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山東布政使——鐵鉉,他是一位歷史上很有名的忠臣硬漢。在歷史上的忠臣有很多,當然比他名氣更大的人也比比皆是,那么為何卻偏偏要說他呢?實際上雖說忠臣很多,但能夠像他一樣,讓敵人戰(zhàn)役勝利后,沒有給予勸降的機會,竟是直接給處以極刑。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朱元璋為了讓老朱家的江山坐得牢固,分封了很多藩王。這些藩國有拱衛(wèi)明朝的作用,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率軍進京“清君側(cè)”,鏟除皇帝身邊的奸臣小人。但是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英明的手段,尤其是“清君側(cè)”這一條。因為情況必要不必要完全是一個很主觀的概念,君主肯定覺得不必要,但是進京勤王的藩王則覺得很有必要。
蓄謀已久的燕王朱棣終于發(fā)動了“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后,先在今天的河北和山東地區(qū)打敗了李景隆的大軍,眼見大軍就要攻打到濟南城下,此時還在負責運輸糧草的鐵鉉聽到消息后,馬上偷偷潛回了濟南城,號召了當時城內(nèi)所有可以上前線的游兵散將抵抗燕王朱棣的進攻。不久反叛的大軍就到了濟南城下,朱棣派人送了一封勸降書給鐵鉉,沒想到鐵鉉不僅沒有買賬反而回信羞辱了燕王朱棣。
建文帝失蹤之后,朱棣繼位成為明成祖,隨后開始了對建文帝舊臣的大肆搜捕。鐵鉉作為重點照顧對象,被抓到朱棣面前,結(jié)果鐵鉉英勇不屈,大義凜然,背著身子不肯面見朱棣。
鐵鉉依然背對著他,就是赤裸裸的看不起你,朱棣喪心病狂的命令手下將割下的肉烤熟以后喂給鐵鉉吃,還問鐵鉉好不好吃,鐵鉉回答:忠臣孝子的肉當然好吃。朱棣暴跳如雷,大喝一聲:剮(凌遲)!結(jié)果劊子手剮一刀,鐵鉉罵一句。
這時的朱棣簡直要氣瘋了,下令將鐵鉉扔進油鍋。然而進了油鍋,鐵鉉仍然背對著朱棣,鐵鉉死后,盛怒下的朱棣讓手下將尸體撈出來朝自己跪下,冷笑著說:看你這下跪不跪朕!
誰知道話音剛落,鐵鉉尸體上的沸油突然四濺而出,大家匆忙四散逃跑,這時再看,尸體依然背對著朱棣。朱棣目瞪口呆,只好下令安葬鐵鉉。
方孝孺是忠義還是迂腐
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趨炎附勢之徒,但卻缺少鐵骨錚錚之輩,方孝孺被誅殺十族,有人說他連累了873條“無辜”的性命,實屬大不應(yīng)該,甚至蔡東藩先生也這樣說: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于盡乎?——這些話如果通俗一下就是:方孝孺如果想殉節(jié),這個沒人說不對,但也不用惹怒朱棣這個大魔頭,拿873條“無辜”性命當墊背的啊。
其實,不僅蔡東藩先生不懂方孝孺,很多人也誤解了他。只要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說一下,就知道了方孝孺為何以弱質(zhì)之身,縛雞之力,血肉之軀而面對森森的刀斫而不懼了。
一、土豆山里味,蛤蜊海里味,寧??h的人,就有一股“梗?!蔽?br>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寧??h位于浙東,倚山瀕海,住在這里的人,不僅獲得了山的硬氣,而且還培育了海的堅持,方孝孺是浙江臺州府寧海縣人,他的成長自然離不開家鄉(xiāng)的影響,而寧??h土生土長的男人,又都是什么樣的性格?
寧??h籍的南宋史學家胡三省是《資治通鑒》最好的注釋者,他留給世人的印象是“青山不受折腰辱”;面對洋教猖獗橫行,振臂一呼,火燒教堂的王錫桐,為寧??h人做出了不畏洋人的榜樣;為追求人生的理想和目標,不惜血灑龍華的近代作家柔石;還有民國27年,任江蘇連云港市的一個專署秘書孔墉,當時面對日軍的進攻,縣內(nèi)負責的主官,盡皆逃散的危急局面,本來事不關(guān)己的孔墉挺身而出,率領(lǐng)連云港的保安部隊抗敵,雖然最后犧牲,但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用自己的生命,捍衛(wèi)了報國衛(wèi)家的理想。
看罷了上面幾位寧??h人的英勇和壯烈,我們就應(yīng)該知道了寧??h這片熱土,給予了方孝孺:忠義,耿直,也就是一種另類的“梗?!?,他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不惜一切的性格特點。
二、方克勤和宋濂教會了方孝孺什么:方家的孩子不是一般人,要“仁政”和“德治”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
方克勤生于1326年,根據(jù)《明史?循吏列傳》記載:其祖上三代從儒,先父曾為鄞縣教諭。方克勤是方孝孺之父,明朝初年,曾任山東濟寧知府,故又名:方濟寧。他可是一位勤于政,廉于名,私蓄周濟百姓,簡樸留給自己的好官,按照資料記載;“省府考績,方克勤因清廉勤政,被列為六府之首?!?br>龍生龍,鳳生鳳,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方孝孺不用說也是“根紅苗正”,完全是一個濟世之才的種子,干國忠臣的好苗子。
我們再看宋濂,宋濂祖籍金華潛溪,后來后遷居金華浦江,他不僅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而且還被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這位宋先生的身后,還掛著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一大串亮眼的名號。
宋濂在浦江東明精舍授課時,方孝孺曾經(jīng)跟隨其學習五年,學成出師之時,就其詩文的成就,宋濂曾經(jīng)這樣評價:除了歐陽修和蘇軾之外,自唐朝以后,就沒有人能超過方孝孺的了。
當然,宋濂教方孝儒詩文并不是目的,他是通過詩文的教學,將“鞠躬盡瘁以報國”,“以忠貞之志輔佐國家”等觀念,潛移默化地教授給了方孝孺。
宋濂給平民皇帝朱元璋在講《大學衍義》的時候,曾經(jīng)這樣說:皇帝要用誠心和禮義來治理民眾的內(nèi)心,刑罰不是首選。
當朱元璋問起夏商周三代,如何治理天下?宋濂回答:他們是用仁義來治理天下的,所以國祚能歷時幾百上千年。“仁政”和“德治”就是宋濂提倡的治理國家的兩種武器,雖然朱元璋對這“高端”的理念一個耳朵眼聽進去,從另外一個耳朵眼冒出來,但方孝儒卻聽進去了,并印在腦子里,最后又落實在了行動之上。
三、士為知己者死,方孝孺的知己就是建文帝朱允_,只不過他要死得轟轟烈烈,而且有價值
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方孝孺學會了詩詞文章,學會了佐政之道,接下來,就是他置身朝堂,報效國家的時刻了。
當時舉薦方孝孺給朱元璋的內(nèi)閣大臣名叫揭樞,朱元璋問:“方孝孺才學如何?”揭樞回答:“比臣強十倍!”可是朱元璋一問方孝孺的治國理念,完全和他猴吃麻花——滿擰。
朱元璋是馬上皇帝,治國的理念是“權(quán)術(shù)”和“武力”,而主張“仁政”和“德治”方孝孺顯然不適合給他當大臣,雖然不適合他,但卻適合朱標。宋濂就是朱標的太子師,而且朱標被宋濂灌輸?shù)木褪恰叭收焙汀暗轮巍钡睦砟睿鞓诉€經(jīng)常勸說朱元璋,一定要施行“寬通平易之政”。
朱元璋這樣想,既然方孝孺能和朱標尿到一個壺里,那就是雪藏方孝孺十年,然后讓朱標用他。。
方孝孺用這十年“座冷板凳”的時間,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用心讀書,終于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儒。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被人推薦到了京城,朱元璋這一次召見他的時候,特意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將他的椅子,稍稍擺歪了那么一點點,方孝孺入席的那一刻,卻不忘記將椅子擺正,然后正身落座,朱元璋這才真正知道,方孝孺的人品方正,絕對是靠譜的一個人。便授予他漢中教授之職,遠去四川給那里的學子講課。
為何朱元璋讓方孝孺去了四川,還是讓他繼續(xù)坐冷板凳。
我們再看方孝孺,他用了6年的時間,不敢說桃李遍天下,但至少是學生遍四川。1398年6月30日建文帝繼位,建文帝繼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快馬將方孝孺接進京來,首先任命他為翰林博士,然后又升為侍講學士,每當書中有疑難不解之事,建文帝就讓方孝孺為之講解,每當朝中有懸而未決的國家大事,建文帝都向方孝孺咨詢。甚至群臣上奏的文書,朱允_也會委托方孝孺代為批復(fù)。
方孝孺和建文帝“仁政”和“德治”的觀念相同,他們可以尿到一個壺里,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首席秘書”“高參團團長”,他除了感激涕零之外,滿腦袋都是誓死報效的決心。朱元璋讓其坐冷板凳的效果達到了。
四:削藩未成,捅了朱棣的馬蜂窩,方孝孺終于要向世人證明:讀書人的骨氣了
削藩是對是錯,這個歷史上早有公論,只不過方孝孺、黃子澄和齊泰等人幫助建文帝推行的削藩,操之過急,竟逼反了燕王朱棣。
有句話這樣說,在馬上打天下,卻不能在馬上治天下,如果通俗一下就是:打天下憑借的是武力,而治理天下憑借的卻是智慧,很多時候,智慧干不過武力,這就是秀才們需要面對的千古悲哀。
不管方孝孺書寫的討伐燕王的榜文,寫得多么義正言辭,鏗鏘有力;也不管他假意割地,勸說燕王罷兵的計謀多么高明,更不論他離間朱棣、朱高熾父子的招法有多么奇妙,終究沒有擋住朱棣的燕北鐵騎,攻占了南京的腳步。
建文帝的朝廷黃攤子了。當時,方孝孺腳下的路有三條,第一:戰(zhàn)死在南京。但這是武將做的事,有道是文死諫,武死戰(zhàn),戰(zhàn)死這不是方孝孺的菜。
第二:自殺,隨同火焚而死的建文帝一同而去。這種死法太低端,對于一代學儒,讀書人的榜樣,方孝孺還是覺得不可取。也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第三:投降朱棣,換得榮華富貴。這個更不要想,方孝孺推行的仁政,而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衣缽,如果朱元璋實施的是暴政的話,朱棣就是暴政+,兩個人更別說尿到一個壺里了。他們連同樣的壺都沒有。
方孝孺最后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彪炳史冊的選擇,那就是死得有目的,死得有記載,他要轟轟烈烈的在金鑾殿上去死。因為只有那個堂皇的地方才是自己的主戰(zhàn)場
五、朱棣和方孝孺斗法,方孝孺戰(zhàn)勝了朱棣,只不過獲勝場面太血腥
朱棣“靖難之役”這段世道太亂,可是真正看明白時局的人只有1.5個,這半個就是方孝孺,而另外一個全明白的人是黑衣宰相姚廣孝。
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姚廣孝將其送出北京城,他曾經(jīng)跪地道:“王爺取得了天下,方孝孺作為讀書的種子,一定不肯歸降,請您一定不要殺他!”
當時的朱棣糊里糊涂地就答應(yīng)了姚廣孝的請求,因為朱棣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干翻建文帝,取得大明的政權(quán)。當時在朱棣的心中,他一定是這樣想的,大明政權(quán)如果是須彌山,而方孝孺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一粒芥子,只要須彌山在手,一粒微小的芥子能奈我何,故此,方孝孺可以不殺。
但朱棣取得了大明的江山,就等于須彌山在手,可是他發(fā)現(xiàn)方孝孺并非芥子,而是他噬向他帝位的一只大老虎。
在方孝孺的眼中,朱棣就是一個謀奪帝位的亂臣賊子,朱棣讓他投降,方孝孺拒絕,朱棣讓他起草自己繼位的詔書,他在紙上竟寫出了“燕賊篡位”四個大逆不道的字。
朱棣眼冒兇光,咬牙切齒地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
方孝孺冷笑道:“誅我十族也不怕,有種你放馬過來!”
方孝孺不想被朱棣一刀殺死,他只有讓朱棣五馬分尸,千刀萬剮,慘絕人寰地殺死,只有這樣_人地記載在歷史書上,才可以彰顯自己忠臣的名聲。而誅殺方孝孺九族,方孝孺估計早就有了心理準備,而誅殺方孝孺十族,這應(yīng)該也是方孝孺所希望的,,既然朱棣發(fā)出了“古今未有”的大殺招,方孝孺只能接招了——甚至用十族一起接。
朱棣每殺方孝孺一個親人,都會當面問方孝孺會不會后悔。面對辱罵不止的方孝孺,朱棣最后命人用刀子割開了他的嘴角。
方孝孺的親人,學生,是否會因為受到連累,而對他心存怨恨;又或者大家慷慨赴死,舍生取義,對其心存感激?這個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被殺,方孝孺流下了眼淚,方孝友口中念誦出了這樣一首慷慨的詩:吾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當此間。華表柱頭千載鶴,旅魂依舊到家山。
這首詩,估計就能回答上述的問題了。
方孝孺被誅殺十族,873條“無辜”性命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方孝孺最后被凌遲而死。面對一地的鮮血,方孝孺創(chuàng)造了用近千條人命,鋪就了一條最血腥的“忠臣”之路。
朱棣取得了明朝的政權(quán),他可以說是一個勝利者,可是在處理方孝孺這件事上,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手中的刀子很鋒利,可以割斷反抗者的脖子,但卻割不斷反抗者的精神。他可以殺掉873條“無辜”性命,但卻殺不掉滿天下讀書人的反抗精神。
方孝孺血案,讓他背上了“殘忍、嗜殺”的惡名聲,而且時間標簽打得是——永遠,這事兒值不值,就需要朱棣本人來回答了。
朱棣活剮3000宮女是真的嗎
朱棣剮三千宮女的事是真的。
永樂十八年,朱棣準備立為皇后的寵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時,皇宮內(nèi)又有人告發(fā)賈呂、魚氏與宦者“通奸”。
明朝后期的皇帝對此類事,往往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明熹宗甚至還親自將宦官與宮女結(jié)為對食的。朱棣卻勃然大怒。賈呂、魚氏懼禍,上吊自殺。
朱棣并不罷休,又興株連之法,拘捕與賈呂親近的宮婢,親自審訊,看賈呂等人是否還有其他陰謀。宮婢受了酷刑,竟誣服稱后宮有人要謀害皇帝。
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殺本性。于是,接連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連千扯,自承“謀逆”的宮婢侍女,竟然達近三千人之多。
擴展資料
朱棣向來心狠手辣,屠戮宮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樂五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宮有一位權(quán)賢妃,是從朝鮮選來的美女,美艷殊麗,能歌善舞,且善吹簫,聰慧過人,最受朱棣寵愛。不料永樂八年,權(quán)氏隨朱棣率兵北征,死于歸途,害得朱棣為寵妃很掉了幾滴眼淚。
朱棣正為失去寵妃而悲傷之際,有宮女揭發(fā)說權(quán)氏是被呂妃串通太監(jiān)和銀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細查,即下令將被告下毒的太監(jiān)、銀匠處死,對呂氏則采用酷刑,用烙鐵直烙了一個月才死。受呂氏牽連而被殺者達數(shù)百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暴君明成祖:朱棣活剮三千宮女
朱棣殺了方孝孺后悔嗎
朱棣殺了方孝孺導(dǎo)致的后果是:引起了全國各地讀書人的憤怒,他們以文字、集會等方式紀念方孝孺,向朱棣示威、聲討朝廷。方孝孺拒不向朱棣投降,結(jié)果被捕下獄。
1、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政治上,延續(xù)洪武政策的同時繼續(xù)削藩,加強中央集權(quán),改革官制機構(gòu),設(shè)置內(nèi)閣和東廠。
2、方孝孺是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姚廣孝為什么一眼就看上朱棣
在明朝初期,有兩人可以稱之為牛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前有諸葛亮,后有劉伯溫”,可見劉伯溫的知名度之大。另位是默默無聞的姚廣孝。提起姚廣孝,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但事實上,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人。因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篡位”成功,就離不開“高僧”姚廣孝的支持和幫助。
姚廣孝于1335年生于一個世代行醫(yī)的家族,他從小聰穎好學,才華橫溢,詩詞書畫樣樣精通。14歲的他卻選擇了改行-出家為僧,法名道衍,期間,姚廣孝結(jié)識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并拜了當時的道士席應(yīng)真為師,學習陰陽術(shù)數(shù)之學。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選高僧入宮誦經(jīng),已是47歲的姚廣孝被選中。然而,就在馬皇后的喪儀期間,姚廣孝結(jié)識了朱棣,第一次見面,姚廣孝對朱棣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大王要是帶我去北平做近侍,我愿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敝扉β牶笥煮@又喜,悄聲道:“跟我走吧?!痹瓉怼巴酢弊稚霞右粋€“白”字,個中之意不言而喻。
后來,朱棣成功把姚廣孝“挖”到了自己的麾下,朱棣名義上給他安排的工作是慶壽寺住持,暗地里卻時常請到府中密談。
朱元璋駕崩后,建文帝連續(xù)削了五位藩王,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役,姚廣孝一路跟著朱棣,為其出謀劃策?!霸谲娙辏蛐蚍?,戰(zhàn)守機事皆決于道衍”。也就是說,朱棣在起兵的三年時間內(nèi),所有的戰(zhàn)場決斷,基本上都是道衍做出的。姚廣孝也因此被稱為“黑衣宰相”。
朱棣為了賞賜姚廣孝,先是賜他還俗,結(jié)果姚廣孝拒絕了,隨后朱棣賞賜給姚廣孝豪宅和宮女,姚廣孝也拒收。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yǎng)性,行僧侶之職。“靖難之役”后的姚廣孝,是一個低調(diào)內(nèi)斂、毫不張揚的人。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朱棣前往慶壽寺去看望姚廣孝。當問到姚廣孝還有什么要求時,姚廣孝沒說了4個石破天京的字:釋放溥洽。
溥洽原本也是一位僧人,建文帝朱允_成皇帝后,聘請溥洽為皇宮主錄僧。朱棣的大軍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卻離奇地失蹤了。
當時很多人相傳正是溥洽給建文帝剃度,然后讓建文帝扮成僧侶逃出了宮。事后,朱棣將溥洽抓起來,審問建文帝的下落,結(jié)果溥洽被關(guān)押了16年一直沒有“招供”。
姚廣孝在臨終前,竟然要求朱棣釋放已然74歲的溥洽,這當然令人大感意外。但朱棣還是答應(yīng)了姚廣孝的要求。
方孝孺死得冤嗎
明朝的第一大硬骨頭名叫方孝孺,是一個大學士。方孝孺是“開國文臣之首”宋廉的得意門生,是宋廉最得意的弟子,被宋聯(lián)稱為孤鳳凰。正是因為方孝孺太過硬氣,所以朱棣不得不誅連他的九族,于是他的死便牽扯了873人。
故事的開端是朱棣因為不滿他侄子的執(zhí)政方式,于是以“清君側(cè)”的緣由在北京起義。方孝孺是朱棣侄子的效忠者,他極度的忠心,仿佛從骨子里刻出來的。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會投降呢?于是朱棣的軍師姚廣向就向朱棣請求說,不要殺害方孝孺,因為如果方孝孺死了的話,那么天下就沒有讀書的人了。
朱棣答應(yīng)了,果然起義成功之后,方孝孺沒有逃就站在城門口,也不肯投降,朱棣將其囚禁在了牢獄中,直到他投降為止。在此期間,朱棣多次派人去獄中請方孝孺。可是方孝孺就是不肯投降。朱帝登基之前想要方孝孺為自己擬寫詔書,這樣的話就能夠被廣大天下的人所信服。
但是方孝孺始終不肯,朱棣親自去牢獄中與他交談。朱棣同方孝孺說他只不過是效仿周公輔佐周成王。方孝孺表示這樣的說法太無力,因為周成王死了,自焚而死。反之問朱棣為什么不力周成王的兒子或者弟弟為皇帝朱棣有些生氣,說這些事情不用管,你只需要替我擬寫詔書即可。方孝孺偏偏不肯,于是朱棣只好株連他九族。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
初師遇險
靖難之役時,兩軍在今天東壩展開廝殺。這里背負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壩河、亮馬河、溫榆河交匯。朱棣騎一匹青驄馬,被敵軍追逼到一條河溝邊。眼看就要沒命,情急之下他問坐騎:你能跨過這溝,讓我脫險嗎?說完一抖韁繩,這馬馱著朱棣噌地一下連跨三道河溝,甩脫追兵,化險為夷,最后累死。朱棣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后,為紀念當年初師遇險,坐騎忠勇,就在東壩建了馬神廟,塑馬供于廟中,當神祭祀。傳說立廟之后,那馬活了,常在夜間糟踐莊稼。農(nóng)民不堪其苦,偷著將廟毀了。
夫妻和睦
徐皇后
說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當仁不讓的是徐皇后,她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稱其“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徐王妃平常文靜有加,但畢竟是將門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朝廷派李景隆圍攻北平,而此時的朱棣前往寧王朱權(quán)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戰(zhàn)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經(jīng)著書,采集《女憲》《女誡》作《內(nèi)訓(xùn)》二十篇,又類編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她還經(jīng)常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寵外戚。四十六歲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為悲痛,謚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幾年再沒立過皇后。可見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沒人能夠取代。
誅滅十族
朱棣即位后,請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公告,當然為思想正統(tǒng)、極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絕。非正史祝枝山所著的《野記》記載,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被殺??墒歉鶕?jù)《明史·方孝孺列傳》記載是“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說朱棣只殺了方孝孺父系一族?!睹魇贰し叫⑷媪袀鳌凡⑽从涊d被滅十族,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所謂誅十族只不過是后人為了造成戲劇性的效果,夸大事實所產(chǎn)生的。
北京地名
在現(xiàn)今北京朝陽東壩地區(qū)有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許多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guān)的地名,這些和朱棣有關(guān)。朱棣遷都北京后,東壩以其水草豐美,宜于牧養(yǎng)皇家馬匹,而一度成為明朝的御馬苑。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個馬廠,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個,養(yǎng)馬若干,可謂遍地開花。每個馬廠都有圍墻,墻里蓋有馬棚,墻外草地平曠,馬群悠閑自在。母馬懷孕產(chǎn)崽,
攛掇朱棣造反的姚廣孝不要權(quán)不要利,那么他圖的是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在齊泰和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削藩。明朝的大小藩王哀嘆連連,面對新皇的動作,他們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束手待擒。當建文帝把屠刀對準燕王朱棣時,朱棣卻直接起兵造反了。而朱棣起兵造反的背后,有一個重要人物,此人便是“黑衣宰相”姚廣孝。據(jù)史料記載,姚廣孝出生在長洲一個醫(yī)學世家,祖輩世代行醫(yī)。但姚廣孝卻對醫(yī)學沒什么興趣,在14歲便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
但這個和尚他當?shù)靡膊粚P?,之后又拜道家席?yīng)真為師,學習陰陽術(shù)數(shù)。洪武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召集精通儒術(shù)的僧人到禮部應(yīng)試,姚廣孝欣然前往,卻并未選上僧官,只是獲贈僧衣。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挑選高僧陪同諸王誦經(jīng)祈福。在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推薦下,姚廣孝結(jié)識了燕王朱棣,二人相談甚歡。馬皇后葬禮結(jié)束后,姚廣孝便向朱元璋提出請求,希望能隨燕王朱棣前往北平。對于這個并不算過分的請求,朱元璋答應(yīng)了,也為日后靖難之役的發(fā)動埋下了隱患。
建文帝上臺后,幾個叔叔龐大的軍事實力讓他感到心慌,所以便聽了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削藩。眼看幾個兄弟陸續(xù)獲罪,燕王朱棣便急著找姚廣孝商議:“我該怎么辦?”姚廣孝說:“起兵造反!”朱棣被姚廣孝的建議嚇了一跳,問道:“如今朝廷深得人心,我起兵造反能得到支持?”姚廣孝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人心。”請注意,在這里,盡管姚廣孝的話讓朱棣動了心,但造反畢竟是殺頭的大罪,他還是猶豫不決。于是姚廣孝又找來了自己的好友,著名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為朱棣算卦。這些人明白自己的任務(wù)是什么,所以便給朱棣吃了定心丸,告訴他:“您本來就是九五之尊的命,現(xiàn)在起兵是順應(yīng)天命。”
既然姚廣孝這么說了,朱棣便擼起袖子干了。據(jù)史料記載,靖難之役發(fā)動后,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姚廣孝卻總能為朱棣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朱棣在他的幫助下,最終靖難成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由于姚廣孝立下大功,所以朱棣便想賞賜他。朱棣命姚廣孝蓄發(fā)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朱棣賞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朱棣賜他黃金,他在蘇湖賑災(zāi)時,前往長洲,將黃金全分給了宗族鄉(xiāng)人。那么,姚廣孝慫恿朱棣造反,搞得天下遍地狼煙。成功后,他卻不要名不要利,那他到底圖什么呢?其實相士袁珙初見他時便說出了真相。
據(jù)史料記載,袁珙在見到姚廣孝后,吃驚地說:“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他早就看出這個和尚并非心慈手軟之輩,是劉秉忠一類的人。這劉秉忠是何人呢?他乃是輔佐元世祖建立元朝的一位僧人,曾以布衣身份參與軍政要務(wù)。他對元大都的規(guī)劃設(shè)計,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而姚廣孝同樣是這樣一位心懷野心的和尚,但他的野心并非針對皇位,而是憑一己之力顛覆天下。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他的實力。后來他成功了,自然便無欲無求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6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