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無敵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薛舉和薛仁果的面前兩次慘敗?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薛氏父子,即薛舉和薛仁果,號稱西秦。關于薛仁果的名字,新舊唐書是寫作“仁杲”的,而陜西禮泉的昭陵石刻等處則寫為仁果。這支父子兵和李氏父子的目標一樣,也是要進兵長安。結果,他們晚了一步,只好加緊圍攻扶風。有一句話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關中一地不容二虎,所以薛氏父子是李氏父子最大的威脅,反過來,李氏父子也是薛氏父子最大的進攻目標。
既然兩家都互相視為仇敵,那自然是打仗沒商量了。唐與西秦之間的戰(zhàn)爭是三部曲,有點像“三局兩勝”,前兩場各有勝負,第三場則是一戰(zhàn)而定成敗。第一場是薛仁果大戰(zhàn)李世民,結果被打得大敗。這場仗把薛舉打得有點怕了,甚至問起部下“有沒有投降的天子”。不過馬上他們時來運轉(zhuǎn),第二次大仗就贏回來了。
這一次薛舉親自出馬,唐朝方面仍是李世民為主帥。這次打仗出了點兒事,就是李世民忽然病了,結果劉文靜和殷開山兩人——按書中的說法便是擅自出兵,然后搞得大敗而歸。這個不聽號令的說法,可能還有待商榷,但兩個事實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李世民的確病倒了,二是唐軍的確大敗,而且敗得非常慘:死者十之有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都被俘虜。于是郝瑗勸薛舉說:“今唐兵新破,關中騷動,宜乘勝直取長安?!比欢εe卻在此時病死了,被迫出局。如果他能夠堅持打到長安的話,那么也許李淵就得親自出馬了。薛舉死后,薛仁果繼承了王位,于是第三次大戰(zhàn)又開始了。這一次唐朝主帥仍為李世民,而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是后來他常用的堅壁不出,后發(fā)制人。消耗了六十天,終于把薛仁果的糧食耗盡了,因此李世民命人在淺水原引誘薛仁果,然后兵分兩路進攻。西秦將領宗羅睺大敗,只好逃跑。最后在折墌城,薛仁果看到大勢已去,便開城投降了。
戰(zhàn)后,李世民按例做了一番分析,然后便是處理降兵降將之類的事了。李淵的意思是,因為薛仁果的人當初殺了很多唐朝將士,因此要把他們?nèi)繗⒌簟_@時站出來勸阻的人是李密,他認為正因為薛仁果殺了這么多人所以才會滅亡,“懷服之民,不可不撫”??梢娎蠲芷鋵嵾€是很想在唐朝好好做事的,奈何李淵之城府非李密所能料——由此可見,李密也真是有點沒頭腦,李淵會對那些敵將起殺心,也同樣會對他起殺心。不過李淵這次倒真聽了他的意見,放過了其他人,但謀首,也就是薛仁果仍然被斬首。
薛氏父子就這樣被滅了。
隋朝在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的沖擊下四分五裂,貴族、官吏、豪強地主都有屬于自己的割據(jù)勢力,這股勢力在唐朝建立初期,成為了李氏天下的心頭大患,明確劃分進唐朝版圖僅有關中、河東一隅,大部分地區(qū)仍在地方割據(jù)勢力的掌控范圍之內(nèi),大大小小的數(shù)支地方起義軍隊和割據(jù)勢力蠢蠢欲動。
戰(zhàn)場圖
當時,主要割據(jù)勢力有薛舉、李軌、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蕭銑、林士弘、竇建德、杜伏威等,唐高祖李淵為了鞏固其新政權,,采取了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逐步拉開了唐朝一統(tǒng)天下的勢頭。
唐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最先拿關中的薛舉、李軌和劉武周等勢力開刀,薛舉據(jù)有隴西之地,擁兵13萬,自稱西秦霸王,與李淵爭奪關中,一直未果。唐武德元年七月,金城的西秦霸王薛舉進攻唐朝,兩軍在高摭對陣。唐朝以李世民為元帥率軍予以抗擊,進駐于高摭城,李世民認為薛舉軍糧少,急于速戰(zhàn)速決,于是決定守城不戰(zhàn),以拖垮他們。時逢李世民生病,臥床不出,而薛舉多次挑戰(zhàn)。李世民的部將行軍長史劉文靜與殷開山示兵于高_,倚仗人多而未設防范,薛舉誘使唐軍出戰(zhàn)時進行突然襲擊,最后將唐軍擊敗,唐軍死者達十分之六,并俘唐朝大將慕容羅_、李安遠、劉弘基等。李世民見大勢已去,領軍逃回長安,薛舉于是奪取高_城。
薛舉李世民
唐初鎮(zhèn)壓地方豪強勢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李淵在關中站穩(wěn)腳跟后,首先對威脅關中的薛舉、李軌和劉武周采取武力征討與分化瓦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各個擊破。而首戰(zhàn)便是有李世民掛帥出征討伐薛舉。
李世民劇照
這一戰(zhàn)是唐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開頭炮,對唐朝統(tǒng)一大業(yè)具有重大意義,此戰(zhàn)的勝利徹底消除了唐王朝大后方的威脅,為李世民后來徹底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礎,此戰(zhàn)稱得上大唐立國的奠基之戰(zhàn)。
唐武德元年七月,金城的西秦霸王薛舉進攻唐朝,唐軍與秦軍在高摭對陣。由于統(tǒng)帥李世民生病,唐軍的速戰(zhàn)速決計劃未能完成,被秦軍打敗。就在李世民退出戰(zhàn)線之際,傳出了薛舉病逝的消息,由其子薛仁杲繼位。李淵乘機派使赴涼州封李軌為涼王,以達成孤立薛仁杲的目的,同時派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軍,兩軍在淺水原交戰(zhàn)。李世民采取堅壁疲敵戰(zhàn)法,挫傷了秦軍銳氣,一舉擊敗了秦軍,一舉殲敵10萬之眾,俘虜了薛仁果,唐朝的版圖正式占據(jù)隴西之地。
次年,唐軍擒獲割據(jù)在西北的另一個割據(jù)首領涼帝李軌,完成了對西北的統(tǒng)一。李薛之戰(zhàn)28年后,李世民到?jīng)苤菅惨晳?zhàn)馬基地,在薛舉城戰(zhàn)爭遺址寫下了經(jīng)破薛舉戰(zhàn)地一詩,可見此戰(zhàn)戰(zhàn)情激烈,歷久彌新。
文 / 杜豆豆
《舊唐書》第2卷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前半生,從出生(598年)到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是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駕崩的,享年52歲。
本卷閱讀可分為三個部分:1、早年神武露鋒芒;2、征戰(zhàn)四方增威望;3、玄武上位開貞觀。以下,按此三個部分,做重點簡要解讀,以期對唐太宗李世民的前半生有系統(tǒng)概括的了解。
李世民是高祖的第二個兒子,在武功的李家別館出生。據(jù)說出生時有異象,兩條龍在館門外游戲,三天才離去。4歲時,李世民就被一仙人般縹緲無蹤的相面書生預言,說他不到20歲即能救世安民,于是高祖取“濟世安民”之意為兒子起了名。
李世民幼年就聰明智慧,見識高超,令周圍人常覺得很驚奇。
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圍困在雁門,李世民前往營救,便已展露出他不一樣的軍事才華。他能從突厥動用全國大軍進犯的舉動,分析出可汗的心理在于認定隋朝當時無兵救援,從而制定出以大張旗鼓來擺設疑兵的策略,成功救出了隋煬帝。
第二年,李淵鎮(zhèn)守太原時,有高陽賊歷山飛來攻打,李淵被困賊陣,李世軍以精銳騎兵,從萬人中救出李淵,可見其武功之高強。
當時,隋朝氣數(shù)已盡時,也是李世民暗中謀劃起義,并廣結豪杰,發(fā)展隊伍,使李家義軍起兵順利,一舉攻下了數(shù)城。
在這《舊唐書》卷二中,還記載了一段故事,說李淵曾因大雨和軍糧問題打算先撤回太原,以后再行動。李世民聽說后,百般勸說不能撤軍,并在李淵賬外號哭,后李淵終于醒悟,才停止撤軍。隨后李世民又用激將法迫使敵方宋老生出兵,軍隊一鼓作氣,勢如猛虎,一舉攻下霍邑。
霍邑一戰(zhàn)告捷,李家軍威名大振,各路豪強爭相前來投靠,加之李世民又為李淵獻計開倉濟民,不僅得了民心,軍隊也迅速壯大,很快就攻入了長安。
這一段反隋的歷史,被稱為“晉陽起兵”。
晉陽起兵后,李淵父子掌管了隋末朝政,李世民被奉為秦國公,這一年是617年。李淵剛執(zhí)掌朝政,隋將薛舉就率領10萬精兵前來進犯,李世民親自出擊,設三路伏兵,大敗段達。
618年,李淵稱帝,李世民被委任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創(chuàng)國后,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完成。李世民在這一時期,南征北戰(zhàn),東討西伐,可謂是威名震天下。其中,有四次大戰(zhàn)最為重要:
第一個,是618年討伐薛舉,平定了其兒子薛仁杲的隴西勢力。
其中,最關鍵的淺水原之戰(zhàn),李世民用“后發(fā)制人,疲敵后擇機猛攻”的策略,反敗為勝,出奇制勝,令將領們大為嘆服。
更為可貴的是,薛仁杲投降后,李世民仍舊讓薛仁杲等統(tǒng)領其舊部,沒有一點猜疑,這些歸附的降軍因而感恩涕零,紛紛愿意拼死效力。
當時李淵派剛歸附的李密去迎接李世民,李密一見到李世民,就驚恐嘆服地說:“真英主也!” 想必李世民真人,必是神武得很。
第二個,是619年到620年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了唐朝的北方。
這卷二中說,李世民平了隴西勢力后,宋金剛、劉武周等河東勢力很強,李淵曾試圖放棄這地方。還是李世民眼光長遠,認為河東物資富裕,是京城的依賴,并上表請兵消滅他們,收復并、汾等失地的。
李淵將關中的兵調(diào)給李世民后,李世民在這次平定中,繼續(xù)顯示了他的軍事神算才能,堅守營壘、養(yǎng)精蓄銳,來挫敗宋金剛軍隊打算速戰(zhàn)速決的鋒芒。宋金剛果然最終因缺糧而逃跑,李世民率精兵追擊,大敗宋金剛賊軍。這時,劉武周也逃到了突厥,失地很快收復。
第三個,是620年到621年,以虎牢之戰(zhàn),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奪取了華北控制權。
先是攻打洛陽的王世充,兩軍對陣,李世民先行挑戰(zhàn),結果陷入重圍,幾乎被打敗。還好李世民箭藝高超,俘獲了王世充的一員大將,這才迫使王世充退兵。最終,李世民是以圍攻、斷糧和水攻,才打敗了王世充的軍隊,俘獲和接收了降兵降將。
王世充打不過李世民,不得不守城自保,同時向竇建德求救。李世民開挖戰(zhàn)壕,將王世充圍在城中。
這時,竇建德帶領10多萬兵前來救援,李世民手下許多將領都擔心腹背受敵,恐怕不能必勝。然而李世民卻有不同見解,認為王世充缺糧離心,不克自?。桓]建德是驕兵,冒險進攻,必敗無疑;只需依據(jù)武牢(虎牢),扼守險要之地,必然能勝。
之后,在武牢一地,李世民和竇建德對峙了20多天。竇建德受阻,王世充不斷告急,已然近乎崩潰。
竇建德準備一旦唐軍糧草用完,就襲擊武牢。李世民得到情報后,故意設計放馬游牧,竇建德中計,傾巢而出。李世民觀戰(zhàn)后,發(fā)現(xiàn)竇建德軍隊毫無軍紀,輕視唐軍,于是以輕騎300誘敵深入,雙方大軍混戰(zhàn),竇建德被生擒。
竇建德被帶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斥責竇建德不該多管閑事,跑來救援王世充。竇建德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回答差點讓我笑噴:“ 今若不來,恐勞遠取 ?!?意思是,我現(xiàn)在來自投羅網(wǎng),不就是怕還要有勞您大老遠跑去攻打我嘛!
竇建德一敗,王世充徹底沒了念想,也只好舉白旗投降了,于是,華北被全部控制。
李世民進入東都后,將各項物資和宮中圖書等,登記入冊,一無所取。封賞犒勞將士后,勝利凱旋。卷中記載:
“太宗身披黃金甲,陳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前后部鼓吹,俘二偽主及隋氏器物輦輅獻于太廟。”
這是何等的威風!
第四個,是622年平定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竇建德被俘后不久,劉黑闥就起兵反叛,接連攻陷了數(shù)城。621年12月,李世民前往征討。622年正月,李世民在肥鄉(xiāng)斷其糧草,堅守壁壘,和劉相持兩個月,迫劉決戰(zhàn),以“放洪水”的絕妙戰(zhàn)術,將劉軍打得潰不成軍。
當時,徐圓朗在徐州、兗州一帶起兵反叛,李世民回軍討伐,一舉平定了他。
自此,李世民威望值迅速提升,成了京城軍民的最愛。
功高蓋主,歷來都不是什么好事,這或許也是李淵和李世民產(chǎn)生隔閡的根本原因。盡管李世民凱旋回長安后,李淵封官加賞,又特許李世民自置官屬。但猜忌和讒言,也開始動搖李淵對李世民的看法。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玄武門之變。這一政變,也成為李世民一生洗不干凈的污點。
但《舊唐書》這卷顯然并不想對這一兄弟相殘的事件,有過多的記載,只是寫了這么一句: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jié)、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于玄武門誅殺之?!?br>
事后,李淵讓權給李世民,并立李世民被為皇太子。李世民于是下一系列政令,崇尚簡要清肅,要求百官以安民治國為關鍵,放寬避諱禮制,重新安排各關鍵位置的官員等,大得人心。
626年9月,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這就是唐太宗了。
登基后,唐太宗李世民大赦天下,官員們封官加爵,百姓們免徭役一年,宮女被放出3000余人。次年,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的23年,天下大治,被稱為“貞觀之治”?!杜f唐書》卷二記載的這部分歷史,是貞觀的前三年。
這前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主要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軍事方面:
強兵意識。國內(nèi)局勢剛安定時,突厥來犯。唐太宗李世民派尉遲敬德打敗突厥,突厥與唐訂立白馬盟約后退走。雖然勝了,但這讓太宗意識到了強兵的重要,因此,他親自帶兵在殿前練習射箭,并進行考試,從這以后,士卒都成為精銳。
反思隋亡的教訓。太宗時時將隋亡的教訓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要有忠誠正直之心,鼓勵直諫,為隋朝的忠良之士們平反,對殺害隋煬帝的近臣,挨個兒秋后算賬。其中,有一段針對裴虔通的全篇詔書,專門講述了要獎勵尊敬大義之人,嚴懲天下大惡之徒。
有功論功,有冤伸冤。給功臣們加官封賞,給戰(zhàn)死沙場的義士勇夫們建佛寺、寫碑銘、記載功勞;親自審理案件,清查冤屈案情。
整頓吏治,調(diào)整官員人選,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立皇太子李承乾,給兒子們都封了王。
尊尚年老,敬重退休的官員,并落實到制度上。
(2)經(jīng)濟民生方面:
舉行農(nóng)耕和桑蠶的典禮等,倡導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
關中饑荒,有賣兒賣女現(xiàn)象,太宗拿出皇宮庫存金錢,幫贖回被賣兒女還給父母;凡曝尸荒野的,官府加以掩埋;設立義倉。
不建高閣。
放出宮女,準許隨意婚配。
(3)文化教育方面:
統(tǒng)一易經(jīng)占卜方法,倡導不信鬼神,認為求仙是虛假的。(由此一點可看出,早年的太宗還是圣明的,可惜到晚年卻稀里糊涂地企圖長生不老,吃起仙丹來。)
設立文學館;各州設立醫(yī)學。
復興禮制,重視祭天。
(4)外交方面:
接受新羅、龜茲、突厥、高麗、百濟、黨項、靺鞨、契丹、西突厥、高昌等國的朝貢和依附。
接受夏州的歸降。
至此,隋末動蕩的局勢方得以開始穩(wěn)定。到貞觀三年,據(jù)戶部上奏,從塞外回來的中原人和突厥前后內(nèi)附、開辟四夷成為州縣的,加起來就有120多萬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征戰(zhàn)的半生, 英姿蓋世,武定四方 。唯一的那個洗不清楚的污點,就是玄武門之變。
但我們又怎能為此而責怪他呢?生在帝王之家,要么生存,要么死亡。太宗不奮起自保,難道等著被人謀害嗎?
太宗,已然是世上少有的幾個好皇帝之一。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品德才華,都堪稱是君王典范。評君王,還是應當論其功德,而不是那某幾個微不足道的缺點吧。
(本文結束)
傾一生之力,讀經(jīng)典好書,寫有厚度的文字,過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謝您的關注。
作者簡介 :杜豆豆,IT從業(yè)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語、計算機、美學和心理學專業(yè)。早年創(chuàng)過業(yè),后就職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現(xiàn)工作于某研究院。書癡一枚,閑時碼碼字。兼任多家平臺簽約作者,會員合伙人,萬卷好書工作室、萬卷好書讀書會創(chuàng)立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9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