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面對失敗袁紹、劉備和曹操分別是什么態(tài)度?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三國演義中袁紹、劉備和曹操三個人事業(yè)的成敗,就分別與其性格特征密切相關(guān),誠所謂“狂風起于青萍之末”。
袁紹、劉備和曹操三人,分別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三場大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的主角,也是其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而主動進攻的一方,可是三場大戰(zhàn)的結(jié)果是他們?nèi)巳即髷《鴼w!
不過,有時看人性格及才能的高下,并不在于順風順水之時。在打逆風仗的時候,往往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心理素質(zhì)及人生境界的高低,而這對事業(yè)的成敗是有非常具有重大作用的。
在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不聽謀士田豐的計策,非要全軍南下進攻曹操,還把田豐投進了監(jiān)獄,要等得勝歸來再治他的罪??墒枪俣芍畱?zhàn)慘敗而歸后氣得吐血的袁紹,無顏見江東父老,袁紹說:“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見之耶!”沒臉見田豐怎么辦呢?這袁紹竟然很陰險的派人殺掉了田豐。就這樣,袁紹手下很快分崩離析,在他吐血身亡后幾個兒子激烈紛爭,本來仍然具有四州地盤,實力雄厚的袁紹集團就這樣灰飛煙滅了。
與袁紹相似,《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也吃了一場大敗仗,敗于東吳的年輕書生陸遜之手。打了敗仗的劉備,同樣非常的生氣,羞愧地表示后悔沒聽丞相諸葛亮的話,沒有臉回成都見他。劉備說:“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面目復回成都見群臣乎!”沒臉見諸葛亮怎么辦呢?仿效袁紹殺了他不就行了?可是真的這樣做的話,劉備的事業(yè)恐怕也會像袁紹那樣迅速的分崩離析了吧?
與袁紹相比,劉備的心理素質(zhì)要強大得多,也要好很多。他自知病勢不起,然后就把諸葛亮叫過來道歉并且把后事完全托付給諸葛亮。他表示自己和自己的兒子都沒有諸葛亮才華高,他可以代替自己的兒子掌控國家大事。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敝T葛亮高風亮節(jié)自然,自然是拒絕大位,磕頭出血,表示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助劉備的兒子坐江山。諸葛亮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這樣一來,劉備集團的事業(yè)又順利延續(xù)了好幾十年。假如袁紹也有劉備的心理素質(zhì),對田豐坦然道歉,把后事托付給他,推心置腹地對待下屬,那么歷史的發(fā)展也許會是另一番場景吧!
與袁紹和劉備相比,曹操代表了另外一種境界,他的心理素質(zhì)更為強大!咋了?敗仗之后,袁紹被氣得吐血身亡,劉備氣得一命嗚呼,但是曹操打了敗仗之后怎么樣呢?曹操不僅沒氣,反而經(jīng)常是哈哈大笑!逢敗必笑,這幾乎是《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一個典型特色!
赤壁之戰(zhàn)被孫劉聯(lián)軍打敗之后,從華容道上狼狽逃竄的曹操三次大笑。笑什么呢?曹操笑諸葛亮無謀、周瑜無智,不知在此設(shè)下伏兵,否則自己焉有命在?被趙云、張飛、關(guān)羽的出現(xiàn)三次打臉后,笑不出來的曹操又改為大哭。什么哭?曹操哭謀士郭嘉早死,否則焉能失敗?就這樣,曹操通過這種做法成功地將失敗的鍋甩到下屬頭上,罵眾將沒有郭嘉的才能,這種做法雖然有點無恥,但是曹操始終保持了自己良好的心態(tài)。雖然說是現(xiàn)實中打了敗仗,可是在心理上始終占據(jù)著主場地位,沒有擔心別人嘲笑自己的煩惱,自然也就不會被氣死了!
曹操還非常善于從敗仗之中汲取經(jīng)驗,比如渭水之戰(zhàn)之中,馬超打得曹操棄袍割須,狼狽之極??墒遣懿僖灰婑R超的援兵增多啊,就非常高興,他說關(guān)中地勢險要,如果馬超若分兵把守各個險隘,打起來要困難得多,現(xiàn)在他的兵馬主力全聚于此,一戰(zhàn)將其消滅,關(guān)中就唾手可得。后來曹操果珍通過反間計打敗馬超奪取了關(guān)中,這就是很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打了敗仗之后,并不諱疾忌醫(yī),而是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吃一塹、長一智,看到失敗的好處,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我們也難免會打敗仗,打敗仗之后怎么辦呢?是像袁紹那樣死要面子,對給自己提出正確意見的人打擊報復,一條路走到黑呢?還是像劉備那樣坦然承認錯誤,向提出正確意見的人道歉,重用他們改善自己的落魄處境呢?還是像曹操那樣,從失敗中發(fā)現(xiàn)它的好處,作為進一步走向成功的墊腳石呢?這不同的思維決定了見識的高低和事業(yè)的成敗!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失敗并不可怕,失敗了不要過分的懊惱,也不要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是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善于從失敗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為下一步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位中學老師告誡學生考試做的題錯得越多越好,為什么這樣說呢?他進一步解釋說正確的題除了讓你自己高興,增加自信之外,并不能真正提高你的能力。相反,如果錯題錯了,你從中汲取了經(jīng)驗教訓,你的缺點和漏洞就彌補了,知識體系就扎實了,這樣在高考時就越有利于得高分,所以說平時考試錯題錯得越多越好!如果想讓你得高分還不容易?每個題給你出個1+1等于2之類的題目,讓你分數(shù)拿得高高的,啊,很高興啊,但是它對于你的高考實際上是沒有幫助的!這位老師也可以算是一位曹操似的善于從失敗多汲取教訓,號召“逢敗必笑”的人吶!
所以,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記?。好總€人都是有自己的短板或缺陷的,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要著意經(jīng)營自己的長處,利用好自己的短處,不要過于在意別人的眼光,更不要過于為失敗而懊惱,尤其不能因為擔心別人嘲笑自己而做傻事!如果怕因為自己的短處而失敗,那就要重視從失敗之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來彌補自己的缺失,或者說要團結(jié)別人利用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來幫助自己進步。要是能這樣做,事業(yè)失敗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
曹操煮酒論英雄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機試探劉備,看看劉備到底是安心做一個享樂于洛陽的劉皇叔,或者是一個志在天下的梟雄。事實證明,劉備這個梟雄絕不簡單,不但騙過了曹操,還分疆裂土,西南而王。這一情節(jié)體現(xiàn)出,曹操步步為營,處處殺機。以及劉備的隱忍不發(fā),韜光養(yǎng)晦。最終龍入大海,縱橫天下。
那日,風雨變化,天外龍掛,用現(xiàn)代文說,就是發(fā)生了龍卷天氣,于是曹操指天為題,以龍的變化、升隱來暗指英雄的行為,這正指劉備的痛處,劉備就是擔心曹操把他當做對手,就是怕曹操把他當作英雄。
如果那樣,別說劉備要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連人頭都會不保。于是在曹操追問他天下英雄時,他假裝糊涂,處處設(shè)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來搪塞,比如袁紹、袁術(shù)、劉表等。以劉備的胸懷,這些碌碌無為之人,又怎么能入他的眼睛?而這些搪塞之語都被曹操寥寥簡略的評價一一駁回,針針見血。
“煮酒論英雄”賞析
煮酒論英雄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片段。指建安四年袁曹官渡之戰(zhàn)前,掌控朝局的曹操以酒宴試探劉備是否有稱霸天下的野心,最終被劉備巧言瞞過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煮酒論英雄”一般就用來單純的表示談天論地,或?qū)δ愁愂挛锘蛉诉M行品評。也稱“青梅煮酒”或“青梅煮酒論英雄”。
這段描寫,總共732個字,如此短小的篇幅,卻把兩個人物躍然于紙上。一個如升龍,躍于云上,虎視天下,所謂視天下無一物,曹操的措辭是何等張揚,“我必擒之,非英雄,何足為英雄?”等等。而劉備似隱龍,因為時機沒到,羽翼未豐,還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談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時刻又能急中生智,巧度難關(guān),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
時間的流逝,能把很多東西一洗而空,豪華高貴的銅雀臺如今早就荒蕪,當年的赤壁古戰(zhàn)場也沒了金戈鐵馬的模樣,但有一種東西卻流傳了下來,英雄主義的光彩和英雄們的故事,始終心口相傳。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中片段)
《三國志.周瑜傳》中,周瑜曾說過一句話:"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這句話道出了當時中原軍閥們對曹操的看法。這也是迄今為止曹操為世人所不容的罪過之一。大家認為曹操自命為漢朝"丞相",實則干的是違背和"綁架"漢朝廷,"挾天子令諸侯"的勾當,并妄想有一天取而代之,建立曹魏天下。
由此,曹操背上了千古罵名。
但是,史書作者往往會被前朝流傳觀念影響,因此所記錄的史實有所偏好取舍,甚至斷章取義。至于《三國演義》這種文學作品,更可隨心所欲按作者的喜好刻畫人物。如果我們認真翻閱歷史,從《三國志》,《漢書》,《后漢書》及《資治通鑒》等多部史籍中尋找有關(guān)記錄,可以看出曹操其實并沒有那么壞,至少不是企圖"篡漢"的十惡不赦千古罪人。
一."換天子以令諸侯"的董卓漢朝最后的皇上獻帝劉協(xié),先被挾持搬遷到長安,返回洛陽后又被曹操遷至許昌"看護"起來。他的一生好似一具任人擺布的玩偶,可憐又可悲。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當然應該首推董卓。
可是進一步深究其原因,袁紹又脫不了干系。當初董卓在西北某地稱王稱霸,正在大草原上與一幫"夷狄"們稱兄道弟喝酒吃肉呢。如果沒接到朝廷命令,這個"藩王"怎么可能踏入帝都?
靈帝死后,張讓等一批專權(quán)宦官,與后宮的實權(quán)派大將軍何進斗得你死我活。何進殺了靈帝"托孤"的宦官蹇碩后,與皇城禁衛(wèi)軍首領(lǐng)——"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商議,進一步消滅宦官。袁紹提出一個建議:借助地方軍隊的強大軍事勢力剪除宦官。
迫于同父異母妹妹何太后的反對,何進一度瞻前顧后猶豫不決,最后消息透露出去,他反被宦官殺死。袁紹此時正率領(lǐng)部下追殺宦官,董卓也接到命令如約而至。事實證明袁紹這一舉措完全是"引狼入室"。他自己也被董卓在皇城的燒殺擄掠蠻橫無理震驚到了。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袁紹這個致使董卓上臺的始作俑者。此時恐怕一定后悔莫及——腸子都悔青了!
曹操當時也是"西園八校尉"之一,屬袁紹的哥們兒。他似乎沒有袁紹的權(quán)勢,也沒有密切干政的野心。面對如狼似虎的董卓只能選擇悄悄離開。但他究竟是個不甘寂寞的能人,回到家鄉(xiāng)陳留立即招募了一批士兵拉起隊伍。
董卓廢了膽小怕事的少帝劉辮,另立了聰明伶俐的獻帝劉協(xié)——他的行動不僅是"挾天子令諸侯",而是"換天子令諸侯"了。
因袁紹家族享有"四世三公"的聲譽,又因他在朝廷曾經(jīng)的權(quán)勢,所以在他周圍迅速聚集了一批"反董(卓)"勢力,最終發(fā)展成討伐董卓的聯(lián)盟。
但是,這個松散的聯(lián)盟成員各懷鬼胎。包括袁紹在內(nèi)都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實力,而不是真心討伐董卓。到頭來,只有孫堅和曹操兩人曾與董卓的西涼軍對陣,二人雖敗猶榮。可見曹操還是很有正義感的。
當然,董卓這個惡霸"多行不義必自斃"。驕橫的董卓生氣時曾把長矛投向義子呂布,驚得呂布趕緊躲開。后來呂布又與董卓的婢女私通,他估計已被董卓知道了。呂布思前想后覺得待在董卓身邊很危險,于是在王允勸說下,先下手為強殺了他——此事并沒有連環(huán)計也沒有貂蟬,那都是羅貫中為了故事好看而杜撰的。
二. 袁紹把大好機會拱手送給曹操董卓死后,袁紹在冀州一帶與韓馥、公孫瓚等人爭奪地盤打斗了多年。他與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shù)也有一拼。
此時曹操因為大敗張角為首的黃巾軍,收編了號稱三十萬人的青州軍,勢力不斷擴大。作為一起長大的發(fā)小,袁紹這會兒還是"罩著"曹操的——"表其為東郡太守"。而曹操也投桃報李,"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jīng)及陶謙諸軍"。
董卓與王允死后,長安城里的大權(quán)被董卓部將郭汜和李傕把持。這二人為了爭權(quán)奪利互相攻擊,攪得皇城里不得安寧。后來,獻帝在和等人護衛(wèi)下逃出長安,一路向東回到了洛陽。
此時,對袁紹來說是個天賜的極好機會。原本他就擔任過少帝時的禁衛(wèi)軍首領(lǐng),且在朝野擁有一定聲望,再次進入洛陽"勤王"——以類似攝政宰相的身份把持朝廷政權(quán),為自己今后謀取中原霸主打下基礎(chǔ),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他的謀士沮授立即建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但是,如同當年出餿主意把董卓引入朝堂一樣,看似聰明的袁紹,在關(guān)鍵時刻總是"腦子進水"——他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成為"宰相"的機會。
為什么呢?因為沮授的意見遭到袁紹另兩位謀士郭圖和淳于瓊的反對。他們對袁紹說:漢室衰微已經(jīng)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當前各路英雄分別占據(jù)各個州郡,正是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身邊,動不動都得向小皇帝上表請示。如果服從命令就會失去權(quán)力,不服從就背著抗拒詔命的罪名。這不是個好事。
于是,袁紹否決了沮授的建議。袁紹這個世家子弟常常自命不凡,但他在關(guān)鍵時刻比起小兄弟曹操顯然目光短淺。
于是,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他先是帶兵迎接獻帝,后來又借口洛陽過于破敗,把獻帝遷到了自己的屬地許昌,牢牢地抓在手里。
曹操如此輕而易舉獲得了"挾天子令諸侯"的權(quán)勢——應該說是袁紹拱手相讓的。
由此看出,袁紹和曹操的才華與人生格局,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袁紹的起點看似很高,除了袁氏家族的威望,他在朝廷也曾居于實權(quán)高位,討伐董卓時一舉天下相應。但是,這一切優(yōu)勢都被他自己白白葬送了。其實,我們從袁紹和曹操小時候的故事就能看出,兩人的智商情商差距顯然不是一點。
于是他的人生就只剩了下坡路。所以官渡之戰(zhàn)的落敗也是必然。
三,剛愎自用的袁紹與后來居上的曹操把漢獻帝"收入囊中"的曹操,果然因此獲得了很多便利。
因被獻帝授予各種高級職位,曹操"借天子以自重",很快占領(lǐng)了大片土地。關(guān)中的一些割據(jù)勢力因此也紛紛前來歸附。此時的袁紹才后悔不迭,發(fā)現(xiàn)曹操占了大便宜——原來自己鼠目寸光,白白把好機會拱手送給了曹操啊…….
心有不甘的袁紹,要求曹操遷都鄄城。因為那里距離自己的地盤近,便于自己想方設(shè)法對其加以控制。但是,此時的曹操已非昔日袁紹手下的小跟班。他不但一口回絕,還出言不遜責備袁紹:你兵多地廣,可是卻不出兵勤王,只顧著與他人爭奪地盤。
袁紹當然咽不下這口氣。他憤憤地對旁人說:要不是我?guī)退?,曹操這小子好幾次都差點死翹翹了,現(xiàn)在居然在我面前耀武揚威發(fā)號施令!
更讓袁紹不能容忍的是,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任命袁紹為太尉。太尉雖貴,但地位在大將軍之下。是可忍,熟不可忍!深感屈辱的袁紹于是上表不受封拜。
此時,袁紹的謀臣田豐又提議:"我們應該及早奪取許都,奉迎天子。到那時我們也可以事事以詔書為名號令四海,這才是上策。"他讓袁紹干脆打到許昌去,把獻帝奪回來。
但袁紹依然不聽。此時他認為具有軍事實力才是硬道理:只要我打下更多地盤。你曹操便奈何我不得,朝廷遲早還會是我的。袁紹親領(lǐng)大軍攻打公孫瓚,很快就占據(jù)了幽州。
曹操自知此時實力還不足與袁紹對抗,于是以天子的名義派孔融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讓他兼管四個州。接著曹操很快戰(zhàn)勝并殺死了呂布,且收降了張繡,勢力迅速擴大。
沮授和田豐都是優(yōu)秀的軍師,但袁紹聽不進他們的建議,最終讓自己一步步走進了死胡同。
接下來就是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曹操與袁紹的對決。處于劣勢的曹操善于分析客觀條件,虛心聽取正確意見,揚長避短采用巧妙戰(zhàn)術(shù),終于贏得了勝利。
性格決定命運。雖然袁紹生于"四世三公"之家,但他的人生格局顯然過于狹小。而出身"贅閹遺丑"家族的曹操,則以其目光遠大和善于把握機會,再加上頗會用人,終于由弱轉(zhuǎn)強進而統(tǒng)一了北方。
四,曹操果真想取代漢朝建立"魏國"嗎?讓我們再來看看獻帝被曹操"挾持"后的境遇。
到達許昌后,獻帝雖然只是"傀儡皇帝",對國家大事并無指揮和發(fā)布命令的實權(quán),但他作為一個漢朝皇權(quán)的象征人物,被曹操很好地供奉著。不但衣食無憂,后宮嬪妃眾多,還有前朝的官員等侍奉著。
獻帝是個聰明人。從他不畏董卓強權(quán)、口齒伶俐回答問題就看得出來。在長安亂世時,他還下詔煮粥接濟災民,并調(diào)解郭汜和李傕的矛盾——此時的劉協(xié)年僅十四五歲,可見他并非平庸之人。
至于車騎將軍董承受帝衣帶密詔,聯(lián)合諸人想誅殺曹操一事,以劉協(xié)的聰明,他不會不知一旦事情敗露的嚴重后果。
幾部史書中,都僅有"董承受帝衣帶密詔"的字眼,并沒有記錄劉協(xié)的半點行動或筆跡流傳。所以這事到底是劉協(xié)的秘令,還是董承一意孤行假傳密詔,是十分值得懷疑的。
事情敗露之后,曹操大開殺戒沒什么好說的——我待你們不薄,你們卻在密謀殺我,這還了得?!
我們從任何史書上,也都找不到曹操想要取代獻帝,從而改朝換代的記錄。
甚至有一次,當獻帝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對曹操說:"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意思是說,如果你打算輔佐我,就要寬厚一些,如果不能,就請開恩把我廢掉。"
曹操聽聞此話非但沒有憤怒,反而汗流浹背地離開了皇宮。這足以說明曹操雖然"挾持"著獻帝,對他還是懷有臣子的敬畏之心。如果換成董卓之類,恐怕一怒之下會殺了劉協(xié),或者更換另一個傀儡。如果沒有曹操,獻帝的命運很可能更慘。
曹操在著名的《述志令》——表明自己心跡的文章中說:"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他在這篇文章中還說:“設(shè)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更是最鮮明地表態(tài)。
由此可知,曹操終身都未曾想過要篡奪漢獻帝的皇位取而代之。他最初的志向只是當一個征西將軍——想以此作為墓志銘。他感慨如果不是自己"挾天子",不知會多少人來搶權(quán)篡政。
袁術(shù)和袁紹兄弟都曾有稱帝的打算。特別是袁術(shù),從孫策處獲得傳國玉璽后立即稱帝。但這個可笑而不自量力的家伙,只能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所以,漢獻帝能夠平安地壽終正寢,東漢能夠維持到公元220年,都是曹操的功勞。至于后來曹丕逼迫獻帝退位登基建立曹魏王朝,完全是他個人所為,并不關(guān)其父曹操的事。
結(jié)論:
作為一代杰出人物,曹操雖未能結(jié)束動亂統(tǒng)一中國,但他的所作所為是值得人們稱道的。歷史及文學作品中多有黑化曹操之處,仔細研究可知曹操確為豪杰英雄。
"挾天子令諸侯"這個行為,曾是曹操為后人詬病的主要"劣跡"。但我們仔細查閱資料便知,曹操絕非想取代漢獻帝,實際上反而保護了他,使得漢朝延續(xù)了多年。
一、 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殘忍
曹操是一個天分極高、權(quán)謀極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沖動,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殘忍的性格。
曹操生性多疑這一性格特征,在忌殺楊修這一事件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曹操重視有才華的人,但是忌才。楊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后來楊修輔助曹植對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曹操信奉的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準則,所以楊修不得不死。
而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坑殺袁軍降卒八萬這一事件則又體現(xiàn)了曹操性格中的狠毒殘忍。公元193年,曹操指揮了一場對無辜的“遭受戰(zhàn)亂只苦的人民”的大屠殺,使無數(shù)百姓受牽連,其情其景,簡直是慘絕人寰!
在《三國演義》中,體現(xiàn)出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殘忍的事件還有:故殺呂伯奢、借頭撫眾、許攸問糧、焚書不究、夢中殺人、虛設(shè)疑冢等,這些事件,再現(xiàn)了曹操生性奸詐的特點。
二。超凡的豁達自信
《三國演義》的第一回里這樣寫到:汝南許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辈俾劥笙?,許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優(yōu)點,那就是領(lǐng)導才能。這也為曹操日后成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筆。更是對他的人格的一種肯定。他的領(lǐng)導氣質(zhì)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達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沒有紈绔子弟的享樂之氣,一心革除弊政,厲行法治。
三。 曹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
怎樣使用人才對戰(zhàn)爭來說非常重要,得天下的戰(zhàn)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戰(zhàn)略。三國中曹操是會用人才的典范。曹操實在是愛才,因此,唯才是舉、知人善任也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征。
以關(guān)羽為例。曹操對關(guān)羽算是找個有加,他知道關(guān)羽走了之后勢必成為心腹大患,所以對關(guān)羽十分禮讓。這也體現(xiàn)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
曹操的長子曹昂、愛將典韋,都是死在張繡、賈詡之手,連曹操也差點難逃一劫。可是當張繡賈詡向曹操投降的時候,曹操一樣重用他們??梢?,曹操愛才,多么急切。
除此以外,曹操還重用張遼、張合等人,由此看來,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靜、客觀,他唯才是舉、任人唯賢,打破了世俗門第的觀念。他的這一性格特征為他撐起了魏國的大半片江山。
四。狡猾奸詐
曹操的性格雖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還是他的狡猾奸詐?!度龂萘x》中,曹操無論做事還是為人,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他的這一個性。
擴展資料:
曹操史書評價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p>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jīng)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參考資料:曹操-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