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并非一直被欺負,這位皇帝御駕親征打敗契丹,還讓經(jīng)濟騰飛?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頗為特殊的朝代,因為這個王朝尚文輕武,所以世人對于這個朝代的印象就是軟弱無能,其皇帝也是如此,除了宋太祖趙匡胤之外似乎沒有什么太厲害的皇帝,其實不然,宋朝有一位被低估的皇帝,他御駕親征打敗了入侵的大遼,后來還讓宋朝成為了經(jīng)濟強國,他就是著名的宋真宗趙恒。
宋真宗趙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三個兒子,按理說并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他大哥因病發(fā)瘋,二哥又早逝,所以皇位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趙恒繼承皇位時,國家雖然已經(jīng)得到一定程度的統(tǒng)一,但是威脅依然存在,那就是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他們每年都要南下入侵中原,這為宋朝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大臣寇準向趙恒進言,希望他可以御駕親征來鼓舞士氣。
趙恒采納了寇準的建議,他率兵來到前線,宋朝的士兵聽說皇帝親臨戰(zhàn)場,一個個大受鼓舞,所以戰(zhàn)斗力暴增,很快就將入侵的契丹人擊退了。
按理說此時宋朝的軍隊應該乘勢追擊,但是趙恒的本性有些軟弱,他并沒有抓住戰(zhàn)機,而是決定停止戰(zhàn)爭,和遼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雙方維持了相對的和平,而宋朝減少了軍費的開支,經(jīng)濟得到了迅猛發(fā)展,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經(jīng)濟強國。
公元1004年秋天,遼國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入侵宋境。
在?五代十國?的后唐時期,石敬瑭想稱帝,但奈何力量不足,于是便求助于北方契丹人,并將中原王朝的戰(zhàn)略要地燕云十六州作為禮物,割讓給了遼國。
在石敬瑭與契丹的這筆政治交易中,大宋成為最大受害者,失去燕云十六州的中原王朝,再也無法將長城當做抵抗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侵的屏障。
宋太宗時期,曾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但都以失敗告終,宋軍精銳損失殆盡,宋太宗趙光義的腿部還中了箭,戰(zhàn)馬丟失,不得已坐了輛驢車灰溜溜逃離戰(zhàn)場,從此,宋朝上下都產(chǎn)生了嚴重的?畏遼情緒?。
公元997年,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恒即位。公元1004年,遼國入侵。宋真宗愛好和平的,一心向往心中的?顏如玉?、?黃金屋?。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勵學篇》宋真宗趙恒
遼國大軍直逼大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兩軍還未交戰(zhàn),宋真宗便已經(jīng)慌得不行,此時此刻,朝中上下目標一致:逃。但分歧在于,往哪里逃。四川人樞密副使陳堯叟主張王成都逃,江南人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往南京逃。
但逃真的是好結果么?
其實,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是萬萬逃不得的,退一步就沒有路。宋朝《更戍法》規(guī)定士兵守邊是輪換制,
士兵在邊境戍守,而家眷都在汴梁城中,再加上?畏遼情緒?,大宋士兵早已疲憊不堪,宋真宗一逃,便是棄士兵家眷于不顧,整個前線都會潰敗,汴梁失守,整個宋朝也會隨之滅亡。
不但不能逃,宋真宗還得迎難直上,御駕親征,想要鼓舞士氣,只有這一張牌可出。
生死存亡之際,有一人站了出來,與?逃跑主義?針鋒相對,力勸宋真宗?不能逃?,
此人便是宰相
寇準。
寇準威逼哄騙,甚至搬出了列祖列宗,終于讓宋真宗踏上了親征之路。
澶淵之盟
宋朝雖然重文輕武,軍隊冗余,
但宋朝的軍事裝備卻是冷兵器時的頂峰
,遼國傾國而出,20萬軍馬已推進到宋朝腹地,但卻一塊硬骨頭都沒有啃下來,從戰(zhàn)爭形勢上看,宋朝反而占據(jù)上風,但宋真宗沒有拼死一決的勇氣,這一路走的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在到達澶州附近的韋城時,?向南逃跑?的聲音再一次響起,不過再一次被寇準懟了回去。
此時遼軍在攻打大名府,宋軍邊塞人心惶惶,若皇帝御駕親征,則士氣大振;若南逃遷都,軍隊瞬間瓦解,遼軍趁勢進攻,大宋王朝危在旦夕。
準曰:"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爾。"因請帝幸澶州。同列懼,欲退,準止之,令候駕起。帝難之,欲還內,準曰:"陛下入則臣不得見,大事去矣,請毋還而行。"帝乃議親征,召群臣問方略?!端问贰吩挾颊f到這份上了,宋真宗勉強斷了南逃的念頭,在寇準連哄再勸的份上,終于到了澶州,登上城頭。
當皇帝的黃龍旗在澶州城上高高舉起時,宋軍將士士氣大增,高喊?萬歲?,聲聞數(shù)十里,氣勢百倍。
宋朝皇帝御駕親征,宰相壓陣,各路人馬紛紛到齊;遼國蕭太后親自領導,精兵強將,只要拿下澶州,滅掉整個大宋便是輕而易舉,宋遼兩方相持不下,誰都輸不起。
在這焦灼的時刻意外發(fā)生了,遼軍主帥蕭撻覽在勘察地形時被宋軍爆了頭,一發(fā)床子弩直擊蕭撻覽面門,遼軍主帥的意外死亡使整個戰(zhàn)局突然朝著有利于宋軍的方向發(fā)展,遼國慌了,蕭太后痛哭,5日未上朝。
?太后哭之慟,輟朝五日?
蕭太后的目的是?以戰(zhàn)促和?,但不打勝仗在談判桌上是沒有話語權的,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會轉換成談判桌上的籌碼。
澶州未戰(zhàn),遼國主帥突然死亡,所有的不利條件加速蕭太后做出?結束戰(zhàn)爭,宋遼和談?的決定。
蕭太后畫像
當蕭太后放出議和的消息后,宋真宗立刻便答應了,他也沒想想,一向好戰(zhàn)的遼國為什么突然議和?
宋真宗沒想到,宰相寇準卻想到了,遼國如此反常的舉動必定是局勢不利,此時答應議和,便是錯過了滅掉遼國的大好時機,但寇準在強硬也只是宰相,宋真宗如此愛好和平,怎么可能放過議和的好機會?
最終,在寇準?反對議和?的策論與楊延昭?關門打狗,一舉奪回幽燕云十六州?戰(zhàn)略建議下,宋真宗還是選擇了議和,并且簽下了讓人大跌眼鏡的和平條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條約規(guī)定:兩國從此便是好兄弟,遼國歸還遂城、瀛洲、莫州等地,不過作為勝利者的宋朝,要一次性賠款遼國30萬兩歲幣,并且每年還需要向遼國支付?助軍旅之費?,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邊境互通貿易。
是的,你沒看錯,作為?戰(zhàn)勝國?的大宋王朝,不僅沒有給遼國致命一擊,還花錢養(yǎng)著敵人。?澶淵之盟?被后世詬病,有人說它喪權辱國,宋朝就是一堆?軟骨頭?;也有人說,?澶淵之盟?雖然賠了款,但對富足的宋朝來講,就是九牛一毛,戰(zhàn)爭是統(tǒng)治者的手段,和平才是老百姓的剛需。
?澶淵之盟?的影響
大宋沒有一舉滅掉遼國的確可惜,但?澶淵之盟?以和平協(xié)議的方式結束戰(zhàn)爭,更有意義。
在宋朝,30萬歲幣是什么概念呢?
據(jù)歷史學者研究,30萬歲幣約占宋朝政府全年現(xiàn)金收入的1.53%,是一個可以承受的價格,并且不給這筆錢,宋朝邊境很難獲得安寧。
中原王朝如何處理與北方民族間的關系是一個相當大的歷史問題,漢武帝,打;漢元帝,送昭君,此后歷朝歷代又是送錢又是送美女,但打跑了匈奴,來了契丹,安撫完契丹又有西夏,蒙古,
地理環(huán)節(jié)決定了北方游牧必定與中原王朝有沖突。
每年秋天,遼國都會對宋朝例行搶劫,他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草原上無法生產(chǎn)的物資,這種年復一年的搶劫可比每年的?保護費?貴多了。
宋朝建立之前是一個天下混亂的五代十國時代,中原割據(jù)政權林立,周邊的游牧民族以及番邦趁勢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既是亂世就需要有人來結束這亂世,而這個人就是就是趙匡胤,趙匡胤本是后周的大將,因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而后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而趙匡胤也成為了宋太祖。
因為后周開國皇帝郭威也是發(fā)動兵變奪取了后漢的政權,而趙匡胤同時又是被部下逼著黃袍加身發(fā)動兵變當?shù)没实?,這兩份經(jīng)歷讓趙匡胤對武將很是忌憚,所以后來宋太祖懷舊釋兵權,從那些開國將領手中收回了兵權,也不得不佩服宋太祖這個手段確實夠高明,沒有落得個誅殺功臣兔死狗烹的罵名,又解決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收回兵權以后對宋朝兵制進行了改革,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有調兵權,卻無統(tǒng)兵權;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wèi)馬軍司和侍衛(wèi)步軍司)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有統(tǒng)兵權,卻無調兵權;率臣,為禁軍出征,或皇帝臨時委任的將帥,統(tǒng)領分屬三衙的禁軍。這種改革確實很好的防止武將擁兵自重而發(fā)動叛亂,但是也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種情況下對于統(tǒng)兵作戰(zhàn)非常不利,而且很多時候皇帝還喜歡派文官去帶兵,這也為以后宋朝軍事羸弱埋下了伏筆。
宋太祖在位期間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多年的紛亂局面,但是在北方還有強大的契丹建立的遼國,趙匡胤一直都想收復被石敬瑭割給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一統(tǒng)中原,多次北伐但是都無果,而后宋太祖莫名駕崩,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也不忘收回幽云十六州,978年,越王錢俶也納土歸降,宋朝得地共13州、86縣;979年,宋太宗親征滅掉依附遼國的北漢,但是最終也沒能收復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壁壘,這也導致了宋朝一直都是處于被動局面。
自宋太宗去世以后,宋朝后面的皇帝幾乎都是守成之君,至宋朝滅亡再也沒能出一個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雄才偉略的君王了,像漢朝經(jīng)過幾代的積累隱忍,出了個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最終擊敗匈奴,洗刷了漢朝一直靠送公主和親換取和平的恥辱。君王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個就是制度,漢朝一直都是很重視武將的,甚至像霍光、衛(wèi)青等大將都能權盛一時,不會像宋朝那樣重文抑武打壓武將,所以漢朝的軍事實力一直都是很強的,而宋朝因為開國的原因,一直都很忌憚武將,武將地位遠比文官低,而且不會讓一個將軍在一個地方駐防太久,要達到“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地步,就是為了怕武將會謀反,而后的皇帝也是奉行這一政策,結果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結果,終宋一朝都沒有改變這種局面,所以即便后面的皇帝有心想要大干一番也無可奈何。
而宋朝也是漢人政權面對敵人最多的一個朝代,周邊外族政權林立,先后有遼、金、西夏、吐蕃、大理、蒙古等政權,這些政權對宋都虎視眈眈,誰都想來欺負一下,而宋朝因為兵制的問題一向都是只防守不進攻,不主動出擊,采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政策,難以出現(xiàn)軍事人才,即便有也難以施展才能,搞得不好還會有殺身之禍,岳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宋朝也是出了一些名將的,比如楊業(yè)、狄青、岳飛,但是宋朝打壓武將的政策加上沒有一個破例賞識的君王,所以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宋朝一味的都是處于被打的一方,幾乎沒有說先出擊攻打別人,所以即便說宋朝的對外戰(zhàn)爭勝率高也是被別人認為是懦弱軟柿子一樣的,而且即便打贏了依然還是稱臣,每年對其繳納歲幣換取和平。
但是宋朝雖然在軍事上不行,但是文化和經(jīng)濟卻是高度的繁榮發(fā)達,甚至強于其他任何朝代,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宋朝這樣還能撐這么多年的原因吧,在宋朝老百姓的日子都是過得很富足的,軍隊的將士也不用怕沒有軍餉。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自宋朝,宋朝的經(jīng)濟繁榮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農業(yè)、印刷業(yè)、造紙業(yè)、紡織業(yè)、陶瓷業(yè)都有較大發(fā)展,而且海外貿易發(fā)達,與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qū)50多個國家通商。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均是在宋朝時期誕生的,這三大發(fā)明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宋朝是一個重視發(fā)展科技、文藝、經(jīng)濟的朝代,并沒有把精力放在軍事上,如果不是周邊那么多威脅,恐怕宋朝早就把所有精力都拿來發(fā)展這些了。
最后筆者在總結一下,之所以后代學者很多人都喜歡漢、唐、明這幾個朝代,首先漢朝有一句很豪邁的宣言叫“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從這句宣言就能聽出漢朝的霸氣,霸氣的朝代誰不喜歡。而唐朝也是一代盛世,唐朝不僅文學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軍事實力還強,周邊勢力都不敢輕易得罪大唐,甚至還出現(xiàn)了萬邦來朝的景象,當時唐太宗李世民都被很多國家尊為天可汗,一度是當時最強盛的帝國之一。明朝也是有一句很霸氣的豪邁壯語:“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多次征討蒙古。而宋朝還出現(xiàn)了漢人很恥辱的一個事件就是靖康之恥,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欺負成這樣的中原漢人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宋朝一直被冠以弱宋的原因,但是也不能掩蓋宋朝文化的經(jīng)濟的繁榮,所以我們要客觀看待歷史,看待宋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0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