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砩頌橹芪渫踉栏傅慕?,被封在齊地大有深意,并不僅因為功勞,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678年,在晉國成功取代了翼政權的曲沃系領導者曲沃武公志得意滿,在他眼中,以晉國的力量,下一部就是在整合了內部后向外擴張,來達成稱霸天下的目標。但是樂極生悲,第二年曲沃武公,或者說晉武公就因病去世,他的位置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晉獻公。
在后人看起來,晉武公的死是壯志未酬,顯得有些遺憾,但是某種程度上,晉武公的死也可能是“恰到好處”。因為就在兩年前的公元前679年,齊國的國君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會合諸侯,成功地登上了霸主的寶座,如果晉武公晚死幾年,正面硬剛齊國,他的人生遺憾,也許會變得更大。而這位齊國國君,就是后世流傳的“春秋五霸”里,首位稱霸的齊桓公。
實際上在關于“春秋五霸”的定義上,除了齊桓公后后來的晉文公以外,剩下的三者從來都有爭議。有說是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也有說法是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以及楚莊王和秦穆公中任選其一,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歸根到底在于,支撐起他們霸業(yè)的,究竟是身為國君的才能,還是綜合國力的水平。如果是前者,固然是滿足了不少人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但是難免會出現的結局就是“人亡政息”,當擁有過人才能的君主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國家的迅速衰敗,各種成功的政策和戰(zhàn)略方針沒有一個合理的繼承,而國家本身的實力又沒有一個質的提升,這樣帶來的所謂“霸業(yè)”,在后世的評價體系里自然會打一個大的折扣。
也正因如此,相對于其他幾個霸主,齊桓公和晉文公的成就,在很大層面,要歸功于兩國的國力基本盤足夠穩(wěn)定和強大,可以在他們的稱霸之后依然維持著比較高的水平。因此,在講起齊桓公的人生軌跡前,首先要談的是齊國。
跟我們之前說過的晉國相似,之于周王室最初的分封計劃來說,齊國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齊國的初代國君,就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智慧化身之一的姜太公,作為武王伐紂戰(zhàn)役中的最大功臣,姜尚在周武王正式登上了王位后,便被分封到今天的山東一帶建國。把齊國分給元老加岳父的姜尚,武王心底自然是有一番考慮,首先在春秋時期的山東地區(qū)遠遠不是今天的孔孟之鄉(xiāng),先秦時代典籍中所稱呼的“東夷”,指的就是當時遍布整個山東地區(qū)的異民族,這些部落尚未開化,性情野蠻且戰(zhàn)斗力高昂,對于新生的周王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統(tǒng)治威脅。更為重要的,東夷跟業(yè)已滅亡的商王朝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商王朝的發(fā)源就是來自東夷的某支部落遷徙所至,因此,對于東夷地區(qū)的有力壓制和同化,對于維持周王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性,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其次,山東的沿海一帶資源豐富,有所謂“魚鹽之利”,且土地肥沃,人口充裕。如果能夠充分地利用這些先天優(yōu)勢,進行針對性的發(fā)展,很快就能讓這片土地富庶起來,而冊封在此的諸侯,也必然擁有強大的力量。對于周王朝來說,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分封給了非功臣和沒有姻親紐帶的貴族,反而會成為比東夷更加危險的隱患,基于以上兩點考慮,選擇姜尚這樣的功臣兼近臣來此建國,可以說是最優(yōu)的選擇。
以姜尚的能力,治理這樣一片土地自然是得心應手,于是乎在齊國幾代人的努力下,依靠海洋大力發(fā)展工商業(yè)和農業(yè),并且以鹽業(yè)作為中心,同時施行禮儀教化來感召周圍的東夷部落,從軍事,經濟,政治和文化上多管齊下,齊國的先進生產力很快就讓周圍處在部落階段的東夷人紛紛歸附,而人口的增長又進一步促進了齊國實力的提升,就這樣,齊國在整個西周的前期一直處在上升的狀態(tài)。
然而福兮禍所依,在國家水準持續(xù)走高的狀態(tài)下,齊國也漸漸孕育出不安定的因素,這點跟發(fā)生曲沃代翼的晉國,也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齊國的內亂比晉國來得更早,尤其是這場內亂的起因,并非如晉國般來源于內部大小宗的直接權力爭斗,實際上齊國問題的源頭,在于周天子跟齊國之間的矛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4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