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司馬懿的父親,他對于曹操來說是伯樂還是絆腳石呢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東漢末年的潁川名門"司馬氏"的代表人物
,他和曹操的交集
,是從曹操20歲開始的。

曹操是太尉曹嵩的兒子
,但是由于祖父曹騰是宦官出身
,所以在當(dāng)時屬于“寒門”
,故而少年的曹操很是奮發(fā)圖強。他酷愛讀書
,經(jīng)史典籍廣泛涉獵
,尤愛讀軍事著作,且在詩歌
、書法
、音樂方面天賦獨具,幾可與名家媲美
,武藝也十分高強
。
東漢末的太尉橋玄,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上影響力很大
,號稱知人善任
,在看到年輕的曹操后就認為他很不同凡響,夸贊他說:“我看的天下名士多了
,但是像你這樣的還真沒有呢
,年輕人,自己努力吧
,我現(xiàn)在年紀大了
,以后妻子兒女就都托付給你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jīng)過喬玄這么一說
,曹操一下名聲大噪,成了眾所周知的有為青年
。
這樣到了20歲的時候
,喬玄等人就推薦曹操出來做官,本來是當(dāng)京都的父母官
,可是據(jù)說是司馬防從中阻撓
,認為曹操出身不行不讓授予曹操官職。后來經(jīng)過喬玄等人的爭論
,司馬防不得不給個面子
,才被迫同意讓曹操出來擔(dān)任洛陽北部尉,負責(zé)洛陽北面的治安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曰:及公為王
,召建公到鄴,與歡飲
,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fù)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
,適可作尉耳。"王大笑
。建公名防
,司馬宣王之父
。
這段話解釋過來就是說:曹操做了魏王之后,把司馬防找來喝酒
,喝到盡興的時候曹操跟司馬防說:我現(xiàn)在還能再做北部尉么?司馬防說:那時候大王剛被舉薦
,也就是做北部尉了。曹操大笑
。
由此看來曹操是秋后算賬呢
,雖然沒有想把司馬防咋樣,但是也對當(dāng)時司馬防阻止自己擔(dān)任更大的官職而有所耿介
,所以跟司馬防開了個“玩笑”
。而司馬防的回答,也證明他當(dāng)時尷尬的處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娝抉R防不是曹操的伯樂,而是絆腳石
,不過曹操自己還是經(jīng)過奮斗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
司馬懿的簡介
司馬懿(179—251年),字仲達
,河內(nèi)溫縣孝敬里(今河南溫縣招賢鎮(zhèn))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權(quán)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
,以其功著
,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
,追尊為晉宣帝
。
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歷唐
、虞、夏
、商
,世序其職。周朝
,以夏官為司馬
。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時
,以世官克平徐方
,錫以官族
,因而為氏。楚漢間
,司馬仰為趙將
,與諸侯伐秦。秦亡
,立為殷王
,都河內(nèi)。漢以其地為郡
,子孫遂以為家
。自仰八世,至東漢安帝時
,生征西將司軍鈞
,字叔平。司軍鈞生豫章太守司軍量
,字公度
。司軍生潁川太守司軍俊,字元異
。司軍俊生京兆尹司軍防
,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上述內(nèi)容均取自《晉書·宣帝紀》)
。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
,傳禮來久”(《晉書·禮志》)。
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
,史書稱他“少有奇節(jié)
,聰明多大略,博學(xué)洽聞
,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司馬懿生在亂世中
,“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晉書·宣帝紀》)
。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
,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
,說他絕非尋常之之
;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
,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椽
。時曹操正任司空
,聽到他的名聲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
。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
,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fēng)痹病
,身體不能起居
。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
,司馬懿躺在那里
,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fēng)痹一般
。
建安十三年(208)
,曹操為丞相以后,始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xué)掾
。曹操對使者說
,“若復(fù)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懼之
,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
,歷任黃門侍郎
、議郎
、丞相東曹屬
、丞相主薄等職。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
,小心謹慎
,勤勤懇懇,“至于芻牧之間
,悉皆臨履”
。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
,司馬懿隨軍
。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
。今若曜威漢中
,益州震動,進兵臨之
,勢必瓦解
。因此之勢,易為功力
。圣人不能違時
,亦不失時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辈懿僬f:“人苦無足
,既得隴右,復(fù)欲得蜀”(《晉書·宣帝紀》)
!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
建安二十四年(219),當(dāng)孫權(quán)向曹操上表稱臣
、慫恿曹操自立為帝
。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說:“漢運垂終
,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
,以服事之。權(quán)之稱臣
,天人之意也
。虞、夏
、殷
、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晉書·宣帝紀》)
。當(dāng)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
,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
、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qū)Σ苁洗鷿h有異議而不得善終
。大概司馬懿在這個關(guān)鍵問題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對他由猜忌逐漸轉(zhuǎn)為信任
。
曹操進封魏王后
,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
。時司馬懿“每與大謀
,輒有奇策”(《晉書·宣帝紀》)
,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關(guān)系一直很好
。司馬懿還與陳群
、吳質(zhì)、朱鑠并稱四友
。
此后
,司馬懿更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
。不久
,司馬懿轉(zhuǎn)為丞相軍司馬。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
,南鄉(xiāng)(治南鄉(xiāng)
,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yīng)駐守邊防
,曹操未予重視
。
同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后
,派孟達
、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
,勢力有所擴展
。七月,孫權(quán)欲攻合肥
,魏軍大部調(diào)動淮南防備吳軍
。鎮(zhèn)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guān)羽,乘此機會
,留南郡(治江陵
,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
,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魏荊州治新野
,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
,今湖北襄樊)
。圍魏將曹仁
,水淹于樊七軍
,斬龐德。時樊城守軍僅數(shù)千人
,城墻因水淹多處崩塌
,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曹仁決心奮勇抵御
。胡
、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此時
,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
,亦殺官起兵,響應(yīng)關(guān)羽
。關(guān)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guān)羽傳》)
。
當(dāng)時都城在許昌,距樊城很近
,曹操感到威脅
,為避關(guān)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
。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禁等為水所沒
,非戰(zhàn)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所損
,而便遷都
,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孫權(quán)
、劉備,外親內(nèi)疏
,羽之得意
,權(quán)所不愿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捎鳈?quán)所
,令掎其后,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紀》)
。曹操從其計
,孫權(quán)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關(guān)羽被其俘殺
。
此戰(zhàn)的勝利
,曹操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
,充分運用外交謀略
,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guān)羽的強大攻勢
,解除了樊城之圍
,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
、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破壞孫
、劉聯(lián)盟
,改變了當(dāng)時的戰(zhàn)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quán)
。
徐晃擊退關(guān)羽后
,曹操嫌惡荊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們都遷走
。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
,易動難安。關(guān)羽新破
,諸為惡者藏竄觀望
。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
,將令去者不敢復(fù)還”(《晉書·宣帝紀》)
。曹操從之,沒有移民
。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fù)出歸化
。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
,朝野危懼
,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nèi)外肅然
。
同年
,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
,轉(zhuǎn)丞相長史
。
時孫權(quán)率軍向西。朝臣認為樊城
、襄陽缺乏糧
,不能抵御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
。司馬懿則認為不該放棄二城:“孫權(quán)新破關(guān)羽
,此其欲自結(jié)之時也,必不敢為患
。襄陽水陸之沖
,御寇要害,不可棄也”
。曹丕未依其言
,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后來孫權(quán)果然沒有入侵
。曹丕悔之不及
。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
,史稱魏文帝
。由于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
,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
,不久轉(zhuǎn)督軍、御史中丞
,封安國鄉(xiāng)候
。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
,升任侍中
、尚書右仆射。
黃初三年(222年)
,和黃初五年(224年)
,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zhèn)守許昌
,并改封司馬懿為向鄉(xiāng)侯
。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轉(zhuǎn)任撫軍大將軍
、假節(jié)
,領(lǐng)兵五千,加給事中
、錄尚書事
。司馬懿辭讓,曹丕說:“吾于庶事
,以夜繼晝
,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
,乃分憂耳”(《晉書·宣帝紀》)
。
同年,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
,仍命司馬懿留守
,“內(nèi)鎮(zhèn)百姓,外供軍資”(《晉書·宣帝紀》)
。臨行
,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后事為念
,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zhàn)功
,而蕭何為重
。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晉書·宣帝紀》)
!后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
,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dāng)總西事
;吾西
,撫軍當(dāng)總東事”(《晉書·宣帝紀》)。于是司馬懿留鎮(zhèn)許昌
。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
,曹丕去世。臨終時
,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
、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
。曹丕對太子說:“有間此三公者
,慎勿疑之”(《晉書·宣帝紀》)。明帝即位
,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
孫權(quán)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
。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
,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云夢西南)
。孫權(quán)一路為魏軍所敗
,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
,并斬殺吳將張霸
,斬首千余級。十二月
,升任驃騎將軍
。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馬懿駐扎宛城
,加督荊
、豫二州諸軍事。
當(dāng)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
,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
,不可信任。但皇帝不聽
,任命孟達領(lǐng)新城太守
,封侯,假節(jié)
。魏文帝死后
,孟達失寵
,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
,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
,想促他速叛
,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
,有意泄露其事
。孟達聞此泄露,準備馬上起兵
。
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后
,司馬懿怕他突然發(fā)難,給他去信
,詳為慰解
,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
,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
,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
。蜀人愚智
,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
,惟苦無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
,亮豈輕之而令宣露
,此殆易知耳”(《晉書·宣帝紀》)。
孟達得信大喜
,猶豫不決
。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
,勸司馬懿先觀而后動
。司馬懿說:“達無信義
,此其相疑之時也,當(dāng)及其未定促決之”(《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
,八天后抵達新城城下。吳
、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
,被司馬懿部攔阻于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此前
,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范,不要上當(dāng)
,孟達寫信給諸葛亮
,認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
,聞吾舉事
,當(dāng)表上天子,比相反覆
,一月間也
,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
。則吾所在深險
,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
,吾無患矣”(《晉書·宣帝紀》)
。等到兵臨城下
,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
,驚嘆:“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
,何其神速也”(《晉書·宣帝紀》)
!
上庸城三面環(huán)水
,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
。司馬懿揮師渡水
,毀其木柵,直逼城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
,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
、部將李輔開城投降
。魏軍入城,擒斬孟達
,傳首京師
,俘獲萬余人。司馬懿回軍
,仍駐宛城
,獎勸農(nóng)桑,禁止浮費
。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
前初,申儀久在魏興郡
,專威弄權(quán)
,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
,私相授予
。孟達被殺之后,申儀自生疑慮
。當(dāng)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
,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
,并讓人向申儀暗示
。申儀只好前來祝賀。司馬儀乘機將他收捕
,送往京師
。
司馬懿又將孟達余眾七千余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
、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余人來降
。
當(dāng)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
。朝廷想加以核實
,請司馬懿進京,征詢他的意見
。司馬懿認為:“賊以密網(wǎng)束下
,故下棄之。宜弘以大綱
,則自然安樂”(《晉書·宣帝紀》)
。明帝又部他吳蜀都該討伐,應(yīng)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xí)水戰(zhàn),故敢散居?xùn)|關(guān)
。凡攻敵
,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
、東關(guān)
,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
,引權(quán)東下
,為水戰(zhàn)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
,此神兵從天而墜
,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明帝同意他的看法
,命他仍舊駐扎宛城
。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曹休
,謊稱受到吳王責(zé)難
,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yīng)
。曹休未辨真?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即率步、騎兵10萬人
,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yīng)
。明帝也(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
,與曹休相策應(yīng)
。八月,曹休為吳軍大敗
,殘部幸得賈逵接應(yīng)
,方得生還。
太和三年(227年)
,蜀丞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
,并占據(jù)武都、陰平二郡
。太和四年(230年)
,魏明帝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
、加大都督
、假黃鉞
,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
,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
,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陜西安康西北)
,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
。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并進
,沿著沔水逆流而上
,直達朐腮,攻克新豐縣
,駐軍丹口
,后遇雨班師。
太和五年(231年)
,二月
,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四出進攻魏,包圍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賈嗣
、魏平部
,并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
,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
,派他西駐長安
,都督左將軍張郃
、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
、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肅天水)
,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扎雍
、郿兩地
,以作大軍后鎮(zhèn)。司馬懿不同意
,他說:“料前軍獨能當(dāng)之者
,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dāng)
,而分為前后
,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谑峭M喻麋
。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
,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
。郭淮及費曜等部襲擊蜀軍
,被諸葛亮擊破。便親率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
,獲得軍糧
。
至此,史書上對今后的作戰(zhàn)卻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
《晉書·宣帝紀》記載如下:……亮聞大軍且至
,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
,帝曰:“吾倍道疲勞
,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jù)渭水
,此易與耳
。”進次漢陽
,與亮相遇
,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
,兵才接而亮退
,追至祁山。亮屯鹵城(今甘肅天水南)
,據(jù)南北二山
,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
,亮宵遁
。追擊,破之
,俘斬萬計
。
《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記載如下:……郭淮、費曜等徼亮
,亮破之
,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于上邽之東
。懿斂軍依險
,兵不得交,亮引還
。懿等尋亮后至于鹵城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
,請戰(zhàn)不得,謂我利不在戰(zhàn)
,欲以長計制之也
。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
,可止屯于此
,分為奇兵,示出其后
,不宜進前而不敢逼
,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
,亦行去矣
。”懿不從
,故尋亮
。既至,又登山掘營
,不肯戰(zhàn)
。賈詡、魏平數(shù)請戰(zhàn)
,因曰:“公畏蜀如虎
,奈天下笑何!”懿病之
。諸將咸請戰(zhàn)
。夏,五月
,辛已
,懿乃使張郃攻無當(dāng)監(jiān)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