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硇⑶f太后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孝莊太后,是清朝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對清朝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清太宗皇太極死后,新生的清朝陷入一場激烈的皇位繼承人爭端。圍繞清朝第三任皇帝的人選,朝中文武大臣分為尖銳對立的兩派,一派擁戴皇太極長子豪格,一派擁立皇太極之弟多爾袞。
兩派展開明爭暗斗,局面波譎云詭異常險惡,甚至幾度瀕臨失控,雙方險些兵戎相見,引發(fā)內(nèi)戰(zhàn)。最后雙方達(dá)成妥協(xié),各讓一步,由皇太子年方6歲的幼子順治登基,但是多爾袞擔(dān)任攝政王。多爾袞從此大權(quán)獨攬長達(dá)7年之久,年幼的順治帝,時刻在多爾袞的陰影下瑟瑟發(fā)抖,清廷皇權(quán)歸屬依然充滿變數(shù)。多爾袞時刻在對金鑾殿上龍椅虎視眈眈。
就在此時,皇太極的遺孀、順治之生母孝莊太后挺身而出,她沉著機智與多爾袞百般周旋,時刻把順治庇護(hù)在自己羽翼下,成功地遏制了多爾袞的野心,使得順治帝得以平安度過危機。孫子康熙帝在位初期,先后面臨鰲拜擅權(quán)、三藩之亂等統(tǒng)治危機,孝莊太后利用她崇高的威望,屢次成為康熙的堅強后盾和心理支柱,堪稱清朝的定海神針。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五歲的孝莊太后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臨死前她留下遺言,“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yuǎn)去,務(wù)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按理說,“生同衾,死同穴”乃是夫婦大禮所在,夫婦同穴而葬是古代的基本常識,皇太極的陵墓在東北盛京的昭陵,孝莊太后的遺體必須要遷回盛京東陵與皇太極合葬。
但孝莊太后有言在先拒絕與皇太極合葬,康熙不敢違背,孝莊太后最終果真單獨葬在順治的孝陵旁邊。孝莊太后的安葬,成為一個歷史謎團(tuán),由此引發(fā)很多流言蜚語。最為常見的一種說法是:孝莊太后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曾經(jīng)與多爾袞有過不倫之戀,即所謂“太后下嫁”,因此她無顏見丈夫皇太極于地下,故此不愿與之合葬。
實際上,這種說法完全立不住腳?!疤笙录蕖敝f,早已被史學(xué)家證明屬于毫無根據(jù)的野史逸聞,不足為信。研究一下孝莊太后的生平,這個問題就會豁然而解。孝莊拒絕跟皇太極合葬,是因為皇太極有一個特點:喜新厭舊。正是這四個字,讓孝莊與皇太極二人夫妻之情名存實亡,也讓孝莊堅決不肯與皇太極合葬。
1614年,蒙古王公之女哲哲,嫁給皇太極,成為他的正妻。1625年,十三歲的孝莊成為皇太極的第二個妻子。哲哲出身高貴,年齡也比孝莊大許多,且過門較早,理所當(dāng)然成為大福晉,孝莊成為側(cè)福晉,排行第二。年輕貌美的孝莊,此時還能得到皇太極的寵愛,過了幾年舒心日子。
然而,皇太極喜新厭舊的毛病卻逐漸顯露出來。此后幾年之間,皇太極像走馬燈一樣,新媳婦娶了一個又一個,一口氣把海蘭珠、娜木鐘、巴特瑪璪三大美人娶入后宮。皇帝三宮六院實屬尋常,皇太極這么做也無可厚非。
但讓孝莊無法忍受的是,皇太極不按常理出牌,喜新厭舊心態(tài)太明顯,每次來一個新人,孝莊的地位下降一檔,次次如此。崇德元年,皇太極冊封妃嬪,哲哲為中宮皇后,海蘭珠為關(guān)雎宮宸妃,娜木鐘為麟趾宮貴妃,巴特瑪璪為衍慶宮淑妃,孝莊成為永福宮莊妃,原先排名第二,此時卻排名第五,成為五大福晉最后一人,徹底遭到皇太極冷落失寵。如果不是她的親生兒子順治陰差陽錯當(dāng)了皇帝,她的晚景極為凄涼。
皇太極對她如此涼薄,兩人之間的夫妻情分也實在微不足道,孝莊心中對喜新厭舊的皇太極早已心寒透頂,甚至到了不滿和厭惡的地步。因此她想起這些往事,不愿和皇太極合葬也就毫不奇怪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