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趙匡胤奪權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我們都知道,宋是由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后創(chuàng)立的。陳橋兵變是北宋建隆元年(960)2月趙匡胤發(fā)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大致經過則是大將趙匡胤帶兵御遼行至陳橋煽動士兵發(fā)起兵變。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改國號為"宋",定都開封。這場兵變創(chuàng)造了一個沒有流血便成功的奇跡。此時,我們就要思考,為什么這場篡奪皇位的兵變如此順利,后周并非沒有實力,對比為何不進行反撲呢?
對于這其中緣由,我們可以從兩方的角度來思考。其一是趙匡胤為何如此順利,其二則是后周為何不進行反撲,而是直接讓位于趙匡胤。
第一,對于這場兵變,趙匡胤蓄謀已久。兵變之初,后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lián)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問計于宰相范質。范質推薦說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然而趙匡胤卻托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zhàn)。范質只得委以趙匡胤最高軍權,讓趙匡胤有調動全國兵馬的權力。在趙匡胤即位,遼兵竟然自行退去。再加上現(xiàn)成黃袍的預備、禪位詔事先草擬、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種種事件表明,趙匡胤對于此次兵變顯然是預謀已久。
第二,治兵從嚴,收獲民心。兵變之際,趙匡胤多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要求兵變入城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由此贏得了民心。民心對于一個要篡取皇位的人來說無疑是極為重要的。而這一點對于后面奪權的和平解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由于開封城中沒有發(fā)生以往奪權時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也致使一些并不服從趙匡胤的部分勢力慢慢的妥協(xié)。
第三,未雨綢繆,解決后患。在趙匡胤帶著人馬進入汴梁之前,城里的反抗勢力就早已被鏟除,入城后,自然就順理成章的當上皇帝。然而此時還有諸多外藩并不服氣,不少人蠢蠢欲動,比如柴榮的親信成德節(jié)度使郭崇、柴榮的國丈天雄軍節(jié)度使符彥卿。假如郭崇、符彥卿起兵反抗,就很有可能引發(fā)其他藩鎮(zhèn)的效仿,趙匡胤就難以坐穩(wěn)皇位寶座。然而,趙匡胤早就有安排,他"發(fā)動"陳橋兵變的時候,就已經派出兩路大軍駐扎在郭崇、符彥卿的眼皮底下,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郭崇、符彥卿一看這支精銳之師,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臣服趙匡胤。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趙匡胤的遠大的政治眼光,為他的奪權之路掃除一切障礙。
第四,人脈廣,與眾多官員關系密切。在趙匡胤掌握后周的軍權后,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強大勢力集團。符太后的父親符彥卿手里掌握著極大的兵權,手中掌握許多兵馬。為了安撫符彥卿,必須與符太后交好。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便與符太后的妹妹,即符彥卿的小女兒成婚,這場婚事還是趙匡胤親自牽線。因此,小符太后算是趙匡胤的親戚。此外,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鐵哥們。只有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所以趙匡胤進入都城可謂是一馬平川。
再看看后周這邊,情況就恰恰相反了。趙匡胤的兵變,對后周統(tǒng)治者來說是始料不及的。他們將兵權寄于趙匡胤身上,希望能抵御遼的入侵,可是帶來的卻是一場比遼入侵還更為可怕的后果。同時,當時后周的統(tǒng)治存在著許多問題,最后才導致趙匡胤兵不血刃的便奪位成功。
兒皇帝繼位,政治無主見。顯德六年(959)六月三十日,周世宗柴榮駕崩,柴宗訓即位,年僅7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范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柴榮在位期間,就特別重用趙匡胤,使他擁有了極大的權力。小皇帝繼位后仍然重用趙匡胤。趙匡胤此時任殿前都點檢(禁衛(wèi)軍的最高長官)、兼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后周顯德七年正月(960)春正月初二日,鎮(zhèn)州和定州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lián)合南下,攻打后周,聲勢浩大,請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執(zhí)政大臣在未查明情況之下,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御。此時開封城內空虛,沒有重兵駐守。而趙匡胤卻掌握了大量兵權,這無疑使他的兵變之路更加順利了。
由此可以看出,趙匡胤的兵變對后周來說是毫無反抗可言的。趙匡胤兵變奪權是預謀已久,勢在必行,為此早已做好萬全準備。然而,后周卻錯信趙匡胤,賦予了極大的兵權。因此在兵變之時,自然已無法對其進行反撲。
趙匡胤回師京城與早已等候的石守信等人迅速控制局面,柴宗訓也無計可施,只得召集群臣,宣奪趙匡胤幾天前就準備好的以柴宗訓名義而寫的”禪位詔書"。群臣只能奉天承運,加上個名正言順,順天應人。
各文武大臣也沒調動,一如繼往,繼續(xù)留任。然后又進行收買和籠絡,也就俯首稱臣。柴宗訓當時七歲,被封為鄭王,二十歲時不明不白地死了。
兵變時,五位統(tǒng)兵將軍慕容延釗、王審琦、高懷德都是趙的親朋故友,禁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察覺有變,企圖抵抗,被早已和趙匡胤通謀的王彥升斬殺于府第。
另一位皇親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在柴榮北伐途中,因有人送"點檢做天子"的讖語謠言,而被罷去殿點都點檢之職,失去軍權,兵變后,趙匡胤仍向以前一樣,尊稱他為附馬,進行感化和拉籠,消除了戒心,也就沒了后文。
另一位皇親郭威的外甥李重進被柴榮生前調任淮南節(jié)度使,移鎮(zhèn)揚州,和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起兵呼應,進行反攻,被趙匡胤御駕親征而鎮(zhèn)壓被殺。
周世宗柴榮從小父母雙亡,過繼給姑父郭威收養(yǎng),姑姑柴氏又不會生育,干脆把柴榮做為養(yǎng)子,跟隨郭威立有戰(zhàn)功,后繼位皇帝,也沒有加封柴家之人。
郭威曾與小妾生育兩個孩子,被后漢隱帝劉承祐聽信奸佞群小造謠生事,無故亂殺先帝遺留的文武大臣,首先把宰相史弘肇等大臣家人所殺,又把郭威家屬老少及柴榮的三個兒子全部斬殺。后來郭威也被眾人黃袍加身代后漢稱帝建后周。
劉承祐被部下殺死,他的叔叔劉崇又在太原稱帝,號北漢。劉崇子劉赟被郭威所殺。故此北漢和后周成了國仇家恨,劉崇自稱侄皇帝,勾結契丹遼軍,多次和后周交鋒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fā)動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七歲的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zhèn)危鼻糙w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fā)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1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