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中國歷史上最怪誕的政變,皇位面前兄弟相愛相殺,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公元1457年,明朝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jiān)曹吉祥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位。明代宗朱祁鈺被廢,于謙、王文等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有大功的被誣陷入獄,不久后含冤被害;至于那幾個投機的石亨、徐有貞等人因為復位有功被加官進爵。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活捉,但后來由于作用不大,瓦剌人要求和談,又被放了回來。和談談回來一個太上皇,朱祁鈺很不痛快。迎接太上皇的時候就格外壓低規(guī)格,只肯用“轎一乘,馬二匹”在居庸關接駕,意思就是弄倆馬把這個丟人現(xiàn)眼的太上皇拉回北京算了。等明英宗到達北京后,弟弟朱祁鈺跟他見面客氣一陣后,直接送到皇城東南角的“南宮”里看管起來了。這一待就是7年。
開始的時候,英宗的生活待遇還不錯。英宗無事可做,就關起門來生孩子,7年內(nèi)光兒子就生了3個,孩子一個也沒夭折,這也從側(cè)面說明景泰帝對哥哥照顧得還可以。但是后來鬧出過一些波折,有人告訴英宗勾結侍衛(wèi),圖謀復位。景泰帝就起了疑心,加緊了對哥哥的監(jiān)護。不過,景泰帝起疑歸起疑,卻并沒有對哥哥動殺心。
本來這種安排也可以相安無事。但景泰帝面臨繼承人問題,這就將問題復雜化了。景泰帝剛上臺的時候,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3年之后,景泰帝廢掉了侄子,改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當時換太子事件還引起了一場政壇大地震,中間頗為曲折。景泰帝花了這么大力氣才把兒子立為太子,誰知道兒子不爭氣,才當了一年多太子就死了,白費了一番手腳。而景泰帝又沒有第二個兒子,怎么辦?景泰帝自己想出來的辦法是加加油,再生一個兒子出來。他就開始加班加點工作起來了??刹恢趺椿厥拢褪菦]有成果。
后人多詬病景泰帝“好色”,其實這件事對他來說,工作性質(zhì)恐怕遠大于娛樂性質(zhì)。不知是不是跟太勤奮有關,兒子死后3年,景泰帝也病倒了,情況非常嚴重,開始嘔血,太監(jiān)甚至對外暗示他最多能再堅持10天?,F(xiàn)在繼承人問題必須解決了。大多朝臣主張復立原來的太子朱見深。這個解決方案確實最合理。
景泰帝沒有兒子,兄弟也只有英宗這一個哥哥。他最近的親支就是侄子朱見深。何況朱見深本來就是太子。所以這一派理直氣壯,掌握了話語主動權。反對派大多是當年支持景泰帝換太子的,害怕被算舊賬,所以主張從其他遠房宗支里挑一個。景泰帝對這兩派都不同意。他的意見是自己還可以被搶救,救好了以后還可以再生一個兒子,所以根本不同意立什么太子。
大家對誰當太子雖然意見不一,但都不同意景泰帝的樂觀看法,都堅持這件事不能再拖了。就連太監(jiān)都在呼吁大臣們趕緊行動起來,上奏疏立太子啊!整個氣氛非常熱烈,給人一種和病魔搶時間的感覺。誰處在景泰帝的位置上,對這種氣氛估計都不會覺得舒服。不管怎么樣,最后皇帝和大臣達成一致,這個問題等到正月十七早朝時討論。按照當時的主流看法,朱見深多半很快就會被立為太子,不久則會成為新皇帝。就在這個晚上,“奪門之變”發(fā)生了。
“奪門之變”的發(fā)生相當偶然。事件參與者不少,但最核心的人物只有三個。第一個是武將石亨,他是總兵官、武清侯,擔任兵部尚書于謙的副手,掌管著京里的部分團營。石亨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將領,在打仗方面很有一套。第二位是太監(jiān)曹吉祥。他是司設監(jiān)太監(jiān),也是京里十團營的監(jiān)軍之一。在宮內(nèi)雖屬高級太監(jiān),但上頭還有好幾個領導壓著。第三位是文官徐有貞。徐有貞是左副都御史兼算命大仙,人稱“徐半仙”。
一個武將,一個文官,一個太監(jiān),這個核心班底很有職業(yè)代表性。至于他們的動機,無非就是投機而已。在當時,政局看上去有三種走勢:干耗著不立太子;重立朱見深為太子;從其他皇室支派里選個太子。但這幾個人卻看出了第四種可能:復立英宗朱祁鎮(zhèn)。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建立不世奇功,比淹沒在人群里吆喝著立太子強得多。就像石亨說的,“若請復立東宮,不如就請?zhí)匣蕪臀?,可以得功賞”。政變一旦成功,石亨可以封公,徐有貞可以入閣,曹吉祥可以進司禮監(jiān)。
政變從開始到發(fā)動,不過短短幾天。到了后來,也確實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如果十六日夜里不發(fā)動政變,到了第二天太子之事一旦確定,政變就不可能再進行了。而這時候想放棄也不行了。密謀了一番,又不行動,日后計劃泄露出來一樣的殺身滅門。那他們拿什么發(fā)動政變呢?后來有的研究者還爭辯說石亨他們怎么調(diào)的兵?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調(diào)兵,也調(diào)不動兵。沒有皇帝的敕書,要想調(diào)兵進攻紫禁城,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各級官軍也絕不會服從這樣危險的命令。石亨只能依靠私人武裝。當時的政變者,至少有三個人擁有私人武裝,也就是家丁部曲之類。他們是主人豢養(yǎng)的死士,政府軍隊不肯干的事,他們肯干。
這種力量不可能很大。后來奪門成功了,朝廷要嘉獎參與奪門的勇士。結果冒出來將近4000個領賞的。好像你也幫太上皇奪門,我也幫太上皇奪門,4000人伙在一起,浩浩蕩蕩殺將進去。其實哪有此事。按照當時的材料推斷,參與奪門的只有寥寥幾百人,說1000人都夸大了。
不過這幾百人的背后,可能隱藏著一些潛在的力量在幫助他們,比如皇太后。政變發(fā)動前,徐有貞就要求曹吉祥聯(lián)系孫太后,取得她的同意。孫太后知道消息后,真的給了他們一份敕書,授權他們帶兵入宮。孫太后是朱祁鎮(zhèn)、朱祁鈺兩人共同的嫡母,但是她和英宗朱祁鎮(zhèn)關系更好。順便說一句,明英宗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從史書上看,凡是跟他有過長期接觸的人,幾乎都很喜歡他。在這個關鍵時刻,她毅然冒險站到了英宗一邊。對政變者來說,孫太后的支持將會是無價之寶。
正月十六日的夜晚,政變啟動了。徐有貞雖是文官,但卻是政變集團的主心骨。這幾百人直奔皇城而去。石亨有皇城的門鑰。他偷偷打開了長安門,把這幾百人放了進去。從讀者的角度看,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長安門的守衛(wèi)怎么就這么疏忽大意?怎么就沒有一個人覺得這事不對勁?這確實有點怪,但那天晚上他們會碰到不止一件怪事。
政變者進入長安門后,徐有貞就鎖上了大門,把鑰匙扔進了水溝里,以防被內(nèi)外夾攻。石亨等人到了這時已經(jīng)完全沒了主意,一切聽徐有貞安排。在徐有貞帶領下,政變者接著直奔南宮而去。南宮的大門被關得死死的,怎么敲都沒人應。徐有貞下令破門而入。幾十個武士抬著一根巨木撞門,另外一些人爬墻進去,從里頭砸門拆墻。整個場面一定非常激烈,也必定制造出巨大的噪音。皇宮里有至少幾千名禁衛(wèi)軍,可沒誰派出士兵來阻止,甚至也沒有人過來問問是怎么回事。從當時的記載看,南宮幾乎像是被遺棄了。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他們終于攻進了南宮。明英宗朱祁鎮(zhèn)“燭下獨出”,問他們:“你們要干什么?”大家俯伏在地,齊聲說:“請陛下登位!”我們不知英宗事先知不知道奪門密謀。徐有貞派人跟他聯(lián)系過,但是到底有沒有聯(lián)系上無法完全確定。如果英宗事先不知道,那他的表現(xiàn)真稱得上鎮(zhèn)定自若。他毫不猶豫就積極加入了政變。眾人抬著他直奔大內(nèi)而去。在東華門,看門人想攔下他們。明英宗說:“我是太上皇!”一句話就鎮(zhèn)服住了看門人。
這幫人奪門而過,順利進入奉天殿??词胤钐斓畹奈涫磕弥鸸细X要打徐有貞。這時明英宗再次站了出來,書上對此只記載了兩個字“叱之”。一叱之下,武士們馬上放棄了反抗。在這個場合下,確實沒有哪個武士知道該怎么辦。眼前的人是太上皇??粗交首瞎倘徊煌?,但是對著太上皇腦袋一金瓜砸下去也太過匪夷所思。他們沒有從上頭接到任何明確指令,就只能站在一邊干看著。明英宗坐到了寶座上,開始鳴鐘鼓,開諸門,要向眾臣宣布自己復辟的消息。
天亮了。大臣們本來打算到朝堂上,就立太子的事兒和皇上好好辯論一番,卻忽然看見徐有貞站在那兒大喊大叫:“太上皇復辟了!大家快進去祝賀!”沒有人挺身而出,質(zhì)問皇上還在,太上皇憑什么復辟?所有大臣震驚之余,都像綿羊一樣溫順,乖乖地走進奉天殿,向明英宗祝賀。那位景泰朝的頭號元勛于謙呢?據(jù)其子于冕的說法,他聽到明英宗復辟后,“徐徐整朝服,入就班行”。他在朝堂上直接被捉拿下獄,最終被斬決于西市。當天上午,明英宗發(fā)布諭旨,以皇太后命復登帝位,“奪門之變”宣告成功。
后來很多人都在爭論,于謙掌管著京軍,為什么他不調(diào)動軍隊進攻紫禁城,平息掉政變?為什么束手待斃?這種說法恐怕高估了于謙的力量。當英宗還沒有占據(jù)奉天殿的時候,也許還有一線機會。但這個機會轉(zhuǎn)瞬即逝。如果坐在皇座上的是石亨,是曹吉祥,那于謙一定會調(diào)集士兵,士兵也一定會服從號令。但如今坐在寶座上的,是昔日的天子朱祁鎮(zhèn)。
在當時體制下,于謙沒有能力發(fā)動軍隊推翻已經(jīng)坐在皇位上、又有皇太后支持的前任太上皇。奪門事件不合規(guī)矩,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法理依據(jù)。在當時人們的心中,這是一場政變,但談不上是一次篡逆。石亨是團營總兵,但他無法調(diào)動軍隊參與奪門;于謙是團營最高指揮官,他也同樣無法調(diào)動軍隊推翻奪門。龐大的軍隊近在咫尺,卻只能作壁上觀,對景泰帝毫無幫助。至高無上的皇權可以讓皇帝顯得強大,也可以在關鍵時刻讓皇帝變得脆弱。
那么宮內(nèi)的禁衛(wèi)武裝呢?整個奪門事件中,皇宮里一片沉默,沒有任何抵抗。政變者進入長安門的時候,沒有人報警;政變者攻打南宮的時候,沒有人跑去鎮(zhèn)壓;政變者奉明英宗一路闖進奉天殿的時候,也沒有人受命前去驅(qū)趕。所有人就這樣站在一旁看著事情發(fā)生。這是曹吉祥的功勞?可他只是司設監(jiān)太監(jiān),并沒有這么大的能量。問題很可能出在孫太后身上。
當皇帝病重的時候,她的身份至高無上,是最有能力讓皇宮保持沉默的人。她只需要讓宮禁的控制系統(tǒng)停止運轉(zhuǎn),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的士兵就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對付太上皇。那個被一“叱”喝退的武士就是例子。禁衛(wèi)體系就像一臺機器,面對任何可被預測的事變,它都有自動處理能力。但是奪門事件超出了它的自動處理能力。它被設計出來不是為了應對這種怪異事情的。要讓它行動起來,需要控制系統(tǒng)的輸入,但當天晚上偏偏沒有這樣的輸入。
景泰帝被遺棄了。他統(tǒng)治著龐大的帝國,皇城外有強大的京軍,皇宮內(nèi)有精銳的禁衛(wèi),可這些力量在關鍵時刻毫無用處。他躺在病榻上,聽到遠處鐘鼓之聲,意識到發(fā)生了一場政變。一開始他迷迷糊糊地甚至認為是于謙造反,當問清楚了是明英宗復辟后,他連聲說:“哥哥做,好!好!”他沒有試圖逃走,沒有下敕書調(diào)集團營,也沒有給宮中的禁衛(wèi)軍發(fā)命令。他什么都沒做。很有可能一切都太晚了,他也做不了什么了。
景泰帝不是一個壞人。他雖然幽禁了哥哥,但終究沒有動過殺心,如果換成洪武、永樂那樣的人,朱祁鎮(zhèn)安有命在?他也不是一個壞皇帝,按照傳統(tǒng)標準,他大致還算是個好皇帝。在他統(tǒng)治期間,不僅軍事形勢得到了穩(wěn)定,宦官的權力也被大大減小,錦衣衛(wèi)也不敢胡作非為,史書上對此都是夸獎的。但他也許正因此吃了虧,如果他給予東廠、錦衣衛(wèi)更大的權力,讓特務統(tǒng)治更加發(fā)達,奪門事件多半早就被撲滅在萌芽狀態(tài)中了。試想如在天啟年間,奪門這樣的密謀怎能逃出魏忠賢老太監(jiān)的洞鑒?
好在明英宗也不是惡毒的人。英宗有很多缺點,但在私人感情上,他富于人情味。他對嫡母孫太后很好,對瞎了一只眼睛的妻子也很好,對嬪妃們也很好,甚至還永久廢除了嬪妃殉葬制。那么他對弟弟景泰帝呢?曾有一種說法,認為奪門后,英宗讓一個太監(jiān)勒死了景泰帝。這個說法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當時景泰帝已經(jīng)病入膏肓,太監(jiān)覺得他活不過10天。但在奪門之后,景泰帝又活了一個來月。而且真要弄死病懨懨的景泰帝,只需要在照料上稍微克扣一點就足夠了,也根本用不著勒死他。
但做了這么多年的囚徒,英宗終究有憤恨要發(fā)泄。他清算了一批太監(jiān)和朝臣,其中最有名的是于謙。于謙的罪名是謀立外藩,司法系統(tǒng)的判決是凌遲,明英宗下旨說:“從輕發(fā)落。去其手足罷?!边@可以說是寬免,卻又寬免得如此殘酷,背后隱隱能感受到明英宗壓抑的怒火!
奪門之變前一晚,于謙正與幾個大臣商議重立朱見深為太子一事,當時群臣達成了一致意見,準備第二天一起去覲見朱祁鈺。哪知道,當天夜里,奪門之變就發(fā)生了,當時于謙其實有察覺,那他為什么不阻止,因為,于謙心懷天下,心系社稷,皇家之事,關系天下,于謙其實是默認事態(tài)發(fā)展,也選擇了犧牲自己。
一、南宮之變
明朝的奪門之變是明朝明英宗和明代宗年間一件影響朝堂重大局勢的事情,在這場政變中,已經(jīng)失勢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重新奪回了權力,而明代宗最后去世,于謙作為當時的兵部尚書,擁有巨大的權力,并且也是明代宗朱祁鈺最信任的臣子,如果他出面干預此事的話,能夠阻止明英宗朱祁鎮(zhèn)奪位。
奪門之變這一晚,徐有貞等人到南宮請朱祁鎮(zhèn)復位,趁著黑夜,幾十個人來到南宮,朱祁鎮(zhèn)非常的害怕,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的,而幾十人突然下跪,稱朱祁鎮(zhèn)為皇帝。朱祁鎮(zhèn)這才將信將疑的問道,是否讓自己復位。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對于這些人說,這件事還需要從長計議,如果失敗了大家都活不了。在大家的擁護下,朱祁鎮(zhèn)復位。
雖然石亨為大將,但是兵權掌握在于謙手中,此時于謙要真的選擇鎮(zhèn)壓,即說徐有貞、朱祁鎮(zhèn)為謀反,就非常容易將奪門之變鎮(zhèn)壓。但是他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而選擇等死。因為他早知道,朱祁鎮(zhèn)復辟成功的話,就定然不會放過當初擁立景泰帝的自己。而于謙卻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在奪門之變發(fā)生前,他就有了風聲,當他兒子趕來告訴他的時候他說?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從這句話來看,他并不打算處理石亨等人的陰謀,因為以當時于謙在朝中的聲望,和權力瞬間就能讓石亨這些人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他這是犧牲了自己一個人而保全國家,于謙選擇了沉默,因為在當時除了朱祁鎮(zhèn)和他兒子之外,并沒有其他的皇帝人選,他任由奪門之變的發(fā)生,反正奪來奪取都是朱家的天下。無論是立朱見深還是朱祁鈺復位,整個國家的利益都會有保障。如果采取鎮(zhèn)壓,非但使得很多人受到株連,而且還有會讓國家不穩(wěn)定,到時候外敵在借此入侵,于謙那就是千古罪人了。與其國家利益受到損失,不如自己犧牲自己。
于謙沒有鎮(zhèn)壓,朱祁鎮(zhèn)才順利的復位了。朱祁鎮(zhèn)也明白,自己能成功復位,和于謙放水有關。但是于謙必須死,因為是于謙扶持著朱祁鈺,是于謙命令炮兵轟擊他所在也先的大營,是于謙維護朱祁鈺的統(tǒng)治。但朱祁鎮(zhèn)也知道,于謙做這一切,是出于對大明的公義,不是針對他朱祁鎮(zhèn)個人,也是于謙,據(jù)理力爭的為他朱祁鎮(zhèn)的兒子保著太子之位,雖然最后沒保住。但于謙對明朝立有大功,因此他只殺了于謙,并沒有殺害他的兒子。
于謙為了明朝而敢于擔當,他駁斥南遷論。而為了國家利益,他甘愿犧牲自我,真是不愧于民族英雄這個稱謂。
額,當然是忠臣了。趙構這個皇帝本來就不是正常繼位的,他想當皇帝,但徽欽二帝還沒死,正常來說他應該下令就回二帝,但他沒有反而阻撓。而岳飛是個忠臣,在他的認知里,徽欽二帝沒死,就必須要救回來。這只能說岳飛太忠心了,不懂變通。
主要是因為皇位本來就是明英宗的,是經(jīng)過土木堡之變自己玩丟了皇位,后來發(fā)動政變奪取了皇位。歷史上古人本來就看中“正統(tǒng)”二字,用“奪”這個字來形容明英宗,那么明英宗中自然是心里有個梗,所以很忌諱“奪門”二字。
話說一些投機分子為了讓自己建功,就打算弄點大事情,思前想后不如直接發(fā)動政變讓英宗復位。這些賭徒主要是石亨、徐有貞等人,他們利用明代宗生病的時間差,帶領一幫亡命之徒撞開了南宮的大門,然后山呼萬歲。當時明英宗還在秉燭夜讀,看到全副武裝進來那么多人,嚇得不輕,哆哆嗦嗦的問了一句:“你們是來請我復位的嗎?這事不是兒戲??!”
明英宗其實開始以為石亨等人都是忠心耿耿的大臣,后來才知道這些都是賭徒,拿自己的性命賭明天。雖然是成功了,但是英宗也是認為“奪門之變”自己也是被動。而且還有憂慮,憂慮“奪”字得位不正。內(nèi)閣首輔李賢看懂了明英宗小心思,他對明英宗說:“即使沒有石亨等奸臣,陛下也一樣會登上皇位。陛下是拿回屬于自己的皇位,為了彰顯陛下的正統(tǒng),以后就不該再用‘奪門’陛下得位那么正,怎么能是搶奪呢?!?/p>
李賢這一番話說到英宗心坎里面去了,英宗就是“奪”這個心病讓他一直耿耿于懷。于是便下旨,從今以后,不管是奏折、還是記載、或者其他公文,都禁止出現(xiàn)“奪門”二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1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