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定會拒絕“子午谷奇謀”,因為此計絕不能用,原因卻不在魏延?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提及三國亂世,“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開疆裂土,南征北討,可稱劉備江山的擎天之柱;尤其是劉備死于白帝城之后,蜀漢多年攢下的家底幾乎賠光,此時諸葛亮正式全權接管蜀漢,開始了“軍政一手抓”的政治生涯。而此時也出現(xiàn)了另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蜀漢后期的重要將領“魏延”;說起其人還有條“千古名計”——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簡單的解釋是:“魏延”自領或五千或一萬的兵馬與諸葛亮分開兩路進兵,“魏延”抄道“子午谷”直取長安,然后固守長安和潼關;與此同時諸葛亮“斜谷”進兵,兩軍會合于潼關,如此“關中”可定。乍一看此計頗得兵法,若得重鎮(zhèn)“長安”,蜀漢得到的可不僅僅是關中之地,甚至可以說是直接打進了曹魏腹地;如此計成功,曹魏雖不至于瞬間覆滅,但必定天下大亂,那時諸葛亮貌似就可以一舉拿下北方諸城。
但是“子午谷奇謀”還是被孔明拒絕了,為此“魏延”四處抱怨,說“諸葛亮不懂兵”;就是后世也有諸多聲音力挺“魏延”,說不用“子午谷之計”是諸葛亮最大的敗筆,甚至更升級到孔明嫉賢妒能的高度。真的是諸葛亮“不懂兵”?還是孔明真的就是嫉賢妒能的“小人”?對此后世爭議不斷,甚至留有“以諸葛亮為不知兵”的歇后語來諷刺那些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人;其實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并非對魏延有意見,反是對他的保護。
“蜀漢勢弱”這是個不爭的事實,萬余精銳對于諸葛亮來說幾乎成了“心頭肉”。試想“魏延”出子午谷攻取長安,若成功,曹魏各地兵馬必定急馳救援,一萬人能守得住嗎?如果“魏延”出子午谷不能成功拿下“長安”,那就等同于孤軍深入,其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如此,無論“魏延”能不能攻取長安,以諸葛亮出斜谷的速度肯定是不能及時救援的;不能及時救援就意味著“魏延”面臨著生死抉擇。出于全局觀,畢竟當時蜀漢已無能人,“魏延”算是僅存的三國名將;雖有瑕疵,但諸葛亮也不舍得就這么白白浪費掉還算人才的“魏延”。
這還只是其一,其二更加重要。古語有云“兵者,詭道也”,一個合格的軍事家不僅僅局限于“行軍打仗”,更多的還要考慮當時的天下大勢。想當年“關羽”率先北伐,一路勢如破竹,圍曹仁、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甚至逼得曹操一度產生了遷都的想法;按理說這速度足夠快了吧,這樣的戰(zhàn)績是不是形勢一片大好?可是東吳卻在此時背后捅了關羽一刀,此舉名義上是東吳想奪回“荊州”,實則是不允許蜀漢獨占鰲頭。
所謂“孫劉聯(lián)盟”,說到底不過是形式上的聯(lián)合抗曹而已,但無論“劉備”還是“孫權”的最終目的都是由自己統(tǒng)一中原,可能的話甚至還想做“皇帝”。既然“孫權”也想做皇帝,又怎么可能看著蜀漢節(jié)節(jié)勝利,而自己毫無作為呢?況且蜀漢一旦滅了曹魏,下一個勢必對“東吳”用兵,從這點出發(fā),孫權也不允許“關羽”北伐成功。
說“關羽”其實還是為了解釋“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北伐其實和當年“襄樊之戰(zhàn)”面臨的情況一樣;畢竟東吳在東線“合淝”一帶牽制了曹魏大批兵力,這時候諸葛亮用兵才能與曹魏兵力相抗衡,或許還能有其他方面的些許優(yōu)勢。如果此時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且不說成功與否,單是進入曹魏腹地這一動作就勢必引起東吳的猜忌;再如果“魏延”僥幸成功,那東吳很可能再次上演當年背后“捅刀子”的事。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東吳再次背盟,與曹魏結成聯(lián)盟,那么曹魏東線的部分兵力就可以抽調至西南對抗諸葛亮和“魏延”;那時候不僅“魏延”鐵定失敗,就連諸葛亮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個問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如果“東吳背盟”并聯(lián)合曹魏,再上演一次當年“呂蒙”出兵伐蜀的情況怎么辦?而此時的諸葛亮大軍在斜谷、魏延在長安,再想回軍抵擋“東吳”肯定來不及,難道任吳兵長驅直入?與此同時曹魏再興兵夾擊,此時的諸葛亮面對的可就是北有“曹魏”,南有“東吳”的雙線夾擊;到那時,即使孔明有通天的本事也難抵擋,甚至“蜀漢政權”就此覆滅。
因此諸葛亮深知,用兵越險,對東吳的依賴度就越高;作為一個卓越“軍事家”,孔明首先考慮的不是“子午谷奇謀”能否成功的問題,而是率先考慮東吳會不會產生威脅的問題。當年孔明早有“隆中對”的策略在先,想要一統(tǒng)中原,首先要做的就是“跨有荊益、結好孫權”;而此時諸葛亮已經失去了“荊州”這一戰(zhàn)略要地,但對“東吳”的依賴度絲毫未減。
蜀漢不過只有一個貧瘠的“益州”和周圍一部分同樣貧瘠的地區(qū),這樣的資本根本無法和曹魏打消耗戰(zhàn);然而好不容易才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由于三方都各有需求,致使互相牽制的形勢又牢不可破。這就促使諸葛亮在用兵之時必須把“天下大勢”考慮在內,甚至還要將行軍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速度太快則東吳背盟,速度太慢則得不償失。這也是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中,或是糧草不濟,或是稍有不利便馬上退軍的主要原因之一;只可惜魏延只能為“將”,理解不了為“帥”的苦衷。
因此說,魏延“子午谷奇謀”無論最終能否成功,諸葛亮都會站在宏觀的角度予以拒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9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