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看影視劇等著作,相信大家對清朝都或多或少有些許了解。我們也可以經(jīng)常聽到一個比較熟悉的詞——鐵帽子王,這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鐵帽子王也就只有這么幾個人,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意思也就是說,正常的爵位每次繼承就會小一階,也就是說兒子永遠比父親的官位要小,但是鐵帽子王,這個爵位卻是一直都是保持在這個等級的,而且不能以任何原因撤銷掉,要得到這種待遇,必須要有特殊的貢獻
主要的鐵帽子王都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但是到了后來,有一些為了國家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人也被分為鐵帽子王,到了溥儀退位的時候,清朝仍然有12位鐵帽子王,那么在清朝滅亡溥儀宣布退位的時候,這12個鐵帽子王都在干嘛?為什么不敢站出來反對呢?
其實作為清朝的官員自然不愿意看到清朝滅亡所以他們的態(tài)度一定是反對的,在溥儀這一輩人當中溥偉年齡最大但是也最穩(wěn)妥,非常受慈禧太后信任,當時由他成立的棕色的,組織軍隊打算與革命軍一戰(zhàn),所以光從這個事情上就可以看出,這12個鐵帽子王是不支持溥儀退位的,追隨溥偉的人大部分都是親王大臣的后代,而且都是世襲的爵位,還有很多人反對溥儀退位,還有當時的肅親王,隆裕太后等人都表示反對
說到溥儀退位跟一個人脫不開關(guān)系,那就是慶親王奕匡他是溥儀最痛恨的人要說清朝第一貪官不是和珅,而是奕匡,奕匡和他的兒子,大臣勾結(jié)在一起公然賣官當時的清朝皇室和大臣對于溥儀退位進行了激烈的爭議,鐵帽子王和大衛(wèi)大臣們都選擇反對退位主張頑抗到底,只有慶親王同意溥儀退位的,當時的慶親王年紀大了,輩分高,權(quán)力也很大,他的同意讓溥儀直接退位,結(jié)束了清朝300年的統(tǒng)治,所以溥儀對這位親王一直非常反感,認為清朝的滅亡與他有著不可脫開的關(guān)系
鐵帽子王是清朝的獨特叫法,鐵帽子王是曾經(jīng)跟隨先帝一起打下清朝江山,為了賞賜他們因此封他們?yōu)殍F帽子王,他們的地位非常高,死后可以配享太廟,享受子孫后代的供奉。滿清入關(guān)后一共分為12個鐵帽子,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其中一位。
清朝所冊封的鐵帽子王象征著個人地位堅實無比,除了鐵帽子王有超高的待遇以外,他每年還會有一筆額外豐厚的薪水,供本人揮霍爵位世襲,所以按理來說鐵帽子王應該是擁護清政府的中堅力量,但是在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后,統(tǒng)治300年的清王朝最終滅亡,官僚、貴族以及12位鐵帽子王都出現(xiàn)了不同的態(tài)度。
鐵帽子王世代都享受著朝廷給他們的特殊禮遇,按照常理來說,當清王朝政府遇到危難時,他們應當挺身而出,堅決擁護,但是面對革命黨和袁世凱他們并沒有這么做,12位鐵帽子王有著四種不同的立場。首先是反對溥儀退位,堅決擁護溥儀繼續(xù)做維護皇權(quán)。第二種是要誅殺亂臣賊子袁世凱,第三是堅決不與南方革命黨談和,勢必要消滅南方革命黨,最后一種人則是自己組成了新的黨派,準備刺殺袁世凱。無論是哪一種,都反映出他們對于皇權(quán)的維護。
有些人為了支持大清政府拒絕在溥儀的退位詔書上簽字,甚至是為了聯(lián)系日本人維護滿清政權(quán),還將自己的女兒送了出去,但是這是民主共和制度已經(jīng)深入人心,即使這些親王如此反對,也是做無用功。也有贊同溥儀退位的皇親國戚,這些人大多都是收到了袁世凱給予的好處。除了這兩種極端做派的人,隨著時間的變化也出現(xiàn)了中立派,這些中立派讓他們發(fā)現(xiàn)溥儀退位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因此只好默不作聲。
清朝的爵位傳承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遞降,即每繼承一次,爵位降低一級;另外一種就是世襲罔替,即每次繼承爵位的等級不變。世襲罔替的爵位,就被稱為“鐵帽子”。其中,親王、郡王級別的世襲罔替爵位,整個清朝總共有十二位,即所謂的十二大鐵帽子王。
滿清建立之初,按照功勞冊封了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多羅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雍正時期,和碩怡親王胤祥的爵位,經(jīng)特許,世襲罔替,成了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
清末慈禧主政,又增加了和碩恭親王奕?,道光帝六子;和碩醇親王奕?,道光帝七子;以及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三個鐵帽子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前期八個,中期一個,后期三個,共計有十二個。
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都是什么態(tài)度呢?我們逐個來看。
一、和碩禮親王
和碩禮親王,起自代善,一共傳了十五位。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僅七歲的代善九世孫世鐸襲爵,成為了第十二位禮親王。世鐸在同治年間任內(nèi)大臣,光緒時入軍機處,后又成了領(lǐng)班軍機大臣,地位虛高。
世鐸為人隨和,聽話,能力卻很一般,甚至是有些昏庸。他對慈禧是言聽計從,正符合慈禧需要一個傀儡裝點門面的需要。因此,世鐸的地位卻非常穩(wěn)固。
庚子國變后的第二年(1901年),慈禧從西安返京,打算實行新政,這才罷免了世鐸的軍機大臣職務,改任其為御前大臣。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即溥儀退位的前一年,世鐸又改任皇族內(nèi)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當袁世凱威逼利誘隆裕太后讓溥儀退位之時,世鐸已經(jīng)是六十八歲高齡,再加上他原本就隨和昏庸,只是唯太后諭旨行事,所以,隆裕太后說什么,他就做什么,隆裕的態(tài)度,就是他的態(tài)度。
二、和碩睿親王
和碩睿親王的爵位來自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墒牵吮M皆知,順治不喜歡多爾袞,所以,在其死后,睿親王的封號被褫奪。直到乾隆時期,才恢復了睿親王爵位的世襲罔替。
和碩睿親王,一共傳了十三位,其中五位是追封的。倒數(shù)第二位睿親王魁斌,在光緒二年(1876年)襲爵。只是,魁斌的存在感很低。
最初,魁斌只是個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主要負責日常祭祀工作。后來,他還染上了抽大煙的惡習,被解職,勒令戒除。清末進行政務改革,1910年,成立了資政院,魁斌就被欽定了一個資政院議員的閑職。
魁斌并沒有什么呼風喚雨的能力,讓他去對抗南方革命軍,或者搞定袁世凱,沒有那個本事。所以,魁斌對于清帝退位一事,也只能是隨波逐流,聽之任之了。畢竟,按照優(yōu)待條件,鐵帽子王還是可以繼續(xù)世襲的。
三、和碩豫親王
和碩豫親王來自能征慣戰(zhàn)的多鐸一脈,一共傳了十四位。清帝退位時,第十三位豫親王懋林在任。這位懋林,除了王爵之外,更是連個像樣的官職都沒有,小透明一個。
清帝退位時,懋林應該很滿足于繼續(xù)領(lǐng)俸祿,王爵可以繼續(xù)世襲的待遇了。即使他提出個反對意見,估計也沒人理會。
四、和碩肅親王
和碩肅親王來自同樣能征慣戰(zhàn)的豪格,一共傳了十三位。肅親王一脈,除了追封的,和最后一位之外,其他的都有謚號,可見都是頗有能力之人。
清帝退位時,在世的肅親王是豪格的第十世嫡孫善耆。啊自幼習武,能力出眾。
庚子國變時,一同西狩的善耆,特奉慈禧之命回京,同慶親王奕劻處理善后事宜??梢钥闯?,善耆的辦事能力應該是很強的。
善耆曾做過崇文門稅監(jiān),工巡總局事務大臣,后來還擔任過民政部尚書,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他贊成君主立憲,同情革命(只是對待革命沒那么殘酷,不等于支持革命),還是現(xiàn)代警察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善耆是堅定的君主立憲派,他反對清帝退位,所以,拒絕在清帝的退位詔書上簽字。善耆還聯(lián)合數(shù)名愛新覺羅宗室,成立了“君主立憲維持會”,即“宗社黨”。他們反對跟南方議和,主張罷黜袁世凱,組織忠于清室的軍隊與南方革命軍決戰(zhàn)到底。
不過,宗社黨的重要成員良弼,在被革命黨人炸傷死亡后,他們的士氣大落,紛紛逃匿。溥儀退位后,善耆也逃到旅順,投奔了日本人。歷史上有名的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就是善耆最小的女兒金壁輝。
善耆忠于清皇室,天天做著復辟夢,卻跟著日本人干了不少分裂國家的事情。果然是方向錯了,能力越大,越努力,帶來的破壞越大呀。善耆干了一件逆歷史潮流的事情,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還不如那些隨波逐流的鐵帽子王。
五、和碩莊親王
莊親王最初是追封給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同母弟弟舒爾哈齊的,而順治的哥哥碩塞最初是承澤親王。碩塞的兒子博果鐸襲爵時被改為了莊親王。因其無子,康熙第十六子胤祿奉旨過繼。實際上,莊親王是順治、康熙一脈的后人。
如果算上舒爾哈齊,莊親王共傳了十三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載功襲和碩莊親王。莊親王一脈,與皇室血脈較近,地位和恩封卻很少。載功的哥哥載勛,在義和團運動中,還算是折騰了一番,和剛毅一起,極力主張借助義和團的力量遏制洋人。庚子國變之后,載勛被指為禍首,成了替罪羊,被革職奪爵賜死。
載功襲爵后,應該是吸取了他哥哥的教訓,什么事也不管。閑極無聊,他就跟睿親王魁斌一樣,沾染了抽大煙的惡習,結(jié)果被一起解職,勒令戒煙。清帝退位,他也只是一個旁觀者。
六、和碩鄭親王
鄭親王的始封者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鄭親王共有十八位,是傳承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鐵帽子王。
最后一任鄭親王照煦,出生于1900年,1902年兩歲時襲爵。1912年清帝退位時,照煦才12歲,還是個半大小子,最多列席一下御前會議。對他而言,隆裕太后說什么就是什么了。
七、多羅克勤郡王
大貝勒代善的長子岳托最初被皇太極封為成親王,獲封的第二年,因罪被降爵,死活追封克勤郡王??饲诳ね跻还矀鞒辛耸呶?。
最后一任克勤郡王晏森,在宣統(tǒng)元年(1910年)襲爵,年僅十四歲。宣統(tǒng)退位時,他才十七歲,而且沒什么才能。所以,他也只是一個旁觀者。民國初期,這位克勤郡王將王府、祖墳全部變賣,揮霍一空,成了著名的“敗家子”。溥儀接濟過他,賜給他不少財物,又被揮霍一空,然后下落不明。
八、多羅順承郡王
順承郡王同樣出自大貝勒代善家族,是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順承郡王一共傳承了十七位。
溥儀退位時,順承郡王是在光緒七年(1881年)襲爵的訥勒赫。他還算是一位有能力的郡王,當過鑲紅旗宗室總族長,管理過正白旗覺羅學事務,主要負責旗內(nèi)宗室內(nèi)務。訥勒赫還出任過鑲黃旗蒙古都統(tǒng),任職過宗人府右宗人和鑲紅旗滿洲都統(tǒng)。他還曾經(jīng)受任禁煙大臣,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
溥儀退位的前一年,他獲任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官職不算高。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官微言輕,所以,他并沒有反對溥儀退位。
九、和碩怡親王
雍正的弟弟胤祥,在康熙年間的奪嫡之爭中,堅定的支持了雍正。之后,又忠心耿耿的替雍正分憂解難,立功頗多。因此,雍正特別加封胤祥和碩怡親王,允許世襲罔替。這是清朝中興時期獲封的唯一一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共有十四位,最后一位毓麒,出生于1900年,在1902年襲爵。1912年,年僅十二歲,就是一個旁觀者。
十、和碩恭親王
咸豐的同父異母弟弟奕?,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差點被其父道光選為皇位繼承人。咸豐死后,奕?幫慈禧解決了顧命八大臣,掌握了實權(quán)。他是洋務運動的主要發(fā)起人,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lǐng)班軍機大臣、議政王。
后來,奕?受到慈禧猜忌被革職。為了安撫奕?,慈禧特別允許恭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共傳了三人。
1898年,奕?死后,其嫡孫溥偉襲爵。溥偉也非常有能力,曾歷任官房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tǒng)、禁煙事務大臣等職。慈禧死后,他曾與攝政王載灃謀劃誅殺袁世凱,并參加了肅親王善耆組織的“宗社黨”。
溥偉既然跟善耆是一伙的,自然是反對清帝退位了。他也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之后一直積極支持善耆的各種復辟行動,并在偽滿洲國任職。不過,他并沒有得到溥儀的重用,最后貧病交加猝死。
十一、和碩醇親王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其子載湉,即光緒,被慈禧選中,繼承了大統(tǒng)。奕譞為了自保,辭去了所有官職。慈禧為了安撫奕譞,特旨醇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之后,奕譞的長孫溥儀又被選中,成為了清朝末帝。
醇親王共傳了兩代。1891年,奕譞死后,其第五子載灃襲爵。載灃是溥儀的生父,被授監(jiān)國攝政王,代理朝政。
載灃做事優(yōu)柔寡斷,非常謹慎小心。他應該是同意了隆裕太后的決定,遵太后之命辭去了攝政王之職,退居府邸,不再過問政事。載灃不主張武力對抗革命,也不反對溥儀退位。不過,載灃的這個態(tài)度,讓溥儀很不滿,認為他親爹不能很好的給與他支持。
十二、和碩慶親王
慶親王始封于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只是非世襲罔替。傳承到奕劻時,因為其堅定支持慈禧解決了戊戌變法,囚禁了光緒帝,得到了慈禧的寵信。慈禧六十大壽時,特封奕劻慶親王。
在庚子國變之后,奕劻又留京與各國議和,讓慈禧對其是更加的器重。其后,奕劻又獲授軍機大臣,兼總理外務。慈禧去世前,為了進一步拉攏奕劻,鞏固隆裕的地位,特許醇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清朝內(nèi)閣總理大臣,就是首相,組成了慶親王內(nèi)閣。南方起義爆發(fā)之后,奕劻成功被袁世凱收買,主動讓賢,邀請袁世凱出任總理大臣之職。之后,又配合袁世凱勸說隆裕太后同意讓宣統(tǒng)帝退位。因此,奕劻在溥儀心中,成了大清終結(jié)者。
總結(jié)起來,十二個鐵帽子王中,慶親王是主動勸說清帝退位的;醇親王聽從隆裕太后的諭旨;而肅親王、恭親王是堅決反對的。其他諸如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莊親王、鄭親王、克羅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都是隨波逐流者,一切服從大局,沒有態(tài)度就是態(tài)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0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荀息一生鞠躬盡瘁,最后結(jié)局如何
下一篇: 揭秘,宋景公怎么改變自己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