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在安徽桃源縣有這么一個縣令,名叫吳棠,他是舉人出身,幼年便好學,埋頭苦讀。在任期間勤于政務(wù),經(jīng)?;b出行,訪貧問苦。尤其是親治匪患和水患卓有成效,在政界還是市井口碑都不錯。吳縣令不僅肯干,情商也非常高。有一次,一位劉道臺病亡,他的兒子乘著船扶棺回籍,路經(jīng)桃源縣水域。手下報信給吳縣令,吳縣令與劉道臺有過來往,覺得自己應(yīng)盡地主之誼。
于是,吳縣令派管家?guī)е?00兩白銀作為奠儀送給劉公子。管家?guī)еy子來到河邊,果然見到一艘打著白幡的喪船。管家心細還特意問了一下,是不是道臺老爺謝世,告知是護送道臺之靈回原籍。船上還有兩個年輕的姑娘,穿著孝服,是道臺的女兒。管家問好后,便呈上三百兩白銀作為祭禮。船上的人接過銀錢,很意外,千恩萬謝。并記下了吳縣令的名字。
吳縣令聽過管家匯報覺得有些異樣,沒聽說劉道臺還有兩個女兒,又派人打聽才知道出了烏龍。銀子錯送給另一個謝世的道臺了。此人是安徽太廣道的道臺惠征,他的兩個女兒也是扶柩還鄉(xiāng),船也停在碼頭。手下人見吳縣令發(fā)愁就說,大人,這有何難,咱們與惠征也不熟,聽說此人是貪污公款被罷官,死在路上。家里都是女流之輩,欠了不少債,一貧如洗了。這樣的人不可能有出頭之日了,我們要回奠儀銀子吧。
吳縣令想了想,派人又封了三百兩銀子,親自送給劉道臺的兒子。祭拜了一番。又來到錯送銀子的那艘喪船上,他不是來要回銀子的,而是親自祭拜了從未謀面的惠道臺?;莸琅_的女兒非常驚訝和感激,她們沒有想到在人走茶涼的社會,在身無分文,眼看父親遺體都運不回家之際,這位素未平生的吳縣令如此仗義,對他感激涕零。最漂亮的長女還將吳縣令的名帖藏在梳妝盒里。對小妹說,若他日富貴,一定報答此恩公!
不久,奇跡出現(xiàn)了!惠征的長女作為秀女被選入宮中,成為咸豐帝的貴人。很快以其美貌和聰慧升至貴妃,幾年后,咸豐死后,她成為垂簾聽政的皇太后,統(tǒng)治晚清長達半世紀。她便是慈禧。有人說,這是傳說。不然,這件事記錄在清朝史官所著的《崇陵傳信錄》中。作者惲毓鼎曾任光緒帝起居注官19年。并非空穴來風。并且清朝《四朝佚文》中也有記載,作為惠征的女兒,慈禧扶父親的靈柩歸喪時,家徒四壁,無以為生,甚至當上了喪娘,就是給人家哭喪換錢。后來參加選秀入宮才改變命運。
慈禧當權(quán)之后,吳縣令官運亨通,由一個小小的縣令,連升數(shù)級,迅速成為封疆大吏,一品大員,破格提拔的速度令人咋舌!先后出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當然,這里不可否認吳棠自身確實有過人之處。吳棠口碑很好,史料記載他勤政為民,實心任事,清正廉潔。在同治朝時,吳棠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曾國藩、陜甘總督左宗棠齊名。李鴻章還曾高度評價吳棠。
因為這名官員當初送錯了300兩銀子,就是陰差陽錯給的慈禧太后,當時是慈禧太后的父親,由于臨陣逃脫,被革職后抑郁而死,然后身后事是很蒼涼的,只有她和她的妹妹去送奠,而突然她們收到300兩銀子,慈禧太后后來也是為了報恩,升了他的官。
慈禧太后的父親惠征臨陣逃脫,抑郁而死!身后事非常蒼涼,姐妹倆卻陰差陽錯收掉300兩銀子。其實這300兩銀子,并不是給當時惠征的奠儀,是當時的清朝官員吳棠送錯了人。當時吳棠是想送給湖南的劉道員的,只是恰巧慈禧太后父親的船只和那個劉道員的在一起,而兩位都是道員,所以那個仆人就送到了慈禧太后那里。而當時慈禧太后很窮的,還帶著妹妹,父親又去世,三百兩是很多的,所以慈禧太后和她的妹妹非常感動而且決定一定要報這個恩。
后來,吳棠是發(fā)現(xiàn)了送錯人了的,但是經(jīng)過周圍人的提醒,他并沒有要回來,反而去拜見了一下當時的慈禧太后。當時,肯定吳棠也想不到,這個小姑娘會是今后的一國之母呀,但是可能覺得多交朋友多條路吧,就沒有把銀子要回來,反而去祭奠了一下,那這樣,讓慈禧太后兩姐妹更加感動了,所以后來慈禧太后當政,她一直記著這個恩情,她就一直連升了吳棠的官職,而且還讓他有了獨立人權(quán),做事情不用向周邊人員報備,這在當時權(quán)利是挺大的了。
所以說,多交朋友多條路呀,這也是吳棠的幸運吧,能給到慈禧太后的恩情,之后,當然他在慈禧太后的幫助下,仕途是非常順利的啦。
惠征的兩個女兒帶著靈柩從鎮(zhèn)江出發(fā),乘船一路北上,來到江蘇清河縣地界。這個清河縣有別于河北的清河縣,叫南清河縣,是在江蘇境內(nèi),是運河上一個繁華的商埠,它本名叫清江浦,又稱淮陰。
沒成想,運靈柩的船因為缺錢支付船家運費,在清河縣內(nèi)趴窩了,惠征的大女兒叫玉蘭(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想起了父親的故交吳棠就在清河縣當知縣,于是她叫管家到知縣衙門,找吳棠借300兩銀子。一會功夫,吳棠派人送了300兩銀子奠儀,之后還親自上船祭拜,玉蘭兩姐妹很感動,記住了恩人的“雪中送炭”。
沒過多久,姐姐玉蘭被選入宮,當了咸豐皇帝的妃子,被冊封為“蘭貴人”。再后來,她又成了獨攬大權(quán)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掌權(quán)后,對吳棠的舊恩涌泉相報,將他從正四品的徐海道員,連升三級,升遷為從二品的江寧布政使。吳棠從此平步青云,官至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四川總督、成都將軍等職,成為一品大員。
上面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充滿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傳統(tǒng)文化精神,正能量滿滿,流傳甚廣。
可惜,這是一個虛假的故事。
查《清史稿》等資料,惠征病故于鎮(zhèn)江的時間為1853年。然而,早在他去世一年前的1852年初,惠征的大女兒就被選為咸豐皇帝的妃子,被冊封為“蘭貴人”,居住在深宮大院。1853年,當惠征病故于鎮(zhèn)江時,“蘭貴人”怎么可能出現(xiàn)在鎮(zhèn)江,護送父親的靈柩北上呢?
有人或許會說:“雖然惠征的大女兒已經(jīng)被選為咸豐皇帝的妃子,但父親死后,子女守孝也是人之常情?!?/p>
是的,清朝很注重“以孝治國”,父母死后,兒子哪怕在朝廷做官,也必須辭掉官職,回家為父親守孝三年。期間,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不能參加任何娛樂活動。這叫“丁憂”。不過,這只是對兒子的要求。如果女兒已經(jīng)出嫁,就要為公婆家里的人守孝,不必回家為娘家人守孝。
惠征的大女兒已經(jīng)出嫁,就算守孝,也是為咸豐皇帝家守孝,斷無回家為自己父親守孝的道理。
另外,清朝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王朝?;实凼且粐?,具有最高的權(quán)威?!疤m貴人”雖然只是咸豐皇帝的一名妃子,在后宮中等級和地位并不高,但畢竟也已經(jīng)躋身“主子”之列。而主子是不可能為臣子守孝的。因此,按照皇室禮儀制度,“蘭貴人”也絕不會出宮為父親惠征守孝。
既然“蘭貴人”不可能出宮為惠征守孝,她又怎么可能護送父親靈柩,并因此而遇上清河縣令吳棠呢?
事實上,吳棠之所以在官場上走得比較順暢,與他的個人能力和操守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吳棠出身窮苦家庭,自幼就勤奮讀書,以舉人大挑一等被授予淮安府桃源縣令一職,從此步入官場。吳棠做官很踏實,經(jīng)常身穿便服,到民間訪貧問苦。吳棠清廉自持,從不吃拿卡要,在齷齪的晚清官場簡直就是一股“清流”。
更重要的是,吳棠是一個難得的“能吏”,能干實事。
在桃源縣令任上,吳棠親力親為,整治匪患和水患,將境內(nèi)治理得妥妥當當。在邳州知州任上,由于境內(nèi)發(fā)生洪災(zāi),導(dǎo)致盜匪頻繁。吳棠提出“首惡必懲,協(xié)從解散”策略,迅速平息了匪患。同時,吳棠興修水利,賑災(zāi)濟民,讓境內(nèi)恢復(fù)到安居樂業(yè)的狀態(tài),得到了當?shù)乩习傩盏慕豢诜Q贊。
那時候,太平天國運動風起云涌,會打仗,是所有官員必備的生存技巧。吳棠是典型的讀書人,卻自帶“打仗”屬性。
1860年,捻軍名將李大喜、張宗禹率部2萬多人攻入清河縣。清軍守將死的是,逃的逃,只有吳棠臨危不懼,招集了一批鄉(xiāng)勇,經(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終于擊退捻軍。
同時,吳棠情商也很高,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保持著較好的關(guān)系。
1868年8月9日,直隸總督曾國藩曾經(jīng)致函夸贊吳棠:
“閣下昔在江淮,于屬員曲加體恤,恩厚如山,至今傳為美談。”
1869年,湖廣總督李鴻章奉命前去四川,調(diào)查四川總督吳棠涉嫌貪污受賄的案子。李鴻章調(diào)查結(jié)束后,奏報朝廷:
“吳棠忠厚廉謹,未有論其婪臟者?!崩铠櫿逻€在一封致兩宮太后、同治皇帝的密奏中狠夸吳棠:“查吳棠與臣同鄉(xiāng),又在江蘇同官五年之久,深知其性情樸厚,品行端愨,忠主愛民,出于至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3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