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魏國忠臣之子姜維會去降蜀?原來早在三國時就有了地域歧視!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于蜀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漢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等人開始了他們人生中最為輝煌的北伐事業(yè),至此姜維的人生軌跡,隨即發(fā)生巨變。
簡單說就是姜維決定跳槽,從魏國跳到了蜀國。從天水郡上計掾、雍州從事、大魏中郎的姜維搖身一變,成為了蜀國諸葛亮丞相府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下姜維由魏國一個秩六百石的小官變成了蜀國的爵爺,相當于由今天的處級直升為正部級。一下子由一個路人甲,變成了歷史舞臺上的主角。
這里就有兩個問題,第一,姜維是如何跳槽的?第二姜維為什么要跳槽?
關于姜維是如何跳槽的,史書上提出了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陳壽寫在《三國志?姜維傳》里面的:
''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于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馀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
這個版本里面,姜維本來和天水太守一起外出公干,諸葛亮北伐開始,整個天水下轄各縣幾乎全部背叛,太守懷疑姜維,于是一個人跑到了當時涼州治所上邽。姜維等人發(fā)現追過去已經晚了,被堵在城門口,想回冀縣也不接受他們,于是沒辦法,一群人被拋棄,只能投奔諸葛亮。這樣說來,姜維投降是被逼無奈,單人匹馬投降沒有做任何對不起魏國的事情,沒有出賣魏國的利益。
第二個版本是裴松之寫在他的注里面的,引用的是《魏略》里面的話,《魏略》是魏國郎中魚豢私撰一部記錄曹魏時代的史書,里面是這樣描寫的:
''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弊裰^維等曰:“卿諸人叵復信,皆賊也?!备髯孕?。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修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郃、費繇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
這個大體上和陳壽的說法相當,但是加入了一些人物和對話。人物名字略有出入,陳壽寫的是從天水投降到蜀國后來當了大官的幾個人,比如尹賞最后官拜執(zhí)金吾,屬于部長級別;《魏略》寫的叫上官子修,在后來的歷史里面就沒了。這些還都是細節(jié),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冀縣在姜維的勸說下投降了,給魏國造成了損失。
其實這兩個說法統(tǒng)一一下,大致可以還原姜維投降諸葛亮的情況。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公元228年,諸葛亮突然北伐曹魏,魏國毫無準備。就在這個時候涼州刺史郭淮正召集天水太守馬遵(姑且從《魏略》的叫法)和手下去開會,會開到一般得到蜀軍進攻的消息。郭淮立即回到上邽去主持軍務,馬遵是個慫貨,不敢回冀縣,拋棄屬官姜維等人,獨自逃到上邽。姜維等人回到冀縣,成立發(fā)現沒有主官,不敢開門,于是姜維等人投降了諸葛亮。之后回到冀城勸降了城池。就在這個時候,馬謖在街亭被打敗,諸葛亮立即帶著姜維撤回漢中,老母妻子就此分散,魏國比較厚道,沒有為難他們。
所以姜維跳槽的根本原因是被馬遵拋棄和解雇,不是主動跳槽而是被動選擇。導致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馬遵的那句“卿諸叵復信,皆賊也?!边@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們這幫家伙都不是良民,皇軍(大魏帝國皇家軍隊)大大的不相信你們的干活。那么問題就出來了。馬遵為什么不信任姜維?要知道姜維的父親姜冏乃是曹魏的忠臣烈士(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衛(wèi)郡將,沒於戰(zhàn)場。)姜維身家清白、根正苗紅,何以被如此對待?
這和魏國對整個雍涼地區(qū)的統(tǒng)治政策有直接關系。魏國開山祖師曹操的核心地區(qū)是中原兗州、豫州,迎奉獻帝控制了司隸和部分雍州土地,打敗呂布占據了徐州。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逐漸征服了河北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到了公元211—212年,曹操才進攻關中,逐漸控制了關中和隴西地區(qū)。所以曹魏初年,對這一代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一來這個地區(qū)自東漢末年長期戰(zhàn)亂,經濟沒有恢復民窮財弱,曹操在公元217—219年的漢中之戰(zhàn)時就頗感到關中地區(qū)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漢中的軍事補給,且轉運困難,于是索性把漢中人口搬空,撤到秦嶺以北防御。二來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戰(zhàn)略部署重點在東線兩淮地區(qū)和荊州襄陽、樊城一線,對蜀國沒有放在心上,兵力相對薄弱,這種情況正是由于這一地帶民生尚未恢復造成的,無法大規(guī)模駐軍,也很難供養(yǎng)大軍。這樣就必須依賴當地士族的力量來維護統(tǒng)治,比如楊阜抵抗馬超時用的就是自己的家兵。
然而要命的是曹魏政權本身把民風彪悍的雍涼士族當成的化外之人。曹丕建立曹魏和當時中原的士族進行了一場交易,實行了“九品官人法”,實際上是將選人、用人的權力部分交給了士族階級,以后的皇帝再也不可能像漢武帝選拔衛(wèi)青那樣挑選人才了。選人權落在士族首領手上。曹魏歷史上第一位士族首領是出身潁川大士族的荀彧(念旬玉,不是茍貨),其后又是他的女婿陳群和同為潁川士族的鐘繇等人。他們和河內司馬氏、清河崔氏、東海王氏、太原王氏和弘農楊氏等自東漢就已經興起的百年老店結成同盟、相互通婚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但是曹魏初期雍涼地區(qū)經濟沒有恢復,當地士族也沒有享受與中原士族同樣的待遇。在中原士族看來,他們都是戎狄之后,不屑于與之交往。以楊阜這樣賠上七個兄弟,自己挨了五刀的境遇,只能封一個關內侯(只有侯的名號,沒有領地),而他竟然是整個雍涼地區(qū)在曹魏朝廷里混的最好的士族,還沒有之一。用得著你的時候花前月下叫你小甜甜,用不著你的時候棄如鄙履叫人家牛夫人,可想象當時雍涼士人對于曹魏政權的看法。另一方面,曹魏政權本身對這個情況是清楚的,對雍涼士族的不滿也是知道的,姜維投降之后,曹魏在雍涼地區(qū)的政策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以安定胡氏和京兆杜氏為首的地方士族開始進入曹魏高層,甚至就連姜維家眷的待遇,也還算是不錯的。但當時因為時間太短,還來不及實施這些政策,只能先邊防備邊利用。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迅速投降;所以,馬遵才有“你們都是混蛋(皆賊也)”的說法。
理解了馬遵為什么嫌棄姜維的問題,就可以回答第二問題姜維為什么會投降?面對一個時刻把你當賊防范的政權,誰會愿意效力?更何況這時對他張開雙臂表示歡迎還是諸葛亮這樣的熱情洋溢的蜀漢政權。蜀漢集團一沒兵、二沒錢靠的就是義氣二字才能撐到現在,內部氛圍在三國當中最好,從來沒爆發(fā)過大規(guī)模的內部斗爭(楊儀魏延除外),光是工作環(huán)境就讓人羨慕的流口水。而且還給待遇,姜維一去就被蜀國諸葛亮征辟為丞相府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奉義將軍雖是雜號將軍,但也是兩千石部長級待遇,當陽亭侯更是實封侯爵,有自己的領地,更重要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超級欣賞他,有公司執(zhí)行董事長兼CEO罩著,你想不發(fā)達都難。這種境遇和待在曹魏被困在天水的情況,差別簡直就是天上地下。
所以,姜維跟隨諸葛亮一起回到了蜀地,從此告別了親人和故土,和自己原來的同胞成為了敵人。姜維的母親舍不得兒子遠去,曾經寫信想勸他回來,姜維回給母親一首詩:“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孫盛《雜記》)他離開了故鄉(xiāng),去追求自己的志向,這一年他二十七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5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馬邑之謀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