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上帶一名本性軟弱的皇太子,他就是李治。他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大兒子,媽媽是長孫皇后,然而依照封建制度的宗法制度,儲君都要立嫡子,無嫡才立長。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李治的哥哥李承乾即是嫡子,也是長子,所以唐太宗登基后,李承乾被立為太子。那么為什么后來李治成了太子呢?那么唐太宗又是怎么考慮的呢?李治成為太子的原因有三點:
1.李承乾被廢
由于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長子,所以在唐太宗登基以后,李承乾很順利成章地成為了太子。然而此時,唐太宗還有一個嫡子就是李泰。
李泰從小就展示出了才華,他很愛學習,愛讀書,書法也寫得好,而且他還在18歲那年主編了《括地志》,這是一部地理著作,這樣唐太宗就很喜歡李泰。
但沒想到,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不滿,因此李承乾對唐太宗就陽奉陰違,而且不聽太師的話了,也不愛學習了,唐太宗就時常教訓他。
那么此時李泰就覺得李承乾有可能被廢太子之位,他有可能被立為太子,于是就開始和李承乾爭斗,搶奪太子之位。
李承乾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廢,于是先下手了,他與李元昌,侯君集等人起兵造反,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就被廢了。
唐太宗就打算立李泰為太子,但李泰擔心李治會來和他爭位就又來恐嚇李治,李治把這事告訴了唐太宗,而且李承乾也承認了李泰與他爭位,他才造反的。
唐太宗聽了以后,非常痛心,想要自殺,被長孫無忌等人給攔下來了,并提議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同意了,李治就這樣當上了太子。
2.長孫無忌的幫助
在李承乾和李泰爭奪太子之位的事情暴露后,長孫無忌就提議立李治為太子。此時,唐太宗擔心朝廷有不同的聲音,長孫無忌就擔保百官都不會有意見。
后來唐太宗怕李治不能服眾,就想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提出反對,他認為,李治仁厚,是個守城君主,太子經常換,會引起大臣們的疑心,使朝政不穩(wěn),于是唐太宗作罷了。沒有長孫無忌的幫忙,李治的太子之位還真是坐不穩(wěn),李治能當上太子還真是多虧了長孫無忌。
3.李治的性格
李治的性格懦弱,當他的兩個哥哥爭奪太子之位時,他也不參與其中,也不敢想有一天他能成為太子,然而就是這樣的性格反而幫了他。
他沒有參與叛亂,也沒有爭奪權位,然而他也是嫡子,所以他的性格就反而讓他能當上太子成為了優(yōu)勢。
因為唐太宗是發(fā)動玄武門事變才坐上皇位的,所以這件事對唐太宗是有很大的心理陰影的,他不希望他的子孫也發(fā)生類似于玄武事變這樣的事情,因此李治的性格不會讓這類事重演,而且能善待其他的兄弟姐妹。所以唐太宗選李治為太子,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李治能成為太子,看上去是個意外,其實也有必然性。由于他的兩個哥哥互相爭斗,導致兩敗俱傷,那么李治這時候就有機會了,再加上長孫無忌的幫助,他就成了太子的首選候選人了。
這也印證了一個成語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李治的性格看上去很軟弱,然而正是這一點卻成為他當上太子的關鍵。
一個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不同的機會,環(huán)境,條件下是會相互之間變換的,并沒有固定的優(yōu)點和缺點。同時也告訴我們不爭才是爭,也就是用不爭的方式達到爭的目的,李治在這行比他的兩個親哥哥看起來更有智慧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0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