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建文帝,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1368年,朱元璋結束了元末戰(zhàn)亂的局勢,建立了大明王朝。不過朱元璋并沒有吸取漢朝時的經(jīng)驗教訓,仍然力排眾議采取了分封制度。
我們知道,本來大明的太子是朱標,他也是朱元璋非常信任和寵愛的太子,兩人的關系也算是歷朝歷代中的典范了吧。不過朱標卻沒有做皇帝的命,英年早逝了。
朱標死后,朱元璋并沒有在他的其他兒子中做選擇,而是相中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他也就是后來的建文帝。
不過建文帝剛剛登基,就徹底否定了朱元璋的政策,著急忙慌的要削藩,這是為什么呢?
朱元璋在當時選擇分封制度并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在朱元璋的心里,是希望老朱家的天下永遠穩(wěn)固的。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朝中有皇帝坐鎮(zhèn),地方有有宗室子孫協(xié)理。內(nèi)外相輔,可以讓老朱的天下永固。
換個角度看,朱元璋是不相信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兄弟,更相信自己的兒子。其實這也難怪,自古帝王多無情,尤其是皇帝這個位置,實在是太誘人了。這讓朱元璋不得不警惕,也才有了誅殺功臣這樣兔死狗烹的殘酷。
朱元璋認為,藩王們雖然有一定的權力,但朝廷也對其限制很嚴格,藩王的實力說強也不強,說不強也還有一定的威脅。如果真的有異心,那么朝廷是可以有實力拿下的,如果朝廷有動亂,那么也可以聯(lián)合起來勤王。
當這些藩王聯(lián)合起來的時候,一定是朝廷有了威脅老朱家統(tǒng)治的時候,并不是要推翻自己的天下。但只能說這是朱元璋的一廂情愿。
這也是基于他強大的自信所作出的決策,但他并沒有考慮子孫后代。這些藩王有很多特權,一個個擁兵自重,久而久之,自然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在朱允炆看來,他沒有那個信心能夠掌控住自己的這些功勛叔叔們。在他眼里,威脅皇權的并非什么功臣武將,而是自己的親人。
朱允炆不太自信,這是出于自己的性格使然。他和他的父親朱標都屬于仁義之輩,而他還有點軟弱,書呆子氣十足。這樣的性格讓他面對這些叔叔,心里自然有些怵。畢竟朱允炆也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磨練,硬是被朱元璋扶上馬的。
很多人總覺得有點奇怪。朱元璋為了自己孫子能夠順利繼位以及穩(wěn)定政權,其實做了很多,把能夠威脅他的勢力都消滅殆盡。可為什么不解決藩王這個問題呢?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明初分封制度是朱元璋拍板才定下來的,再讓老朱削藩,這不是打他自己的臉嘛。再說了,這些藩王都是他的兒子,他沒有任何理由削藩。
那么這件事只能交給朱允炆了。
朱允炆其實在繼位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打算要削藩了。為此他整天和黃子澄在商量先滅這個王還是先滅那個王。
其實這個本沒有錯,關鍵是做一件事情方式方法要妥當。朱允炆錯在太信任自己這一幫子伙計了,尤其是黃子澄。雖然都是削藩,其實相比較而言,朱元璋欽定的顧命大臣齊泰方法更合理一些。
可朱允炆更信任黃先生,結果一步錯,滿盤皆落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