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是誰?季札在吳國的外交政策上做出了什么貢獻?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我們都知道,從吳王壽夢的元年開始,就有吳王出使之說——“朝周、適楚、觀諸侯禮樂”。魯成公時,吳王曾與中原諸侯會于鐘離,此時他對周公“禮樂”十分感興趣,便有感而發(fā),說明自己仰慕中原的“禮樂”之道。
這僅僅是表象而已,吳王壽夢更加向往的,其實是中原諸侯國的強盛。季札身為吳王壽夢的兒子,必然明白父親的心思,因此對“禮樂”勤加學(xué)習(xí),并立下了振興吳國的志向。
吳王壽夢特別看重季札,認為他能夠?qū)菄葡驎r代發(fā)展的潮流之中,而非只是安于“蠻夷之地”被稱為“蠻夷之邦”。對于季札來說,他學(xué)習(xí)的良機,就在晉國申公巫臣入?yún)菚r。
申公巫臣不僅帶來了晉國先進的軍事理念和軍事物資方面的協(xié)助,而且在晉、吳兩國頻繁來往之下,先進的文化理念也勢必會被帶入到吳國之內(nèi),最終使吳國本身相對低下的文化水準,有了質(zhì)的飛躍。
《東周列國·春秋篇》戰(zhàn)車劇照
申公巫臣還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吳國作“行人”,季札也能就中原之事,多向其請教。從“申公巫臣入?yún)恰钡健凹驹鍪埂?,總共歷經(jīng)了四十年,這四十年正好是季札成長的黃金時期??梢哉f,季札身為吳王的后代,他從申公巫臣入?yún)情_始,就對中原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他從小就耳濡目染,所學(xué)的知識最終成就了季札出使列國的功勞。
《左傳》云:“吳子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延州來季子聘于上國,遂聘于晉,以觀諸侯?!?/p>
這是第二次季札出使的記載。與之前第一次出使列國,相隔將近三十年。此時是吳王僚執(zhí)政的時期,吳、楚兩國之間戰(zhàn)爭,關(guān)乎吳國的興衰。吳王僚看重季札,讓他二次出使,欲再次收攏諸侯之心。
此時也是楚昭王元年,正值楚國喪期。吳王僚便在發(fā)動攻楚之戰(zhàn)前,派季札出使中原各國,觀察諸侯的動靜,或許季札要再走一回之前的路線。
《春秋左氏傳》
季札第一次出使的路線為:從吳國出發(fā),先到魯國都城曲阜,再到臨淄;由臨淄至鄭都——今新鄭,然后北行到衛(wèi)都帝丘——今濮陽,再由帝丘經(jīng)戚邑至?xí)x。季札去程和回程,都以徐國作為交通要道。
這是在吳國主動外交的策略之下,季札為吳國和中原交流所打通的道路。在狐庸之時,吳國只能聯(lián)絡(luò)到晉國和魯國。但是,季札的全新路線增加了很多能夠與吳國溝通和交流的國家,再加上季札的文化修養(yǎng)很高,所以他曾經(jīng)為吳國贏得了不錯的名聲。季札之前的出使行動,是相當有功勞的,因此他被封在州來,故他也被稱為“延州來季子”。
吳王僚派季札再次出使,也足見他對季札是非常信任的。
諸侯會盟
季札在吳國國內(nèi)、國外都是明星,但是他對君位的謙讓,也令公子光蠢蠢欲動,最終吳王僚被公子光暗殺。公子光趁著季札離開吳國,兵、將也在外的時機,派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后,便即位為吳王闔閭。
季札回國后見事已至此,并沒有責備公子光,而是讓公子光順利即位。季札不與之爭,也不欲爭。實際上,對于季札來說,此刻最好餓選擇,其實也是居于幕后、安于平淡。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設(shè)想:吳王闔閭連吳王僚都可殺害,又何懼一叔父?
季札一直到晚年,都能憑借其信譽解救吳國的危機。不僅如此,他還能憑一己之力救援同盟。
《左傳》云:“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民乃退?!?/p>
此時,季札已經(jīng)九十多歲高齡了,他仍然還要領(lǐng)兵出征,亦可見此時吳國國勢之弱,吳國最后還要借季札賣老命才能辭退楚人,解救同盟陳國?!渡喜┖啞分杏幸黄獨埲钡母鎰谥o,追述了吳國的尊王功績,其中就包括“吳走陳”,這也證明季札“救陳”的行為,是正義之舉。
晉楚爭霸
我們都知道,吳國初期的外交活動主要是被邀請會盟。也就是說,在季札出使之前,吳國都是“被動外交”。自申公巫臣入?yún)且院?,晉國的拉攏打破了吳、楚聯(lián)盟,吳王壽夢也樂見其成。吳國自討伐郯國一戰(zhàn)成名之后,備受中原諸侯的關(guān)注。季札為了使吳國戰(zhàn)力和文化與時俱進,改變了之前“被動外交”的局面,主動出使到徐、魯、齊、鄭、衛(wèi)、晉,并成功獲得了中原諸侯的敬重。
以至于吳、楚相爭時,楚國孤軍奮戰(zhàn),沒有任何諸侯伸出援手。即使秦國出兵,也只是有感于申包胥的求情,而非主動出兵,由此可見季札的主動出使之功。
吳國有季札奠定的外交基礎(chǔ),和吳王闔閭等人的努力開拓,最終在“柏舉之戰(zhàn)”中成功攻入楚國郢都,也有了之后吳王夫差即位,在“黃池之盟”中成為盟主??上У氖?,因吳王夫差的個人作為惹得諸侯不悅,在越國假意討好和魯國不誠心依附的情況下,最終變成了——看似眾星拱月,實際上眾叛親離的局面。
1. 求《季札讓禮》的原文和譯文 你要的是不是這個?
季札掛劍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 *** 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于晉,顧反,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毖恿昙咀釉唬骸拔岱琴浿?,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 *** 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彼烀搫χ轮镁K镁唬骸跋染裏o命,孤不敢受劍。”于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p>
延陵季子要到西邊去訪問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wù),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里已經(jīng)答應(yīng)給他了。季子出使在晉國,總想念著回來,可是徐君卻已經(jīng)死在楚國。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毖恿昙咀诱f:“我不是贈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jīng)過這里,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wù),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里已經(jīng)答應(yīng)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偽,廉潔的人是不這樣的?!庇谑墙庀聦殑λ徒o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庇谑?,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zāi)惯叺臉渖暇妥吡恕P靽速澝姥恿昙咀?,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p>
2. 求季禮讓國文言文翻譯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因主動讓國曾經(jīng)被孔子贊美為“至德”之人,他也和祖先一樣因三次讓國而名垂青史。季札的父親壽夢在位時,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yīng)有的忠義,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zhí)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贊美為能“守節(jié)”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圣,則是念念在心啊。后來吳王壽夢病危,囑咐王位由兄弟依次相傳,一定要使季札能成為吳國的國君,于是發(fā)生了3位兄長(諸樊、余祭、余昧)相繼要把王位讓給季札,而季札執(zhí)辭不受,三次讓國。長兄諸樊無奈只得繼位為王,遵父王遺囑兄終弟及,依次相傳,然而即便馀昧死后,季禮仍然不受,讓給馀昧之子僚。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nèi)缤娦枪霸掳悖恍南胍獡泶骷驹秊橥?。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jié),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春秋》載,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于封地延陵,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季札三讓王位,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被稱為“至德第三人”。
3. 求季禮讓國文言文翻譯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因主動讓國曾經(jīng)被孔子贊美為“至德”之人,他也和祖先一樣因三次讓國而名垂青史。季札的父親壽夢在位時,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yīng)有的忠義,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zhí)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贊美為能“守節(jié)”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圣,則是念念在心啊。后來吳王壽夢病危,囑咐王位由兄弟依次相傳,一定要使季札能成為吳國的國君,于是發(fā)生了3位兄長(諸樊、余祭、余昧)相繼要把王位讓給季札,而季札執(zhí)辭不受,三次讓國。長兄諸樊無奈只得繼位為王,遵父王遺囑兄終弟及,依次相傳,然而即便馀昧死后,季禮仍然不受,讓給馀昧之子僚。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nèi)缤娦枪霸掳?,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jié),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春秋》載,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于封地延陵,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季札三讓王位,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被稱為“至德第三人”。
4. 文言文—— 季札(譯文) 季札掛劍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 *** 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于晉,顧反,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毖恿昙咀釉唬骸拔岱琴浿?,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 *** 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庇谑羌咀右詣炀辜慈?。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延陵季子要到西邊去訪問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wù),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里已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4313366經(jīng)答應(yīng)給他了。季子出使在晉國,總想念著回來,可是徐君卻已經(jīng)死在楚國。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毖恿昙咀诱f:“我不是贈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jīng)過這里,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wù),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里已經(jīng)答應(yīng)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偽,廉潔的人是不這樣的?!庇谑墙庀聦殑λ徒o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庇谑?,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zāi)惯叺臉渖暇妥吡恕P靽速澝姥恿昙咀?,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5. 季札讓國的記載在哪里 《呂氏春秋》《史記》
季札讓國
季札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jīng)被孔子贊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shù)代后,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yīng)有的忠義,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zhí)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贊美為能「守節(jié)」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圣,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nèi)缤娦枪霸掳?,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jié),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有一次,吳國派遣季札出使魯國。到了魯國,季札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眾人為之側(cè)目。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里,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著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時候,季札驚嘆道:這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無以復(fù)加了。
季札出使鄭國之時,見到了子產(chǎn)。他們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對時局有著異常明晰的洞察力,臨別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chǎn)說:「鄭國的國君無德,在位不會很久,將來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tǒng)理鄭國的時候,務(wù)必要謹慎,務(wù)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寡灾佌?。當子產(chǎn)目送季札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里不禁萬分悵惘。
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遺訓(xùn),讓后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愿。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顾抉R遷贊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東漢大才子蔡邕能從一個人的琴聲中聽出那人暗藏殺意,可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卻有一個人能從樂曲中聽出一個國家的興亡來,這才是不得了的“技能”啊!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孔子最為仰慕的季札,與孔子合稱“南季北孔”的先秦最偉大的預(yù)言家。除了預(yù)言國家興亡,季札還是一位藝術(shù)評論家。他曾三次將天下拱手送人,被孔子稱贊為賢德圣人。
公元前544年,吳王馀祭派季札出使魯國,魯國國君向季札展示了周朝的音樂。聽到《周南》和《召南》時,季札說:“這首歌很美,教化開始了,但還沒有完成,不過百姓辛勞卻沒有怨恨了?!?/p>
聽到《衛(wèi)風》季札說:“這首曲子很美,憂思卻不困頓,就像衛(wèi)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是一樣的?!?/p>
聽到《鄭風》季札說:“這首曲子也很好聽,只不過太繁瑣了,恐怕會最先亡國吧!”
聽到《秦風》季札說:“這曲子才能被稱作華夏正聲,宏大無比,想必會發(fā)展成像周王朝那樣的大國?!?/p>
季札聽完各國的樂曲以后都作了相應(yīng)的點評,或者也可稱之為預(yù)言,這些話以后都應(yīng)驗了。離開魯國以后,季札又到了齊國,一到齊國他就立刻告訴晏平仲齊國政權(quán)將要易主,勸晏平仲要想活命就趕緊交出手中的封地和官職。晏平仲對季札的話非常信服,交出這兩樣?xùn)|西以后,他才在后來的欒、高二氏相互攻殺的災(zāi)禍中保住了小命。
從齊國轉(zhuǎn)至鄭國,季札與子產(chǎn)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了知己,季札告訴子產(chǎn)鄭國國君坐不久了,很快這個位置就會落到你頭上來的,到時你一定要小心,切記以禮治國,否則距離鄭國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
到了衛(wèi)國,季札稱“衛(wèi)君子多,國應(yīng)無患”!衛(wèi)國在那之后相當長的階段都沒有內(nèi)憂外患。
到了晉國,季札預(yù)言晉國的政權(quán)將落到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這三家,后來戰(zhàn)國時期的趙、韓、魏三國便是這三人的后代。
孔子曾說“泰伯是道德的巔峰,三次將天下讓給別人?!倍@季札正是泰伯的后人,也是一位三讓天下的賢德之人,況且他還有預(yù)言天下事的本事,就更是難得了。
關(guān)于季札三讓天下的事,他的三個哥哥再加上他的父親,他們都希望將吳國的王位傳給季札,但是季札寧肯躲起來當田舍翁,以此表明自己不愿當吳國國王的志向,希望哥哥們來當這個國王。最后季札的父親將王位傳給了他的大哥,他的大哥希望王位能傳到季札手上,就創(chuàng)造了兄死弟繼的祖規(guī),傳給了二弟,二弟又傳給三弟,三弟想傳給季札,季札還是不肯接受,最后三弟之子自立為吳王,還招來了一場殺機。
生平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nèi)缤娦枪霸掳?,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jié),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tǒng)理鄭國的時候,務(wù)必要謹慎,務(wù)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毖灾佌?。當子產(chǎn)目送季札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里不禁萬分悵惘。 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遺訓(xùn),讓后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愿。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后,還有一個溯源主題余韻不盡。中原地區(qū)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季札,又稱公子札,太伯十九世孫也,吳王壽夢之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稱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今安徽鳳臺),又稱延州來季子。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乃以長子諸樊攝政行國事。壽夢薨,諸樊讓位於季札,季札謝曰:“昔曹君不義,諸侯與曹人欲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稱‘能守節(jié)義矣’。君義嗣,誰敢干君!有國,非吾節(jié)也。札雖不材,愿附於子臧之義?!眳侨斯塘⒓驹驹?棄 其舍而耕,吳人乃立諸樊為王。及薨,有遺命授國予余祭,欲以次相傳,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嘉季札之義。吳王余祭四年(前五四四年),使季札聘於魯,請觀周樂,逐一品評剖析,說周與諸侯之盛衰。及見舞《招箭》,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矣。”去魯,使齊,說晏嬰,晏子聽之,是以免於欒、高之難;至鄭,見子產(chǎn),如舊交;至衛(wèi),見衛(wèi)多君子,以為無患;至?xí)x,將宿於舍,聞鐘聲 異 ,曰:“ 異 哉!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彼烊?,季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又見趙、韓、魏三家強,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免於難?!奔坝嗉擂?,傳余昧。四年,余昧薨,欲傳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乃立僚為王。及公子光刺僚而立,季子至,曰:“茍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王,社稷有幸,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蹦丝蘖拍梗瑥?fù)位。
昔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 系 之徐君冢上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何再予之?”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而背吾心哉!” 季札廟在東洞庭之武山錦鳩峰。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像贊曰:“有吳君子,讓國退耕;脫屣千乘,永垂令名?!?/p>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評價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zhàn)態(tài)度。經(jīng)季札調(diào)停,平息了一場戰(zhàn)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wèi)、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當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 產(chǎn)及魯、衛(wèi)、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wù)?,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了解并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jīng)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jié)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精辟的分析和評價。如在欣賞《秦風》后就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yù)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jīng)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于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jīng)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nèi)心早已答應(yīng)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卒后 《春秋》載,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xué)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江蘇丹陽 ),史稱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陰申浦(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吳季子墓在江陰申港鎮(zhèn)西南隅的申港中學(xué)內(nèi)。
《史記·吳太伯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縣暨陽鄉(xiāng)。”《越絕書》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記》載:“季子墓在晉陵縣北70里申浦之西?!鄙辖咀屿簦芟窦漓?。祠內(nèi)有相傳為孔子所書10個古篆墓碑,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箲?zhàn)初毀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寬0.93米?,F(xiàn)墓墩高4米,面積2694平方米。
每年都有全國各地漢服同袍以及延陵漢魂成員集聚于季子冢前著漢家衣冠祭祀季子。
墓碑后記 宋崇寧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儀郎常州知州朱彥記
常州,古延陵也,吳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漢,為毗陵。又至東晉,為晉陵,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為常州。唐因之,或曰,晉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還治故縣,今潤州之延陵鎮(zhèn)是也。杜佑謂曲阿延陵季子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晉陵縣,其說明矣。
而孔子所書季子墓碑,歲歲蓋淹沒。開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歷十四年,潤州剌史蕭定重鐫石延陵廟中,于是習(xí)俗見潤州之延陵季子廟,而不知常州實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寧元年,予以罪責是州,因考大史公書歷代地志通典圖經(jīng),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謂季子墓在晉陵縣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陽鄉(xiāng),而今暨陽鄉(xiāng)今之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訪之,得大冢于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港之側(cè)旁有季子廟,與史記地志通典圖經(jīng)合。
于是,表識其墓,謹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書十字刻墓碑上,設(shè)像祀之,學(xué)中以時率居史士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貴有德也。又備論歷世廢興與習(xí)俗之變,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覽觀焉。
觀樂
為之歌《小雅》(26),曰?!懊涝眨∷级毁E,怨而不言,其周德 I 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27)!”為之歌《大雅》,曰(28):“廣哉!熙 熙乎(29)!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 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32);遷而不淫,復(fù) 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33);用而不匾,廣而不宣;施而不費, 取而不貪;處而不底(34),行而不流。五聲和(35),八風平(36);節(jié)有度(37), 守有序(38)。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簫》、《南龠》者(39),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 武》者(40),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陬 》者(41), 曰:“圣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42),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42), 曰:“美哉!勤而不德(44)。非禹,其誰能修之(45)!”見舞《陬簫》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47),如地之無不載也!雖 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選自《左傳·季札觀樂》
樂工為季札歌唱《小雅》。季禮說:“美好??!有憂思而沒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說,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時的樂歌吧?還是有先王的遺民在??!”樂工為他歌唱《大雅》。季禮說:“廣闊啊!樂工為他歌唱《頌》。季禮說:“好到極點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匱乏,寬廣而不張揚,施予而不耗損,收取而不貪求,安守而不停滯,流行而不泛濫。五聲和諧,八音協(xié)調(diào);節(jié)拍有法度,樂器先后有序。 這都是擁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 ?/p>
季札看見跳《象簫》和《南龠》兩種樂舞后說:“美好啊,但還有美中不足!” 看到跳《大武》時說:“美好啊,周朝興盛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子吧?!笨吹教囤睢 窌r說:“圣人如此偉大,仍然有不足之處,看來做圣人也不容易??!”看到跳《大夏》時說:“美好?。∏谟诿袷露蛔砸詾橛泄?。除了夏禹外,誰還能作這樣的樂舞呢!”看到跳《陬簫》時說:“德行達到頂點了!偉大啊,就像上天無所不覆蓋一樣,像大地無所不容納一樣!雖然有超過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過這個了。觀賞達到止境了!如 果還有其它樂舞,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
出使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四年,吳使季札聘於魯,請觀周樂。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备柃?、、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歌鄭。曰:“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蕩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曰:“美哉,乎,大而寬,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备杼?。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币娢柘?、南者,曰:“美哉,猶有感?!币娢璐笪洌唬骸懊涝?,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曰:“圣人之弘也,猶有慚德,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p>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惫赎套右蜿惢缸右约{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去齊,使於鄭。見子產(chǎn),如舊交。謂子產(chǎn)曰:“鄭之執(zhí)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比ム?,適衛(wèi)。說蘧瑗、史狗、史遒、公子荊、公叔發(fā)、公子朝曰:“衛(wèi)多君子,未有患也?!弊孕l(wèi)如晉,將舍於宿,聞鍾聲,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家乎!”將去,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難?!?/p>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勾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季札離開魯國,就出使到齊國。勸說晏平仲說:“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二樣?xùn)|西,你才能免于禍患。齊國的政權(quán)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國家禍亂不會平息?!币虼岁套油ㄟ^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身免。
季札離開齊國,出使鄭國。見到子產(chǎn),如見故人。對子產(chǎn)說:“鄭國掌握政權(quán)的人奢縱欺人,大難將臨,政權(quán)定落于你身上。你執(zhí)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離開鄭國后,季札到了衛(wèi)國。非常欣賞蘧瑗(qúyuàn,渠院)、史狗、史遒(qiū,秋)、公子荊,公叔發(fā)、公子朝,說:“衛(wèi)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p>
從衛(wèi)國到了晉國,季札要住在宿(qì,戚)邑,聽到鼓鐘作樂之聲,說:“奇怪!我聽說有才無德,禍必加身。這孫文子正是為此得罪國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夠,還可以玩樂嗎?孫文子在這里,就如燕巢于帷幕之上那樣危險。而且國君尚在棺中停殯未葬,難到可以作樂嗎?”于是離開了。孫文子聽說后,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季札到晉國,欣賞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說:“晉國政權(quán)將要落到這三家吧?!迸R離開晉國時,對叔向說:“你要勉力而行??!晉國國君奢縱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權(quán)將落于韓、趙、魏三家。你為人剛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禍患?!?/p>
季札剛出使時,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嘴里沒敢說,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還要到中原各國去出使,所以沒獻寶劍給徐君。出使回來又經(jīng)徐國,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zāi)箻淠局喜烹x開。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那寶劍還給誰呀!”季子說:“不對,當初我內(nèi)心已答應(yīng)了他,怎能因為徐君之死我就違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太伯可以說是道德的巔峰,三次把天下讓給別人,人民都不知用什么言辭來稱贊他才好?!蔽易x《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國和荊蠻的勾吳是兄弟啊。延陵季子的仁愛心懷,向慕道義終生不止,能夠見微知著辨別清濁。啊,又是多么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知的君子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6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