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張廷玉是怎么去世的?晚年經(jīng)歷了什么?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張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銘“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他為官處事的哲學,倒不是沉默不作為,而是要問心無愧地做事、謹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爭不搶,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張廷玉也確實在這方面達到了殿堂級的水平。他歷經(jīng)三朝,一直勤勤懇懇做事,低調(diào)沉穩(wěn),處于權力中樞,卻總能置身于政治紛爭的漩渦之外。
張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書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極人臣、仕途大放異彩卻是在雍正朝。
雍正終于從血腥的奪嫡斗爭中坐上了那萬眾矚目的位置,為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宏圖偉業(yè),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張廷玉無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間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書的角色,為雍正出謀劃策,他對清朝的貢獻主要在于完善了奏折制度和軍機處的運作規(guī)則。
可以說,張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濃重筆墨的漢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能被供奉在太廟,可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有時皇帝的近親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親、以及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經(jīng)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后將會以郡王之禮厚葬,這就叫配享太廟。
雍正是個很公正嚴苛的老板,他能讓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足以證明張廷玉的功勞以及雍正對他的肯定。
一帆風順的為官之路
張廷玉出身于書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職,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廷玉自幼奮發(fā)讀書也考取了功名,并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滴踉谕砟甑臅r候開始重用張廷玉,當時康熙正受九子奪嫡的困擾,很多大臣都牽涉其中,因而遭到貶黜或者降級,而張廷玉卻能知曉其中利害,處理好其中關系,成功地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康熙去世后,雍正更加重用張廷玉,一方面是為了廣納賢士,二是靠著張廷玉在官場上的威望,為自己鞏固政權。張廷玉的仕途從此更加順風順水,僅僅五六年間就升任為了大學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準的事都要來咨詢張廷玉再做決定。
清朝軍機處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其中就有張廷玉,他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將張廷玉提為顧命大臣,并留下遺詔,等張廷玉百年之后配享于太廟。
坎坷的“配享太廟”之路
官場上言多必失,張廷玉人上了歲數(shù)也開始糊涂起來,幾乎忘記了自己一生的為官哲學。
乾隆當權時期,張廷玉年邁,有了退隱之心,便想著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了,可雍正臨終前說了讓他配享太廟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獲此殊榮,并且當時其他的大臣也對這件事懷有疑慮,于是就上書,希望皇帝可以寫一個書面承諾來證明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氣,他認為允不允諾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沒有理由來要求自己立字據(jù),就算哪天不想讓他在死后進入太廟了,他張廷玉也不能說什么。但乾隆終究把這口氣咽了下來,如果他發(fā)作,正好坐實了外界流傳自己不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議論,于是寫了手諭,保證讓他配享太廟。
但是乾隆做出了這么大的讓步,張廷玉竟然沒有親自到宮門口去謝恩,只是讓兒子代自己前去謝恩。本就心中有氣的乾隆,覺得張廷玉這是大不敬,便借題發(fā)揮,奪去了他的爵位,但這時并沒有取消他配享太廟的殊榮。
過了一年,張廷玉再次請歸,乾隆命他自審是否配享太廟,皇帝以大學士九卿議,罷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過,讓他告老還鄉(xiāng)了。
八十四歲的張廷玉在老家孤獨落寞的去世了,他并不知道,后來乾隆迫于面子,還是按照先帝的遺詔,給了他配享太廟的尊榮,想必臨終前回顧自己的一生,他還是很遺憾的吧!
作為清朝唯一一個可以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在官場上肯定有他的處世之道??v觀他在官場的數(shù)十年,一直是勤勤懇懇,功勞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變得也有點昏聵了,雖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可在他死后,還是讓他進了太廟,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會很欣慰,可惜人雙眼一閉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權臣張廷玉還是抱憾而終的!
張廷玉之所以會獲得晚景凄涼,是因為他得罪了乾隆皇帝,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原因究竟在哪里?第1個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不喜歡張庭玉,但又不能不用張廷玉。第2個方面,張廷玉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并不了解自己這個頂頭上司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第3個方面,張廷玉選擇退休的時機不對。
康熙年間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他把逗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地當做座右銘,逗終身誦之。地他在修《康熙朝實錄》時刪削了許多不利于雍正的文字。雍正贊他逗器量純?nèi)?,抒誠供職地,稱其為逗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地。張廷玉身居要職數(shù)十年,然卻逗門無竿牘,饋禮有價值百金者輒卻之。地凡是別人饋送之禮,價值超過百金則拒絕。雍正皇帝顧念張廷玉生活清苦,雍正八年(1730年),曾賞銀兩萬兩,張廷玉不敢收。雍正說:逗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地不許他推辭。他將此銀兩或用于激勵士子發(fā)奮學習或資助鄉(xiāng)里窮困者和災民。雍正還將位于圓明園附近的澄懷園賞給了張廷玉,張廷玉因之號逗澄懷主人地。
乾隆二年(1737年),張廷玉用雍正皇帝所賜白銀近五千兩在桐城東門外建石橋
一座,得到鄉(xiāng)人的稱贊,此橋被稱為逗良弼橋地。乾隆五年(1740年)春,張廷玉聞知桐城一帶欠收,米價暴漲,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濟貧民。
雍正皇帝最賞識鄂爾泰、張廷玉這兩位老臣。鑒于新君好通過處罰前朝老臣來樹立威望,雍正皇帝在彌留之際,以逗將來二臣可配享太廟地的方式來保護二人,彰顯了雍正用心良苦,也表明雍正對張廷玉惺惺相惜的情分。
鄂爾泰去世后,乾隆為了防止張廷玉一黨權勢過大,開始對張氏家族抑制,還對張廷玉做出了略帶侮辱性的評價:說張廷玉不過逗以繕寫諭旨為職地。在本朝的十幾年,逗毫無建白,毫無襄贊地逗不過因其歷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陳設座右而已地。說張廷玉不過是個寫圣旨的,在本朝十幾年沒有一點輔改的功績,只不過是因為他供職多年,如那些古時的器皿樣,只是個擺設而已。
乾隆十二年(1747年),張廷玉因年老多病祈求退休。乾隆不高興,對他說:逗朕以為,作為人臣,如果心意預先有辭官而去的想法,必將對一切事物漠然視之,敷衍了事疏于政務,年齡已到就奉身告退辭職,誰還會全力為國家管理實務看這是不能不加以辨別說明的。地乾隆實際上不想放張廷玉離開朝廷,他要親自看著他老此終身。張廷玉從此不再敢輕言辭職一事。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以張廷玉年逾古稀為由,準他不必早朝,遇天熱,或刮風下雨,可以不必入內(nèi),他的內(nèi)閣首輔位置由訥親取而代之。張廷玉明晰皇上此舉的真正意圖,于是立即上疏請求辭去兼管吏部事務的職務,要求回鄉(xiāng),這次乾隆準了。張廷玉奉請入朝謝恩,奏稱逗蒙受世宗遺命得到配享太廟殊榮,乞求圣上將所說立為憑證。地為自己身后配享太廟之事讓乾隆皇帝給他寫一份保證。這讓乾隆很不高興,但他還是寫了首詩賜給張廷玉,在詩中表明不會改變先皇遺詔。第二天,張廷玉讓兒子張若澄上朝代謝皇恩。乾隆很惱怒:逗張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著來,也該來謝恩。為自己要賞賜時能親自上朝,可是謝恩時就不能親自來了,這樣對待朝廷給他的莫大恩惠,好像這都是他應該得到的,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看地
乾隆的怒言被張廷玉的門生協(xié)辦大學士汪由敦暗中通風給他。張廷玉第三日早上趕緊進朝謝恩。乾隆見狀猜想有人走漏消息,經(jīng)查果然如此。乾隆十分生氣: 逗朕為天下主,而令在廷大臣因師生而成門戶,在朝則倚恃眷注,事事要被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門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地斥責張廷玉逗負恩植黨地,立即削去張廷玉伯爵。那些嫉妒張廷玉的朝臣見風使舵,向上進言,稱張廷玉沒有資格享受死后配享太廟這一最高榮譽。乾隆諭示仍保留張廷玉配享太廟。罷去汪由敦協(xié)辦大學士及尚書職,留任辦事贖罪。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病死。初祭剛過,張廷玉不顧自己是永璜老師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請南歸故里。乾隆斥責道: 逗你曾待候朕講讀,又曾是定安親王的師傅,卻是這樣的冷漠無情到如此地步,這是有良心的人做的事嗎看地還詔命把配享太廟的名單給他看,讓他自己說是否夠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惶恐萬分請求罷允配享太廟,照律治罪。乾隆命令九卿討論張廷玉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并定議具奏。朝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認為應該罷免張廷玉配享太廟,并上奏乾隆。乾隆皇帝以此修改了雍正皇帝遺詔,罷除了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的待遇。同年9月,又有人揭發(fā)張廷玉的姻親朱荃曾涉及呂留良案,乾隆皇帝降旨罰張廷玉白銀一萬五千兩,并追繳以前賞賜的各種物品,查抄其在京住宅。而張廷玉的其他黨羽如汪由敦等人也都受罰??梢娗埻⒂竦脑购?。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83歲的張廷玉病逝,乾隆皇帝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tài),寬恕了張廷玉的罪過,謚號文和,恩準其配享太廟。
乾隆五十年(1785
年),乾隆對張廷玉之事仍念念不忘,當他再次看到張廷玉的奏折,認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自己的一致,命刻碑記之。乾隆在碑后題記,謂:逗廷玉有此卓識,乃未見及。朕必遵皇考遺旨,令其配享。古所謂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為戒,且為廷玉惜之。地
古人說逗老而戒得地、逗七十懸車地。正因此,張廷玉七十歲后才多次請求回鄉(xiāng)養(yǎng)老,絕不為過。可卻因此惹了乾隆,遭受罷官、削奪爵位、免予配享的處分。
回頭看,張廷玉為清王朝日理萬機嘔心瀝血這樣了還不行,按照乾隆的觀點你要逗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地這樣的苛刻要求,打擊加上侮辱摧殘,絕對夠七十多歲的張廷玉經(jīng)受的,郁悶恐懼恐怕一直伴隨在其最后的歲月,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張廷玉帶著深深的遺憾溘然長逝。盡管他仍被恩準配享太廟,那畢竟是他死后的事情了,當事人本身不知曉,給后世人做眼罩子看,又有多少意義看
提到清朝的歷史,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康乾盛世的輝煌,在那個階段出現(xiàn)了很多的能臣比如,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陳廷敬,索額圖,納蘭明珠,張廷玉,施瑯等。各個都名垂青史。在這些能臣中能做到善始善終的人寥寥無幾,大多都是因為一己私欲最終落了個階下囚的下場。
今天我們說一說張廷玉,提到他不是因為他善始善終,相反張廷玉晚年雖沒有成為階下囚但也算是下場凄慘,也未得善終。而是因為他的仕途坎坷起伏,輔佐了三個皇帝,從備受賞識到碰壁受到冷遇,這樣的經(jīng)歷備受世人關注。
張廷玉,祖孫三代都是朝廷命官,可謂是"一門皆頂戴,滿堂朱紫衣",張府風光無限,深得皇帝的青睞。
尤其是張廷玉,更是康雍乾的三朝元老,在康熙時期,滿朝文武無人能超過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凡是重要的事情康熙都會讓他去辦,德高權重的他在工作上一絲不茍,處理公務盡心盡責,當天的工作從不留到明天完成;作風上,他清正廉潔,從不私拿他人之物,可以說是兩袖清風;他是康乾盛世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他不僅對清朝的政治,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他的文學造詣也相當?shù)纳詈?,在文學著作上也是非常有成就的。
主要作品《明史》、《世宗實錄》、《大清會典》等,還編著了一些建立并完善軍事和奏章制度方面的書籍,為歷史的研究和取證提供了相關的依據(jù)。同時他的書法水平也是值得一提的,直到今天很多書法愛好者還用他的書法作品作為臨摹的范本。他謹小慎微的習慣從為官之日一直到保持老死,也正是這個習慣救了全家老小性命。才最終實現(xiàn)了配享太廟的夢想。
張廷玉晚年因為朋黨之爭,配享太廟等問題使得乾隆皇帝對張廷玉很是不滿,一直想找個機會可以懲治懲治他,甚至想治他于死地,但始終找不到他的把柄。
終于機會來了:張廷玉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在母親逝世后,為了掙點"考試費",竟然隱藏母喪音訊,"匿喪趕考",這事被乾隆皇帝知道了,這么一個品行卑劣的人竟然受了張廷玉的推薦,還和張廷玉做了兒女親家,可見張廷玉并不像自己說的那樣"清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1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