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名將只因與岳飛之死有關,遂遠離朝堂自我放逐?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提到宋朝名將繞不開岳飛,一提到岳飛燒不開秦檜,驍勇善戰(zhàn)、滿腹文采,精忠報國不舍晝夜。與他旗鼓相當的還有韓世忠,據說岳飛之死與他還有些關系。但當岳飛死后他就遠離朝堂,開啟了自我放逐模式。
韓世忠十八歲的時候就參軍了,這個時候他正是渾身是勁的年紀,他從前喜歡行俠仗義,所以毫不猶豫地參了軍,為國家效力。因為岳飛的功績過于耀眼,還是被四大佞臣加害致死,所以后世對他的描寫很多。但其實韓世忠也是個名將,他為宋朝立下的汗馬功勞并不比岳飛遜色。他一次又一次地率領著軍隊去抗擊金兵,在每一次戰(zhàn)斗中,他都沉著冷靜,作戰(zhàn)勇敢,他還在河北一帶堅持了很多年,可以說是戰(zhàn)無不勝。靖康之亂后的1129年,韓世忠還冒死救出了趙構,從此名聲大振,仕途開始一帆風順。
當時,韓世忠始終堅持和金兵抗戰(zhàn)到底的信念,因此,他與岳飛站在了一起,而有不少文臣主張求和。恰好,金國準備議和,這簡直是中了趙構和秦檜等人的下懷,趙構害怕打敗了金國,就得將哥哥接回來,那豈不是自己這個皇位不保?而秦檜則是與金國暗自勾結,他們急匆匆收回了幾員大將的兵權,這就包括岳飛和韓世忠。但這不算完,秦檜原本是想迫害韓世忠的,但是岳飛幫他擋下了,于是,秦檜開始漸漸地迫害岳飛,這就有了“莫須有”的罪名。所以說,岳飛的死其實是和韓世忠也有絲縷關系。
韓世忠氣勢洶洶地去質問劊子手秦檜,但是依舊沒有好的結果。在岳飛死后,他深知自己在朝堂之上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而當初抗金的夢想也化為烏有了。他開始借酒消愁,逐漸遠離政事,再也沒有了當年在馬背上肆意的歡笑。兩位一代名將,一個慘遭迫害致死,一個自我放逐,真是讓人惋惜。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享年六十三歲,趙構追贈其為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再追封其為蘄王(岳飛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謚號“忠武”,這是謚號中的最高榮譽。后配饗宋高宗廟廷。
這也算是給所有忠心之人做了一個回應。一邊祭奠護國英烈一邊唾棄誤國奸佞。
岳飛捷報連連卻被宋高宗召回,千古忠臣死于“莫須有”!我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靖康之難后,宋朝軍事實力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元1127年,金國大軍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難,這是千年難得一見的歷史大變局。
兩位皇帝、后宮、親王、宗室婦女以及大批社會精英被擄到金國,也就是說,宋高宗趙構的親生父母、兄弟姐妹都在金國人手上,加上軍事實力差距,南宋處境艱難。
歷史上,犬戎入侵西周,殺死周幽王父子,擄走褒姒;五胡亂華,西晉被迫衣冠南渡,正統王朝從來沒有如此被動。
南宋君臣,在艱難中成長。
高宗趙構本就是一個機靈人,靖康之難前,他在金營當人質,宋軍偷襲金營,同為人質的宰相張邦昌擔心金國遷怒,驚恐不已,康王趙構則不以為意,不僅保存了自己的尊嚴,還讓金國誤以為趙構不害怕,所以是假親王,就把他給放了。
宋的軍事力量也有了進步,名將涌現。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二三十年里,宋軍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童貫之流掌兵二十年,北宋軍隊腐敗混亂。
鎮(zhèn)守太原時,童貫手握幾十萬大軍。金兵尚遠,童貫作為軍隊最高統帥,只因害怕,竟棄軍逃跑。此時的北宋軍隊,四字可總結:不堪一擊。
當金兵南下時,一路經過險關要津,全無宋兵抵御,使金人都嘆息說,宋朝太無人了。足見當時宋朝軍隊的無能了。(胡繩《二千年間》)
第二階段:李綱、種師中等涌現,北宋雖然具備實力,卻不能發(fā)揮。
李綱是文臣,成功指揮了開封保衛(wèi)戰(zhàn),欽宗因此命令他帶兵去山西作戰(zhàn),李綱畢竟不是武將,野戰(zhàn)失敗;
種師中即《水滸傳》中的小種經略相公,帶兵作戰(zhàn)是沒有問題的。種師中救援太原,朝廷補給不能跟進,友軍不能遵守軍令抵達戰(zhàn)場,士兵忠誠度不足,竟因為朝廷拖延獎勵臨陣潰逃,種師中救援太原,糧草不濟急于求戰(zhàn),寡不敵眾而敗,本人戰(zhàn)死。
此時大宋軍隊,因宋太祖、太宗以來留下的各種軍事掣肘,無法發(fā)揮實力,只勉強可戰(zhàn)。
第三階段:韓世忠、岳飛等帶領的宋兵,已經具備野戰(zhàn)戰(zhàn)勝金國的實力,并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大捷。宋軍在各方面已經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例如大儀鎮(zhèn)之戰(zhàn),四十四歲的韓世忠不惜親自做誘餌,帶領少數士兵上陣廝殺,險些被擒殺,才最終把金兵引入包圍圈,殲敵上萬人。
這一階段,宋朝軍隊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軍隊作戰(zhàn)能力已經隱隱超越了游牧民族騎兵。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是宋朝軍事實力成長的縮影
善以少擊眾……猝遇敵不動,故敵(金國)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
一度所向披靡的金人,對岳飛所治軍隊評價非常高。
岳家軍短短十幾年的里成長為戰(zhàn)斗力強悍的軍隊,是南宋整體軍事力量成長的縮影。岳家軍是如何打造的呢?
靖康之難后,高宗南渡,岳飛跟隨老將宗澤守衛(wèi)開封,組織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的義軍抗金,本來已經有了起色。宗澤因高宗不肯回中原忿忿而死,繼任者杜充鎮(zhèn)守開封,居然鎮(zhèn)壓抗金義軍,岳飛阻擋無效。
后金兵南下,杜充不戰(zhàn)而棄中原南逃,岳飛也奉命渡江。南北方的官方和民間的抗金力量陷入混亂,岳家軍收攏這些軍事力量,逐漸從幾千人發(fā)展到十萬人。
最關鍵的是,岳家軍是一支具備信仰的軍隊,“還我河山”的目的,明確而高尚。
岳飛告誡“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治軍提出: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畢沅《岳飛》)
岳家軍以光復河山為信仰,保持著昂揚的斗志,宋軍有了質變。
另一方面,金軍統帥完顏宗弼說,金國在占領北方之后,士兵因為無法擄掠,戰(zhàn)斗意志滑坡,且互相之間爭奪利益,各支軍隊之間開始喪失團結基礎。
郾城大捷,岳家軍勢如破竹,金軍已經不能抵擋南宋的反攻
金太宗死后,幼帝繼位,完顏撻懶掌權,主張把河南歸還南宋,返還徽宗遺體和南宋太后,平息兩國干戈。宋高宗非常高興,準備同意金國的提議,派軍隊接收河南。
不久完顏撻懶在金國內部的政治斗爭中失敗,全家被殺,主戰(zhàn)派的完顏宗弼掌權,進攻宋軍,宋金雙方在淮河一線附近進行了多長戰(zhàn)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郾城之戰(zhàn)。
岳家軍是宋軍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直接從中路進攻金軍,同時可以護衛(wèi)建康。他們很快就占領河南南部,志在光復河山的岳飛,八萬軍隊分三路:一路守穎昌(河南許昌)、一路前往黃河以北組織義軍夾擊金國、自己帶輕騎兵駐守郾城。
金軍統帥完顏宗弼(《岳飛傳》里的金兀術)帶領金國最精銳的一萬五千騎兵和十萬步兵直奔郾城,準備集中優(yōu)勢兵力,徹底解決岳飛,兵力上看,岳飛占據絕對劣勢。
金國騎兵非常厲害,以“鐵浮屠”和“拐子馬”聞名,曾短短幾年滅遼國,打得北宋幾十萬大軍丟盔棄甲:
“鐵浮屠”即騎兵和戰(zhàn)馬周身盔甲,以葦索相連,正面沖擊力巨大;
“拐子馬”由善射輕騎兵組成,負責兩翼突進,配合“鐵浮屠”,縱橫天下。
這些精銳騎兵,通常先在一旁觀戰(zhàn),在戰(zhàn)場焦灼時突然加入戰(zhàn)場,極具突然性
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zhàn)。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宋史·劉锜傳》)
郾城城頭上的岳飛看到完顏宗弼的騎兵,卻笑著說:“金人技窮?!?/p>
宋軍無論在勇氣還是技巧上,已超出完顏宗弼想象。岳飛派兒子岳云出戰(zhàn),岳云以步卒打頭,騎兵殿后。“鐵浮屠”雖周身鎧甲,馬腿關節(jié)卻無鎧甲保護。岳家軍步卒只需將鐵浮屠三匹相連馬中的一匹的一條腿砍斷,三匹馬就全部癱瘓了。
鐵浮屠很快癱瘓,隨后岳云帶騎兵沖殺,金兵迅速崩潰。
完顏宗弼調兵支援,試圖穩(wěn)住陣腳,岳飛又親自帶領四十騎兵沖入金兵陣中,宋軍士氣大增。這支曾經追隨完顏宗弼滅亡遼國,兩次包圍開封的大軍,就這樣被兵少的岳飛打散。
不甘失敗的完顏宗弼轉頭進攻位于穎昌的另一路岳家軍,岳飛料敵先機,派岳云帶領八百親兵支援,廝殺當日,岳云和親兵“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幾進幾出,每個人都像極了小說中的趙云,并與亂軍中殺死了完顏宗弼的女婿夏金吾和金軍副總帥。
此時,金軍已經黔驢技窮。岳家軍對陣金國精銳大軍,連續(xù)以少勝多,如同尖刀直指金國心臟,岳飛與部下約定:
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
表面上看,岳飛的郾城--穎昌大捷是非常危險的軍事行為:兩翼缺乏策應,兵力又弱于對方,且岳家軍處于進攻態(tài)勢,沒有天險和軍事工事可以倚仗。
但這種情況下,岳家軍依然能夠大勝金國主力騎兵,恰恰能夠說明南宋軍隊此時已經具備了“直搗黃龍府”的實力。且北方民眾仍然思念故宋,此時不趁機恢復中原,幾十年之后,故國人老去,恐怕就再也不可能恢復河山了。
強大的軍隊,不能代表勝利;有了勝利,不能代表成功。
南宋在軍事上扭轉頹勢,影響不了宋高宗的和談之心。
高宗顧慮重重,以議和為主線
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不愿意屈居人下?!端问贰酚涊d,高宗命岳飛戒酒時,曾說:
卿異時到河朔,乃可飲。
宋朝的河朔地區(qū),應該指的是賀蘭山一代的蒙古草原,正是岳飛《滿江紅》中的渴望之地。
“河朔幅員二千里,地平夷無險阻?!?《宋史·地理志》)
足見高宗偶爾也有豪氣萬丈時,也希望讓岳飛“踏破賀蘭山缺”。
但對于高宗趙構來說,有三把劍懸在他的心頭:
1、靖康之難前,還是康王的趙構曾經在金營為人質,親眼見識了金兵強悍和宋兵萎靡,對于戰(zhàn)爭勝利缺乏信心,徽欽二帝被擄走、南宋建立之初被金兵追趕,高宗心中有著極深的恐懼;
2、岳飛、韓世忠、張俊、劉世光為南宋四大將,為了抵御金兵,高宗給了他們這些帶兵的將領很大的自 *** ,而這些人長期帶兵在外,很容易擁兵自重。且岳飛、韓世忠等人主戰(zhàn),多次違背高宗意愿,讓高宗心存忌憚;
3、高宗的親生父母在金國受辱,也是人質。古代,忠于皇帝則是忠于國家,忠孝是為最高品質。對于高宗而言,營救父母,既終于徽宗,有孝順父母,是忠孝兩全的事情。
宋徽宗等人在金國受盡磨難,求救不斷,徽宗一度給高宗寫 *** 求救:
徽宗自燕山密遣閣門宣贊舍人曹勛至,賜帝絹半臂,書其領曰: “便可即真,來援父母?!?《宋史·宋高宗本紀》)
這種情況下,1135年3月,宋徽宗駕崩于冰天雪地的黑龍江,高宗嚎啕大哭,甚至怪罪1131年張浚在山西大散關尚原戰(zhàn)勝金兵;1141年宋金談判,高宗明確對金使說,如金國歸還徽宗棺木和太后,則答應金國包括稱臣、納貢、割地在內的一切條件,否則繼續(xù)開戰(zhàn)。
由此可見,靖康之難不僅僅滅亡了北宋,也讓金國掌握了制約南宋皇帝的鑰匙。
十三道金牌召岳飛,千古忠臣死于莫須有
北伐頻傳捷報,高宗卻在朝堂上公開表示:戰(zhàn)爭涂炭生靈,南宋國力有限,雖能取勝,卻沒有兵力駐守
---這顯然是托詞的借口,中原本是宋土,就地可以招募守衛(wèi)力量。
高宗總結“北伐只會勝利,不能成功”。
宰相秦檜等人在一旁支持高宗的投降路線,下旨岳飛班師回朝。岳飛非常憤怒,當即上了一道《乞止班師詔奏略》,講到:
今豪杰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高宗本就貪圖安逸,又心心念念自己的母親。恰巧此時有人對高宗講了楚漢爭霸時項羽要烹劉太公,劉邦作為一代雄主要分一杯羹的事情,導致高宗非常不高興。
岳飛堅持北伐,又觸動了高宗的多條神經。朝廷一天接連簽發(fā)十三道金牌,每道金牌上的字都寫著
飛孤軍不可久留,令班師赴闕奏事。
高宗既恨岳飛不肯為自己著想,也恨岳飛抗命。他對同樣被下令班師的韓世忠說,當年郭子儀大軍在外,朝廷有召,任何事情都放下,也要回京。言下之意很明顯了,岳飛已經危險。
岳飛班師后,心中仍然不滿。隨后經歷一些摩擦,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兵權被奪,宋金和談已定。
強大的軍事力量是金國放棄進攻南宋的根本,也是南宋要求歸還太后的支撐。所以高宗不會輕易殺掉這些武將,他需要優(yōu)秀武將們活著,震懾金國。
岳家軍并不清楚其中的曲折,岳飛已經隱居,手下們卻上書朝廷要求岳飛指揮軍隊繼續(xù)北伐。結果消息泄露,秦檜誣陷岳云寫信操縱岳家軍謀反,韓世忠質問秦檜,寫信的事情無憑無據,怎么能治岳飛的罪呢?
秦檜回答,書信被燒很正常的,雖然沒有證據,但這件事可能會有(莫須有)啊。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笔乐以唬骸啊氂小?,何以服天下?”(《宋史·岳飛傳》)
本來岳飛堅決不認罪,后一名獄卒說:君臣之間不能互相懷疑,否則不是大臣被殺,就是大臣謀反,岳飛你如果出獄,必然懷疑皇帝要殺你,未來一定謀反。
岳飛聞言認罪,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最后的忠,享年三十九歲。
黃仁宇教授在《中國大歷史》中,對岳飛的死有客觀的評論:
岳飛不是軍閥,事實上他可以節(jié)制。要不然在華中大勝金人之后,不會因秦檜以皇帝名義召他南歸,即停止了與女真的戰(zhàn)役而就死地。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岳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岳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不過我們若窮原竟委,致岳飛於死者還是宋代猜防武臣的傳統政策,這政策是宋高宗所遵守的。縱無秦檜,岳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無寧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并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宋代以猜防武臣為傳統的政策,這種政策,終宋之亡沒有改變,北宋如此,南宋亦然,雖經靖康之禍,充分暴露出這種政策的缺點,但宋高宗并不覺悟,仍墨守成法,對一般武臣反猜防得更厲害了。在這種傳統政策之下,像岳飛這樣特出的人才,正是宋高宗所特要猜防的。因為岳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yōu)點,而這些優(yōu)點都為宋高宗不愿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yōu)點便成為他的死因。這 分析他的死因,亦即是表章他的優(yōu)點。他的精神人格,在這篇小文中雖未能盡量稱述,也可略存梗概了。
岳飛的死因,第一是好學。他本是安陽韓家的佃客,(宋稗類鈔)幼年并未得多讀書。因他天性好學,其后貴為大將,仍然治學不倦,所以在學問方面竟能有頗深的造詣。他遺留下來的作品如滿江紅詞之類,至今還為人傳誦,他的書法也很美觀,他在宋代武臣中,可說是第一個好學的,也可說是第一個學問好的,狄青尚不及他。正因為他好學,正因為他學問好,便觸了宋廷的忌。在宋代,典型的武臣通常連字也不識,越是沒有知識,越得朝廷的信任。像宋太祖時的黨進,目不識丁,言語舉動,非常粗魯可笑,(事實類苑玉壺清話)太祖卻很優(yōu)容他,重用他,原因就在他沒有知識。文武分途,是宋代消除內亂因素的辦法。文臣有知識而不能打仗,武臣能打仗而沒有知識,以文臣治民,武臣帶兵,又以文臣節(jié)制武臣,武臣協助文臣,不僅分工合作,用得其宜,而且可以互相牽制,無論文臣武臣都不敢造反,不能造反了。一旦有一個武臣居然有與文臣一樣的知識,這豈不使文武分途的辦法失去效用?此文武雙全的武臣,當然要被目為危險分子。岳飛就是這樣為宋高宗疑心他在聯絡士大夫作羽翼了。王船山先生在宋論 說岳飛接近士大夫為他死因是很有理由的。
岳飛第二是不貪財,宋代的將領,很少不貪財的,特別是南宋初年的大將,差不多個個都貪財,只有岳飛是例外。宋高宗,常縱容諸將都貪財,獎勵諸將貪財,用意在使諸將腐化而喪失上進的志趣,一個守財奴自不會有什麼野心的。從前梁武帝聽說他的兄弟臨川王宏家 庫房很多,疑心藏的是武器,非常注意,及至打開庫房一看,則,見一庫一庫滿裝著錢,於是梁武帝大為高興,知道臨川王宏是個沒出息的東西,也就不追究這些錢的來源了。宋高宗對諸將的心理,和梁武帝對臨川王宏是差不多的。高宗時諸將以張俊為最貪污,他的田產每年可收租米六十萬斛。他家里藏的銀子很多,每千兩鑄成一★,號稱奈何。(堅瓠集)他會派人到海外做生意。(鶴林玉露)他曾役使他部下的花腿軍(腿上剌花的)替他修房子,在臨安蓋了一座酒樓,,名太平樓。眾軍作歌譏剌他說:“張家寨 沒來由,使他花腿抬石頭,二圣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雞肪編)他的貪財於此可見。所以軍中戲稱“張?zhí)捐F臉”,意謂他無廉恥,不要臉,臉皮好像鐵打的一樣。(雞肪編)優(yōu)人在宮 做戲,也曾取笑他說:“只見張郡王在錢眼 坐”。(堅瓠集)他如何會有許多錢?還不是克扣軍糧和與民爭利來的。而這樣一個貪鄙的人,卻蒙宋高宗的垂青,南宋初年諸將以他為最享福。宋高宗何嘗不知張俊很壞,取其無遠志,所以重用他,厚待他。貪財成為風氣,就是名將韓世忠也未能免俗。他曾議買新淦官田,宋高宗聞之大喜,特賜 札,就把這田賜給他。當時高宗頗疑諸將有野心,及知韓世忠也是一個求田問舍的人,所以喜歡起來。(鶴林玉露)韓世忠也許是效昔人買田宅以自污的故智,但岳飛卻是絕對不肯自污的。岳飛的廉潔,從他的家產可以證明。他死后被抄家,家 僅有現金一百馀千,其他布帛粟麥等項,合計不過值錢九千馀串。(宋稗類鈔南宋雜事詩注)帶兵多年,家產只有這一點,以視同時諸將,莫不寶玩充堂寢,田園占幾縣,真有天淵之別。而諸將皆享樂壽考,妻兒滿前,岳飛則身死囹圄,家人遠戍,實令人有不平之感。岳飛之得禍,正為他太廉潔了。諸將皆貪財,他偏不貪財,可見他志不在小,志不在小,便是高宗所疑忌的。不能污之以利,自不免要臨之以刑了。
第三是,不好色。南宋初年諸將,少有不貪財的,更少有不好色的,宋高宗不僅以諸將貪財為可喜,他覺得諸將好色也是可喜的。貪財的人已不足畏,貪財而又好色,更不足畏了。當時諸將無不姬侍眾多,韓世忠到部將家中宴會時,更常令部將的妻女出來侑酒;以致幾為部將呼延通所殺。(三朝北盟會編)惟有岳飛與眾不同,他家里并無姬待侍。有次吳★特送美女給他,他說:“主上宵旰,豈大將安樂時?”拒卻不受。(宋史岳飛傳)這兩句話充分表現出他人格的偉大。他的不好色正和他的不,貪財一樣,可說是獨違流俗。宋高宗曾為他營建私第,他辭謝說:“敵未滅,何以家為!”(宋史岳飛傳)這和他拒卻吳★的話,精神是一致的。美人金屋,絲毫不在他的念中,志趣之高遠,可以想見。一個不貪財而且不好色的人,越發(fā)使宋高宗感覺到難以駕馭了,這當然又構成岳飛的死因。 第四,是不擾民。他治軍非常嚴厲,他的軍隊紀律好極了。錄如果路過某地不得已借住民房,第二天一定要先替房主把門宇打掃乾凈,盆盎洗滁停當才動身走。(齊東野語)有次他部下一上兵士取民間一縷麻來束馬革,他立刻把這兵士斬首示眾,毫不姑息。他軍中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虜掠。”的口號,真可謂秋毫無犯了。(宋史岳飛傳)所以在他死后,金使劉陶來聘,還向宋這邊的接伴人員稱贊他的軍隊的紀律。(宋稗類鈔)他無論到何地,決不愿地方官為他辦差。他道經廬陵時,當地地方官特別在郊外歡宴,那知他已雜在一些偏裨將領中走了。周密稱他為中興第一,(齊東野語)可見別軍的紀律是決不及他的。他不擾民,自能得民心,這又不免引起宋高宗的猜忌。武臣而受人民愛戴,豈不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嗎?岳飛之死與他之得民心,很有關 。他若是一個縱兵殃民的人,也許還不會,屈死呢。
第五,是得軍心。他雖然治軍很嚴,但他所嚴者為軍紀,對一般將士的生活他仍是很關切的。他常親自為兵士之患病者調藥。他部下的將領到遠地駐防時,他常遣自己的夫人到將領家中慰問。他部下有戰(zhàn)死的,他不僅為之痛哭,并撫育死者的遺孤,有時便為自己的兒子娶死者的女兒。每逢頒給賞犒,他總是公平分配給他的部下,絲毫不以為私有。(宋史岳飛傳)因此,他和他的部下關 親密得像一家人一樣。他這一軍有岳家軍之稱,打起仗來,真是萬眾一心,絕無兵不顧將,將不知兵,勝不相讓,敗不相救的毛病。他這一軍,隨便在那 都屹然不可動搖,比山還要堅定。金人常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的確是中心悅服的贊美,并非夸大的稱述。但岳家軍這個名稱,卻不是宋高宗所愿聽的。岳飛越得軍心,越令宋高宗害怕。軍以統將之姓為稱,豈不成為統將私人的軍隊?這個統將豈不隨時有被他的部下擁立的可能?宋高宗這樣想,岳飛還能不遭禍嗎?
第六,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紹興七年,岳飛覲見趙構的時候,準備在立儲這樣的事情上發(fā)表一下意見。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fā)表意見。岳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薄安划旑檻]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岳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了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干預起皇帝的“家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而后來岳飛還經常干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心目中的模范武將是這樣的:戰(zhàn)和這樣的國家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能夠忠實執(zhí)行決策。岳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后就當起了發(fā)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從這個角度分析岳飛的死因的話,同時也可以推出趙構那么喜歡和平的原因了。苗劉兵變之后,趙構對武將是怎么都放心不下了。南宋初年的四大將也都不怎么聽話——其他三個有的是怕死,有的是擁兵自重,岳飛則是好戰(zhàn)。再看看宋金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基本差不多,要想統一南北,肯定是持久戰(zhàn),那勢必要提高武將的身份。趙構心想:“我已經陽萎了,唯一的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后死了,何必辛辛苦苦去統一全國?不如一力求和,殺武將,提高賦稅,安心享受?!?br>
第七,不懂政治、意氣用事。宋代從太祖開始就忌諱武將,狄青就是被猜忌郁郁而死的;岳飛對這一點并非不清楚,但他過于剛強的個性卻使他一再做出許多犯忌的事情來,仔細看看我的前文《阿飛正傳》,好幾件重大的事情:建議高宗立儲(立咨宗事件)、多次要求擴軍、淮西軍事件、撂挑子上廬山皇帝多次命令都不下山、不救淮西、對楚州防御的譏諷、高調迎二帝。。。另外,岳飛不愛聽命令,這是經常發(fā)生的,所以才有一天下十二道金牌的事情;而且,有些要求沒得到滿足(如合并淮西軍和強令撤軍),岳飛就鬧性子,撂挑子,上廬山。在封建時代,這叫做抗旨,叫桀驁不馴,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況再三?
第八,其他的客觀因素,秦檜、張俊的誣陷,最后導致岳飛之死。岳飛反對談,與秦檜結下了梁子。另外,岳飛品德優(yōu)秀,升遷很快,都為同僚所忌;岳飛本人也不太擅長團結同志,走一走上層路線,以至于岳飛在朝廷的人際關系并不好,下獄以后,為他說情的人不多。而相比之下,袁崇煥以叛國罪被捕,還有大臣以全家性命保他一條命。也是可嘆的一件事情。
岳飛的性格剛直,品質完美,然而這恰恰就是其最大的缺點。因為至剛易折,他的個性決定了他一生的行為,而到了最后,除了死,岳飛幾乎無路可走??上?,岳飛恐怕到死也沒意識到自己為什么會死。其實,歷史上冤死的名將太多了,伍子。其后的徐達、于謙。。。就算在世界史上,漢尼拔、華倫斯坦、貞德。。。又何嘗不是這樣的結局?做名將,實在是危險之極復雜之極的一件事,絕不是簡單一句“伴君如伴虎”就能說得全面的。當然,不管怎么說,岳飛的冤死,是南宋一次比較徹底的自宮行為,以至于以后想振作都挺不起來了。 由上所列岳飛的幾個死因,我們已看得出他是一個如何好學,不貪財,不好色,不擾民,得軍心的偉大人物。正因如此,便與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抵觸。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只容得住貪財好色糊涂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像岳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那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chuàng)之際,顧慮危疑,對岳飛更是不能相容的。一般人以為岳飛之死由於反對和議,其實岳飛縱贊成和議,又何嘗能夠免禍?秦檜之唆使人彈劾岳飛,并密令人把他在獄中害死,安知不是秉承宋高宗的意旨,即不然,亦必是迎合宋高宗的意旨。其奸邪可恨,而實不足責。我們所要責備的,還是自壞長城的宋高宗,并當進而歸咎於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
其實,趙構的忍耐力不能算不好,要換了崇禎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家了;趙構忍了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岳飛當成親信的,岳飛也是趙構的衛(wèi)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岳飛的,而岳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趙構的忌諱,而岳飛卻并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岳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后則是憤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岳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么懷疑,只有震怒,于是有了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后,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了反,卻不愿意為岳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岳”這個字,把岳州都改名為池州??梢娝麑υ里w的態(tài)度。
當然肯定許多人要問,岳飛為什么要替那個腐敗的政權和昏君賣命呢?
這種問題其實缺乏歷史常識。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朕即國家”,在那樣的社會里,作為臣子其實并沒有什么選擇。只有效忠和服從,選擇其他道路的結果必然是成為民族罪人。在宋代,民族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抗金救國也就是順應當時歷史條件和民心的做法,所以岳飛的行為都是圍繞著這個出發(fā)點的,有些文章譴責岳飛為腐敗的宋朝廷賣命,屬于站著說話不腰疼,且不說南宋算不上腐敗,趙構也算不得是昏君;即使是腐爛的國家,民族衰亡的時候不需要救國么?而那個時代的救國就是忠君。后來的南明小朝廷也是這樣。如果岳飛不去為趙構賣命,要么象楊么自立為王,要么象酈瓊之類的投靠金國;那么就是賊寇和叛逆,這都是與正統的道德相違背的,作為正統道德觀極強的岳飛是絕對不會走上這條路的;如果是這樣,岳飛也就不成其為岳飛,岳飛也就達不到他那樣的歷史地位了,正因為岳飛因冤而死,中華民族才誕生了最著名的民族英雄。從這一點來說,岳飛死得其所。如果讓他終老一生,也不過是個名將而已,又哪里來這樣大的震撼力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3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