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被君王懷疑該怎么做?看看蕭何如何保命!
秦朝末年,朝政腐敗,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劉邦就是其中的一位起義領(lǐng)袖。在推翻秦朝之后,劉邦被封為了“漢王”。公元前202年,在楚漢之爭中獲勝的劉邦,建立了秦朝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有一天,劉邦在大殿之上問群臣:“我為什么可以得到這個天下?”
大臣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但是,大臣們的答案都不能讓劉邦滿意,劉邦搖搖頭,說道:“我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有三個人相助于我。韓信帶百萬兵將,深知用兵之法,為我取得了許多場勝仗;張良善于謀劃,十分機智,是我最得力的軍師;蕭何不斷的為前線供給糧草,并且,他善于安撫百姓,為我得天下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
正如劉邦所說,韓信、張良、蕭何,這“漢初三杰”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三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韓信因為劉邦的猜忌而死,張良在看破世事之后退隱,只有蕭何一人,一直留在劉邦的身邊給他打下手,最終,年老而終。
在這三人中,蕭何與劉邦相識的時間最長。
在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蕭何就已經(jīng)是沛縣的一個小吏了。兩人交了朋友之后,劉邦常常因為犯錯而依仗蕭何,而蕭何為人忠厚老實,待朋友也極好,常常一求百應(yīng)。
后來,許多的地方官吏都認為:秦朝的統(tǒng)治十分殘暴,必定不會長久。于是,他們紛紛加入到了起義軍之中,在沛城縣令被殺之后,全縣的人急于選出一個新的縣令,蕭何就舉薦了劉邦。但是,劉邦卻推辭說自己不行,不能擔此大任。
蕭何無奈之際,就說道:“有一個讓老天選擇的好辦法,那就是大家在紙條上寫出十個在當?shù)赜新曂娜说拿?,然后,再進行選擇,選到誰就是誰。”大家聽后,都贊成蕭何的意見,于是,劉邦就上前抓鬮,當著大家的面打開,沒想到全是自己的名字。
蕭何隨即走上前,大聲說道:“此乃天意所歸”。大家也都非常的高興,直到后來,劉邦才知道,在那十張紙條上,每一張都是自己的名字。劉邦之所以能打下大漢的江山,蕭何可是功不可沒的,在論功行賞的時候,蕭何也占據(jù)了第一名的位置。
而韓信,更是蕭何舉薦的,為漢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墒?,正因為如此,他卻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
漢高祖十年的時候,有人密告韓信謀反,說:陳豨與韓信準備里應(yīng)外合攻破皇宮。劉邦親自帶兵去征伐了陳豨,呂后緊急召見當朝丞相蕭何商討解決辦法。蕭何告訴呂后:“你派人傳旨給韓信,說陳豨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并被斬殺,所有大臣都要進宮向皇上祝賀。”
然而,韓信卻派人來告知,說自己得了重病。隨后,蕭何就去了韓信的府邸,告訴他:“你不進宮道賀,這不是擺明著讓皇上懷疑你嗎?”韓信因與蕭何共事多年,又因當年蕭何的舉薦,所以,十分信任蕭何。于是,就換了衣衫,隨蕭何進了宮。
但是,在韓信進宮之后,就被呂后安排的人抓走了。最終,抓到了長樂宮砍了頭,還下令誅殺韓信一家三族。劉邦聽后,十分的歡喜,對蕭何又是賞賜又是恩寵。甚至,還允許蕭何在上朝的時候,不用遵循平常的禮儀,雖是丞相但卻可以不穿朝服,還可以身著佩劍。
當然,蕭何是一個聰明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但十分遵守禮儀,還比其他人做得要好。因為,蕭何非常明白,皇上對自己的恩賜,不是讓自己更加的放肆,而是讓自己時刻記在心里。如果,蕭何真的那樣做了,那么,下一個砍頭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蕭何不僅十分能干,還非常的機智。身為一國的丞相,蕭何無論是制定什么制度,還是建造什么建筑,總是在自己制定好方案之后向劉邦請示。在劉邦同意之后,蕭何才會著手去做;但是,如果劉邦不同意,蕭何也不會自作主張去做的。對于這樣的蕭何,劉邦也是非常放心的。
劉邦看蕭何這個人,又有能力,還沒有什么野心,所以,他們之間的相處也是相安無事的。但是,能力出眾的蕭何,盡心盡力為劉邦打理著江山,自然受到了許多百姓的愛戴。然而,老百姓這樣的愛戴之情,卻對蕭何十分不利。為此,蕭何一個名叫召平門客,就曾警告過他:
“你這樣忠于職守盡心盡力地做事,難免民間百姓對你歌功頌德??山眨实劭傇趩柲阕鍪裁?,那是忌憚你在百姓中的威望,如果,你繼續(xù)這樣下去,怕不久之后就會遭受滅族之災(zāi)。不如,你多買一些土地,高買低賣把自己的名聲敗壞一下,這樣百姓就不再對你歌功頌德了?!?/p>
蕭何聽后,內(nèi)心一驚,立馬聽從了門客的建議。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辭封邑,并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帝劉邦十分高興,獎勵有加。試想一下,蕭何如果沒有這么做,善于猜忌、心狠手辣的劉邦,死前能放過蕭何嗎?
蕭何這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輔佐劉邦,一直都是劉邦的強大后盾。雖沒有什么大起大落,但過得也是非常辛苦的。善于猜忌的劉邦,在江山面前不講任何的情面,與這樣的君主相伴一生,真的是一種煎熬。不過,不得不說,蕭何在危機四伏的官場中,也算得上是一個幸運者。
在電視劇里,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皇帝為了表示對某個大臣的溺愛或者信任,于是便會賜予他丹書鐵券,也就是常說的免死金牌。但當皇帝要殺這個臣子時,免死金牌真的能起死免死的作用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五代十國時,河中節(jié)度使朱友謙協(xié)助李存勖滅了后梁,樹立了后唐。李存勖一快樂,就“賜之鐵券,恕死罪”。
后來李存勖身邊的伶人陷害朱友謙,說他要謀反。李存勖也覺得朱友謙權(quán)力太大,應(yīng)該除掉。于是捏造罪名,殺朱友謙,盡誅其族。朱妻張氏臨刑前拿出李存勖所賜鐵券哀求免死,劊子手們笑道:“正是今上叫斬耳!”
劊子手的戲弄之言,正提醒了免死金牌的“為難”之處,免死金牌的發(fā)放人是皇帝,最終解釋權(quán)在他手里,又當球員又當裁判,鐵券最終能不能免死完整看皇帝自己的心意。
其實丹書鐵券剛出來的時分,并沒有免死的功用,僅僅是個榮譽證書。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匾石室,藏之宗廟”,給蕭何、韓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頒發(fā)了丹書鐵券,懲處他們的功勞,但并未賦予鐵券免死的功用。
所以到最后,當劉邦以為這些功臣要挾到劉氏王朝統(tǒng)治時,韓信、彭越等異性諸侯王仍然被“夷三族”,鐵券一點作用也沒起到。后來皇帝們固然給丹書鐵券賦予了免死的功用,但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了“最終解釋權(quán)歸皇帝一切”這一BUG,于是便將丹書鐵券當成一個榮譽標志,頒發(fā)得越來越多。
到了唐代,獲此鐵券的人功績也不見得多大,像什么招降武將、藩鎮(zhèn)節(jié)度使、部落領(lǐng)袖等,人手一個,以示皇帝的恩寵。而且享有的免死次數(shù)卻愈來愈多,以至由自己惠及子孫。唐玄宗就曾賜予安祿山鐵券,許以他和子孫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極大特權(quán)。
這種濫發(fā)以至連臣子都看不下去了。如唐德宗時名臣李懷光曾立下豐功偉績,卻被人所妒忌,屢次搬弄是非他和唐德宗的關(guān)系。唐德宗發(fā)現(xiàn)以后,為了拉攏這個曾經(jīng)被冷落的臣子,于是加封他為太尉,并賜丹書鐵券。
但李懷光卻很生氣,他以為這是唐德宗對他的不信任,是在凌辱他,就把鐵券扔在中央說:“圣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
等到朱元璋時期,丹書鐵券更像是催命符,而不是保命符。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誓諸白水,河帶山礪,愛及苗裔”。
洪武朝的鐵券明文規(guī)則了謀逆不宥,其他死罪都可寬恕。結(jié)果是李文忠被毒死;藍玉被滅門;宰相李善長與朱元璋是兒女親家,朱元璋托辭天象有“星變,其占當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日七十余人誅之”。簡直一切的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以謀逆罪殺死,并且殃及家人。
當然丹書鐵券免死的案例也不是完整沒有。比方因奪門之變而被賜予丹書鐵券的高陽伯李文,在瓦刺兵侵犯大同時,李文指揮失誤,致使瓦刺軍隊打破雁門關(guān),占領(lǐng)了今天的山西代縣等地。若是普通將領(lǐng),恐怕已是軍法從事了,但由于李文有鐵券,僅僅是被免掉了爵位。
但反過來一想,李文之所以被免死真的是鐵券的功績嗎?恐怕也是僅僅是由于英宗懷舊情,不想殺這個有功之臣找的借口而已。
所以大家有時機穿越回古代,當皇帝要恩賜你丹書鐵券時,千萬不要當真,這玩意兒跟黃馬褂一樣,只是表示皇帝對你的注重和恩寵。至于免死難免死,最終解釋權(quán)還是在皇帝那里。
身體雖壞,影響還在。不為所用,皇子見怪。明哲保身,親友敗壞。若想留命,還得腦子站隊,隊友都不賴。
劉邦還好說,朱元璋的話,你得學會當個舉報狂魔,把身邊有不當行為的全都舉報給朱元璋,不然會被連坐。
朱重八大爺手拿錦衣衛(wèi)丹青高手畫下的《X國公安樂圖》連環(huán)畫,尋思:此人當年驍勇善戰(zhàn),每戰(zhàn)爭先,如今瑾小慎微,變了個人一樣,是心懷怨望,嫌朕器量狹小不能容人?還是司馬懿故智,韜光養(yǎng)晦潛龍在淵?越看越像,走路的樣子像,吃飯的樣子像,如廁的樣子也像,敦倫的樣子更像。所以,我是做掉他呢?還是做掉他呢?
司馬懿韜光養(yǎng)晦,可是兩個兒子皆握有兵權(quán),而且三國連年征戰(zhàn),就是忌憚司馬懿,在戰(zhàn)時,魏國后期無善戰(zhàn)之人,可以說是不得不把軍權(quán)交予司馬懿,最后導(dǎo)致軍中只認司馬懿,司馬懿韜光養(yǎng)晦,但實際上手握軍權(quán),長安軍權(quán)雖在曹氏,但只要抓住時機,拿下皇帝,在外的軍隊都不會再反攻司馬懿,說白了,司馬懿韜光養(yǎng)晦但從未交權(quán),始終都掌握魏國最精銳部隊的威信。
重八大爺晚年神經(jīng)質(zhì),馬皇后也去世了,沒人剎車,疑人偷斧,道理講不通,疑心你的時候怎么看你都像謀反。朕當年不也是啥都沒有,一個破碗開局。劉伯溫功成之后不爭封賞,又早早還鄉(xiāng),然而還是逃不出朱元璋的猜忌,正史病卒野史死因成迷。劉基的詩題枯木圖里有?知兵臏孫子,善射殲有窮。胥種伏短劍,韓彭嘆良弓?句,胥是伍子胥,劉在郁離子知止中說?夫子胥之入?yún)且?,圖報其父兄之讎而已矣。及其入郢而鞭平王足矣,夫復(fù)何求哉?乃不去,而沈其身,不知止也?。孫臏結(jié)局不詳,有窮幽遠難考,子胥文種韓信彭越,所遇皆非能共富貴之明主。不想一語成讖,可惜了一代英才,輔佐的卻是功臣終結(jié)者洪武大帝,雖有子房之稱,終不能身免,知止亦難全也。
隱藏的太明顯了,朱元璋一看就不對勁,自然最好,有漏洞最好,劉伯溫為什么下場不行,主要是他面對朱顯得太不自然,太懂歷史且有點躲著朱(甚至瞧不起朱或者說看透了),朱于是動了殺心,到是故意漏洞百出的某人活的瀟瀟灑灑,而同為兄弟的某人仍然被賜死。
朱元璋后期殺人是不看你態(tài)度的,就看你能量大小,能威脅到朱允炆肯定要殺。其實有時交權(quán)也是死;假如我們在古代是大將,如果有仇人,離職后也難得善終;另外單單就是權(quán)力和富貴,大部分人就放不下,所以很多人只能眼看著自己走進思路了;其實他們自己比我們更明白這些道理,奈何騎虎難下,進退都不是自己說了算的。最好辦法就是逃命,趁著皇上心情好事情多,跑到海外,一定要海外,不然早晚被抓回去,死得更慘。
殺得太狠了,沒見過這么殺的。歷朝歷代,要說無端殺人,沒人比得過朱元璋的。人家殺人是按?個?論,他是從?萬?起步。我都不知道怎么這么狠。動輒數(shù)萬數(shù)萬的。事實上,有人問怎么從朱元璋手下活下來,我是真的不知道有什么辦法。不管是淮西勛貴還是軍功將領(lǐng)、外戚,不知道怎么就掉了腦袋。
以前皇帝殺了大臣,有些也只殺本人,殺了后兒子女婿照樣的當官。也不會牽連整個家族。老朱不一樣,實在人唄。大臣犯了法,按著大萌律例,該誅九族就誅九族。導(dǎo)致像藍玉案這樣牽連出數(shù)萬人。真是一點不手軟,就是這么的?實在?。
注意幾件事第一功高蓋主、第二做實事少說話、不要與王子關(guān)系太好。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做讓皇上猜忌的事。權(quán)力、功勞不可貪,貪財、貪色總要選一個。一個人沒有弱點自制力極強很容易讓皇上感覺看不透你,也沒辦法控制你。所以錢和女色你始終要選一個。多讓別人出風頭,少樹政敵。小事多犯錯誤,大事多犯糊涂。大事犯不起錯誤但是可以選擇養(yǎng)一個聰明人,點醒他通過他來告訴你自己該怎么做。搞得自己很糊涂但是不至于犯錯,也能依賴一些人做成事。
一句話:只要錢,莫貪權(quán)。帝王最看重的是權(quán),你不得做半分覬覦的舉動。當然對于朱元璋,你錢也不能多伸手,賞你多少是多少,本份做人,別想逾矩,在地方上萬莫仗勢欺人,畢竟老朱底層出身,縱然升到帝王,本性上也是跟底層百姓同仇敵愾的,你身為義軍革命成功,一旦變成了當年欺壓老朱、被老朱推翻的對象的一路貨,激起民憤,將心比心,一樣不能容你。功成不變節(jié),李自成、洪秀全做不到就敗了。
大部分人推翻欺壓自己的人,只是想變成當初欺壓自己的人,也就是恨貪官的人大部分只是恨自己不是那貪官,而不是恨貪這個行為本身,這是大部分人的局限。朱的特別之處在于縱然取而代之了,但在他的潛意識里仍然拿自己當作被欺壓的底層人,沒有進行角色轉(zhuǎn)換,仍然與老百姓立場一致,他是真心恨貪官的。所以自污留把柄這招,對其他的皇帝好使,對老朱是不好使的,因為老朱真的恨剝削階級,哪怕自己已經(jīng)變成了這個階級,他也忘不掉小時候受剝削階級的苦,所以一塊鬧革命的兄弟如果有天變成了他小時候痛恨的那種人的嘴臉,他也是絕不留情。
司馬遷寫劉邦推兒女下車是在突出高祖人格的偉大,舉大事不細謹。絕對不是在暗諷劉邦沒人性,或是政治家殘忍刻薄,不擇手段。蕭何那個也不叫?送人質(zhì)?,實際上當時蕭何被懷疑完全是蕭何自己的問題。蕭何早年有機會調(diào)到中央咸陽工作蕭何婉言拒絕,起兵之后只擔任后勤工作。劉邦起兵后老婆孩子父親還有家族中不能打仗的人都留在沛縣,雍齒叛亂沒有把家人帶出來,攻取留地沒有把家人帶出來,滅秦沒有把家人帶過來,還定三秦打出關(guān)都打到彭城了心中還沒想到家人。是在彭城失敗后向西北撤退時順道注意是順道可不可以帶著家人。
蕭何一個管后勤的,從不參與一線戰(zhàn)斗的,只參與征兵征糧搜尋人才書籍的人,竟然能在最高統(tǒng)帥劉邦都無暇顧及家人安危時利用權(quán)利把?子孫株弟?轉(zhuǎn)移出來,轉(zhuǎn)移出來也不讓家人上前線參與戰(zhàn)斗,不被懷疑都說不過去了。當主帥的怕死,下面士兵能拼盡全力才怪了。劉邦沒有下強制命令給蕭何,只是譴使慰問進行暗示,已經(jīng)很給蕭何面子了。對比一下曹參,王陵,周昌等人。劉邦會懷疑這些人嗎?會派遣使者慰問嗎?這些人未必比蕭何聰明,未必比蕭何有能力,但是這些人把都自己視為團隊一份子并且拿實際行動做出表率,就像劉邦做的表率一樣。至于韓信謀反被殺這個事情,這是蕭何這一生做的最最最最最蠢的一件事,為了個人安全站隊,連組織原則都不顧了。身居高位控制不了局勢任由局勢失控。劉邦下命令給周勃?立斬噲頭?時周勃真的就到前線把樊噲腦袋砍下來了嗎?那合著呂后說韓信謀反蕭何就真把韓信當做謀反處理了。
老朱殺功臣的原因不是人家失心瘋,人在朱標去世前可沒怎么殺功臣,只是因為大兒子去世了,他又要保長孫坐穩(wěn)位置,那就只能把所以有可能和別的兒子聯(lián)手搞事情的人全都除了,當然就這樣也還是沒保住孫子。你可以說他確實狠,但人家可不是單純猜疑,老朱的政治手腕不比劉邦差。歸根結(jié)底,明初的功臣都是給朱標殉葬了。
劉邦殺的都是執(zhí)掌一方的異姓王。歸根到底是由于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矛盾,劉項起家是分封制對郡縣制的最后一次反撲,所以項羽在攻入咸陽后要分封,劉邦在打敗項羽后也要分封。沒辦法一次性廢除分封制,就換個方式,殺異姓王后分封劉姓王,反正不論誰做皇帝都是他劉邦后裔(這樣就對后代皇帝很不公平,所以后面幾代皇帝都是極力削藩削侯,朝郡縣制方向走)。
開國功臣封侯的大部分都沒事,蕭何張良周勃陳平灌嬰等。而朱元璋殺人是由于朱標死了,為朱允炆鋪路。如果保住朱標,什么事都沒有。遇到劉邦這樣的老板,保命不容易,跟劉邦混的,除了蕭曹,其他地方混入的比方張良,通過不當官、絕食和早死保了自己不挨刀砍,但也保不了兒子被弄去筑城墻。至于韓信之流,打完仗立馬自殺身死,或許可以留下一點血脈。遇到朱元璋這樣的老板,就是打完仗立馬借有傷病回家去種幾畝薄田,按時上繳賦稅,裝聾作啞的不談朝政大事,要是讀書人,就專門讀朱元璋本家的朱子??糠N地實在吃不飽就去街上要飯,或許洪武大帝會賞你一只吃。
劉邦這種大公司老板,不難保命, 一般人能力不夠,做不到讓他感到威脅的地步。 能力夠的,懂退后就能活。老朱這種,除非你是他親戚, 不然就算了吧,唯一的辦法就是直接造反,贏了通吃, 輸了算你能力不夠。 猜忌心太重了,殺心又重。 而且絕對不能撈點小錢什么的,貪污100塊錢也要砍頭。就算你老老實實干活,能力又平平常常,也不撈錢。 你還要祈禱你的上司的上司 的上司里面不能出一個 要被他砍死的人。 因為老朱砍人從來不砍一個,人家砍一群。
蕭何是病死的。
漢十二年四月,劉邦病逝于長樂宮,享年62歲。 同年,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惠帝。蕭何繼任丞相。不過這時,蕭何年事已高。這期間,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chǔ)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社會情況的內(nèi)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制作律令的開端。
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明簡。公元前193年,年邁的蕭何,由于常年為漢室操勞,終于臥病不起。
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前往探望,并趁機詢問:“丞相百年之后,誰可代之?”接著惠帝又問:“曹參如何?”蕭何聽了,竟掙扎起病體,向惠帝叩頭,道:“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恨了! ”惠帝賜蕭何謚號為“文終”。
蕭何的主要成就:
蕭何原是沛縣“主吏掾”,熟悉秦帝國的法令制度。劉邦入關(guān)后曾頒布過法令:“約法三章”,廢除了無理的秦朝苛法,而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
這都是在蕭何的意見下進行的,而后來根據(jù)秦律又制定了漢律,從出土“睡虎地秦簡”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漢法之中。
那是因為在名節(jié)和性命面前,名節(jié)自然是不值一提的,蕭何這個做法是為了保命呀。
一、大功臣蕭何劉邦曾經(jīng)說,漢朝能夠建立絕對是離不開蕭何的,而蕭何絕對是最大的功臣。所以在剛剛見愁的時候,進行封賞之時,蕭何永遠拿的都是最大的獎勵。并且蕭何這個人真的是非常的聰明能干,在蕭何的幫助之下,劉邦才讓漢朝穩(wěn)定了下來,才安撫住了本身躁動不堪的百姓們,讓天下變的太平。而且韓信在之后還想要謀反,也正是因為蕭何的出謀劃策,才把韓信給豬殺了??梢哉f劉邦是非常的依賴蕭何的,所以也給了蕭何非常高的權(quán)力和非常大的獎賞。
二、可以共衰,但是不能共富貴但是所有的皇帝都是那樣子,沒有很多人是有足夠的容忍之量的。尤其是那一些皇帝這些大臣們可以跟隨他們從貧賤打到富貴,但是在手握天下之后,這些皇帝們明顯會疑心很重,最后的那一些功臣們下場都不好。尤其是蕭何非常的盡職盡責,這反而也不是一個好事,尤其是他的名望很高,再加上權(quán)力很大自然的,也是會引起蕭何的疑心的。所以蕭何在后來才主動的拒絕分賞,并且還獻上了財務(wù),這個舉動反而讓劉邦非常的開心。但是小何太過努力工作了,這就讓劉邦非常的忌憚,因為實在工作太過突出,可是又沒有什么可以賞賜的,那么接下來盛極必衰等待著蕭何的,肯定也沒有好下場。
三、自毀名節(jié)只是為了保命在那個時候,尤其是劉邦在外頭打仗,蕭何在后面安定后院,劉邦自然的是非常的擔心蕭何自立為王的。尤其是蕭何的名聲那么高,就算是他想要當皇帝,肯定也沒人反對。所以蕭何就自毀名節(jié),這樣子就可以打消劉邦的戒心,這才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9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