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這個家族到底有多強?竟能左右東吳的存亡時間?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看三國演義的盆友都了解,吳國一位大元帥稱為陸遜,以前在夷陵對決中憑著“書生意氣”擊敗勁敵,以弱勝強的擊敗了蜀軍的侵略。至此,陸遜踏上了吳國的政壇,成為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可你們還知道,陸遜死后,他的家族又對東吳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陸遜: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著名戰(zhàn)役“夷陵之戰(zhàn)”的主導者。陸遜晚年升任為吳國丞相,但不幸卷入“兩宮黨爭”,最終憂恨而死。鼎盛時期的陸氏家族
有一次吳末帝孫皓問當朝的丞相陸凱說:“愛卿你的宗族有多少人在朝為官?”
陸凱說:“兩位丞相,五位侯爵,十幾位將軍。”
孫皓不由感嘆道陸氏家族的興旺。
后人對陸氏家族的其中一員有過這么一句評價:“陸抗存則吳存,抗亡則吳亡?!边@話是對時任吳末帝時期的大將軍陸抗的評價。至于陸抗為什么能得此評價,將是接下來介紹的內容。
所以,陸氏家族在吳國的地位不容小覷,同時對吳國的興亡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地位。
陸氏家族之所以能如此興盛,還得先從陸遜說起。
陸遜字伯言,吳郡人也。年僅二十一歲就進入吳太祖大皇帝孫權的幕府為官。初為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該縣連年遭遇旱情,陸遜則采取開倉放糧的政策來應對,同時對該地的農業(yè)生產進行督導,使得當?shù)匕傩斩紝﹃戇d感恩戴德。
陸遜的起家是他在對山越賊寇的平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得到了吳太祖孫權的嘉獎,將吳國長沙桓王孫策的女兒嫁給了他。這樣陸遜及其子嗣也成為了皇親國戚,日后要想興盛家族那還不容易?
當然陸遜還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慢慢的向上發(fā)展,不久陸遜的機會就來了。收荊州,擒關羽,敗劉備
當時的吳國大都督是呂蒙,呂蒙與吳太祖商量了下,決定采取稱病手段麻痹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然后再用計奪取荊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呂蒙奪荊州。
此役的成功,有陸遜一半的功勞。當呂蒙托病回建業(yè)休養(yǎng)時,陸遜前往探視。探視期間,陸遜與呂蒙的一番交談使得呂蒙對他是刮目相看。當吳太祖問呂蒙誰可替代時,呂蒙二話不說直接保薦陸遜接替。
陸遜上任后,多次言辭謙虛的向關羽進行書信來往,成功的麻痹了關羽。讓其覺得陸遜乃一介書生,不足為慮。因此,關羽大膽的對陸遜放下了戒備,轉而調動大軍與曹操相爭。
后來,陸遜渡江,呂蒙擒殺關羽之事就是耳熟能詳了,再此也不多敘述了。此役的陸遜已經得到了吳太祖的重用,升任為右護軍、鎮(zhèn)西將軍、進婁侯。
吳國成功收回荊州,斬殺關羽引得劉備大怒。因此劉備傾國之力要與吳國報殺弟奪地之仇。吳國面對蜀漢大軍的攻勢,起初是連敗連退,損兵折將不說,還丟失了不少土地。
吳太祖也是很煩惱,此時的國中已無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一個個相繼離世。其他將領雖有匹夫之勇,卻難當此大任。想來想去,吳太祖決定啟用陸遜為大都督。
陸遜接替大都督一職,果不負眾望。對內處理好了諸將不和,對外成功擊退敵軍。由此一戰(zhàn),大顯方明。陸遜的這戰(zhàn)就是歷史赫赫有名的“夷陵大戰(zhàn)”,此役是吳國乃至三國史上以少勝多、采用火攻的經典之戰(zhàn)(與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并列為三國時期的三大經典戰(zhàn)役)。
到此,陸遜坐穩(wěn)了吳國大都督一職,還兢兢業(yè)業(yè)的為吳國鎮(zhèn)守西土。吳太祖稱帝后,陸遜成為吳太子孫登的輔臣,與太子一同鎮(zhèn)守武昌城。陸遜為國上能勸諫國君、皇子的不端行事,下能勸阻文臣武將的不法行為。遺憾的結局
不過,一切事物都會進入"物極必反"的這個魔咒中,陸遜也不例外,自從他升任吳國大丞相后,他的職業(yè)生涯,甚至生命也急轉而下。
陸遜是深得吳太祖的信任,在赤烏七年,陸遜代顧雍為丞相。只可惜,陸遜卷入了二宮之爭,沒能發(fā)揮更多的余熱就憂郁而死。
要說陸遜卷入二宮之爭實屬不該,故太子孫登去世,孫和繼立為太子。按照慣例,作為丞相的陸遜有輔佐太子之職。由于吳太祖過于寵幸魯王,在地位上使得魯王與太子無異,導致兩宮分化。丞相站在太子一邊實屬無錯,只因太祖皇帝年老昏庸,讓小人的讒言有機可乘,而丞相的良言則無法聽從。最終兩宮黨爭的事態(tài)爆發(fā)后,兩位皇子以死告終,其余官員殺得殺,流放的流放。結語
吳國的興盛離不開陸遜。從平山越、收荊州到夷陵大戰(zhàn),每場戰(zhàn)役都是寸土必爭,為吳國的疆域得到鞏固;三國局勢穩(wěn)定后,陸遜又上諫皇帝,下勸皇子,安撫民心,督促官員。足以顯出他對吳國的重要。如果沒有陸遜,夷陵戰(zhàn)役,吳國或許要丟失大部疆域,三國的鼎立也就無法立足。
所以,陸遜的存在對吳國的鼎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張、顧、陸四大家族。
一、朱家代表人物
1、朱桓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驃騎將軍朱據(jù)從兄、鎮(zhèn)南將軍朱異之父、朱桓官至前將軍、青州牧,假節(jié),封為嘉興侯。
孫權統(tǒng)事后,朱桓成為余姚長,為當?shù)厝嗣窠鉀Q瘟疫,又招募士卒,討伐當?shù)厣劫\,所到之處,山賊都平定。后來代替周泰成為濡須督。
夷陵之戰(zhàn)后,曹仁率領幾萬步騎出征濡須,揚言攻打羨溪,朱桓分兵救羨溪,軍隊出發(fā)之后,才突然得知曹仁要進軍濡須,但要追回救羨溪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朱桓手下只有五千軍隊,諸將都十分恐懼,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關系和自己與曹仁的能力對比分析戰(zhàn)斗,鼓舞士氣。又設計引誘曹仁派兵攻城,于是火攻曹泰,斬常雕,擒王雙,重挫曹仁的軍隊。
周魴引誘曹休出兵皖城,朱桓為右督,助陸遜破曹休,吳軍斬獲萬余人。朱桓又獻計阻塞曹休退路,進圖壽春,但陸遜認為不可行,于是沒有實施。
廬江主簿打算開城迎接吳軍,全琮和朱桓率軍接應,但事情敗露,被迫退軍。退軍時吳軍渡河,魏軍打算出擊攔截,但見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擊。后來朱桓狂病發(fā)作,回建業(yè)治病,并于第二年(赤烏元年)病死,時年六十二歲。
二、張家代表人物
1、張溫
張溫(193年—230年),字惠恕,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修節(jié)操,容貌奇?zhèn)?。孫權召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
黃武三年(224),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漢,孫權原先害怕諸葛亮會有意留難張溫,但張溫不擔心。在呈上蜀漢朝廷的文書刻意稱頌蜀漢,以表明和解的誠意,重建兩國關系。
他在蜀漢表現(xiàn)出色,得蜀漢朝廷重視?;貣|吳后不久,被調進豫章的軍隊,事業(yè)上再無進展。
孫權一方面介懷他出使蜀漢時稱頌蜀漢,又嫌他聲名太盛,恐怕張溫不會盡忠地由他任用。當時正好碰上暨艷事件,暨艷是張溫引薦的臣子,但他濫用職權,升遷評定等只看自己喜惡。
事件被揭發(fā)后暨艷及同黨徐彪都自殺。孫權見此,于是以張溫與暨艷、徐彪等人多有來往而下罪張溫,后更將張溫發(fā)還到家鄉(xiāng)吳郡。將軍駱統(tǒng)曾上書為張溫辯解,但孫權不理會。六年后,張溫病逝。
三、顧家代表人物
1、顧雍
顧雍(168年—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末至三國時吳國重臣。
顧雍少時受學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縣長,歷任婁、曲阿、上虞縣長,所在之處皆有治績。任會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討平寇賊,安定郡縣。
數(shù)年后,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后遷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xiāng)侯。黃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書事,進封醴陵侯。他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輔正之詞。
赤烏六年(243年),顧雍去世,年七十六。孫權素服臨吊,賜謚“肅”。
四、陸家代表人物
1、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fā)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zhàn)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
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zhàn)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卷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余年,統(tǒng)領吳國軍政二十余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2、陸抗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jié),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吳國丞相陸遜次子。
陸抗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后遷立節(jié)中郎將、鎮(zhèn)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zhèn)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駐樂鄉(xiāng)(今湖北江陵西南)。
吳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并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后拜大司馬、荊州牧,卒于官,終年49歲。與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并稱“遜抗? ?”,被譽為吳國最后的名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吳之四姓
東吳方面,吳末代孫皓皇帝,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大興土木,從而民心喪盡,大臣人人自危,東吳名將陸遜去世后,國內沒有統(tǒng)兵大將,軍隊訓練荒廢,士兵士氣低落。
西晉方面,西晉本就是繼承曹魏比較好的基礎,從晉朝泰始五年(269年)起,晉武帝就籌劃剿滅吳國,于是一面改善內政,開發(fā)農業(yè)、積存糧食;一面優(yōu)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見時機成熟,派兵20萬,分三路進軍,一路為鎮(zhèn)南將軍杜預,一路為安東將軍王渾,水路則是益州刺史王濬。
杜預一路沿長江西上,奇襲樂鄉(xiāng)城,放火把山,進軍江陵,平定長江上游。杜預共斬殺和活捉吳國都督、監(jiān)軍14人,牙門和郡守120多人,并把東吳將士家屬遷到長江以北,吳國人紛紛前來投降。
王濬水軍一路勢如破竹,戰(zhàn)秭歸,平建業(yè),聲勢浩蕩,吳國水軍大都投降。就這樣,并未費多大氣力,便攻進建業(yè)城孫皓見大勢已去,只好脫掉衣服,命人將自己反綁起來,出城投降。
擴展資料:
自建衡元年(晉泰始五年)左丞相陸凱病逝后,左大司馬施績、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右丞相萬彧、左將軍留平、太尉范慎、司徒丁固、大司馬陸抗等重臣在六年時間里先后逝世,吳國有名望的舊臣死亡殆盡。
東吳君主孫皓卻更加暴虐,逼殺朱太后,隨后又把孫休的四個兒子遣送到一個偏遠的小城,到達后,不久又追殺其中較年長的兩個。
對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僅丞相一級的官員為例:除張悌在亡國之際戰(zhàn)死外,濮陽興被流放處死,夷三族,萬彧被譴自殺,全家遭流放;陸凱死后數(shù)年,全家被處以流放。
孫皓還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寶鼎二年(267年)六月,大興土木建昭明宮。孫皓要建立新宮,他讓侍奉兩千石以下的官員都到山林里監(jiān)督伐木,窮極伎巧,費用以億萬計算,造成民怨沸騰,東吳被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3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