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史思明是個怎么樣的人?史思明是怎么死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安史之亂當中,可能很多人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安祿山的身上,但這場叛亂之所以叫做安史之亂,安祿山在其中稱得上是頭號人物,不過除了安祿山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人,那就是史思明。雖然說史思明的名氣肯定沒有安祿山大,但是能夠成為第二號人物,他也絕對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人。那么,這個史思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史思明(703年—761年),本姓阿史那,初名崒干,寧夷州(今遼寧朝陽市)人,突厥族。唐朝時期少數民族將領。
其貌不揚,懂得六蕃語言。天寶初年,累有戰(zhàn)功,知平盧軍事。從安祿山討契丹,遷平盧軍兵馬使。安祿山反叛后,略定河北,署為范陽節(jié)度使,占有十三郡,擁兵八萬。屢次唐軍所敗,退保鄴城。兵敗降唐,封為范陽長史、河北節(jié)度使、歸義王。唐肅宗恐其再反,計謀殺之,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攻拔魏州(今河北大名),自稱大圣周王,年號應天。進兵解除鄴城(今河南安陽)之圍,殺死安慶緒,返還范陽,自稱大燕皇帝,年號順天。
上元二年(761年),為其子史朝義與部將所謀殺。
安史之亂是唐朝玄宗時期有名的重大兵變事件,這場兵變的發(fā)生,直接將唐朝從興盛轉到了衰亡,兵變平息之后,唐朝的經濟漸漸的下滑,到了后來唐朝和周朝各占一般的疆土。而且唐朝的疆土也被各個藩王分封,變成了一個小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安史之亂并非是安祿山一個人的叛變,還有一個我們不為人知的史思明,他卻很少有人知道。而史思明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安祿山是個典型的大胖子,雖然身材很是肥胖,但很是遭玄宗喜愛,更是被玄宗收為義子。安祿山有著這種背景,那史思明是怎么發(fā)展,又是怎么成為安史之亂的發(fā)起人呢?這還要從史思明的出身說起。他本是一名突厥人士,和安祿山從小一起長大,兩人的性格也是相差無幾。后來,兩人被張守珪看中,被封了一名小將。安祿山發(fā)動兵變的時候,史思明也跟隨在了其中,加入了反唐的軍隊之中。但是,他并非作為一名將領,而是作為安祿山手下的一名謀士,為安祿山出謀劃策。而安史之亂中,安祿山作為安史之亂的主角,史思明只是一個幕后工作者。
之后,安祿山成為皇帝,卻因為太過寵愛自己的小兒子,使的大兒子心生嫉妒,更是不滿。最后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安祿山的大兒子將安祿山殺害了。大兒子安慶緒繼承了安祿山的皇位,史思明在這段時間將安祿山的殘余舊部收攏到了一起,準備對安慶緒開始斗爭。但是當時史思明的勢力十分的弱小,沒有和安慶緒的軍隊正面對抗。反而是寫了封信,交給了李唐王室,表示愿意歸順唐朝。李唐王室收到史思明的信之后開心不已,覺得一個反賊歸順自己,說明李唐王室還是有威嚴的。面對史思明的歸順,他們很是高興。但是,讓李唐王室沒有想到的是,史思明并不是真心的想要歸順于唐朝,而是在唐朝發(fā)展了自己的勢力,最后反出唐朝,建立了大燕政權,自己做了應天皇帝。
史思明做了皇帝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勢力擴充。史思明帶領自己的軍隊攻打長安,但是沒有想到長安的逞強太厚,史思明對此沒有了信心,便轉身去攻打洛陽。當時洛陽的守城將軍是李光弼,他知道史思明的軍隊人數眾多,憑借洛陽城內的士兵根本就抵擋不住,便將洛陽丟下,帶著大軍和糧草逃走了。當史思明進入洛陽之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史思明得到洛陽之后,想著休息一下,但是城里什么都沒有。史思明看著諾大的洛陽城很是無奈,想要放棄但是心有不甘,便下令讓眾將士在城內安營扎寨,少許的將士前去尋找糧草。
而此時的李光弼正在洛陽城外駐扎,史思明的軍隊正巧發(fā)現了。之后,史思明便派兵截取李光弼的糧草,從他們手里奪取糧草。李光弼發(fā)現之后,迅速對此做出了應對,守著糧草不被敵軍搶走。李光弼猜到史思明會在晚上對自己發(fā)動襲擊,便準備好埋伏靜等史思明到來。史思明派來的將士根本沒有發(fā)現埋伏,便被抓獲了。之后,史思明手下的大將聽說自己的兄弟被抓,還投降了唐朝,他也跟著投降了。自此,史思明兵敗。
打了敗仗的史思明很是生氣,他的性情也是暴躁起來。他身邊的兒子都開始害怕他,會有一天將他們殺死。其中有個將領害怕被殺,便對史朝義進行挑唆,讓他殺了自己的父親。后來的一天晚上,史思明正在睡覺中,他手下的將領邊將史思明綁了起來,史朝義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父親。自此,安史之亂中的最后一位,被自己的兒子無情的殺害了。
史思明聰明不假,但是他缺少一個將領應有的冷靜。而且戰(zhàn)敗之后,他對與手下的將士十分的殘暴。最后,他和安祿山的下場一樣,都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他們這兩個難兄難弟也在黃泉之下團圓了。要是史思明可以在戰(zhàn)敗后總結失敗的原因,或許他會成功吧。
唐朝安史之亂禍首是誰
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朝的一次叛亂。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lián)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戰(zhàn),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安祿山
他是唐朝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禍。安祿山本姓康,名阿犖山(一作軋犖山),即戰(zhàn)斗的意思。姓氏本應讀作亞歷山大,母親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女巫,安祿山年幼時父親就死了,一直隨母親住在突厥族里。他母親后來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祿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祿山。他在30歲前一直混跡在邊疆地區(qū),是一個很不安分的商人。 30歲那年步入軍旅,在不到4年的時間就做到平盧將軍。天寶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剛剛40歲時,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zhèn)安祿山家鄉(xiāng)朝陽古城一級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平盧軍節(jié)度使。
在此后的十幾年中,他飛黃騰達,在唐朝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格任官的體制下,創(chuàng)造了和平年代邊疆軍帥仕途騰達的神話。
天寶十載二月,也就是他49歲的時候,已是身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管內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從40歲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jié)帥到身兼三鎮(zhèn),榮耀君寵達到頂峰。天寶十四年狡黠奸詐,驍勇善戰(zhàn)的他擁有重兵,以清君側為由發(fā)動叛亂,使強大的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叛亂后稱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謀殺。安祿山長得癡肥,眼盲后,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
因其寵愛幼子,長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使安祿山寵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
史思明
唐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史思明,寧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因戰(zhàn)功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史思明少年時與安祿山一起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長大。成年以后,二人仍然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不久,二人同時被唐政府封為捉生將。以后史思明又得到了再次提升,擔任了大將軍職務。史思明驍勇善戰(zhàn),胸懷才略,因此多次建立戰(zhàn)功,很受玄宗賞識。有一次,玄宗召見他,親自賜座,并與之親切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稱贊。玄宗問他多大年齡,史思明回答說:“已經40歲了。”玄宗拍著他的背說:“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后一定會顯貴的。”
天寶年間,史思明因為軍功顯赫而被授平盧兵馬使。唐玄宗這位中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風流君主,在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之后,不曾料想正是自己視為心腹的愛將史思明和安祿山,發(fā)動了使他被迫背井離鄉(xiāng)的“安史之亂”。從此以后,興盛強大的唐政權變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
唐開元、天寶年間,唐代的封建經濟發(fā)展到了頂峰,然而這種表面繁榮的現象背后卻時刻孕育著深刻的社會危機。在執(zhí)政前期曾勤于政事的唐玄宗,后期則沉迷于酒色絲竹之間,疏于過問國家政事。744年,他納楊玉環(huán)為貴妃之后,更是專以聲色自娛不理朝政,對貴妃之家賞賜無度,百官敢怒不敢言。朝政被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和李林甫把持著,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黑暗。隨著邊鎮(zhèn)軍事力量的不斷擴大,許多節(jié)度使紛紛擁兵自重,逐步發(fā)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玄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可是他已經回天乏力。
755年,身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權力極度膨脹,他率兵在范陽(今北京)發(fā)動叛亂,揭開了唐后期中央統(tǒng)一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長期斗爭的序幕。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
唐玄宗做夢也沒有想到安祿山會發(fā)動叛亂,所以在軍事上毫無準備。當叛亂的戰(zhàn)鼓驚破唐宮的《霓裳羽衣曲》后,他才匆忙布置防御。這時唐朝新募的士兵無力抵擋安祿山的勁旅。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直抵潼關。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立了割據政權。史思明在河北老巢與唐軍相持著,互有勝負。6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了長安。唐將郭子儀、李光弼被迫撤退,史思明占領了河北。
安史集團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卻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坐鎮(zhèn)洛陽的安祿山恣行暴虐,致使眾叛親離。757年,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即位之后,史思明屯住范陽,擁兵自重,不聽調遣。從此安史集團分裂了。
不久,史思明帶領軍隊投降了唐朝。朝廷一方面下詔任命他為范陽長使,河北節(jié)度使;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再次叛變,派人秘密監(jiān)視。不巧的是,監(jiān)視他的事很快被泄露了出去,史思明認為朝廷不信任自己,便再次叛變。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稱大圣燕王,派兵增援安慶緒,解除了唐軍對鄴城的圍困。同年,史思明殺死安慶緒,收編了他的隊伍,回到了范陽黃袍加身,號稱大燕皇帝,改范陽為燕京。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敗李光弼,乘勝向長安進犯,途中被兒子史朝義和他的部下殺死,史朝義以皇帝身份厚葬于北京梁鄉(xiāng)(今王佐鄉(xiāng))。
其實歷史,你看了就很好解釋,安祿山為什么要造反,可以這樣說,這是他的性格問題,很早就有造反的心。但是因為唐朝那時比較腐敗,很多人得到安祿山的好處。為什么安祿山與史思明得不到天下呢?因為,安祿山那不順應民心,造反濫殺平民。
安祿山被兒子殺死,是因為他打算另立繼承人。安慶緒受手下人挑動所致。史思明被兒子所殺,是因為他逼他的兒子史朝義建一個軍事?lián)c,明明不可能完成。但史思明說如果完不成就要殺史朝義。所以史朝義殺史思明。這兩對父子中,史朝義人比較溫和,人也不壞。其他三個都是兇殘之徒。
擴展資料 戰(zhàn)爭起因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tǒng)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于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
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欲熏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階級矛盾
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當道,加深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jié)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jié)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后期統(tǒng)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安史之亂
史思明本是少數民族突厥人,原名干。憑他的騙術,一躍而成唐朝的將軍。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干因欠官府債款走投無路,逃亡到北邊的奚族地區(qū),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奚族人想殺死這個外地人,可干裝出一本正經樣子說:“我是大唐王朝派來與買王和親的使者,你們殺了我,如果惹下大禍將會影響你們的民族?!鞭赏蹩锤梢桓睔舛确欠驳呐深^,還真當成了大唐派來的使者,于是以貴賓禮節(jié)接待他。
奚王畏懼唐王朝的勢力,決定派100人跟隨干去朝拜大唐皇帝。干對奚王說:“你派去的人雖然不少,但我看多是淺薄之徒,這樣的人怎能去見大唐皇帝呢?聽人說,你手下有一個才華超群的瑣高(將領稱號),何不讓他去呢?”奚王不敢違抗,便讓瑣高和他手下300人跟隨干去朝拜大唐皇帝。
他們一行人快走到平盧(今遼寧朝陽)時,干先派人欺騙平盧守將裴休子說:“奚族人派瑣高和精銳將士一起來了,他們嘴上說是去朝拜天子,實際是來偷襲平盧,你應該做好準備,不等他們動手就先干掉他們?!迸嵝葑有乓詾檎?,在奚人進入平盧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將瑣高手下的300人殺了個一干二凈,單單留下個瑣高。
干把瑣高捆綁好押送到幽州節(jié)度使那里。節(jié)度使見奚人最有才能的瑣高被捉來了,非常高興,認為是給唐朝立下了大功,當即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大大地稱贊干。干因此官運亨通,先當果毅(官職名),又升將軍。后來他與唐玄宗談及此事,越發(fā)得到賞識,便賜給他一個漢名——史思明。 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 等寵臣,生活腐敗,自恃強盛,銳意開發(fā)邊疆,邊鎮(zhèn)節(jié)度使增至10個,擁兵49萬,致使外重內輕,為邊將割據創(chuàng)造了條件。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他與安祿山一道,詐稱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在范陽起兵15萬南下反唐,很快席卷河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攻打京城長安(今西安市)時,就是由他當先鋒的。第二年叛軍攻下洛陽,安祿山在洛陽稱大帝,令史思明經略河北,封他為范陽節(jié)度使,占有十三郡,擁有兵馬八萬余眾。
安祿山造反后,史思明一軍為先鋒,開始所向皆捷,攻陷饒陽諸郡。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初,他才在常山被李光弼、郭子儀合軍擊敗,逃至博陵。
本來叛軍就要被李光弼攻滅,忽然哥舒翰兵敗潼關的消息傳來,李光弼回軍,史思明躡后追擊,大破唐軍劉正臣部。由于史思明所率兵士是安祿山叛軍的精銳的部分,他們乘勝進擊,攻撥常山、趙郡、河間,大破顏真卿部下和琳的一萬二唐兵。
接著,史思明又率部攻下清河。在信都,史思明又把老上司烏知義的兒子烏承恩包圍在城里,掠其母、妻、兒子。不得已,烏承恩投降,史思明“與之把臂飲酒”。由此,可見他還念一些昔日的舊情。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包圍李光弼駐守的太原城,最后反被李光弼用“地道戰(zhàn)”打得大敗。當年十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等人殺死,史思明頓起自立之心。 安慶緒殺安祿山稱帝后,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后,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jié)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里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占為自己所有,不想再被安慶緒節(jié)制。
安慶緒失去洛陽后,逃往鄴郡。到鄴郡后,又張羅著四處征兵,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先后投奔,又得大約六萬人。只有史思明既不派兵,也不派使者,安慶緒便懷疑他有二心了,于是派了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jié)三人,帶了五千騎兵趕到范陽,以征兵為名,實則欲察看情況,準備偷襲。
史思明聽說幾人同時前來,知道對方不懷好意,便在營帳之外設好埋伏,然后自己率領幾萬士兵迎接安慶緒派來的使者。見到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后,立即下馬行禮,握手敘舊,十分殷勤。阿史那承慶等不好下手,只好隨其進了范陽城。史思明于是將他們領進客廳,命令奏樂設宴,盛情款待。酒酣耳熱之際,史思明擲出一只酒杯,發(fā)出動手的信號,埋伏的士兵一擁而入,將三人一一拿下,同時截住幾人帶來的隊伍,給了些錢財,讓其回家去了。
然后,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說是自己愿意率領管轄范圍內的十三個郡以及十三萬兵力向唐投降。肅宗得到報告后十分高興,立即封了史思明為歸義王,還兼范陽節(jié)度使,其七個兒子都被授予顯赫官位。
史思明受了冊封之后,馬上斬了安守忠和李立節(jié)兩人,以表明自己對朝廷的誠意。只有阿史那承慶與史思明從前就頗有交情,所以沒有被殺。然后,史思明又走遍河北地區(qū),宣傳朝廷宗旨,有好幾個州因此又相繼歸降,只有相州還屬于安慶緒。
當時,唐朝對叛軍剿撫并用,他一度投降唐朝。朝廷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長史、河北節(jié)度使。 雖然假裝歸降,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乾元元年(公元758年)5月,以烏承恩為副使,派到史思明軍中作“策反”工作,想伺機殺掉這個居心叵測的反賊。李光弼也對烏知思嚴加囑托,派他趕快行事。
烏承恩晚上多次打扮成婦人,夜入諸將家里“策反”。沒想到這些蕃將出身的將領對史思明很忠心,轉頭向史思明告發(fā)。
由于沒有實證,史思明也下不了手。在賓館之中,史思明在烏承恩床下埋伏兩個人。夜見,烏承恩與兒子密談,說:“吾承上命除此逆胡!”床下兩人聞言突出。
史思明馬上帶兵抓住烏承恩,搜出李光弼的書信以及寫有應該誅殺的叛將名單。史思明等賊將大怒,大呼:“我們都投降了,怎么還對我們這樣!”烏承恩是個慫包,咕咚跪下,說這些都是李光弼指使他干的。史思明大怒,殺掉烏承恩和他兒子以及從屬兩百多人,重新反叛。史思明的參謀耿仁智勸他不要反復,他卻親手用棍擊碎這個跟了他三十多年的參謀的腦袋。
乾元二年正月(公元759年),史思明僭稱大圣周王。
肅宗命令包括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內的九位節(jié)度使討伐安慶緒。肅宗本來想派郭子儀作統(tǒng)帥,但考慮到郭子儀和李光弼功業(yè)相當,不好安排,便不設元帥一職,而是另外立了一個觀軍容使的名目,居然讓一個叫魚朝恩的宦官充任。當時郭子儀因為剛剛吃了敗仗,便未急著出擊。史思明于是趁機收集殘兵,駐扎在鄴南。而安慶緒則派人大搜官軍潰散之后留下的營地,得到大批糧食。有了糧食,安慶緒又開始不買史思明的賬。史思明派人對其進行嚴詞譴責,安慶緒又害怕起來,甚至對史思明稱臣。史思明回信說愿意略去君臣禮節(jié),改稱兄弟,且熱情邀請安慶緒前來歃血同盟。待安慶緒冒冒失失地帶著四個弟弟及部下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去,史思明卻換了態(tài)度,將安氏兄弟賜死,而將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處斬。
之后,史思明帶兵進入鄴城,收降安氏遺眾,留下兒子史朝義駐守,自己還回到范陽,五月,更國號大燕,自稱應天皇帝,年號順天,立妻子辛氏為皇后,封兒子史朝義為懷王、周摯為宰相、李歸仁為將軍,改稱范陽為燕京。 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史朝義與部將謀殺。
史思明部下兵將是安史叛軍中最殘暴的隊伍,每攻陷郡城,都殺光老弱男丁,以壯丁為挑夫,把婦女奸淫殆遍,兇淫無比。魏州一役,史思明軍一天就殺掉三萬多人,平地流血數日。稱帝之后,他又派間諜揚言自己軍士思歸,誘騙唐軍決戰(zhàn)。大太監(jiān)魚朝恩想立大功,力勸唐肅宗下令各軍進攻。不得已,李光弼等人出戰(zhàn),唐軍大敗,河陽、懷州等軍事要地盡歸于史思明。
史思明乘勝攻陜州,被唐軍擋在姜子坂一帶。出戰(zhàn)不利,退守永寧。史思明下令筑三角城,約期一個月時間筑成,以貯備軍糧。其子史朝義率軍士苦干,城筑好后,未及泥抹外墻。史思明巡視到此,大怒,把史朝義、駱悅等大將召至面前,想殺掉他們以立軍威。史朝義戰(zhàn)戰(zhàn)兢兢,深知兇殘的史思明完全沒有父子之情,哀求說:“兵士太乏累,歇一歇馬上就上泥?!笔匪济骱瘸獾溃骸澳銗巯傧?,就敢違我將命嗎!”立馬城下,目視兵士上泥,“斯須而畢。”臨走,史思明沖史朝義大罵:“等我攻克陜州,斬卻此賊!”
史朝義大懼。駱悅等人也因兵敗懼誅,力勸史朝義先下手。史朝義不敢答應,駱悅等人就威脅說要投降唐軍。史朝義思慮再三,點頭示諾。
當夜,史思明宿營中,其親信曹將軍率人守衛(wèi)。史朝義等人召他來說明行事目的,曹將軍“不敢拒”。夜半時分,史思明因夢驚醒,據床惆悵。他平時特別愛聽優(yōu)人唱曲,吃飯睡覺都有幾個戲子不離左右。由于他為人殘忍,殺戮為常,這些戲子心中也十分恨他。見他驚起,幾個人忙問原因,他說:“我剛剛夢見河里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干?!闭f完,就起身上廁所。幾個戲子偷偷說:“鹿者,祿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祿都到頭了!”
正說話間,駱悅等人提刀闖入,不由分說就劈死數人,逼問史思明所在,余人忙指廁所方向。史思明聽見臥帳內響動不對,翻墻而出,騎馬剛跑到馬槽處,被追趕而來的兵將射中胳膊,滾落馬下。史思明忍住痛,問:“何人造反?”有人答稱是懷王(史朝義)起事。史思明老奸巨猾,哀求說:“我早上說錯話,才有現在這等事。你們別這么快就殺我,等我攻陷長安再殺我不遲?!币皇諆幢┲畱B(tài),史思明連聲乞命。轉頭看見耷拉著腦袋的親信曹將軍,史思明又大罵:“這胡誤我!這胡誤我!”駱悅揮手,兵士把史思明捆個結實,幽禁在柳泉驛。
史朝義心驚肉跳,見到駱悅等人復命,還連問:“沒有驚動圣人吧?沒有傷著圣人吧?”諸將回答說“沒有”。一行人偽造史思明詔書,史朝義繼位,并殺掉在外統(tǒng)軍的史思明親信大將周摯等人。為絕后患,駱悅等人先行動手,用繩子勒死了這位動輒就要人命的老上司史思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7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