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時期有多少人?元明時期的人口規(guī)模研究 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元朝是一個大帝國,但是對于經濟發(fā)展來講,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卻是一場災難,蒙古出身于游牧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適合于草原,而對平原的生態(tài)條件而言,就 是一種落后的生產方式,蒙古進入中原農耕地區(qū),并不是很快地轉變生產方式,而是把北方所占有的土地拋荒為草地,供畜牧使用,大大地破壞了農業(yè)生產。與此同 時,蒙古族在長期的軍事征服中,采用的是民族歧視的政策,大肆掠奪平民為農奴,農民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傳統(tǒng)社會人口發(fā)展的基礎受到損害,進入一個停滯的階 段。雖然忽必烈曾采取了一些鼓勵農業(yè)的措施,但是杯水車薪,在元朝的八九十年中,人口大概有7500萬左右。
在元朝的人口布局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南方的人口優(yōu)勢徹底確立,在全國人口減少的大背景下,南方的人口持續(xù)增長,江西上升到1400萬,浙江達到1100萬,江蘇達到800萬,南方的人口比重是3/4,而北方13個行省只有1/4。這種人口格局奠定了以后人口的分布。
由于元統(tǒng)治者堅持他們的游牧習俗,以其特有的民族觀念進行統(tǒng)治,而沒有根據農耕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融入整個中國社會,因此,元朝的社會矛盾相當尖銳,尤其在 種族上的等級制度所導致的社會矛盾最為突出,矛盾的激化,使群雄起義,天下大亂。公元1368年,在元末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蒙古族退出中原,朱元璋建立明 朝。
朱元璋對明前期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他順應民情,鼓勵人民開荒耕種,開荒者免除徭役3年,實行移民屯田,將江西、太 湖一帶的少地或無地的農民遷移到黃淮流域,政府發(fā)給耕牛、種子、農具和口糧。與人口發(fā)展條件較好的宋代相比,明代的社會生產力更為發(fā)達,氣候上比起宋的低 溫周期來,要暖和許多,有利于農業(yè)生產,因此,人口的數量不會低于宋代,經過學者推算,可知,明初年,大致恢復元末動亂所帶來的人口削減,1398年達到 6300萬,而至明末期,則接近2億。
首先,A和B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屬于靜摩擦力,其大小不能利用f=uFn來計算,A對比B的摩擦力在沒有達到最大靜摩擦力之前是隨題中所給拉力F決定,他門是等大反向。當F達到一定值,A對B的摩擦力超過最大靜摩擦力,則表現為滑動摩擦力,這時候就可以用上面所給公式求出大小。
因為題目給出F是恒力,所以A對B摩擦力不變。
這樣解釋不知道你明白沒呢。還有什么問題給我發(fā)站內短信。
據史料記載,蒙古帝國在極盛時期的人口(1300年)大約為1.1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30.7,
計算下來當時(1300年)世界人口總數在3.6億左右。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萬
古代人口數量:
夏商周三大,中國并沒有編戶齊民,因此沒有人口統(tǒng)計數據。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系》估計夏朝人口為1355萬,西周初期為1371萬,東周初期為1184萬,這完全是不可信的。根據《中國人口通史》的推測,西周初期人口最多不過550萬,西周后期到達1000萬左右。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人口開始迅速增長,主要原因是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的生產效率,增加了社會的人口容量。國家為了增加兵源和糧食,也大力鼓勵農耕,加速了農業(yè)發(fā)展,促進人口增長。
根據估計,戰(zhàn)國時代的人口峰值為2600萬。具體而言,楚國大約500萬,秦國400萬,齊國400萬,趙國350萬,魏國350萬,燕國200萬,韓國150萬,宋國100萬,越國100萬。如果把周邊少數民族算上,估計有3000萬。而秦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期間,導致人口下滑。秦朝統(tǒng)一后,又大興徭役,使得人口難以增長。根據秦朝的徭役人數預測,秦朝人口大約是2000萬。
西漢初期,人口大約是1500萬到1800萬。漢朝初期,國家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人口迅速增長,增長率為10%—12%。在文帝末期,“民近戰(zhàn)國”,也就是大約恢復到2600萬;漢景帝末期,到達了3000萬;到武帝上臺初期達到了3600萬。漢武帝時期,由于賦稅徭役加重,下降到了3200萬,史書夸張地記載為“戶口減半”?!罢研巍睍r期,再次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宣帝時期到達了5000萬。元帝時期,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最終達到了峰值5900萬。如果算上少數民族,就不少于6500萬。在地理分布上,西漢北方最高為4200萬,是南方的5倍。
兩漢之交,由于王莽專權、赤眉起義、綠林起義等,人口開始下降。東漢初期,全國人口大約為2200多萬。之后,東漢休養(yǎng)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到了明帝時期“天下安平,百姓殷富”。此后,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到漢和帝時期到達5300萬,到漢桓帝時期到達5600多萬。而葛劍雄推測東漢初期人口為3000萬,峰值應該突破了6000萬?!吨袊丝谕ㄊ贰氛J為算上少數民族,可能有7200萬。在分布上,北方人口4000萬,南方人口2000萬。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使得北方人口大量減少。《三國志》對三國人口記載偏少,不可信。葛劍雄根據三國時期軍屯、戶口等信息推測,三國初期人口為2200萬,峰值為3700萬。西晉統(tǒng)一后,最初經濟得到了恢復,人口又發(fā)展到了3500萬。
永嘉之亂后,衣冠南渡。東晉初期,南方人口大約是1000萬,后期增加到了1700多萬。南朝早期,人口在1800萬—2000萬之間。后來,陳國的面積縮小,其人口只有1600多萬。而西晉滅亡后,北方陷入了十六國人口大約是1800萬。北魏統(tǒng)一后,人口恢復到了3500萬。因此,南北朝時期,全國總人口應該在5000萬以上。隋朝統(tǒng)一了南北朝,人口峰值達到了5600萬到5800萬,加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qū)突破了6000萬。
隋末,使得人口再一次大規(guī)模減少。葛劍雄推測隋末人口谷值只有2500多萬。唐朝統(tǒng)一后,出現了“貞觀之治”“貞觀遺風”和“開元盛世”,經濟不斷恢復,人口迅速增長。到開元年間到達頂峰,大約是8000萬到9000萬,終于突破了漢朝創(chuàng)造的6000萬的記錄。安史之亂后,北方人口損失一半,全國總人口只有4600萬。唐朝后期,人口總體上緩慢增長,到845年到達了6000萬左右。唐朝的南方人口,應該在2000萬到3000萬,北方在3000萬到4000萬。
唐朝末期,遭到黃巢等起義,人口大減。五代末,全國人口大約是3000萬。北宋統(tǒng)一后,工商業(yè)繁榮,人口開始快速增長。葛劍雄推測北宋的人口突破了1億。而南宋偏安南方,大約有6000萬人口。另外,遼國的人口大約為400萬,金國的人口峰值為5300萬。其他的西夏人口400萬以上,大理國100多萬。
蒙古興起,人口大規(guī)模下降。蒙古,北方人口只有1000多萬。相比于北方人口大規(guī)模減少,南方人口損失較少,達到1000萬,剩下的人口大約是5000萬。也就是元朝統(tǒng)一后,全國人口差不多是6000萬。元朝統(tǒng)一后全國人口開始恢復增長,頂峰達到8500多萬。
元明之交的人口下滑不算嚴重,大約是6000萬。此后,明朝人口一直按照5%的年增長率增長,到1600年到達了峰值,《中國人口通史》推測為1.6億,葛劍雄推測為1.97億。而明朝后期,由于天災不斷,使得人口大規(guī)模下降。到1644年清軍入關之前,明朝人口大約是1.2億。
清朝建立初期,到1651年,全國人口到達谷底,大約為5000萬到6000萬。此后,清朝的統(tǒng)一全國,開始休養(yǎng)生息,于是人口又迅速恢復。康熙出臺了“攤丁入畝”政策,又加速了人口的增長。到康熙后期,全國人口達到了1.5億??滴醯角∧觊g,人口依然在增長,到乾隆時期突破了3億,到1850年達到了4.3億,成為了清朝人口的峰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4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元代狀元都有哪些元朝歷代狀元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