀起了狂潮,讓所有在秦國的六國客卿都受到牽連,這源自于秦國內(nèi)部勢力的相互爭斗。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本土貴族的勢力大受打擊,尤其是六國客卿逐漸充斥著秦國廟堂,本土勢力的權益越來越小,最有代表的便是贏氏宗親。
鄭國事件曝光之后,秦國本土勢力借題發(fā)揮,誣陷所有客卿來秦國的目的不單純,秦始皇一時惱怒,下令驅逐所有六國客卿,幸虧被李斯勸住了,否則秦滅六國又會有變故。
《史記》記載: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
事情發(fā)生后,秦始皇不僅沒有處罰鄭國,還依舊讓他負責修建渠道,這出于兩方面的考慮。
一是關東六國已經(jīng)不是秦國對手,甚至兩三家聯(lián)手都斗不過秦國,所以僅憑這種伎倆根本不足以抵擋秦國東進的計劃;
二是秦國對外戰(zhàn)爭常常取勝,但也架不住連年累月的窮兵黷武,沒有源源不斷的后勤支撐,秦國將士再強大也無濟于事。
修建渠道后,關中必然會變成繼蜀地之后的又一大糧倉,為后續(xù)秦滅六國打下基礎。
十余年后渠道修成,沼澤鹽堿之地變成了肥美良田,關中一躍成為天下最富裕的地區(qū)。
《史記》記載:渠就,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這條渠道讓關中的糧食產(chǎn)量超過其他地區(qū)的三倍,直接支持了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為了紀念鄭國的功績,秦始皇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條渠道,這便是鄭國渠的由來。
(參考文獻:《史記》)
秦始皇的七大工程:長城、秦直道、靈渠、十二銅人、秦始皇陵、鄭國渠、五尺道。
長城:世界八大奇跡之一,長城從秦始皇上位開始沒多久就開始修建。這是當時人們用純粹的人力和心血建造的軍事防御工程。當時,國家遭到源源不斷的北方民族的入侵,給邊境人民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為了抵抗這些入侵者,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它的全長為21196.18千米,可以說,這個項目的建設在沒有機器的時代是一個奇跡。
秦直道,也是秦始皇當初修建的軍事防御基地。這也是一個可以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巨大作用的項目。它能使咸陽軍隊通過筆直的道路迅速北上,兵貴神速,秦直道可以說大大提高了將士們奔赴戰(zhàn)爭地的時間。到目前為止,它已被成功地保存下來,并被國家很好地修復。
靈渠,它實際上是在把南取百越之地時,為了方便運輸食品和后勤物資而建造的,它現(xiàn)在存在于廣西省,是一條年代久遠,保存完善的古老運河。
十二銅人: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仍然不放心,擔心六國遺族有一天會再次推翻秦朝統(tǒng)治,為了防止別人武力奪權,他就想找個合理的借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并今人將其打造成十二座銅人,并將它們置于咸陽宮中。這十二座銅人有說法認為,各自都重二十四萬甚至三十四萬斤,不過,這十二個銅人隨著秦滅亡,這十二銅人跟著也消失不見。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一直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個難點,至今都沒有能力開挖。秦始皇為修建自己的陵墓幾乎掏空了一座山,并且仿照天下版圖的格局,在秦始皇陵墓里面,打造了縮小版的江河湖海和山川峰巒。而且秦始皇希望在自己死后,仍然有軍隊可以為他戰(zhàn)斗,便在陵墓中依照當時秦國將士的樣貌,修建了諸多的兵馬俑,并配有戰(zhàn)馬、戰(zhàn)車等等,這也使得兵馬俑看起來更加的恢弘大氣。
其實鄭國渠的修建原本是敵國的一條緩兵之計,那是韓桓惠王派水工鄭國來做間諜,他認為讓秦國把精力放在修建水渠上,就沒有時間來攻打韓國,秦始皇也是個明白人,豈會不知,他因此遷怒于鄭國,可鄭國卻振振有詞的回答:“原本的確是韓王派我做間諜,可修這渠確實是能夠造福后世的,也不過是讓韓國多存在幾年罷了,一點不耽誤陛下統(tǒng)一?!鼻厥蓟视X得言之有理,于是便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工程,最后以鄭國之名命其為鄭國渠。這鄭國渠讓原本貧瘠的土地變得富饒起來,最重要的是讓人們有了思維上的進化,從前人們都是挑水澆灌,如今學會了引涇澆灌,對后世農(nóng)業(yè)影響深遠。
五尺道:五尺道是打通了云南和內(nèi)地最古老的官道,之所以被命名為五尺道是因為它的路面寬度僅有五尺,它讓云南和蜀地的交流變得頻繁起來,可惜比較遺憾的是五尺道如今已經(jīng)只殘存了350米左右,已經(jīng)不復當年之壯觀,所以也很少被人們提及。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tǒng)治。
為了保衛(wèi)北方領土,他讓大將蒙恬率軍北防匈奴,并把戰(zhàn)國時期各國修筑的長城連接起來以抵御匈奴的襲擊,秦的長城西起甘肅岷山,東到遼東,共一萬多里,號稱?萬里長城?。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奇跡之一。
秦始皇還下令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nèi)蒙;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
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后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后裔貴族們連同富豪等12萬余戶,一律遷到了咸陽附近,這樣便于監(jiān)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jīng)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并統(tǒng)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tǒng)一,以秦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這大大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苛政猛于虎焚書又坑儒
秦始皇在統(tǒng)一天下之后,志滿意驕,兇暴殘忍,酷法嚴刑。無休無止地征調賦稅和夫役,修長城、建宮殿、筑陵寢、開邊戍守使剛剛脫離戰(zhàn)亂之苦的廣大農(nóng)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勞役之中。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后在咸陽照樣仿造。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nèi)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jīng)被項羽燒毀,所以其規(guī)模究竟有多大,現(xiàn)在無法估計,但根據(jù)歷史記載,光阿房宮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著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但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用民工七十萬人。
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發(fā),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征發(fā)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征發(fā)女子。
為了聚集財富以供自己大興土木,秦始皇就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本來按照傳統(tǒng),人們都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而秦始皇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shù)多收賦稅。
秦始皇的暴政導致民怨沸騰,為了防止老百姓對自己的反叛,秦始皇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秦法僅死刑就分為戮、腰斬、車裂、坑(活埋)、 鑿顛(鑿破頭腦)、抽脅、梟首,并推行連坐法和族誅,這些嚴重刑法的實施,就是為了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當然就相當嚴厲,常將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tǒng)一,結束無休止的戰(zhàn)爭,是想從此過上安寧的日子,現(xiàn)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以殘暴著稱的封建統(tǒng)治者。焚書坑儒是他最駭人聽聞、震爍古今的暴行之一,數(shù)千年來受到千夫所指,眾口所矢,幾乎婦孺皆知,被稱作知識文化和知識分子在中國遭受的首次大規(guī)模的浩劫。
秦始皇由于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丞相李斯主張嚴厲鎮(zhèn)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jīng)書及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tǒng)一燒毀。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shù)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關于農(nóng)業(yè)、卜筮和醫(yī)藥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xiàn)。
在秦統(tǒng)一之前,秦王政對人才的意見可以說是相當重視。但這些是他為了實現(xiàn)其至高無上的統(tǒng)一目標而暫時將其暴戾的一面掩藏。現(xiàn)在統(tǒng)一大業(yè)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他暴戾的性格便不再掩藏,也沒必要掩藏了。因此有人敢批評他,挑戰(zhàn)他的權威,秦始皇便不能容忍了。當時很多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稱為?坑儒?。他還將不少人流放,長子扶蘇勸阻他,也被他外放到邊疆。
向東求仙壽終歸西
秦始皇非常迷信,有一次他因風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發(fā)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復。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他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寶座由他一家獨坐,要?傳之萬世?。但傳之萬世還不如他自己坐萬世更愜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長生不死,于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藥。他聽信了當時著名的方士,徐福、盧生、韓終、石生、侯公等人的欺騙,多次入海求仙,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秦始皇后來率領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禪,五次大規(guī)模的出巡,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勞民傷財,雖有向天下人炫耀自己文治武功的目的,但到東海尋求長生不死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藥,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xiàn)。到碣石(現(xiàn)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xiàn)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瑯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藥,著名的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為秦始皇去求采?長生不死?之藥的。
為了興建阿房宮和驪山墓,秦始皇從全國各地共征發(fā)了七十多萬民工,耗費了無數(shù)的錢財物資,因而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到公元前211年,在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就發(fā)生了一起咒罵秦始皇的嚴重事件。那一年,有顆隕石落到了東郡,有人因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個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件事傳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氣壞了。他馬上派御史大夫到東郡去,追查是誰在隕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許多天,始終沒有查到一點兒線索。秦始皇非常生氣,索性下令把隕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來殺了。
秦始皇本來就迷信,自從發(fā)生了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整天是坐臥不安。后來,他找來卜筮令,給自己算了一卦,卜筮令對他說:?陛下今年犯了點兒災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邊去巡游,才能消災免禍。?秦始皇聽了卜筮令的話,就決定到東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規(guī)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這也是最后一次。
公元前120年,秦始皇率領大隊人馬外出巡游。他從都城咸陽出發(fā),直奔南方的云夢(現(xiàn)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qū)),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xiàn)在安徽當涂)上岸,到了錢塘(現(xiàn)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會稽山。下山后,從吳中(現(xiàn)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xù)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到達平原津(現(xiàn)在山東平原縣)時,由于旅途勞頓、身體疲憊加上高溫等因素,使得秦始皇一病不起,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后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已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他這時想到了死后的皇位繼承問題,便想到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頭腦的長子扶蘇,想讓扶蘇繼位,可是此時扶蘇因提出反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而被派往北方監(jiān)軍,于是秦始皇讓隨侍的中車府令趙高賜公子扶蘇書信,叫他速回咸陽,守候喪葬,準備即位。書信好后,趙高卻遲遲不出發(fā),藏在手中。當出行的車隊到沙丘(今河北平鄉(xiāng))時,秦始皇就斷了最后一口氣。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丞相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車里繼續(xù)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尸體開始腐爛,散發(fā)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了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尸體的腐臭。
趙高是個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國的罪人,據(jù)說是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滅趙時的俘虜。趙父受秦宮刑,母親是官奴婢。趙母在秦宮中生下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而為奴。后來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壯,懂點?獄法?,提拔他作了中車府令,是專管宮廷乘輿車與印信、墨書的宦官頭兒,秦始皇還命令趙高教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學習法律。趙高始終以坐上皇帝的寶座為目的,可是無奈他無法左右活著時的秦始皇?,F(xiàn)在秦始皇死了,對他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于是他決定假傳遺詔,一步一步實施他篡權奪位的計謀。為了拉攏李斯,他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讓他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消息以后,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秦二世即位后,殘暴的統(tǒng)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想傳到千代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
秦陵之謎
秦始皇死后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实墼瓉淼哪苟际且郎蕉?,所以叫陵墓,后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guī)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guī)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獨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開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長達37年,用工最多時達70余萬人。陵墓的封上呈平頂?shù)乃姆藉F體,底部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高115米。經(jīng)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xiàn)封土底部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圍有內(nèi)外兩重城垣,內(nèi)城周長3875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nèi)外城均四面有門,并有門網(wǎng)建筑。
陵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shù)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里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fā)射。
秦始皇陵周圍陪葬坑眾多,內(nèi)涵豐富,規(guī)??涨?,例如秦兵馬俑坑,自1974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引起國內(nèi)外考古學者、歷史學者以及廣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視和濃厚興趣。兵馬俑坑建造規(guī)模宏大,埋藏的文物豐富、精湛,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兵馬俑坑布局嚴整,結構奇特,布成軍陣的陶人或著鎧甲,或披戰(zhàn)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態(tài)神情各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種、性格、可謂如生。由于兵馬俑坑建造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發(fā)掘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一般都認為,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說,這支裝備齊全、威武雄壯的兵馬俑隊伍,是守護黃泉之下的秦始皇。這些陶俑的數(shù)量如此巨大,僅被發(fā)掘出土的就近萬個,且它們真實而規(guī)范,又帶有不同的個性。兵馬俑在流傳至今的任何史書中都毫無記載,可以說是連蛛絲馬跡都沒有,實在很令史家慚愧。
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后來又新發(fā)現(xiàn)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陪葬墓等600余處。數(shù)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guī)模宏大、埋葬豐富著稱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七被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這位叱咤風云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千秋偉業(yè),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中國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卻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園內(nèi)一墓獨尊,沒有皇后墓。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紀)以后對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國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各種國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統(tǒng)一中國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種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為皇后、母親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終沒有設立皇后,這成為令人費解的千古之謎。
秦始皇陵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成城東五公里外,南靠驪山,北臨渭水,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帝王即位常稱?南面稱孤?,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意思。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tǒng)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么愿意坐西向東呢?一種意見認為,秦始皇生前派譴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又多次親自出巡,對東海仙境十分向往??上旄R蝗ヨ脽o音信,回歸無期,使始皇帝親臨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這不能不成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遺憾。即使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后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天國。于是秦始皇建造了這坐西向東的陵墓。
而對于秦始皇的死亡原因,長期以來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于疾病,一說死于非命,這兩種觀點,至今尚無定論,不過,人們對解開此謎充滿信心,因為據(jù)考察,秦始皇陵沒受破壞,秦始皇遺體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銀形成的水銀蒸汽對遺體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發(fā)掘之時,不僅秦始皇死亡之謎可以解開,而且還可能看到秦始皇入葬時的遺容。
孟子有一次去見梁襄王。梁王問孟子:天下如何才能穩(wěn)定?孟子回答:天下歸一,就能夠穩(wěn)定。王又問:誰能做到一統(tǒng)天下?孟子回答:不嗜殺的君主可以。但很可惜,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人,恰恰是靠著流血犧牲才完成的使命。
秦王嬴政在位的第26年,秦國完成大一統(tǒng)。
這不是偶然,而是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單就從技術層面來說,秦國所擁有的能力,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有些甚至連現(xiàn)代都比不上。
除了鄭國渠之外,秦國還修建了都江堰和靈渠,秦人早就意識到,水利對他們的重要性,是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關鍵。
鄭國渠長達三百余里,是當時中原地區(qū)第①大渠,可灌溉良田四萬余頃。
之前陜西關內(nèi)干旱少雨,土地也多是鹽堿地,不利于莊稼生長,糧食產(chǎn)量很低。
后來有了鄭國渠,土地變得肥沃起來,糧食產(chǎn)量翻了好幾倍。那時候的人都說:“ 關中從此無兇年 ”。
這為后來秦國征伐其他六國,提供了后備力量。
秦始皇除了修建長城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貢獻,就是修建了“ 直道 ”。
直道就是類似于我們現(xiàn)代的高速公路,平整且迅速,便于調動部隊,輸送補給。
秦始皇打仗喜歡拉長線,他創(chuàng)造了遠距離戰(zhàn)爭的記錄。
在其他六國,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單轅車”,至少需要兩頭以上的牲畜來牽引,占地面積很大,對道路寬度要求很高,很不方便。
而秦國發(fā)明了“ 雙轅車 ”,只需要一頭牲畜就可以牽引,車輛輕便。
以及運輸物資的“獨輪車”,在現(xiàn)有資料里,關于“獨輪車”的記載大多出自于東漢時期。
而從兵馬俑2號坑的發(fā)掘報告里,地上的車轍印只有一條,說明在秦國時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獨輪車了。
也就是說,在其他國家制造一輛車的材料,在秦國可以制造兩輛甚至更多。
減少了投入又增加了產(chǎn)出,效率大大提升。
秦國制作的機械,都十分精巧,而且這些技能多用于軍事和國防。
曾經(jīng)有一種名叫 lian弩 的兵器,可以連續(xù)發(fā)射弓箭。
可以參考一下秦始皇陵墓里的機關設計,
例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寫過:“令匠作機弩矢”,讓工匠制造用機械引發(fā)的弓箭,如果有盜墓者進入,可以自動發(fā)射弓箭,射殺這些盜墓者。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用機械方式讓水銀制作的江河湖海的模型流動起來。
如果這些技巧應用于戰(zhàn)爭,即使我們現(xiàn)代人都很難應對,更別提古代那些國家的人了。
秦國為了節(jié)省人力,所以特別重視對牲畜的使用 。養(yǎng)馬、養(yǎng)牛,還有一些當時中原沒有見過的牲畜,例如騾子。
馬的耐性強,驢子的力氣大,而騾子結合了二者的優(yōu)勢。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過一種特殊的動物,那倆字我打不出來,反正據(jù)考證,那就是騾子。
用牛來耕田,是從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開始普遍推行的。
《戰(zhàn)國策》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趙國大臣勸說趙王不要跟秦國打仗,理由是“ 秦人以牛田,通水糧 ”也就是說用牛來耕田,用河流來運輸糧食,所以不要跟他們對著干。
這樣說也就證明了,趙國肯定不是用牛來耕田的。
而用牛耕田,在當時是秦國率先開始的,為秦國節(jié)省了大量青壯年勞力,還收獲了更多的糧食。使得秦國兵力充足、糧草大增。
1.責任到人。 秦國有一種制度“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意思就是責任到人,在每一道工序上,要把負責人的名字寫上去,方便日后出現(xiàn)質量問題,后續(xù)追責。
2.軍事化管理。 秦國采用軍事化管理的方式,陳勝吳廣起義來的突然,秦二世來不及調集人馬備戰(zhàn),平定起義軍的是修建陵墓的工人。那場平定反叛的戰(zhàn)役打得相當漂亮,他們拿起兵器上馬,就能成為一支戰(zhàn)斗力強的部隊。
能夠完成大一統(tǒng),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誰都想做,但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
秦國能做到,帶頭人也就是秦始皇功不可沒。
即使是前幾代君王,做了良好的鋪墊,歷代君王都為此做出努力,但是完成任務的那個人,是秦始皇。
秦國采用法家來治理國家,其實這點并不能讓秦國,在制度上勝過其他六國。
在其他基礎設施方面的因素,不可小覷。
一件事能夠成功,不是單方面因素就能達成的;同樣的一件事會失敗,也不是因為一件事做錯導致的。通常是一步錯步步錯。
秦始皇一統(tǒng)全國,對百官說“我不想做天子了”原因藏在皇帝稱號里
秦國,一項用“間諜”名字命名的工程,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奠定基礎
荊軻刺秦,離得那么近為何會失?。壳G軻臨死前,靠著柱子說出答案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親生父親到底是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4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