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砝钊缢傻墓适拢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對于李如松,可能大部分人都是陌生的。因為明朝厲害的將軍實在是太多了,但是李如松絕不是平庸之輩。其父遼東總兵、寧遠伯李成梁,鎮(zhèn)守遼東三十年,朝廷倚為東北長城。然李如松能夠有后來的成就也離不開一個人的教導,此人就是徐渭。
徐渭曾是抗倭名帥胡宗憲的幕僚,幫助胡宗憲剿滅倭寇。后來胡宗憲受嚴嵩的牽連,徐渭只得回鄉(xiāng)。后經(jīng)戚繼光介紹到遼東李成梁將軍府上,教授李如松和李如柏。徐渭將平生所學,包括儒學、心學和抗倭策略,盡心教給如松和入柏。
李如松是幸運的,從小在他的周圍都是血氣方剛的將士,而父親的好友戚繼光更是名震天下。而他在三十四歲就完成了其父奮斗幾十年的目標,成為當時的山西總兵。
然此時的豐臣秀吉十分不安穩(wěn),野心膨脹。居然制定了占領朝鮮、征服明朝的計劃。而當時統(tǒng)治朝鮮的李氏王朝,內亂不斷使得豐臣秀吉在短短兩個月便挺進到鴨綠江南岸。明朝自不會坐視不管。萬歷二十年十二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tǒng)薊、遼、冀、川、浙諸軍,克期東征。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明軍整隊出營,拂曉,明軍開始進攻。此時,小西行長正在西城督戰(zhàn),如他所料,明軍的主攻方向正是這里。面對城下的大批明軍,李如松卻并不慌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有必勝的把握。
明朝的火炮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戰(zhàn)爭剛開始,大將軍炮、佛郎機炮、虎蹲炮,全力轟擊日軍陣地。此外,李如松還暗藏兩個絕招,其一是命令祖承訓部偽裝成朝鮮軍,潛伏在南面,故意示敵以弱。其二是命令諸軍留下東面不攻,給敵人留一個逃跑的缺口,擾亂敵人軍心。
這場戰(zhàn)役打到最后,陷入了僵局。李如松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長談判。此時小西行長竟然相信了李如松,因為兵法有云:兵不厭詐。幾乎就在小西行長帶領日軍退出平壤的同一時刻,李如松叫來了查大受,交給他一個任務:領兵三千,趕赴江東小路埋伏。因為困獸是不好斗的,但是放出來就不一樣了。平壤戰(zhàn)役就此結束,明軍大勝,日軍大敗。李如松憑此一戰(zhàn),威名大振,奠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的歷史地位。
李如松才華橫溢,常勝將軍,作為一個常年在外作戰(zhàn)的武將,他竟然還會作詩,然他生于戰(zhàn)爭,死于戰(zhàn)爭,一輩子都在為明朝而戰(zhàn)。他英勇無畏,個性十足,戰(zhàn)死疆場,為自己軍人的稱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說到明朝,給人印象最多的就宦官擅權、皇帝奇葩、內憂外患的朝代。其實它也是一個剛猛無比的朝代,一個英雄、名人輩出的朝代,是繼漢唐之后的一個成就輝煌的朝代。明朝的這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節(jié)是其它朝代所不能超躍的。歷經(jīng)16帝,享國276年,后世評價?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明朝配得上 。在這樣的盛世之下,也是無數(shù)明朝猛將守護的結果。我心目中的明朝名將前五位為:
(李成梁)
第五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
李成梁,遼東總兵,明朝名將。明朝萬歷初期,李成梁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多次大敗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設計誅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之才,在整個明朝貪風盛行,軍備松弛的情況下,坐鎮(zhèn)遼東30多年,先后大捷十多次,這樣的大將之才,數(shù)百年來前所未有。李成梁關于女真崛起的爭議很大,但他的軍事才能不能抹去。
(李如松)
李如松,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歷三大征中的兩征,即平定寧夏哮拜叛亂和抗倭援朝戰(zhàn)爭。抗倭成就名垂史冊,任遼東總兵,在與蒙古的交戰(zhàn)中陣亡。死后,明朝追封少保寧遠伯,謚號忠烈。父子兩均為大明的忠臣良將。
(傅友德)
第四名:傅友德
傅友德,明初大將,開國功臣。傅友德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李喜喜入川。后來歸附朱元璋,升為大將。傅友德性情剛烈,勇猛善戰(zhàn),在北征大戰(zhàn)中七戰(zhàn)七勝,即在西涼大敗元將失刺罕、在永昌大敗北元太尉朵兒只巴、在掃林山活捉北元平章、在甘州俘獲元將上都驢、逼降元將卜顏帖木兒、大破元軍主力抓獲平章長加奴、在瓜州大敗元軍。后與湯和兵分兩路取四川,憑借一己之力攻取貴州、平定云南,幫大明帝國打下西南地區(qū)。朱元璋盛贊傅友德功勛第一。封潁國公,承太子太師,后受到朱元璋猜忌,氣憤之下手刃二子,自刎于太祖面前。絕對是大明的名將、猛將。
一、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洪武元年,與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滅亡。以后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謚號武寧。
主要成就:與常遇春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殘余勢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后來投奔朱元璋,攻占集慶后,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與徐達率軍滅亡張士誠,被封為鄂國公。洪武元年,與徐達率軍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軍中,死后被追封為開平王。
主要成就:與徐達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
三、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箵糍量苁嗄?,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wèi)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fā)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zhàn)船、戰(zhàn)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yōu)于敵人;他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wèi)。因戰(zhàn)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后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歷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zhàn)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歷二十五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歷二十六年,在與韃靼騎兵的交戰(zhàn)中陣亡。死后追贈少保、寧遠伯,謚號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zhàn)爭。
五、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出身農家,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后率部歸朱元璋,跟隨常遇春四處征戰(zhàn)。參與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為潁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zhàn)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后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云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后坐事賜死。
主要成就: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云南。
六、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將領、謀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為養(yǎng)子。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轉戰(zhàn)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復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zhàn)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陽王,謚號武靖。
主要成就: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
七、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為患江西數(shù)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zhàn),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
主要成就: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
八、于謙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jié)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隨明宣宗鎮(zhèn)壓漢王朱高煦叛亂,平叛后,升任巡按江西。正統(tǒng)十一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后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tǒng)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后來率軍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天順元年明英宗復辟,受石亨等人誣告,被殺。
主要成就: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九、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歷政權抗清名將。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做養(yǎng)子,跟隨張獻忠征戰(zhàn)各地。張獻忠死后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后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zhàn)役給予清軍最后一次沉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歷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殺死孔有德、尼堪,抗擊清軍。
十、盧象升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明末著名將領。天啟二年進士,創(chuàng)立“天雄軍”。崇禎六年,參與鎮(zhèn)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廣巡撫,后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二年,盧象升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zhàn)死疆場。死后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
1、征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 ?
2、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 ?
3、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
4、蘄國公康鐸 ?
5、沂國公金朝興?
6、武定侯前軍都督府僉事郭英
7、長興侯耿炳文?
8、吉安侯陸仲亨
9、滎陽侯鄭遇春
10、龍虎衛(wèi)指揮使胡斌
下面分別對這十個人物進行介紹:
1、征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
傅友德(?-1394),明朝開國名將。宿州(今屬安徽)人,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軍,隨李喜喜入蜀。旋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zhàn)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后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贊傅友德功勛第一。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云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后坐事賜死。追封麗江王,謚“武靖”。
?
2、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
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將領,與胡惟庸同鄉(xiāng),常遇春妻弟,漢族,城步(今屬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有膽有謀,勇敢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于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征虜大將軍。二十一年拜大將軍、涼國公。他恃功驕縱,又多蓄莊奴、假子,恣意橫暴,奪占民田,觸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余人,史稱“藍玉案”
3、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于鎮(zhèn),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長子春嗣爵,世鎮(zhèn)云南。)
4、蘄國公康鐸 ?
其十歲時,陪皇太子讀書。因父親功勞,洪武三年十一月繼承蘄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勛祿,加祿同楊璟。后在鳳陽進行屯田。并率軍征討辰州叛亂,后跟從徐達北征、跟從傅友德征戰(zhàn)云南,攻克普定等地。洪武十五年七月在軍中逝世,年僅二十三歲。追封蘄國公,謚忠愍。
5、沂國公金朝興?
金朝興(?~1382年),巢(今安徽巢湖)人,明朝開國將領,沂國公。
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靠明太祖朱元璋,隨后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和北伐元朝的戰(zhàn)爭。洪武三年(1370年),任秦王左相。洪武四年(1371年),隨傅友德征伐明夏。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為宣德侯。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平定云南時去世,追封沂國公,謚武毅。
洪武十七年(1357年),因平定云南之功,令世襲侯爵,增祿五百石。 嘉靖元年(1507年),嘉靖皇帝為傅友德、梅思祖和金朝興各在云南修建一座廟,額曰"報功"。
6、武定侯前軍都督府僉事郭英
(永樂元年卒,年六十七。贈營國公,謚威襄。孫玹得嗣侯。)
7、長興侯耿炳文?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
耿炳文早年承襲父職,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歷任總兵都元帥、大都督府僉事等職,后隨常遇春、徐達攻打大同、陜西等地,屢立戰(zhàn)功。之后以軍功封長興侯。朱元璋去世之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討伐朱棣。不久卻兵敗真定。建文帝遂以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主帥,結果連戰(zhàn)連敗。
燕王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耿炳文遭到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的彈劾,從而畏罪自殺(一說耿炳文已在真定之戰(zhàn)中陣亡)。
8、吉安侯陸仲亨
陸仲亨,元末明初濠州(治今安徽鳳陽)人。明開國大將。早年為亂兵所掠,父母俱亡,參加朱元璋軍,渡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涂),定集慶(今江蘇南京),授左翼統(tǒng)軍元帥。出征陳友諒時,以功進驃騎衛(wèi)指揮使。
9、滎陽侯鄭遇春
鄭遇春(1333-1390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唐朝宰相鄭畋之后,先鋒鄭遇霖之弟。
至正十三年(1353年),隨朱元璋攻取了鐵佛岡、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總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朱元璋渡江作戰(zhàn),后參與平定陳友諒。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朔州衛(wèi)指揮副使,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滎陽侯,食祿九百石。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同傅友德平定云南,封滎陽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
10、龍虎衛(wèi)指揮使胡斌
東川侯胡海子,定遠人。龍虎衛(wèi)指揮使,從征云南。過曲靖,猝遇寇,中飛矢卒。贈都督同知。弟觀,尚南康公主,為駙馬都尉,未嗣卒。
第一個,李廣(?—前119年)
唐朝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感慨,“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崩顝V雖然難封,但李廣的確是軍神。(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是他孫子李陵的后裔)
漢匈戰(zhàn)斗中,匈奴非常畏懼李廣,稱之為飛將軍,幾乎只要是李廣把守的地區(qū),都不敢前來進攻。另外,李廣的箭術高超,盧綸寫詩云:“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第二個,李靖(571—649)
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原為隋將,后效力李唐,是唐朝文武兼?zhèn)涞闹娛录?,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百戰(zhàn)百勝無一敗績,歷史公認的軍神。
他的軍事代表作品有《李衛(wèi)公兵法》、《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李靖六軍鏡》 等。據(jù)說,他的軍事才華,連李世民都害怕。后期害怕他再立新功,以至于功高震主,所以就不讓他外出打仗了。
唐朝姓李的名將輩出,此外還有李道宗、李勣、李愬、李光弼、李晟,以及大老板李世民等等。
第三個,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無論是攻打各路豪杰,還是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都可謂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可謂好漢。
只是,李文忠有一個坑爹的兒子李景隆,活生生的葬送了朱允炆的100多萬大軍,最后還開門投降了朱棣,導致建文帝朝廷的失敗。
第四個,李如松(1549—1598)
李如松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民族英雄。李如松驍勇善戰(zhàn),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wèi)。因戰(zhàn)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后升任山西總兵官。
他最耀眼的有兩件事,(1)平定寧夏哮拜叛亂,后來即便明末混亂局勢下,西北還比較安定;(2)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zhàn)爭,打的日本畏懼中國300年。李如松死后,努爾哈赤才敢叛亂。
第五個,李鴻章(1823—1901)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有人說李鴻章算不上軍神,主要是因為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但如果從國內情況來看,李鴻章戰(zhàn)斗力還是很強的。
日本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所以歷史評價他是“裱糊匠”,不是沒有道理的,是他在盡力維護大清,降低西方對華的破壞性。
在歷史上,李姓忠義名將還有很多,比如三國有李典,唐朝李世民(既是皇帝也是名將)、李道宗,明朝李自成、李巖、李過、李來亨,民國的李宗仁等,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0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