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矶」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邦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數(shù)十年中,無數(shù)次在激烈的拼殺中身陷絕境,他麾下的能人異士又多次幫助他化險為夷,他才能笑到最后。文中此人在劉邦狼狽落魄時救他一命,為何劉邦在稱帝后一定要殺他?
季布一諾勝千金
你可能不知道誰是季布,但你絕對聽過一諾千金這個成語。季布是楚地人,以中誠信、守諾言而著稱。據(jù)說只要是他許下的諾言,無論面對多么艱難險阻,他都會設(shè)法完成,從未失信,于是楚地便流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黃并不是我們現(xiàn)代的黃金,那時秦末漢初可能以黃銅為黃金,二者外觀極為相似。)
在風起云涌的秦末起義戰(zhàn)爭中,季布效力于項羽,并被稱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他軍事才能卓越,多次帶兵擊敗劉邦的軍隊,使劉邦陷入困窘之境,搞的劉邦很狼狽,所以劉邦很忌恨他。
丁公彭城放劉季
劉邦別名劉季。丁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第七號男嘉賓。丁公和季布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季布先參加了項羽的起義軍,丁公后跟隨兄長投靠項羽,也是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公元前205年,劉邦聽信手下謀士的建議,集合各路諸侯,召集人馬五十六萬(號稱)。進攻項羽的封地(搞偷襲,項羽去打齊國,找田榮算賬),彭城(項羽的都城)不戰(zhàn)而降。項羽嘛,多愛面子一個人。自己的都城不戰(zhàn)而降,估計要氣的跳腳大罵。
項羽當即掉過頭來,帶了三萬兵馬(這位爺經(jīng)常以少勝多,可參見巨鹿之戰(zhàn))風風火火的就從彭城趕回去。劉邦可能有點膨脹,畢竟自己手里有四五十萬的兵力,而且剛打下項羽的都城,有點小看項羽的意思。(歷史無數(shù)次的證明,驕兵必敗。)結(jié)果四五十萬人讓項羽帶的三萬兵馬打的丟盔棄甲,劉邦身為三軍統(tǒng)帥,也能倉皇逃出彭城,身邊的近衛(wèi)被殺的竟然只剩幾十個人。
于是歷史上堪稱神奇的一幕上演
丁公帶騎兵四處追擊漢軍,上天眷顧,他竟然追上了劉邦,此時的劉邦簡直就如豬狗般任人宰割。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地位一般的將領(lǐng),在戰(zhàn)場上俘獲了敵國的皇帝(打個比方),這是一件多么激動人心且無比榮耀的事情,也許你可以憑此功勞一步登天。如果丁公選擇將劉邦交給項羽或者就地斬殺,那么歷史將會大有不同,項羽或許就可以真正的建立楚國稱帝,一統(tǒng)華夏。
可惜沒有如果
兩軍相遇對峙(說不上對峙,其實是劉邦被包圍),劉邦見逃脫不過便停了下來。此時的丁公異常的冷靜(說實話我真搞不懂他的腦回路,可能是想給自己留后路。) 劉邦看著丁公道 “兩賢豈相厄哉!”大致意思為“英雄何苦為難英雄!”丁公沉默著,然后竟然讓手下讓開道路(不顧手下的強烈反對),劉邦見此趕忙逃走。
令人唏噓的命運
楚漢相爭中,劉邦漸漸占據(jù)上風,最后一戰(zhàn),西楚霸王被圍垓下,突圍不果,自刎而亡。項羽被圍垓下后,他手下的將領(lǐng)紛紛逃亡,其中季布、丁公都上了劉邦的追殺名單,劉邦重金懸賞他們。
季布在逃亡中受到一個叫朱家的俠客幫助,朱家又搭上夏侯嬰的線,讓夏侯嬰向劉邦求情。劉邦考慮到撫慰江東舊部,同時季布也是一個品行良好,有才能的人。不但放了季布而且還封了他官做。丁公聽到后大喜過望,主動去見劉邦,得意忘形的說著自己如何放了劉邦一馬,救劉邦一命,當時劉邦是多么的狼狽。丁公自認為居功甚偉,滿以為會被封以高官厚祿,劉邦卻“為人臣而不忠乎!”讓后世的臣子不要效仿丁公,將丁公斬殺。
是被劉邦殺死的,丁公事實上是對劉邦有恩的,但他也是真的被劉邦所殺,其實劉邦這個人在歷史上一直是被稱為知人善用的人,他很惜才也愿意給這些有本事的人機會,所以也很得人心,能夠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nèi)給予人才最大的發(fā)揮空間。
比如說韓信,韓信是背叛項羽逃出來的,一開始劉邦也不是很看重他,覺得這人比較貪得無厭,一心只為利益。不過韓信后來得到了蕭何的推薦,劉邦決定見韓信一面,見過韓信后發(fā)現(xiàn)這人真的是有才華的,對自己爭奪天下很有用,但是當劉邦成功登基后,韓信就立馬被蕭何設(shè)計殺死,這真的是成也是他敗也是他。
再就是丁公這個人,他原來也是項羽的屬下,在一次劉邦出逃的時候,他帶兵前去捉拿劉邦,追到了但是又放了他,所以當項羽戰(zhàn)敗后,丁公想著自己曾經(jīng)也算是救過劉邦一命,好歹算是救命恩人吧,丁公去投奔劉邦,劉邦看見丁公來了,二話沒說請他進軍營,不過令丁公沒想到的是,在走遍整個軍營后,劉邦當場殺了丁公。
劉邦說:“這人能夠背棄舊主,自然也能夠背叛我,這種人不配做我的部下,你們千萬別和他一樣”。所以說丁公其實也死得不冤,他猜錯了劉邦的心思,以為劉邦會把他當座上賓呢,事實上丁公一早就是背叛了項羽,當年該抓的時候不抓還放走了劉邦,現(xiàn)在項羽死了還想投奔劉邦,做人不忠誠,當有這個下場。
劉邦稱帝后,之前項羽的手下丁公過來投靠他,反而被劉邦下令斬首示眾,這并不是恩將仇報,而是為了立威,劉邦要告訴天下之人不能背叛自己的主公,小人是沒有好下場的。這就是帝王的馭人之術(shù)。
眾所周知項羽和劉邦是死對頭,但是剛開始的時候劉邦跟項羽是一起共事的,他倆一起在項梁手下辦事。劉邦就趁機發(fā)揮自己的交際能力,與軍中的人廣泛結(jié)交,而劉邦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認識了丁公。
之后,項羽率兵去進攻齊王,而劉邦就趁項羽不在,用56萬大軍攻打并獲得了項羽的老巢彭城。項羽聽聞自己的老家被端,火冒三丈,立馬率精兵3萬火速回援。當時的劉邦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是他手下并無能兵強將,大都是各路諸侯湊出來的烏合之眾,面對項羽的3萬大軍,被殺的節(jié)節(jié)敗退。
劉備帶著自己的殘兵敗將逃跑的時候,正好被丁公所抓獲,于是劉邦為了活命,立馬向丁公求饒,希望他可以念在以往交情的份上,饒自己一條小命。
按理說,丁公直接斬殺劉備,就什么事都沒有了,他還能獲得項羽的封賞。可惜丁公偏偏猶豫了,他念了私情放走了劉邦。并且回去跟項羽謊報軍情,說自己沒有追上劉邦。
之后,劉邦在韓信、蕭何、樊噲等人的幫助之下,成功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當上了大漢天子。這時候丁公就想著,自己曾經(jīng)救過劉邦,那么去投靠他肯定有好處。
但是劉邦見到了丁公之后,卻派人把丁公綁了起來,并且對手下的人說:“丁公原本是楚國之人,卻背叛了他的主公項羽,讓項羽失去天下,這樣可恨的小人,大家千萬不要效仿!”
由此可見,面對欺騙君主的不忠之人,沒有誰敢用他在手下辦事。丁公的死亡,也讓劉邦手下的人更加忠誠,不敢對劉邦有二心。
楚漢戰(zhàn)爭最終以耍無賴的劉邦勝出,而劉邦這一路走來也是頗為狼狽,狼狽到了什么程度?幾乎數(shù)次被項羽軍隊追著打。而這里不得不提一個人物叫季布,他是項羽麾下的五虎大將之一,曾經(jīng)多次領(lǐng)兵打敗劉邦,把劉邦打得走投無路。劉邦對他理應(yīng)是怨恨的,可是到后來卻又對他封官行賞。而另一位叫丁公的曾經(jīng)放了劉邦一條活路,可是反而卻被劉邦殺掉,這又是為何呢?
季布,楚國人,早年跟著項羽鬧革命,并數(shù)次建功立業(yè)。這位老哥在楚漢戰(zhàn)爭期間,多次把劉邦打的滿地找牙。而后項羽兵敗后,劉邦到處通緝他,季布只好躲藏起來,可躲避終究不是辦法呀,恰好一位姓朱的好心人收留了他,還通過夏侯嬰為他說情,結(jié)果劉邦知道后竟然就把季布給赦免了,而后還封官行賞。
按理說劉邦對這位仇家應(yīng)該是恨之入骨才對,因為季布數(shù)次要了他的老命??墒莿钇孥E般的寬容了這位老哥。一方面是說客會講話,另一方面可能是劉邦故意做個樣子,不想背負殺害賢才的罵名也就是出于政治考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邦性格的怪誕。這種怪誕的性格就體現(xiàn)在在殺害丁公這位老兄身上。
丁公,也是項羽部下的大將,據(jù)說是季布的舅父。彭城之戰(zhàn)中奉命追殲劉邦的就是這位仁兄了。他可沒丟臉,最終追上了劉邦并堵住了他的去路。本來劉邦在這里就可以魂歸故里的,而項羽也就可以一統(tǒng)天下了。但是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這位丁公大人居然把劉邦給放走了,而且僅僅是因為劉邦的一句廢話。
史書上記載:"丁公為楚將,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顧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大伙兒看到這里就覺得莫名其妙了,這個劇情實在是大逆轉(zhuǎn)。劉邦就對丁公說了一句,我們都是好漢啊,怎么能讓兩個好漢相互為難呢?沒想到丁公就這么好騙,一句話就忽悠住了,立刻就放劉邦走了。這其中蹊蹺實在令人費解。
丁公是楚國人又是項羽部下,而彭城之戰(zhàn)實則是一場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劉邦都把你老巢都占了,侵略你的家園,難道丁公就沒有一點愛國之心?況且私自放走劉邦項羽那邊如何交代,弄不好會掉腦袋。而且丁公與劉邦素不相識沒任何關(guān)系,這些史書上并未詳細記載,就更加使這一事件變得迷糊。
劉邦稱帝后,丁公自認為自己是劉邦的救命恩人而且又是季布的舅父,以為很得到劉邦的封賞,可是沒想到劉邦毫不留情的把他給殺了。劉邦這樣做的原因表面上是以儆效尤,告誡臣子們要忠心事主。因為丁公就是不忠而未違背項羽的意圖。還有更深次的原因是劉邦現(xiàn)在貴為帝王,當他面見自己曾經(jīng)的救命恩人,他會想起自己搖尾乞憐的模樣,傷及了自己的自尊。所以劉邦不得不殺掉曾經(jīng)放他的丁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唐高宗李治的墓在哪李治墓被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