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通常都是家奴對于主子的自稱,頗有一種譏諷的含義,然而在清朝統(tǒng)治年間,奴才可并非是一個貶義的稱謂,那時只有滿人大臣才可以有資格稱為奴才,漢人只能稱臣,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看清宮劇的時候,總是會聽見“奴才該死”一類的話,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稱奴才,其實這是清朝的一種稱呼,一種不是誰都可以自稱的稱呼。
清朝統(tǒng)治年間,只有入了女真八旗籍的漢人和純種的滿人才能對皇帝自稱奴才,一般的漢人即使官再大,也還是不允許稱奴才的,奴才雖然很難聽,但是卻充分的體現(xiàn)了自家人的優(yōu)勢。
如果大臣們需要給皇帝上奏章的時候,在需要稱呼自己的地方,滿人大臣則會用奴才某某來稱呼,漢人就會用臣某某來稱呼,漢人如果用了奴才這兩個字,那么就是滔天大罪。
奴才和臣這兩種稱呼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個稱呼高貴一點,但清朝不走尋常路,就喜歡搞什么三六九等,奴才兩個字看起來比臣要低賤,但是實際用途就比臣高貴的多,說白了稱奴才的都是自家滿人,稱臣的漢人官再大,那也是外來人,滿臣的地位就是比漢臣高。
乾隆年間發(fā)生了一起科舉作弊案,這件事由一個滿臣和漢臣共同負責,兩人寫奏章的時候,滿臣和漢臣的名字一前一后,于是就寫成了奴才(滿臣)、(漢臣)的格式,乾隆看了之后當場撕掉了奏章,火的不行,朝堂之上大罵漢臣冒犯了奴才兩個字,嚴厲的懲罰了漢臣。
此事過后,乾隆就頒發(fā)了一個新規(guī)定,滿、漢兩臣寫奏章的時候一律用臣,不能用奴才,乾隆的目的就是寧愿滿人降低身份稱臣,也不想看到漢人提高自己的身份稱了奴才。
清朝為何喜歡區(qū)分奴才和臣的稱呼,歸根結底還是滿族的奴隸制度,滿人是女真族,畢竟是一個外來小勢力,即使統(tǒng)治了中國,但面對漢人還是有一定的自卑感,所以他們就想借助人分三六九等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逼格,打擊漢臣的地位,企圖在這上面找回自信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9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