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諸葛亮為什么總是拿著扇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東漢末年,分三國。自古亂世出英雄,在三國時期真可謂是諸侯割據(jù),群雄并起。要說其中的佼佼者,當屬曹魏和蜀漢兩國。動物孫權(quán)雖強但是在蜀魏兩國之間卻只能以其配角出現(xiàn),魏國不用說,曹操虎居許昌雄視天下,幾乎占領(lǐng)了大半江山。而蜀國最開始還居無定所。甚至被打的投靠于東吳,全靠一人撐了起來。
這個人自然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原是徐州瑯琊陽都人,早年雖叔父諸葛玄游歷至荊州,后來叔父過世,于是諸葛亮便在隆中隱居了起來。以便農(nóng)耕生活,以便精進學習。后來在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請得諸葛亮出山。
在《三國志,諸葛亮?!分性勺浴冻鰩煴怼吩捰涊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如今三顧茅廬的典故也早已是膾炙人口。諸葛亮出山之后,隨劉備東征西討,出謀劃策。一步步輔佐劉備建立了蜀國。
223年6月10日,劉備臨終之前在白帝城托孤。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承擔起了光復漢朝的大業(yè)。從建興六年(228年)第一次出兵北伐,到建興十二年(234年)第六次出祁山。最終無功而返,憾然病逝。
諸葛亮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也是忠義的一生。后世對于諸葛亮的印象是近乎完美的。后世便有很多贊揚諸葛亮的詩,比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边€有“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在電視影視劇中,諸葛亮手中總是持有一把扇子。甚至哪怕在冬天也不曾離手,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為了裝飾自己的形象?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諸葛亮之所以扇子常年不離手,其實和一個女子有很大的關(guān)系。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黃月英。其實黃月英也是一個在歷史上很有名的人物,據(jù)說諸葛亮能夠發(fā)明木牛流馬其中黃月英便在其中有了很大的助力。
黃月英是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后經(jīng)過介紹成為了諸葛亮的妻子。在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黃月英曾送給了諸葛亮一柄鵝毛扇子。當時黃月英還問諸葛亮:先生可知此扇子的用意?諸葛亮聰明絕頂又怎會不明白?
諸葛亮說:是鵝毛雖輕,但情意很重的意思嗎?黃月英聽后滿意地點了點頭。二人成親之后,黃月英便成了諸葛亮的賢內(nèi)助。諸葛亮常年在外征戰(zhàn),為了緩解對夫人的思念之情。便時常將鵝毛扇帶在身邊了。
諸葛亮是三國的傳奇人物,除去他幫助劉備占荊州平川蜀之地建立霸業(yè),并六出祁山征伐曹魏這些壯舉和功績外,諸葛亮剛出道時是靠吹棒出來的,而愿意為他鼓與呼的則是他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水鏡先生給自己的兩位愛徒諸葛亮和龐統(tǒng)貼金,打出了“臥龍鳳雛等一而安天下”驚世之語,結(jié)果水鏡先生的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方面原本名不見經(jīng)傳的諸葛亮和龐統(tǒng)名聲鶴起,另一方面名主找上門來,兵敗后投靠劉表的劉備因為聽到了這句宣傳語,心懷大志的他于是上演了三顧茅廬之舉,把諸葛亮請下了山,在赤壁之戰(zhàn),劉備又通過糖衣炮彈,將龐統(tǒng)收入麾下。臥龍鳳雛盡歸其所有。
結(jié)果一窮二白的劉備在臥龍和鳳雛的幫助下,很快成為一方霸王。水鏡先生的吹棒收獲了奇效。
當然,他的話只實現(xiàn)了一半,最終劉備只能“安一隅”,成為一代霸主,而沒能“安天下”,成為一代王者。原因很簡單,鳳雛大翅末展卻身先死。最終諸葛亮獨木難支,孤掌難鳴,沒能完成一統(tǒng)天下的夙愿。
但臥龍諸葛亮得到了劉備的獨愛后,其經(jīng)天緯地之才還是展現(xiàn)出來了,其聰明才智也征服了后人,被稱之為千古難遇的奇才。
而關(guān)于諸葛亮的形象除了有才,除了長得帥外,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4個字:羽扇綸巾。諸葛亮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端坐四輪車上,手中都握著一把“鵝毛扇”,很多人也很好奇,這“鵝毛扇”究竟是什么來頭,諸葛亮為什么獨獨對它情有獨鐘呢?
關(guān)于這鵝毛扇的來歷,民間有很多種版本的神奇的傳說。
第一種說法:他師傅水鏡先生送給他的。
相傳諸葛亮天賦過人,在得到了水鏡先生的真?zhèn)骱?,別師的時候,水鏡先生對這位愛徒很是滿意和期待,于是送了兩件禮物給諸葛亮: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鵝毛扇。
而諸葛亮也感念師傅的恩情,回鄉(xiāng)后,便把那鵝毛扇時握在手。當遇到難題心理煩躁不安的時候,只用那鵝毛扇輕輕扇兩下,頓覺神清氣爽。后來他布陣行兵,只要羽扇一搖,便可計上心來。
第二種說法:他岳父黃承彥送給他的。
相傳,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不但愛好收藏,而且還有獨特愛好——養(yǎng)鵝。他家里收藏了很多古今奇書,黃承彥把女兒許嫁給諸葛亮時,給出的嫁妝便是藏書。再后來,劉備聽聞諸葛亮之外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時,黃承彥知道這是女婿一展抱負的時候了,于是宰鵝設(shè)宴為他餞行,同時還別出心裁地用鵝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給諸葛亮,并叮囑他說:“鵝性最機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知動靜。你將鵝毛扇帶在身邊,可時時警醒自己。”
第三種說法:諸葛亮的鵝毛扇其實是“鷹毛扇”。
傳說諸葛亮臥居臥龍崗修行時,一天遇到一位童顏鶴發(fā)的老者,他想追上去請教,結(jié)果老者突然在森中消失不見了,諸葛亮上前一看,只見一只老鷹蹲在樹上,樹上留有一張字:老鷹將死了,把它身上的羽毛做成扇子,遇到急難搖起扇子,就會逢兇化吉。諸葛亮后來便做出了“鷹毛扇”,便常年拿在手上。
以上三種說法,第一種過于神奇,第三種過于神化,而第二種于情于理還符合和吻合,因此,這種說法也最可信。畢竟諸葛亮的師傅黃承彥可以說是三國的一位神秘莫測的世外高人,他能主動將丑女嫁給諸葛亮,他能主動引陸遜走出諸葛亮布下的八陣圖,他能做出許多奇葩之舉來,他贈送給諸葛亮一把獨特的鵝毛扇也就不足為奇了。
各位聰明的看官對此有什么看法嗎?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留言交流。
扇子在古代的別稱“搖風”、“涼友”。是用來扇風祛熱的,但仔細想來,冬天扇扇子是不是有毛病,扇子似乎不只是用來扇風祛熱的,它還應(yīng)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諸葛亮喜歡手執(zhí)鵝毛扇。羽扇綸巾,很儒雅。扇子輕輕一搖,就有了計謀。自打諸葛亮喜歡用扇子以來,許多謀士、幕僚也就喜歡用扇子了,扇子一時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征。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的形象定位便是“羽扇綸巾”,扇子也自然成了文房四寶之外的第五寶。但,諸君可知,這扇子的作用除了納涼更不僅僅是表明文人地位而已,其實在“泡妞”中所起的作用實在叫人嘆為觀止。古代,最喜歡用扇子的人其實是書生,特別是像唐伯虎、鄭板橋一類的有點書法、繪畫、文字功底的秀才。他們喜歡舞文弄墨,顯露風雅。還喜歡拿有題字的扇子跟香閨里的小姐們交換絹帕、汗襟兒,當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書生小姐手里,更像一種調(diào)情物。
清朝時,紀曉嵐就經(jīng)常搖著扇子吟詩做對子,好像扇子一搖就生出了妙語佳段。滑稽的是許多文人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節(jié)地拿扇子,這樣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搖夏扇”的人。
一些小說、演義里頭,扇子還可以用來做兵器。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中就常常有它們的身影。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龍卷風,孫悟空都奈何它不得。還能滅火。有人考證,鐵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滅火器。濟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濟公手里,這把蒲扇跟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樣,不是用來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御敵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看某些電視劇,若留心觀察,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漢奸、地主老財家的帳房先生也喜歡用扇子,插在后脖頸上。這些人愛執(zhí)折扇,竹骨油紙做的。但他們似乎很少用它來扇風,倒很像他們的一條人造的尾巴。只是這尾巴不是長在屁股上,而是長在后頸窩里,滑稽之至。
古代小姐、貴婦,也喜歡扇子,她們喜歡用絹宮扇、紈扇、羅扇(統(tǒng)稱團扇)。形狀多為圓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體味兒。京劇《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就愛用扇子,卻是折扇,絹面竹骨,上面有大團的牡丹。貴妃喜歡拿大折扇,想是體型龐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來招風祛熱的緣故吧。為什么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種絹宮扇,則過于精巧,風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風之“渴”。當然,多數(shù)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現(xiàn)如今,最喜歡拿扇子的有四種人,一說書人二說相聲的。像田連元郭德剛,一上臺賣弄嘴皮子,就會手拿一把折扇。不是扇風,是作為一種道具。相當于過去藝人登臺時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電視上看見聶衛(wèi)平馬曉春柳大華下棋的時候手拿折扇。偶爾展開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們似乎是在學諸葛亮,以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書畫家,他們自然是在仿古,效唐寅、朱耷之流。
扇子的起源和發(fā)展
扇子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
最早的扇子稱為“五明扇”,據(jù)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當然沒有考古依據(jù)就只能當傳說對待了。
最早的雛形出現(xiàn)在殷代,扇子最早稱“翣”,在三千多年前它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西漢以后,扇子開始用來取涼。
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
扇子即和文人雅士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xiàn)于三國。據(jù)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稌x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于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北宋時,出現(xiàn)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jié)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tài),又能體現(xiàn)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并出現(xiàn)了扇鋪和畫商。
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xiàn)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nóng)、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shù)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元。
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折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 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折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 、湖州羽毛扇。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在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中,無論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冬臘月,諸葛亮總是手不離扇,鵝毛扇成為諸葛亮的重要“道具”。
據(jù)說,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統(tǒng)一出山助劉,臨行前,他的老岳父為了讓女婿忠心報效漢室,就把自己的一把鵝毛扇贈送給他,并說:鵝是最謹慎機靈的禽類,如晚上派鵝守夜,一遇風吹草動,鵝會警覺預(yù)報敵人動靜掩護同類脫險。諸葛亮牢記岳父的教誨,無論何時都手不離扇,以隨時提醒自己謹慎機靈行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2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