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入曹營為何一言不發(fā)?諸葛亮說明了真相!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典故,被廣為流傳,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小說中故事
在小說中,徐庶化名單福,一開始出仕的是荊州劉表,但是覺得劉表善惡不分,于是留書一封與之辭別,前往三國奇人水鏡先生司馬徽處繼續(xù)游學(xué),被司馬徽稱有王佐之才。
劉備新野屯兵之時,徐庶經(jīng)過精心準(zhǔn)備自薦成為劉備的軍師。曹操得知劉備于新野駐軍,派遣曹仁率領(lǐng)大軍前來攻打,徐庶用計遣張飛、趙云大破曹仁前鋒,并將二呂斬殺。
曹仁于是擺八門金鎖陣應(yīng)對,但被徐庶識破陣中破綻,教導(dǎo)趙云領(lǐng)軍破陣,殺敗曹仁。曹仁不甘失敗,決定晚上劫營,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敗而歸,徐庶又設(shè)計奪取了樊城。
曹操得知此事后,十分忌憚徐庶的本領(lǐng),在程昱的建議下,先將徐庶的母親擄至許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記給徐庶寫了一封勸降信,徐庶救母心切,在告別時向劉備推薦臥龍諸葛亮出山,自己只身前往許昌救母。
徐庶到許昌見了母親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騙,徐母知道了事情的過往,不想連累兒子,隨后自殺,徐庶痛失母親,也感念劉備之前的知遇之恩,發(fā)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赤壁之戰(zhàn)時徐庶雖識破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卻不點破,使得曹軍大敗而回。之后,在《三國演義》中就沒有了徐庶的身影,像他所發(fā)誓的那樣,消失在了波瀾壯闊的三國故事中。
后世之人,因其《三國演義》之故事,往往惋惜不已,一代大謀士、軍師,在三國還未鼎立之前,就泯滅世間,僅僅成就了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氣節(jié),但其抱負(fù)、才華還未施展,就成為一個不發(fā)一言的“啞巴”,此情此景令人哀嘆。
因為徐庶與劉備之間的故事膾炙人口、深入人心,所以徐庶總是被看作蜀漢的忠臣。但真實的歷史是如小說中故事那樣嗎?且讓我們了解一個不一樣的徐庶、還原真實的史實。
徐庶投靠曹操的原因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
《三國志》正史中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曹操率領(lǐng)大軍南下,次子劉琮派遣使者請降曹操。此時徐庶與劉備屯兵樊城,聽聞此事大驚,匆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dāng)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的性命,辭別劉備,前往曹營投靠曹操。
這跟小說中情節(jié)有很大出入,特別是以下三點:
1、曹操并沒有因畏懼徐庶的才能,設(shè)計擄掠徐母,威脅徐庶投靠。
2、徐庶是因為孝子的原因,才入的曹營,和劉備并沒有“終生不為曹操出謀劃策”的約定。
3、徐庶歸曹后,沒有史書記載徐庶母親因“大義”自殺之事。(根據(jù)徐庶之后終身在曹魏處為官推測,曹操在捕獲徐母后,應(yīng)該是善待有加)
由此可見,在徐庶心中,家人的性命(小我)應(yīng)該比之復(fù)漢(大義)要重,既然在劉備處不能為官了,去曹操處出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官路歷程
徐庶本名徐福,為潁川郡寒門子弟。了解三國歷史之人都知道潁川是當(dāng)時最為繁華的區(qū)域之一,人文鼎盛,英才輩出,可謂名士的“搖籃”。
同徐庶一個時期的潁川名士有:荀或、荀攸、陳群、郭嘉、鐘繇、陳紀(jì)、陳諶、李膺、王烈等??吹角懊鎺孜坏拿郑遣皇怯腥缋棕灦母杏X,曹操時期的大謀士基本都在此列。
而且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平時相互結(jié)交,暢談法家、儒家思想,學(xué)習(xí)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形成一個比較牢固的政治團體,互相扶持。
徐庶因是寒門子弟,且年輕時有過“放蕩不羈”經(jīng)歷,并不被這些傳統(tǒng)世家子弟所認(rèn)同,一開始想出仕為官時,他不是找同為北方勢力強大的曹操,而是輾轉(zhuǎn)到荊州去找劉表,而后跟隨了劉備,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在正式投靠曹操之后,正史就鮮有其事跡記載。曹魏的史書《魏略》中,只有兩處,一帶而過:
1、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勸進表。第一次出現(xiàn)只是在眾多官員一起聯(lián)名上奏的奏折中的一個名字而已,但其歸曹已經(jīng)過了整整12年了。
2、黃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是歸曹15年后的封官,注意沒有封賞任何的爵位。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兩個官位的情形,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jù)勢力廣泛加于武官(注意這個“廣泛”的用詞,已經(jīng)不是漢初品秩二千石的重要官位了,那時是個武將領(lǐng)個雜牌將軍都比這個官位大),也不再限于禁衛(wèi)統(tǒng)領(lǐng)的要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于將軍和校尉之間的尷尬位置,其職位、品秩、權(quán)力和以前相差很大。
如果徐庶是真正的統(tǒng)兵之將,參加了任何一場與其他勢力的戰(zhàn)斗,正史都應(yīng)該有所記載,可知此中郎將只是個代表身份的虛銜,何況是才遷升的,以前可能比這還不如。
說完了右中郎將這個武官銜,再來了解下御史中丞這個文官位,歷史上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言官的二把手,原本清貴非常。但曹操一度把它改名為“宮正”,起糾彈百官朝儀的職責(zé)。在三國這樣一個特殊時代,此官位應(yīng)該屬于表面光鮮的閑官,并無多大的實權(quán)。
這也是徐庶一生在曹營最后、也是最高官位了。在幾年之后,徐庶病死,有碑存于彭城的描述被史書一筆而過,《魏略》記載中,沒有給其任何的哀榮。(一般曹魏重臣死后都有追封、謚號、陪祀、封妻蔭子等殊榮)
諸葛之言說明真相
《三國志諸葛亮傳》: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徐庶的好友,與他一起投曹)官職都不太高,感慨道:“難道是魏國的名士太多了嗎,為什么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看似是諸葛亮替二人打抱不平,埋怨曹魏不重用人才,其實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曹魏和蜀漢的人才現(xiàn)狀:曹魏人才濟濟、蜀漢人才凋零。像徐庶與石韜之才能,到了蜀漢,會高官厚祿、大用重用;而在曹魏,比之更強的能人比比皆是,量才適用,這二人得不到重視也成了理所當(dāng)然的了。
徐庶在曹魏為官近30年,歷經(jīng)曹操、曹丕、曹睿三個主君,說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委實說不過去,從他沒有棄官而去和勸進曹丕這兩點來看,推測其也是熱衷名利之人。
在真實的歷史上,徐庶的才能,并不能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陣營脫穎而出,而是被眾多天才所埋沒,因其位卑言輕在朝堂內(nèi)政、軍事等大事上也沒有什么發(fā)言權(quán),所以他在正史上也沒有什么值得書寫的大事。
僅僅是封了個不大不小的閑官、諸葛丞相替其抱屈(沾了諸葛亮的光)和默默無聞的死去被史書一筆輕輕的拂過。
歷史上徐庶是劉備最早的軍師,并且還是徐庶向劉備引薦了諸葛亮,才有諸葛亮輝煌的未來。那么,歷史上徐庶最后的結(jié)局如何呢,為何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停地嘆息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本是一個游俠,喜歡舞槍弄棒。后來,他為人報仇,被官府抓獲,后被同伙救出,改名為徐庶。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荊州,拜師求道,并且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成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后來,劉備被曹操擊敗,就南下依附了荊州劉表。徐庶知道消息后,就主動跑到新野投奔了劉備,成為劉備帳下的謀士。
這個徐庶不僅自己來了,而且還將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也介紹給了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三顧茅廬,終于得到了諸葛亮這個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領(lǐng)大軍南下,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劉琮直接投降,劉備是獨木難支,就南下撤退。在長坂坡,曹軍追上了劉備的撤退大軍,徐庶的老母親也在撤退的百姓中,并且被曹軍虜獲。徐庶為了保全自己的母親,辭別劉備,跟著自己的同鄉(xiāng)石韜前往曹營。
在《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謀士程昱獻計,騙得徐庶進入曹營后,當(dāng)徐庶見到了母親后,他被母親痛責(zé),并且他的母親在氣憤之下自殺身亡。于是,從此之后徐庶一言不發(fā),不向曹操獻一個計謀。特別是在赤壁之戰(zhàn)時,他看出了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卻一言不發(fā),更是制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韓遂造反,殺奔許昌,他自己向曹操請命,領(lǐng)三千兵馬,離開赤壁。從此之后,他銷聲匿跡了。
以上是演義,并非是歷史。在歷史上,徐庶救母親,進入曹營是事實。但在徐庶進入曹營后,他很低調(diào),并沒有什么出彩的出場。只是在20年后諸葛亮率軍北伐時,諸葛亮聽說徐庶與石韜在魏國的官職都不太高,于是諸葛亮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么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實際上,徐庶進入曹營后,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們先說?右中郎將?,這個官職是一個武官官職,在東漢末年,是介于將軍和校尉之間的一個官職,是一個權(quán)力比較小的武官官職,甚至稱不上將軍。而?御史中丞?顯然是文官官職,屬于監(jiān)察官員,也就是后來的言官,專門用來打小報告,官職低微,權(quán)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較獨立,動動嘴皮子,打打小報告,這與演義中的?一言不發(fā)?完全是兩碼事,絕對的一個話嘮。
徐庶和諸葛亮本是好友,并且他們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間,然而20年后,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丞相,權(quán)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國的一個無名小卒,默默無聞。于是乎,諸葛亮才為徐庶的命運而嘆息不已!那么,他們到底誰更幸福的呢?顯然是徐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雖為丞相,但是天天勞心勞力,最后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頭來終是一場空夢。而徐庶雖為魏國小吏,但是衣食無憂,老婆孩子熱炕頭,美滋滋,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們認(rèn)為呢?
是的。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他幾乎被羅貫中描述得直接取代諸葛亮的地位。雖然電視劇將這個人神化,但從實際歷史上來看,徐庶本身確實很優(yōu)秀,他不僅有優(yōu)秀的武功,在學(xué)問上也很優(yōu)秀,但要和諸葛亮相比的話就差得遠了。
當(dāng)初,徐庶本是劉備的人,而且當(dāng)初諸葛亮之所以會成為劉備的謀士,徐庶在這中間可做了不少工作。但遺憾的是,徐庶未能和劉備走到最后,他最后因為母親的原因轉(zhuǎn)而進入曹操的帳下。對于徐庶這個人,不僅諸葛亮表示肯定,就連曹操也對此人贊嘆不已。不過即便有人如此肯定他,徐庶最后也沒能成就大業(yè),終究碌碌無為度過一生。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足智多謀,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
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shè)一謀?!焙髞肀阌辛艘痪湫笳Z“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卻是比關(guān)羽更合成語意義的人物,他在被迫“棄劉歸曹”后,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在曹營卻“終身不設(shè)一謀”,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光輝典范。
通讀本《三國演義》上說,徐庶化名單福,聞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為軍師,接連打了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了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長,其身份被程昱識破,并設(shè)計將徐庶老母賺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家書逼徐庶就范,這就是俗語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的由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9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