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馬鈞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里面,有兩大圣人為人熟知,智圣諸葛亮,武圣關羽。
除了他倆,還有一位低調的圣人——木圣馬鈞。
史上被稱為木圣的,多指魯班。東漢張衡和三國馬鈞,因為擅長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被稱為木圣。葛洪 在《抱樸子·辨問》里說:善刻削之尤巧者,則謂之木圣,故張衡、馬鈞于今有木圣之名焉。
魯班是傳說的人物,生活軌跡不可考證。
張衡出生在大家族,條件優(yōu)越,而馬鈞則出生貧寒。
不同階層,讓兩位木圣選擇不同的關注點。
張衡,選擇的是大方向,如地動儀、渾天儀、瑞輪莢、指南車、記里鼓車、地形圖、歷法,不是天,就是地。
馬鈞,選擇的是小問題。
這些小問題有——
織布效率低。在馬鈞之前,織綾機有兩種,一種50個腳踏板,一種60個腳踏板,復雜繁瑣,效率低下。馬鈞認真研究之后,設計出一種新型織綾機,只有12個腳踏板,不僅效率提高了五、六倍,而且織出的花紋圖案更豐富了。
種菜沒有水。魏國都城洛陽,不像東漢洛陽人口密集,有一片坡地沒人住,挺適合種菜,但因為地勢高,沒有水而空閑。馬鈞反復研究、試驗,發(fā)明了龍骨水車。這種新式翻車,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踩動,效率是過去運水方式的百倍。
這兩個小問題,關注的都是人。馬鈞的解決方案,被老百姓采用了上千年,尤其是龍骨水車,到20世紀時,一些地區(qū)仍在用,像筆者小時候,都在田間見過、踩過。
不過,這兩個大發(fā)明,在當時高貴人眼里,只是小技巧,讓馬鈞出名的,是另外兩個沒啥作用的作品。
一個是指南車,一個是水轉百戲。
指南車,黃帝時就發(fā)明了。到東漢,張衡又制造出來。
到三國時,指南車又失傳了。有一天,當著魏明帝的面,一些大臣和馬鈞爭論,到底有沒有指南車這個東西。馬鈞說有,一些大臣說沒有。魏明帝命令馬鈞制造指南車。馬鈞既沒資料,又沒模型,但就這樣,他硬是完成任務,把指南車造出來了。
史書說,“從是,天下服其巧矣?!?/p>
水轉百戲,是有人獻給魏明帝一些精美的木偶。魏明帝問馬鈞,你能讓這些木偶動起來嗎?馬鈞回答,能。
他用木頭做成輪,用水來推動,通過傳動,讓擺在上層的木偶全部動起來:有女子奏樂、舞蹈,有木偶打鼓、吹簫、疊羅漢,有木偶丟木球、擲劍、走繩索、翻筋斗,有木偶坐堂審案,舂米磨面、斗雞,動作靈活,各式各樣。
這兩個物件,讓馬鈞在皇帝那里確立頭牌木匠的崇高地位。但是,和新型織綾機、龍骨水車比,指南車和水轉百戲就是一個玩具,沒釋放什么生產(chǎn)力。
對于曹魏來說,馬鈞有兩樣發(fā)明,最為可惜。如果魏國能重視和運用,將是對付蜀國和吳國的一大殺器。
這兩樣發(fā)明是改良版的諸葛連弩和輪轉式發(fā)石車。
馬鈞改良的諸葛連弩,比諸葛亮的威力強五倍。輪轉式發(fā)石車,可以連續(xù)往數(shù)百米外發(fā)射幾十塊磚瓦,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攻城武器。
然而,這兩個當時的超級武器,得不到重視。有人向大將軍曹爽推薦馬鈞,曹爽也不重視,也不去考查馬鈞的發(fā)明。
加上馬鈞口吃,不善言談。沒有宣傳和營銷,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自然難以應用和推廣。
我們現(xiàn)在知道馬鈞,還得感謝他的知音——文學家傅玄。他在《馬鈞傳》里說,“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
當時的魏晉風氣,喜歡清談,講玄論道,逃避現(xiàn)實。
也許是現(xiàn)實太埋汰,一兩個大殺器或許能改變戰(zhàn)局,但改變不了人心,更改變不了趨勢。
諸葛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著名的發(fā)明家,他發(fā)明的木牛、流馬為蜀軍北伐提供了堅實的補給,連弩成為蜀漢克敵制勝的法寶。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發(fā)明了饅頭、孔明燈。> 與諸葛亮同時代還有一位叫馬鈞的人,此人是我國科技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一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技術革新不僅突破了諸葛亮,而且對提高生產(chǎn)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馬鈞有四件異于常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兩件最牛的改良設想。> 第一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再現(xiàn)指南車> 據(jù)說遠古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fā)明了指南車,《古今注》、《志林》、《鬼谷子》等古籍中都有記載。不過,東漢末年指南車制作方法早就失傳。> 當時馬鈞任給事中常與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交談,高、秦二不信指南車之說,馬鈞據(jù)理力爭,高、秦二人說,先生既然名鈞字德衡,鈞是器具的模型,衡能決定物品的輕重,如果輕重沒有標準怎么做器具呢。馬鈞說,理論上我說不過你們,我做出來給你們看看。二人報告魏明帝,曹睿批給經(jīng)費命令馬鈞制作指南車,不久傳說中的指南車被馬鈞再造出來。> 第二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制造翻水車> 馬鈞居住京城洛陽,城內有一塊空地,很適合作菜園子,但是沒有水澆灌,馬鈞看到后制作了一種翻水車,把河水引上地面,而且轉動起來毫不費力,兒童都可以攪動手柄輕便的就把水翻了上來。同時在雨澇季節(jié)還能把地面上的水翻到河里,即解決了灌溉問題還有效的發(fā)揮了排澇作用。> 第三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研制「水轉百戲」> 有人進獻木偶,明帝問,能讓它動起來嗎?馬鈞說,能。明帝下詔讓他制作,馬鈞用木輪做框架,利用水力推動,讓木偶在木輪上表演各種動作,有跳舞的、擊鼓吹簫的,有騎馬擊劍的、倒立的,有搗米磨面的、斗雞的,還有百官衙門,這些木偶生動鮮活出入自如變化百端,明帝看了拍手稱快。> 第四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改良織綾機> 織綾機是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實踐中發(fā)明的一種簡單機械,舊的織綾機有五十根經(jīng)線和六十根經(jīng)線之分,分別為五十個踏具和六十個踏具,操作起來非常復雜繁瑣,他看到女工們常常累的抬不起腳彎不下腰,而且生產(chǎn)效率又低下,于是就萌發(fā)了改良的念頭,經(jīng)過研究和實驗,他統(tǒng)一改成十二個踏具,投入使用后,不僅效率提高了,而且還減輕了工人們的勞動強度,受到女工們的贊揚。> 第一件改良設想:改造發(fā)石車> 曹操曾用發(fā)石車擊敗袁紹,馬鈞認為以往的發(fā)石車只能單發(fā),倘若敵人在城樓上架起濕牛皮就能將亂石擋在城外,所以馬鈞又想把它改造一下,于是他把發(fā)石車改造成轉輪式,輪上掛滿大石,機械帶動轉輪就可以接連不斷的把石頭發(fā)射出去,其威力不亞于迫擊炮,如果這種武器批量生產(chǎn)并投入使用,形成一種兵種,那么絕對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其破壞性絕對超過「霹靂車」百倍千倍。> 第二件改良設想:改進連弩> 諸葛亮連弩是一種先進的致命武器,它一次能連續(xù)發(fā)射箭支數(shù)十發(fā),這讓曹魏軍士聞風喪膽,有人繳獲了蜀漢的連弩給馬鈞看,馬鈞說:「巧則巧矣,未盡善也?!共⒖淇谡f可以改進,能夠讓連弩的威力增加五倍。>
在三國小說演義中,諸葛亮是最為閃耀的主角。在小說戲曲中,諸葛亮仙風道骨、頗多智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精通奇門遁甲之術,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諸葛亮儼然就是智慧的化身。
在小說演義中,諸葛亮有一點獨步天下,那即是他的發(fā)明才能。史書記載,諸葛亮曾發(fā)明孔明燈,流傳久遠;又曾發(fā)明諸葛連弩,殺傷力大增,極大殺傷了魏國軍隊;他又在南征過程中用面制品代替祭品,是為后來的饅頭。而諸葛亮最著名也是最有用的發(fā)明當屬木牛流馬,蜀軍用此運糧,在崇山峻嶺中如履平地。那么在三國時期除了諸葛亮還有什么人擅長發(fā)明制造呢?
木牛流馬復原模型
在歷史學家看來,三國時期在科技發(fā)明上成就最高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曹魏的給事中馬鈞,甚至有歷史學家認為,古今巧士,莫過馬鈞。史書記載,馬鈞字德衡,為天下名巧之士。馬鈞早年游樂,并不知自己之才華。后來馬鈞成為博士,因生活貧困,改進了織綾機。后來為給事中,與人爭論指南車的有無,居然還原出來了上古的指南車,名動天下。
馬鈞的機械制造往往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馬鈞居住在京城,有土地可以種植菜蔬,卻沒有水可以灌溉,馬鈞便制造了翻車汲取水,效率大大超過平常水車。不僅如此,馬鈞還為皇帝演示并改進制造了百戲的模型,惟妙惟肖。
馬鈞發(fā)明的翻車模型
馬鈞也并非遠離軍事,他曾經(jīng)見到諸葛亮設計的連弩,驚嘆于其精巧之外,卻又認為自己可以制造效率增加五倍的連弩。他還認為當時的發(fā)石車效率低下,設計了能夠連續(xù)發(fā)射石頭,拋射幾百步的發(fā)石車。現(xiàn)代小說家馬伯庸就曾以此為引子,創(chuàng)作了小說《風起隴西》,講述了一個魏蜀兩國之間諜戰(zhàn)盜取諸葛連弩設計圖的故事,引人入勝,極為精彩。
馬伯庸小說《風起隴西》以魏國為馬鈞盜取諸葛連弩設計圖的故事開頭
三國時期的巧思之士不只有諸葛亮和馬鈞。史書還記載,蜀國有李潠,能致思于弓弩機械,吳國也有張奮,是吳國名相張昭的弟子,能夠制造攻城的大攻車??v觀這一時期的發(fā)明制造,大多是在軍事上下功夫,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軍事沖突激烈,故而軍械和運糧器具先后興起,但時過境遷,又不傳于后世了,令后世史學家惋惜不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8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