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為什么被葬在東陵之外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古代封建喪葬制度,講究子隨父葬、婦隨夫葬,尤其是皇室更為重視,因為他們是天下臣民的表率,是封建禮儀的捍衛(wèi)者。清代雖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但入主中原后,沿襲前明舊制,在喪葬制度上同樣依照漢人的制度??墒?,孝莊文皇后卻打破了這個制度,死后沒有葬在皇太極的昭陵,而是葬在了東陵的大紅門之外。
清東陵中共葬入了大清5位皇帝、15位皇后、136名妃子和1位皇子,這些人全部都是經(jīng)過東陵的大紅門進入的,為何孝莊文皇后連大紅門都沒能進入,被葬在了外面了呢?對此,就有很多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孝莊文皇后在皇太極駕崩后,不守婦道,不顧皇太后之尊,下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所以她死后也就沒有資格與皇太極合葬。之所以說她沒資格,主要是因為她成了攝政王多爾袞的王妃,再也不是皇太極的皇后,所以無法進入皇家陵園。
第二種說法認為孝莊文皇后下嫁給多爾袞,給皇室抹了黑,丟了臉,于是不讓他葬入皇陵,故意將她葬在風水墻外,大紅門旁邊,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看守陵門,充當警衛(wèi)。
第三種說法認為孝莊文皇后下嫁多爾袞后,自己覺得愧對列祖列宗,死后沒臉與皇太極相見,她遠離東北祖陵而將自己葬在兒孫的的陵寢旁,主要是為了心安。
不管上面三個說法正確與否,但始終和太后下嫁這一問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野史中對孝莊下嫁一事說得有鼻子有眼,但正史上卻沒有記載,很多史學家也認為此事純屬子虛烏有。太后下嫁這個說法主要是反清復明分子故意抹黑孝莊,其中張煌言就有《建夷宮詞》一首曰: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這首詩說得更加逼真,好像親眼所見一般。其實,當時的張煌言遠在江南被清軍逼得進退無路,這個時候他又豈能知道遠在北京發(fā)生的事情呢?毫無疑問,這是沒有根據(jù)的誹謗。
孝莊文皇后作為清初杰出的政治家,輔佐過三代帝王,一生的豐功偉績得到后世的認可。孝莊文皇后中“文”字是太宗皇太極的廟謚,按例,皇后的謚號要系皇帝的廟謚,這樣知道她是哪一位皇帝的皇后。而孝莊能謚“文”字就足以說明她的地位是得到認可和肯定的。
再者,無論是太廟也好,奉先殿也好,孝莊皇后和皇太極的牌位一直都是同室供奉的,這就說明孝莊皇后完全有資格葬入皇陵。況且,大清國運此后延續(xù)了二百多年,在這期間,歷代皇帝對孝莊文皇后都尊崇備至,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凡是到東陵祭祖,也是先到孝莊的陵寢祭祀,然后再到順治帝孝陵按照輩分一個個地來。
孝莊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按照清代慣例,應(yīng)該將她歸葬昭陵。可是孝莊在臨死前對康熙帝有囑托說:“我身后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wù)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康熙帝向來對祖母至孝,自然要遵照孝莊的遺詔。可是又有難題,如果將祖母葬在了遵化孝陵附近,必將違背祖制。于是康熙帝在孝陵附近營建了暫安奉殿,將祖母的遺體臨時停放在那里,然后慢慢想辦法,看看有沒有兩全其美之計。
可是,直到康熙去世也沒有想到好的辦法,雍正即位后一舉攻克了這個難題,他遵照孝莊的遺詔,將其安葬在東陵的大紅門外。疑惑的是,雍正帝為何不在東陵內(nèi)建陵卻要將孝莊葬在了門外呢?
因為,孝莊皇后是順治帝的生母,在東陵中輩分最高??墒琼樦蔚坌⒘暝诹曛刑幱谥磷馃o上的地位,若是將孝莊葬入陵內(nèi),任何一個地方都低于孝陵,這和她的輩分不相符。而將孝莊放在大紅門外,后世子孫謁陵時,每次都必須從孝莊皇后的昭西陵開始,這給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
因此,雍正將孝莊葬在了東陵大門外,并非像有些人說得那樣是為了懲罰她為后世看守陵門,而是在康熙帝一直沒有解決的情況下,雍正綜合各種考慮而定下的最佳方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5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