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韯⒀傻墓适?,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劉焉,因為其子劉璋暗弱,家族勢力遭外來人口劉備吞并,往往不太為人所重視甚至被低估。但翻開劉焉生平事跡,便會發(fā)現(xiàn)他是一位頗為雄心的人物。
劉焉其人,生年不詳(但是這個應該是可以進行推測的,有記載167年漢桓帝詔舉賢良方正,而在漢代這個察舉(賢良方正)是一定要滿四十歲才有資格去做的,那么據(jù)推測,劉焉應該是年滿四十左右的時候舉賢良方正,以此減去四十年,劉焉應當大約是127年左右出生,前后差距應當不會特別大,本文之后的講述也將會按照這個時間進行大致年齡上的推算),字君郎,江夏郡竟陵人,其也是血統(tǒng)正宗,和我們之前所說的劉表是同宗,均為魯恭王劉馀的后代,雖然只是旁出支脈(支庶家焉),但怎么也算是漢室宗親,比起來歷不明、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還是要正宗許多。所以,其年輕的時候,相較于平常人還是頗具家底的,從小到大也是走的仕族路線,在仕途上較其他人來說會容易不少,而這多半也是其宗室身份帶來的好處。(《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其中的中郎就是因宗室身份而獲得的職位)。
劉焉有一位老師,名叫祝恬。這個祝恬是一個什么身份地位,值得我們單獨拿出來說。他是當時的司徒,位列三公,可以說是當時的一位極具權力和名望的人物(袁紹的一個最響的名片不就是四世三公嘛)。這樣的一位老師,無疑給了劉焉非常足的政治底氣,但是不久之后,祝恬老師就去世了,祝恬老師去世之后,劉焉作出了一個自己安分守己的選擇,以守喪為由,果斷辭官,退居二線,從政治人員轉型變?yōu)橹R研究型人員,這一步選擇,既符合劉焉本人早年的自守戰(zhàn)略,而且也成功地避開了6年之后的黨錮之禍。
劉焉和劉表雖然均為宗親,祖上同宗,但是兩個人的做事風格也是截然不同,之前我們也介紹過,劉表年輕的時候可以說是少年激昂,站在風口浪尖之上,積極與宦官進行碰撞,最后結果就是劉表雖然收獲了人望,卻也遭受了黨錮之禍,在外逃亡多年。劉焉退而保身,而且選擇教學,明為隱居,實際上也是用宣講儒法為自己積攢名聲,以求日后可以東山再起,重回朝廷。
果不其然,七年之后,也是我們上面提到的,167年劉焉在宦官和名士兩方皆不得罪的情況下,成功地憑借自己的名望和德行舉賢良方正,再次回到了朝廷,同時劉焉也應該是感覺到了朝中宦官和士大夫之間勢如水火的局勢和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又輾轉任洛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職,簡言之就是東奔西走,四處避禍,效果也確實是顯著,劉焉幾乎避開了所有大規(guī)模的黨人與宦官的紛爭,雖然我們不能明確的去評判劉表和劉焉的做法誰更正確,二者的行為也都帶來了不同的收益,但是劉焉的做法著實是一個官場之中的明智之舉,使得他具有官場之中的有效話語權,也為他之后的“一計立諸侯”確立了優(yōu)質(zhì)條件。
188年的時候,劉焉看到了漢靈帝治理之下超綱混亂、王室衰微的情況,身為朝中太常的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蛇x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zhèn)安方夏(出自《三國志》)。”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現(xiàn)在的刺史和太守用賄賂的方式買官,而買官之后為了自己能夠回本又必然會去剝削百姓,進而民不聊生,底下叛亂多發(fā),此時如要解決這樣的局面,就要挑選清廉且有名望的官員去接受他們的官職,同時將刺史升級成為州牧,加強地方權力,即可鎮(zhèn)壓的住地方叛亂的情況。
劉焉的建議第一眼看過去其實會覺得沒有什么毛病,在當時的局面下,既然地方四處叛變,刺史又無實權鎮(zhèn)壓,那就加強地方權力,地方完成自我鎮(zhèn)壓不就可以減弱朝廷的壓力么,但是長遠地看,本身就中樞政權乏力的東漢,皇帝的權威日益下降,此時將地方權力交于州牧,讓州牧自我行政、自我征兵,必然會進一步導致朝廷威嚴下降,以致最后崩潰的局面,而朝廷一旦失去控制力,群候割據(jù)的時代也就即將到來。而這,就是我前文所說的“一計立諸侯”。
與此同時,劉焉也給自己繼續(xù)安排了一份穩(wěn)定且安逸的工作,他自己提的建議,就一定要給自己保證足夠大的權益,不是說清廉且有名望的官員嘛,不就是我嘍,于是劉焉又自請任命交州牧。
交州在哪里呢?是當時的最南方,遠離紛亂的中原地帶,可謂是天高皇帝遠,劉焉請命至此,也不難看出,他打算完成自己畢生自保的“大業(yè)”,徹徹底底的避開所有禍事,到一個安穩(wěn)的地方做自己的一方老大,只不過,就在劉焉還沒有行動的時候,其幕僚便找到了他,指出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即是請命為益州牧。益州偏安一隅,進可攻,退可守,待天下局勢未明之時,或有君臨天下的機會。當然,這便是后話了。
1、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后以袁術為后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后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馀眾奔九江,割據(jù)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此后袁術奢侈荒淫,橫征暴斂,使江淮地區(qū)殘破不堪,民多饑死,部眾離心,先后為呂布、曹操所破,于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2、冀州刺史韓馥
韓馥(?—191年),字文節(jié),潁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人。東漢末年的諸侯,冀州牧。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jīng)有意立劉虞為皇帝。
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yōu)足,于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后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于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
3、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zhòu,古同“胄”),字公緒,東漢末年陳留郡人。
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正史中孔伷的事跡較少,只《英雄記》提到他“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4、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192),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兗州刺史。
5、河內(nèi)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節(jié),中國東漢末年的地方軍閥.兗州泰山郡(位于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泰安市東北方)人,官至河內(nèi)郡太守.起初,在大將軍何進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去世后,受拜為河內(nèi)郡太守.董卓執(zhí)政時,與各地群雄,同時起兵來討伐董卓.最后,因妹夫胡母班的親屬和曹操的聯(lián)手攻擊,而離世.在紀傳體史書《三國志》和《后漢書》中,皆有敘述到相關事跡;但是,沒像其他群雄一樣,擁有個人傳記.
官宦生涯仕于何進年輕時的王匡與當時清流派名士蔡邕的交情十分良好.本身不吝嗇財物,熱衷地將金錢大量地施舍他人.因為這些事跡而使他聞名天下. 中平年間,王匡被大將軍何進任用,擔任大將軍府掾.當時何進有意誅滅宦官,在強迫其妹何太后支持他后,于光熹元年(189年)征召許多名豪杰一同招兵買馬,做好殲滅宦官的準備.因此,屬于何進部屬的王匡為了執(zhí)行他的命令,返回家鄉(xiāng)兗州泰山郡征兵.他成功征召五百名強健的弓箭手,并且運往位于西邊的京師洛陽,準備在起事時使用.然而,在同年八月戊辰日(9月22日),以張讓為首等多名宦官搶先殺害何進,使得整體計劃化成泡影.王匡知道消息后有意躲避家鄉(xiāng).不久,袁紹再度聯(lián)合大家討伐宦官,使得王匡決定與袁紹等人聯(lián)手.最后,以袁紹、王匡為首的人馬率軍進入承明堂,順利地除掉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宦官,以及其他宦官.政變發(fā)生后,王匡返回故鄉(xiāng)觀察時事,不久受朝廷的征召,成為河內(nèi)郡太守.
6、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195年),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末年陳留太守,漢末群雄之一,曾參與討伐董卓。在汴水之戰(zhàn)后歸附曹操。此前因為與袁紹有隙,又曾與呂布交往,袁紹幾次叫曹操殺張邈,但曹操都未聽從,跟張邈更為親近。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與陳宮叛曹迎呂布為兗州牧。后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跟隨呂布投奔劉備,全家及弟弟張超都被曹操殺于雍丘。張邈在向袁術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7、東郡太守喬瑁
橋瑁(?-190年),東漢末官吏。字元偉,睢陽(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兗州刺史,后為東郡太守。初平元年(190),假作京城三公書信,發(fā)檄文傳至各鎮(zhèn)諸侯,同袁術等起兵討董卓,推袁紹為盟主。后因與劉岱不和,為岱所殺。
8、山陽太守袁遺
袁遺,字伯業(yè)。袁紹堂兄。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初為長安令,出任山陽太守,參與征討董卓聯(lián)盟。后袁紹任以為揚州刺史,為袁術所敗。
9、濟北相鮑信
鮑信(151年-192年),字允誠(僅見《三國志通俗演義》,正史無記載),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東漢末年濟北相,討伐董卓的諸路人馬之一。鮑信受何進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陽時適逢董卓進京,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同意。后袁紹、曹操等人起兵對抗董卓,鮑信也起兵響應。后聯(lián)盟破裂,鮑信勸戒曹操靜觀其變。青州黃巾軍進攻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所勸貿(mào)然出戰(zhàn),兵敗戰(zhàn)死。鮑信把曹操迎為兗州牧。在與黃巾軍交戰(zhàn)期間,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zhàn)死,曹操后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
10、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jīng)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zhàn)數(shù)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鄙⑽匿h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xiàn)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11、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195年),表字不詳,據(jù)嘉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字孟高(另有說法認為他字景明,事實上張景明并不是張超,而是張導),東平壽張(今山東壽張)人,東漢末年的廣陵太守,張邈之弟。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與兄張邈會同其他諸侯參加討伐董卓同盟。張超推薦臧洪為諸侯同盟宣誓者。
興平元年(194年)夏,曹操討陶謙,遠征徐州。張超、張邈和陳宮共謀推戴呂布為兗州牧,攻打曹操的根據(jù)地兗州。
興平二年(195年)春,曹操回軍,呂布漸漸處于劣勢。同年八月,張超在兄長命令下保家族守雍丘籠城,曹操猛攻雍丘。十二月,雍丘陷落,張超被曹操斬殺。張邈、張超三族被滅。
12、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今安徽當涂東北)[1] 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后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后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188年,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并推行屯田,恢復生產(chǎn)。爾后聽從王朗、趙昱建議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晚年因戰(zhàn)事上為曹操大敗,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以致過度憂勞而逝,享年六十三歲。
13、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212年),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東漢末年割據(jù)涼州一帶的軍閥,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代,馬超、馬休、馬鐵之父。
馬騰身長八尺馀,身體洪大,面鼻雄異,性格賢良忠厚,受到眾人的尊敬。靈帝末年,被州郡署為軍從事,掌領部眾。因討賊功,拜軍司馬,后遷偏將軍。刺史耿鄙為叛軍所殺,馬騰與邊章、韓遂等在涼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192年),與韓遂共同率眾前往長安,朝廷以馬騰為征西將軍,屯駐郿。
后拜征東將軍,與韓遂結為異姓兄弟,共同率軍連結種邵等想要誅殺李傕、郭汜,但為其所敗,只得還涼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將軍。又與韓遂不和,互相攻擊,馬騰妻子都為其所殺。后被徵前將軍,假節(jié),封槐里侯,屯槐里。
后聽從張既建議入朝為衛(wèi)尉。建安十六年(211年),其子馬超起兵抗拒欲攻關右的曹操。次年,馬騰與其二子皆為曹操所殺,夷滅三族。
14、北平太守公孫瓚
公孫瓚(?—199年),字伯珪,遼西令支(治今河北遷安市)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戰(zhàn)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zhàn),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fā)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并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jù)優(yōu)勢,但在龍湊之戰(zhàn)后,公孫瓚銳氣頓減,采取自保的自私戰(zhàn)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并。死后,袁紹斬下他的首級,送到許都彰功。
15、上黨太守張楊
張楊(?-198年),字稚叔,云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漢末群雄之一。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并州募兵,此后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nèi)太守。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建安元年,獻帝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進圍呂布。張楊素與呂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卻因實力不足而辦不到,于是出兵東市,遙為呼應。不久,其部將楊丑殺張楊以應曹操、致使曹操盡收其部眾。
16、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裔。[1]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jié)”。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zhàn)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zhàn)役。后與劉表作戰(zhàn)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后,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
17、祁鄉(xiāng)侯渤海太守袁紹。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xiāng)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漢末著名軍閥。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于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lián)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zhàn);但不久聯(lián)合軍即瓦解。此后,在漢末群雄割據(jù)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jù)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擊敗了割據(jù)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中大敗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后,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往往失敗者,都會被勝利者各種弱化或者黑化。而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就有四位非常有能力的諸侯,因為最后結局比較凄慘,所以就被后人各種弱化,甚至他們也成了三國軟蛋的代表人物,可謂是非常的冤枉。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些被稱為軟蛋的四位諸侯!
第一位:韓馥
韓馥不僅是三國中軟蛋的代表人物,也是三國中死法最窩囊的一位諸侯。那么真實的韓馥就真的那么不堪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韓馥,潁川郡人。韓馥年輕時因辦事耿直,被朝廷任命為御史中丞。后來董卓入主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封韓馥為冀州牧。冀州當時民殷人盛,兵精糧足,所以在天下大亂時,韓馥很快就在冀州稱雄。沒多久,袁紹因和董卓決裂,逃亡渤海,被董卓封為渤海太守,受韓馥的節(jié)制!
袁紹來到渤海后,因為非常有號召力,所以韓馥就經(jīng)常防著袁紹,甚至還限制袁紹的行動。這時天下諸侯共討討伐董卓,韓馥不敢再阻攔袁紹,只能發(fā)兵支持他討伐董卓。后來袁紹設計奪取了冀州,韓馥被迫投靠了張邈。之后袁紹派使者和張邈見面,韓馥以為袁紹是來殺他的,嚇得偷偷跑到廁所自殺了??蓱z曾經(jīng)獨霸一方的一代諸侯,就這樣窩囊死去!
第二位:劉表
劉表,漢末群雄之一。劉表年少時因為才學聞名于世,早年為大將軍何進的下屬。后來天下大亂時,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當時由于江南宗賊昌盛,在加上袁術屯兵南陽,各地民兵在當?shù)胤Q霸,導致劉表無法直接上任。于是劉表就單人單騎身赴荊州上任。這份膽魄也是非常厲害的!
劉表到荊州后,首先聯(lián)合當?shù)睾缽姴惕:拓崃?,蒯越共謀大略,除掉了荊州之地的所有宗賊。劉表控制了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后,又南收零陵,桂陽,北據(jù)漢川,坐擁數(shù)千疆域,帶兵十余萬,成為三國前期最有實力的諸侯。劉表晚年,因為安于現(xiàn)狀,被各種欺凌,在加上蔡氏家族擅權,劉表看似非常軟弱,所以劉表成了三國軟蛋的代表人物!
第三位:陶謙
陶謙,丹陽郡人。陶謙年輕時性格剛直,素有大志,被縣里人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后來陶謙考上諸生,在州郡做官。沒多久,陶謙又因為政績突出,被升任為幽州刺史。陶謙任職幽州刺史期間,被漢靈帝派遣隨左將軍黃埔嵩率軍討伐叛軍,立有不少戰(zhàn)功。公元188年,黃金起義爆發(fā),陶謙被任命為徐州刺史,去徐州鎮(zhèn)壓黃巾軍。
陶謙一到徐州就任用亡命東海的臧霸及其同鄉(xiāng)孫觀等為將,一舉大破黃巾軍。隨后剩下的黃巾軍余孽也逃出了徐州境內(nèi)。黃巾軍敗走后,陶謙又開始發(fā)展徐州經(jīng)濟,很快徐州就成為天下第一州。后來天下大亂時,陶謙因為上了年紀,沒有了以前的斗志,所以面對曹操的各種欺凌,都表現(xiàn)的特別懦弱??蓱z一代名將陶謙,因為在晚年只想過保境安民的生活,成為了三國中軟蛋的代表人物!
第四位:劉焉
在三國演義中,劉焉基本上以打醬油的角色一閃而過,而且還是一個病懨懨的老頭,看起來非常軟弱。但是年輕時的劉焉并不是這樣他,他的經(jīng)歷和荊州的劉表差不多,都是一位非常有謀略的郡主。
劉焉年輕是也在朝廷做官,后來遇到天下大亂,劉焉就想取得一立足之地,割據(jù)一方。最后劉焉選擇了遠離朝堂的益州,于是他向朝廷申請做益州牧。當時劉焉去益州上任時,益州并不太平,不過劉焉憑借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很快就征服了益州各郡,并圖謀稱帝。然而這樣一位野心勃勃的軍事家,在三國中卻成了一個十足的軟蛋。
劉虞(?-193)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年太傅、幽州牧,漢室宗親。
劉表(142-208)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末年名士,漢室宗親,荊州牧,漢末群雄之一。劉焉(?-194)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
劉焉,劉璋之父。東漢末年益州牧,漢末群雄之一。漢室宗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5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