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帝王對長生的追求遠大于普通人執(zhí)念也更深。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就總想著永遠擁有這種權利,于是,從秦始皇開始,便有了無數(shù)的帝王尋求所謂的“長生”,以至于,丹藥也受到了不少皇帝的追捧。
晉哀帝司馬丕迷信黃老之術,常服長生不老之藥,服食過量而死,時年25歲。唐太宗李世民,先前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xiàn)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唐穆宗李恒,他也企求長生不老,服藥過量而死,時年30歲。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吃丹藥而亡,時年33歲。唐宣宗李忱,也因吃丹藥毒死,時年50歲。
除此之外,還有:南唐烈祖李升、明仁宗朱高熾、明世宗朱厚璁、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 ...
之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尤其在中西方文化開始碰撞的清朝,皇帝們開始意識到:長生是不可能的了,就想著多活幾年,于是,清朝皇帝就開始重視醫(yī)學。比如說:康熙就曾大力推廣“種痘術”。天花一直以來都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大家在小時候肯定都去醫(yī)院種過“牛痘”。這一技術,最初是英國的民間醫(yī)生琴那發(fā)明的。
最早的“種人痘”則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康熙因為害怕老百姓得天花,就下令在全國推廣種痘術,當然,效果也非常顯著,凡是種了的人,大多都能痊愈。從文獻典籍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康熙是一個非常注重養(yǎng)生的皇帝,而且,他同之前那些尋求長生的皇帝不同,他相信科學,尊重自然,拒絕道教煉丹等說法。
在康熙五十多歲的時候,就有了白胡須,于是,就有人提議他服用有烏須黑發(fā)的藥丸,康熙聽完后,一笑而過,他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理,更何況,自古以來又有幾個白胡須的皇帝?他若是能須發(fā)皓然,豈不成了千古美談?從這件事中,不難看出康熙的豁達。所以,康熙一生,生活簡樸,御用的東西大多質樸為主,很少有什么珍奇之寶。
并且,他不僅注重修生,還非常自律,據(jù)史書記載:康熙每天按時吃飯兩次,除此之外,不會再吃別的東西,煙酒、檳榔這些都是無用之物。這樣高度自律的生活,就算是現(xiàn)在又有幾人做到?康熙死后,雍正對其生活作風更是感嘆不已。正是康熙這種自律的生活方式,讓他在位時間更為長久,也為康乾盛世打下基礎。
當然,說到“長壽”,則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乾隆活到了八十九歲,堪稱“中國最長壽的皇帝”了。但是,他能活的這么久并不是毫無原因,這與他的一段經歷息息相關。
據(jù)清代文學家李伯元所記,當時,北京的達官貴人們喜歡煙草的人非常多,而乾隆對煙草更是十分狂熱,早晚不離。但是,好景不長,長期吸煙的危害漸漸顯露,后來,乾隆就開始無故咳嗽。御醫(yī)看過后,直言病在肺上,罪魁禍首就是煙草。乾隆聽到后,便下定決心戒煙。索然,當時乾隆已經是一個“老煙民”,但是,他還是說戒就戒了。
由此來看,乾隆和康熙在自律這方面都做的很好。
說到清王朝的皇帝們對醫(yī)學的重視,就不得不提到西醫(yī)。明末清初時,西方傳教的教士把西醫(yī)帶入到了中國,隨后,西醫(yī)逐漸嶄露頭角。據(jù)金武祥所記載:法國傳教士在中創(chuàng)建“仁慈堂”,已經實施男女分診了... ...《津門雜談》中也提到:美國人在天津建的婦女嬰兒內科醫(yī)館,每天都是人滿為患… …
西醫(yī)在清朝的蓬勃發(fā)展,康熙帝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之所以對西方的科學技術十分推崇,是因為他自己曾領略過西醫(yī)的厲害。之前,康熙曾得過一場重病,太醫(yī)們都一籌莫展,只能招募名醫(yī)為天子醫(yī)治,此時,兩個外國人得知康熙所患瘧疾,立馬獻上了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霜”。在經過四位大臣試藥后,康熙才放心服下,隨后,果然藥到病除。
而且,隨著西醫(yī)在人體構造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中醫(yī)的臨床應用逐漸的不及西醫(yī)了,清廷也曾經聘用過“洋人御醫(yī)”。例如:羅啟明、巴新就是乾隆時期來華的傳教醫(yī)師。
羅啟明,葡萄牙人,精通外科,乾隆就把他召入宮中,以治病傳道。但不幸的是,羅啟明最終因為傳授教義、行醫(yī)救人勞累過度,患肺結核早逝。巴新則是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字懋修,1765年來華,他來華前曾是波斯王托馬斯·古里康(Thomas Koulikan)的首席御醫(yī),來華后,在廣東傳教。
某一天,乾隆皇帝第五子得病,征集傳教士以西醫(yī)之法醫(yī)治,在京傳教士便推薦了他,隨后,巴新被征召入宮,聘為御醫(yī)。值得一提的是,光緒帝患病后,御醫(yī)束手無策,眼看著病情愈發(fā)嚴重,便有人提出讓西醫(yī)診斷。西醫(yī)診斷后,認為要進行手術,但由于翁同龢認為“龍體不可冒險”,極力反對,最后,卻不了了之了。
想來,如果光緒帝真的進行手術,是否還能再多活幾天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6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