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眈R超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談起大名鼎鼎的“西涼錦馬超”,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他的武力水平在三國諸將中處于頂尖水平,年紀輕輕就立下赫赫戰(zhàn)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起兵反曹,接連擊破敵軍,甚至逼得曹操不得不“割須棄袍”。因為馬超造反,馬氏一族幾乎被盡數處決,僅留下馬超與堂弟馬岱一同投奔劉備。對于這段歷史的真實性,大多數人持肯定態(tài)度,然而在1800年之后,一位記者的無意發(fā)現卻引發(fā)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爭議和關注。
上世紀末,人民日報駐亞美尼亞特約記者馬良在采訪期間,他從一群當地人口中得知了亞美尼亞有一個與中國相關的特殊姓氏——馬米科尼揚。在當地的傳說中,這個姓氏的祖先來自于遙遠的中國。這一發(fā)現立即引起了馬良強烈的好奇心,在當地人的引見下,馬良與蘇里·馬米科尼揚在著名的埃里溫教堂外會面。通過這次交談,他得知在這個家族口口相傳的歷史中,其先祖確實是中國人,而且其面部細節(jié)也與中國人有幾分相似。不過由于年代久遠,他們并不知道先祖的準確名字。
為解釋這一疑惑,馬良請教了相關歷史學家,最終在《亞美尼亞人史》里發(fā)現了有關馬米科尼揚家族的信息。據史料記載,在公元3世紀時,一位名叫馬抗的王子來到波斯避難,當時的中國皇帝得知此事后曾派人前往波斯,與波斯統(tǒng)治者阿爾達希爾一世交涉,希望對方能主動交出這個“落難的王子”,甚至還以戰(zhàn)爭相威脅。阿爾達希爾一世既不愿意讓這位王子回去受死,也不愿與中國發(fā)生戰(zhàn)爭,他最終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將這位名為馬抗的王子送往波斯屬國亞美尼亞。馬抗在得到亞美尼亞國王特爾達特二世的收容后,成為亞美尼亞將領,率領軍隊一路南征北戰(zhàn)。屢建功勛之后,馬抗得到特爾達特二世的賞識,被賜予當地姓氏“馬米科尼揚”。
那么這部史書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此書作者莫夫謝斯是公元五世紀時著名的亞美尼亞史學家,在該國擁有“史學之父”的稱號,況且他生活的年代距離馬抗前往亞美尼亞避難不過短短一百多年,這一記載應該具備一定的可信度。對照中國史料之后,馬良發(fā)現最符合“馬抗王子”身份的人應該是三國時期馬騰之侄、馬岱的弟弟馬抗。據孫盛《蜀世譜》記載:“馬超從弟岱,字伯瞻,騰兄翼之子也。父翼入許為北軍中候,后還涼州,涼州亂,將親族數十西入。岱弟抗,隨翼西入,或至西海?!贝藭涊d馬抗等人逃往西海(今里海)地區(qū),這與如今亞美尼亞的地理位置基本吻合。
另一方面,波斯君主阿爾達希爾一世、亞美尼亞國王特爾達特二世的統(tǒng)治時間分別為公元226年-241年與公元217年-238年,與曹操屠殺馬騰家族的歷史事件恰好處于同一時期。馬超家族被誅殺的時間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馬抗四處躲藏加上一路顛簸,數年之后才抵達波斯也十分正常。不過這并沒有完全解決史料中的問題,馬抗為什么是“王子”身份,而這位強硬的中國皇帝又是誰呢?
其實,馬抗本來就出身世家大族,其父輩掌控著西涼地區(qū)的部隊,波斯人將他稱作“王子”也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至于那位神秘的“皇帝”,則應該指的是追殺馬超一族的曹操。畢竟曹操在當時已經完全掌控了朝廷,雖無皇帝之名,但也有皇帝的實權。因此曹操也極有可能被波斯人誤認為“中國皇帝”。馬超家族久居西北,本身就有羌胡血統(tǒng),還一直與中西亞地區(qū)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馬抗出逃波斯也是合情合理的。
此后,由于波斯帝國加強對亞美尼亞的控制,意欲強制改變亞美尼亞人的信仰,兩國矛盾迅速激化。公元450年,馬抗后裔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帶領亞美尼亞人發(fā)動起義,盡管在波斯軍隊的鎮(zhèn)壓下起義最終失敗,但是波斯帝國在此役之后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對亞美尼亞的政策。30年后,馬爾丹的侄子——瓦安·馬米科尼揚再次與波斯發(fā)動戰(zhàn)爭,這一次終于取得勝利,波斯帝國被迫承認亞美尼亞的自治權,隨后由馬米科尼揚家族成員出任亞美尼亞自治總督。為紀念這兩位民族英雄,亞美尼亞人在首都埃里溫的廣場上,為他們樹有巨型雕像,仿佛仍在向路人述說著他們當年的傳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