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華夏民族們極為高度重視身后事,這促使陵墓文化藝術(shù)非常風(fēng)靡。古時候,即便是平民百姓必須取出省吃儉用來下葬親人,何況王室貴族與國家的主宰者----皇上。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帝陵的規(guī)模大多十分龐大,明帝陵自然也不例外。普通人希望落葉歸根,皇帝則希望死后葬入自己提前修建好的帝陵,與先祖以及妃嬪們葬在一起,這就使得中國古代除朝代更迭以外,帝陵大多集中在一個位置。不過明朝卻是一個例外,有明以來,共計十六位皇帝,但卻只有“明十三陵”,那么,其余的三位皇帝呢?
其實,在朱棣以前的兩位皇帝都沒有葬在明十三陵。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定都南京,所以陵墓亦修建在南京。朱元璋去世以后,葬在南京鐘山,被稱為明孝陵。如果太子朱標(biāo)沒有早死,燕王大概是不會有反心的,只可惜朱標(biāo)早死,年幼的建文帝即位。建文帝終究還是太過年輕,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終在全面占優(yōu)的情況下被朱棣打敗。
朱棣攻入都城以后,宮殿里燃起大火,朱棣在肅清所有阻攔勢力以后,立刻命人熄滅大火。在大火當(dāng)中,朱棣只找到幾具燒焦的尸體,無法辨認。沒有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說他已在宮中自焚,也有人說他出家為僧,總之此事成為一樁懸案,至今未解。而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又不承認他是皇帝,他自然沒有帝陵。
三位當(dāng)中的兩位已經(jīng)揭曉,許多人不免想到最后一位是明朝的悲情皇帝,崇禎帝,不過最后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還真不是朱由檢。崇禎自縊以后,李自成一方面出于拉攏的目的,一方面欽佩崇禎,于是將他葬在思陵當(dāng)中。
思陵本是崇禎寵妃陵墓,朱由檢葬在里面以后,它自然升格為帝陵。不過明朝后期財政已經(jīng)極度困難,再加上崇禎是一位簡樸的皇帝,所以思陵的規(guī)模不要說跟帝陵相比,即使是與以前的貴妃墓相比,也顯得十分寒酸。
在思陵旁邊,還有一座陪葬墓,里面葬著的是崇禎的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在崇禎最艱難的時刻,身邊陪著的,只有這位忠心的太監(jiān)。李自成對王承恩很是感慨,于是將他葬在思陵附近,而清朝建立以后,也多次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他的忠心。
清朝滅亡以后,許多清朝帝陵遭到劫難,而思陵亦沒有逃過此劫,屢遭毀壞。當(dāng)?shù)氐耐练藘纱未蜷_地下墓室,將里面本就不多的陪葬品全部盜走。隨后國軍要在這里修建炮樓,于是將地面建筑大量拆毀,只留下一部分地基。直到建國以后,思陵才得到重視與保護。
而說回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其實是第七帝朱祁鈺。朱祁鈺在其兄英宗被俘,宮中無主的情況下,被擁立為帝。然而朱祁鎮(zhèn)不僅沒有被瓦刺殺害,反而被放了出來,他策劃政變,最終回到都城復(fù)辟,重新坐回帝位。英宗害死朱祁鈺以后,不承認他是皇帝,將他修建的帝陵搗毀,隨后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下。
其實帝陵是一個朝代的見證,尤其是明朝。明孝陵見證著明朝的建立,而朱允炆的下落不明則是明朝的轉(zhuǎn)折點,崇禎為兄長修建的帝陵殘破不堪象征著明朝的衰敗,而崇禎帝最后連自己的帝陵都修建不起,被葬在妃子墓中,則意味著這個曾經(jīng)輝煌的王朝走到盡頭。不知被葬在明十三陵的諸位皇帝們,他們在面對著明孝陵的朱元璋時,該作何感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4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